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溶解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想象》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想象》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溶解热的原理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表现,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及其原理,学会运用溶解热解释生活现象。
重难点:溶解热的原理及其在溶解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能力。
重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数据分析的严谨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想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基本概念,理解溶解热的概念及其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2.学会运用溶解热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溶解现象,如热敷、冷敷等。
3.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溶解热实验,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小液滴 2.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和3水.,洗所增涤形强剂成能的使乳油浊分液散稳成定不,性无再而_数分不__细层聚_小的成的现大液象的滴称油为珠乳,化从。而使油
1.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下列物质溶于水时,
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 D )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硝酸铵固体 D.食盐
课题1 溶液的形 成
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在知1溶.识解物点时质1会在出溶溶现解解吸时过热的程现吸中象热通,或常如放伴;热随硝有现着酸些象_热铵_物_量(_质N的H在变4N溶化O解3,)时有会些出物现质 放如热等现。象,浓硫酸(H2SO4)、氢氧化钠(NaOH)
知识点2 乳化现象
放出 (2)根据t2>t1可知Na2CO3与吸稀收盐酸反应____热量,根据t4<t3 可知NaHCO3与稀盐酸反应____热量。(填“放出”或“吸收”)
10.将一块油污抹布分剪成相等的四块后,分别浸没在等质 量的溶有少量洗涤剂的冷水和热水中,其中C、D分别再加同 一牌子的洗涤剂各5滴,如图所示:
【药品器材】水、NH4Cl、CaCl2、NaCl; 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中,分别溶于水, 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 关数据如下: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 温度(℃)
实验1
50mL
NH4Cl
15
实验2
50mL
CaCl2
2.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 A 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 B 接触。若试
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 A 和固体 B 的组合不可能是( B )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水和硝酸铵 C.水和氢氧化钠 D.盐酸和锌粒

溶解吸热或放热实验改进

溶解吸热或放热实验改进

溶解吸热、放热实验的改进湖北省鄂州市华容镇熊江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第二部分——溶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教材将此实验设计为“活动与探究”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能量(内能)发生变化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能在视觉感官上形成效果,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1.设计对照实验。

2.将皮肤触摸感觉改为直观视觉感受。

一、实验设计方案:1.选用溶解热(绝对值)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等固体溶质与氢氧化钠、硝酸铵进行对照实验。

2.将原实验用手触摸感觉放热或吸热的验证方法改为直观沸腾或凝固现象表现。

二、实验过程: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①.分别人两支试管中倒入10mL水,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停止加热后停止沸腾。

②.分别向已停止沸腾的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和氯化钠固体,观察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内的水重新沸腾,对照组(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试管没有重新沸腾。

2.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①.分别向两个100mL烧杯中各加入0℃的水约30mL(事先置于冰箱冷冻室约30分钟),另在两支小试管中各倒入约1mL清水。

②.将两支小试管分别放入小烧杯中约2分钟,发现小试管中的水并没有结冰。

分别取出试管。

③.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约25g硝酸铵固体和25g硝酸钾固体,搅拌,让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再将盛有清水的两支小试管分别放入烧杯中,静置,2分钟后观察。

溶解硝酸铵烧杯内的小试管中的水结冰,对照组(溶解硝酸钾烧杯内)的小试管中的水没有结冰。

实验反思:1.改进后的实验,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沸腾和凝固现象,更直观认知溶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设计了对照实验,一方面能突现出实验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固体溶质在水中溶解时,内能变化(增加或减少)和多少是各不相同的。

溶解时吸热放热的微观解释

溶解时吸热放热的微观解释

物质溶解放热、吸热的原因物质溶解时,为什么会有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呢?这是因为:物质溶解,一方面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它们本身的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离开溶质,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质要扩散到整个溶剂中去,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

溶解过程中,温度下降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溶解过程只是单纯的扩散,就应该全是吸热的,为什么还有的放热呢?原来,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不仅要互相分离而分散到溶剂中去,同时,溶解于溶剂中的溶质微粒也可以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如果溶剂是水,就生成水合物)。

在这一过程里要放出热量。

因此,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程:一个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离开固体(液体)表面扩散到溶剂中去,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另一个过程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多余的动能就要以热量的方式释放出来,这是化学过程。

这两个过程对不同的溶质来说,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并不相等,当吸热多于放热,例如硝酸钾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结合的不稳定,吸收的热量比放出的热量多,就表现为吸热,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就降低。

反之,当放热多于吸热,例如浓硫酸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生成了相互稳定的化合物,放出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就表现为放热,所以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究竟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用Q放代表溶质微粒扩散所吸收的热量,用Q吸代表溶质微粒水合时放出的热量。

若:Q吸>Q放溶液温度下降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溶质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我们可以用仪器测得。

常见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等物质溶于水时放热,弱酸根,弱碱阳离子、水解吸热,硝酸类如硝酸铵、氯化铵等物质溶于水、硝酸根水合吸热。

溶于水大量放热:浓硫酸,NaOH,与水反应大量放热:CaO溶于水吸热:NH4NO3例如:硝酸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探究物质溶解过程的吸热放热现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探究物质溶解过程的吸热放热现象

《探究物质溶解过程的吸热放热现象》教学教案
葵城中学梁家华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温度会发生变化;
2、探究不同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二、教学重点:
不同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三、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动手做探究实验。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①通过讲述食品干燥剂发生爆炸的新闻事件,引入主题,提起学生兴趣;
②回忆书本中的NaOH和NH4NO3溶解实验现象,开始实验。

