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 大学之法

合集下载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教育理论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教学制度,教学管理等各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体大思精,要言不烦。

对比今日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学记》中的很多内容都值得学习借鉴,虽然时隔两千多年,用今天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xx”,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

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xx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

礼记《学记》全文

礼记《学记》全文

《学记》全文及翻译2010年10月05日星期二 18:06【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学记原文及解读

学记原文及解读

学记原文及解读
《学记》原文部分: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虑濡、墨染其俗。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学记》解读部分:
这段文字讲述了教育的及时性和方法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尽早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教育,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教导,互相观摩学习,以及交友学习等重要原则。

《学记》还提到了一些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如不及时纠正错误、错过最佳学习时机、教育方法不适当、缺乏朋友和同龄人的引导等。

《学记》强调了教师需要具备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ǒu)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译文】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

亲近贤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上入手!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

《兑命》说:“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

因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

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

《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2.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代教学,家(25家)里办学有“塾”,党(500家)里办学有“庠”,遂(12500家)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及翻译《学记》是中国古代⼀篇教育论⽂,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戴礼记》)中的⼀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其⽂字⾔简意赅,喻辞⽣动,系统⽽全⾯地阐明了教育的⽬的及作⽤,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法,教师的地位和作⽤,教育过程中的师⽣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较系统和全⾯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原⽂】发虑宪,求善良,⾜以謏闻,不⾜以动众。

就贤体远,⾜以动众,不⾜以化民。

君⼦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执政的⼈对于国家⼤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帮助⾃⼰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点⼩⼩名⽓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的⼼。

如果礼贤下⼠,亲近远⼈。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民。

执政的⼈如果想要教化⼈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

【原⽂】⽟不琢,不成器;⼈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器的;同样,⼈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国家,统治⼈民,⽆不先从教育⼊⼿。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虽有嘉肴,弗⾷不知其旨也;虽有⾄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教然后知困。

【译⽂】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知不⾜,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强也。

故⽈:教学相长也。

兑命⽈:“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件事情的两⽅⾯”。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

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寻找有贤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学记》全文及译文

《学记》全文及译文

《学记》全文及译文【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全文以及翻译

《学记》全文以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1【原文】发虑宪,求和善,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关于国家大事假如能够深思熟虑,而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能够赢得一点小乳名气的,可是还不可以够感动大家的心。

假如礼贤下士,亲密远人。

就能够感动民众的心了,可是还不可以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假如想要教化人民,培育优异的民俗,看来只有经过学校教育才行。

2【原文】玉不琢,不可以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课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可以成为玉器的;相同,人们不经过学习,就不可以够懂得道理。

因此,古时候的帝王,成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下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

【译文】即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可以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可以知道它的利处的。

因此,只有经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当教课工作才会真实感觉疑惑。

【原文】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鼓励自己;感觉疑惑,才能不停努力研究。

因此说:教与学是互相促使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双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畅,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建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建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建立“序”,在国都建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察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察学生疏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察学生的专业思想能否是稳固,同学之间能不可以相亲互助;第五年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否广博,学生关于教师能否尊敬;第七年考察学生商讨学识的本事与辨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强而弗抑“,《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不断给学生以勉励与督促,激发学生学习的强 烈愿望,自觉地把探索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坚持 到底。
三是”开而弗达“,《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开动思维机器 ,力求自己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不断 发展。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 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 救其失者也。 注释 失:缺点、偏向
注释 君子:教师 喻:循循善诱,诱导启发 道:通“导”,诱导 强:鼓励、督促 抑:压制 开:开端 达:通达 ,有分析与解决问题之意
《学记》主张采用启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引导和鼓励, 反对强调和灌输。《学记》认为启发有三个要点:
一是“道而弗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 、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给学生指引一条正 确的思维线索,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促进学 生进行分析综合,找寻探索知识结论的方向。
现代启示 社会环境方面:有必要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师重 道的传统价值观念。 教师方面: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 伍的素质。 学生方面:高校师生关系的问题不仅与教师有关 ,作为成年的大学生、研究生,在其中也有维护 师生和谐关系的责任与义务。
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
教师具有崇高的地位: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而无北面” 教师的作用: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 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 示尊师之礼。
教育教学原则
豫时逊摩:所谓“预”即“预防” ;“时”是 “及时”;“孙”, 通“逊”,义同“顺”,或曰“顺 序”;“摩”即观摩。这实际上是 预见性、及时性、有序性和学习实 验性这四个原则的概括。这四点就 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发然后禁,则扦(qiān)格而不胜(shēng)。时过然 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 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 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zāng),罕譬而 喻,可谓继志矣。
注释 约:简练 微:微妙 喻:引导
达:透彻 பைடு நூலகம்:精善
罕譬:少做譬如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 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 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 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为其师”,其此 之谓乎! 注释 君子:教师 至学:学习的深度 美恶:教学方法的优劣 博喻:多方启发诱导 三王:夏、商、周三个帝王 四代:颛顼(zhuān xū) 、帝喾(kù)、尧、舜四个 朝代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 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 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 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注释 所不臣:君王对臣子不作为君臣应有的礼节看待; 尸:是当做祖先而受祭者 昭:大学的教师给天子讲课或问对叫做诏
教育教学原则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 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注释 禁:防范 豫:预防 陵:超越 孙:循序渐进 摩:观摩
第一个原则:“禁于未发” 即在错误还没有发生之 前就加以制止 第二个原则:“当其可” 即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 进行教育
第三个原则:“不陵节而施” 即教学循序渐进,不 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四个原则:“相观而善”即同学之间要共同学习 ,相互切磋,取长补短
《学记》重视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认为这些特 征的存在和表现是有差异的,它把学生学习的个 性心理特征及其差异分为四类: 一是”或失则多“---贪多勿得 二是”或失则寡“---单薄守约 三是”或失则易“---浅尝辄止 四是”或失则止“---畏难止步
教育教学原则 长善救失 意思是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 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 点转化为优点。
注释 扦(qiān):抵制,抗拒 杂施:杂乱无章,教学背离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 原则 燕:通“宴”,安于、习于的意思 废:失败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 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 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