2、讲授新课:
①分组实验Ⅰ:
用温度传感器测量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并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水:30ml ;固体NaOH:1药匙)
②分组实验Ⅱ:
用温度传感器测量Ca(OH)2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并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水:30ml ;固体Ca(OH)2 :1药匙)
③用洗衣粉洗衣服时,手的感觉是?
我们会感觉到水会变暖。

因为洗衣粉中,也有类似于NaOH的碱性物质,所以洗衣粉在溶解时也会放出热量,造成水温升高。

④堂上练习。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课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课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
扩散过程 ——吸收热量 溶解过程
水合过程 ——放出热量 说明
1 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则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
2 许多物质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但不能认
为没有发生这两个过程。
课堂教学展示 典例剖析
例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
生改变。现将①√浓硫酸;②√生石灰;③硝酸铵; √④氢氧化钠;⑤氯化钠五种物质分别溶解于水, 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的是(C )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知识点1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吗?试举例说明。
提问
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你能 设计出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吗?
探究
实验方案:在三只烧杯中各倒入50mL水,用温度 计测量溶解前水的温度。分别加入2药匙硝酸铵、 氯化钠、氢氧化钠,搅拌,至固体全部溶解,再 测量温度。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C. 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 溶液一定是无色的,且溶剂一定是水
(4)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 溶液过程中,温度下降。这种物质可能是(B)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蔗糖
其特点为:不 均一 、不 稳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静置后会_分__层_。 (2)乳化现象:洗涤剂具有 乳化 的功能,它能使
油分散成无数的细小油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 即增强了乳浊液的 稳定 性。
课堂教学展示 新课导入
在这前节面课一我节们课再我来们学学习习一了下溶几液种的物形质成溶,解知时道温了度 不会同有组什成么的变溶化液,中了溶解剂乳常化常原为理液及体应,用而。溶质则可以 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课件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课件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1. (2021秋·金山区期末)放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后形成悬浊
液的是( C )
A. 白砂糖
B. 麻油
C. 面粉
D. 白醋
2. (2021秋·杭州期中)下列物质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 一组是( C ) A. 牛奶、洁净的空气、白酒 B. 矿泉水、自来水、汽油和水的混合物 C. 新鲜的血液、肥皂水、碘酒 D. 盐水、泥浆、汽水
5. (2021·青岛改编)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 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75%的医用酒精中水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B. 乳化后形成的乳液与溶液同样稳定 C. 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因为洗涤剂能溶解油污形成 溶液 D. 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均匀扩 散到水中的过程
粘在杯底的塑料片脱落。那么他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 )
A. 氢氧化钠固体
B. 食盐
C. 硝酸铵固体
D. 蔗糖
8. 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B ) A. 用自来水洗手 B. 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C. 用汽油清洗油污 D. 用盐酸清洗盛放石灰水烧杯
9. 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D ) A. 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 B.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 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 D. 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解析:75%的医用酒精中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故A错; 乳化后形成的乳液不均一、不稳定,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混合物,故B错;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 象,故C错
6. (2021·常州改编)下列物质与水能形成乳浊液的是 ( C ) A. 面粉 B. 白糖 C. 香油 D. 白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课件: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共14张PPT)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课件: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共14张PPT)

用品:
硝酸铵、 水、 保温瓶或保温饭盒 、 10号铁丝 、量筒(100毫升) 、台秤 、烧 杯(200毫升)
操作:
1.将硝酸铵(化肥或试剂)在台秤上 称出几份,每份120克,分别装入小塑料 袋,封口携带备用。
2.用10号铁丝弯成一铁丝支架,以备 放置待保鲜致冷的食品。
3.使用时先用烧杯盛100毫升水,然后 将硝酸铵全部—次倒入烧杯中,不要搅 拌。
4.将上述烧杯放入保温瓶底部,把铁 支架架在其上方,最后将饮料、食品等 放在铁架上,盖好保温瓶盖,连续约5个 小时瓶内可保持在5℃以下。
5.使用后硝酸铵水溶液可以再生。方 法是将硝酸铵水溶液加热浓缩或在野外 敞口晾晒,使水分蒸发,硝酸铵晶体析 出后,可重复使用。
【练习】 我会做
1. 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物质与水作用能放出
大量热的是( C )
A.白糖 B.味精 C.生石灰 D.洗衣粉
2.“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
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能
制冷)。用来制取“摇摇冰”的钠
D. 硝酸铵
【中考链接】
3、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 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 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
加入溶质后溶液的温度\℃
溶解现象(吸热或放热或
温度不变)
温度不变 吸热
放热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 度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 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 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 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拓展视野
简易化学致冷方法
现代家庭离不开电冰箱,尤其在 夏天,储存食物可以长期不腐败。 但外出与郊游时,需要保鲜食品或 致冷饮料就成了难题,本方法使用 化学试剂制冷技术,可在夏季形成 0-5℃低温小环境,食物一天不变味, 饮料随时取用都凉爽可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溶解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天津市实验中学化学组李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理解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实验方案的评价以及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橡胶塞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三只250 mL的烧杯、药匙、温度计等。

其他准备:投影仪及PPT演示文稿。

教学设计(见下页)
教学过程
附:学生探究报考
溶解中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探究
阅读教材第30页内容,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明确实验目的
确定实验用品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装置简图
实验记录与结论
结论:
如果没有温度计,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请大家用实验装置简图表示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