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绘画
绘画中国美术的灵魂: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和审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然 与含 蓄
中 国古 代 园林 设计 思 想 的根 本 特征 就是 “ 自然 ” 。 中国 古 代 园林 所 以崇 尚 自然 、追求 自然 、表 现 自然 ,实 际 上并 不在 于 对 自然 美 的模 仿 ,而是 在 于追 求蕴 藏 在 自然 内部 的 美 。人们 把 作 为 审美 对象 的 自然 景 物看 作 是 品德 美 、精 神美 和 人格 美 的一 种 象征 。 自然 美 的 各种 形式 往 往 以色 彩 、线 条 、形 状 、比例等 作 为 属性 ,通常 在 审美 意识 中不 占主要 地位 ,人 们 更 注重 的是 从 自然 景 物 的象 征 意义 中体会 物 与我 、彼与 己、 内与外 、人 与 自然 的合 和 同一 。 切艺术作品在表现手法不外乎有两种倾 向:一种是直率 地 ,无保 留的 和盘 托 出 ;另一 种 是取 含 蓄 、隐 晦 的方 法使 其 引 而不发 ,显而不露 。不 同的民族 ,由于文化传统的含蓄,则多
不 妨理 解 为太 极 中 的 “ ” 。四两 拨 千斤 正 是虚 我 的功 劳 。 因 气 此 我们 可 以这 样 理解 意 境 ,它 是虚 我 或者 说 气在 特 殊空 间 里 的
在西 方 的传 统 思想 中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是 一种 主客 分 离 , 相 互 对 立 的关 系 。而 在古 代 中 国 , 由于受儒 家 和 道家 的 “ 人 天 合 一 ” 思想 的 影 响 ,中 国人 自古 就 崇 尚 自然 ,热 爱 自然 。这 种 人 与 自然谐 和 统一 的思想 ,在 中 国绘 画史 上 ,表 现 为描 绘 自然 山水 景 色 的 山水 画 。而在 设 计 上 ,则表 现 为居 住 休 息和游 览 欣
伍 老在 对 其它 地方 的解读 也 有误 。如他 在 释 祝允 明 的 “ 天 地 间物 物 皆有 一 种生 意 ” 时说 “ 意思 是绘 画 能创 意 便是 有 生 意 。永 远 创新 ,使 生命 常在 ,实 为意 境 的标 志 。 ”笔者 认 为祝 允 明的生 意 实 际是 生机 的 意思 。也 就 是 物 的生命 律 动 。祝 允 明 的意 思 可能 是 “ 地万 物都 自有 一种 生 命律 动存 在 。”伍 老 说 天 永远 创新 才 能使 生命 常在 ,才 能 更好 的 体现 意 境 。 (《 国画 中 论 研究 》 )言外 之 意是 没有 创 新就 没有 意境 了。这 种创 意可 能 仅 体 现在 绘 画之 法 的改 变 与观 念 的变 化 上 。 因为意 境 的本 质 在 于挖 掘 生命 的律 动 ,生 命 不可 能 去创 新 。那 么 对 于意 境 而言 就 没有 创新 一 说 。我 们都 知 道 ,在 中 国古 代绘 画史 上 ,元 最 尚 意 。赵 孟颊 在 艺术 主 张上 标榜 “ 意 ” ,谓 “ 古 若无 古 意 ,虽 工 无 益” 。那 么 这种 “ 意” 是不 是 也是 创新 得 来 的 呢? 陈丹 青 古 不 承认 “ 新 ”这 个 词 的存 在也 是 有其 道 理 的 ( 创 陈对 创 新 的批
【公开课】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导入:展示《汉宫春晓图》(仇英)与《苏州园林长廊》图。
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在视觉感受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对,一个是平面二维的,一个是三维立体的真实景色。
都表现了园林的优美景色。
其实,中国的园林和绘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园林也是我们上节课学的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种,是最精妙的组成部分。
董其昌说过:“公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园。
”寓园可画,寓画于园。
今天我们带来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好奇心,感受他们带来的魅力,来学习新课《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新授:环节一:让同学们欣赏短片园林建筑《苏州园林》、《颐和园》。
提问:视频播放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对比一下,这两组视频在体势上表现得有何不同不同呢?咱们可以从书中找一找答案。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不错。
在中国园林中,主要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两大类。
皇家园林就像第一幅颐和园一样规模庞大,宏伟,占地面积大,建筑也是金碧辉煌,五彩缤纷采用大规模的实景林木,而私家园林主要是模仿自然,多采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像假山假水的运用,都是仿照皇家园林演变而来的小景园林山水。
在两汉之前,皇家园林占与主要地位,皇宫贵族用于彰显皇家威严与权力,到唐宋之后,私家园林发展很快,园林规模较小,而采用“移天缩地”的手法。
尤其是宋代,文人画盛行,酷爱在画中找寻情感寄托,文人们喜爱赏景游林,成为了一种高雅情趣,将情怀寄托在山水之中。
而这种把自然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后,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板书)环节二:“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相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代表,像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规模不大,在景区划分和造景上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
它们讲究自然天成,不漏人工斧凿的痕迹,将一切按照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就比如上节课讲到的斗拱,就是按照树枝一样的自然形态来表现的。
高中美术第十九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课件

江南私家园林
苏州四大名园--留园
原为明嘉靖时太仆 寺卿徐时泰的东园, 清嘉庆时刘恕改建, 称寒碧山庄,俗称 刘园,当时有造型 优美的湖石峰十二 座而著称。光绪初 年易主,改名留园。 江 南 私 家 园 林
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五 年(公元1045年)集贤院校理,诗人苏舜钦购得唐末 五代孙承佑之池馆,依水建亭,取明“沧浪”。并作 《沧浪亭记》。园占地1· 1公顷,园内景色自然,建筑 朴实简雅,为典型的“城市山林”。2000年时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现代
练习
颐和园 拙政园 留园 中国四大名园;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德避暑山庄 ___________. 沧浪亭 拙政园 网师园 苏州四大名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园 ______. 寄情山水写仿自然 气氛恬淡宗教与 艺术的完美结合 人文主义的美来自和谐 有组织有秩序 源于绘画崇尚自然美 英国 意大利 中国
现代景观园林和古典园林的不同点
涉及元素不同
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 日本 追求诗情画意,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写 仿自然,寄情山水。 枯山水庭院多布置于寺院中,微缩景观多有僧侣设计,具 有恬淡的气氛。将禅宗与园林艺术结合,把写意,抽象的 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这时日本园林的成就 受古罗马思想影响“美来源于和谐”园林广阔,开敞,与 周围自然景物相互渗透,是人工美自然美的结合的典范。 有组织、秩序的古典主义风格园林。大自然仿佛被驯服, 风景成为人工艺术品 英国通过绘画重新发现自然的园林类型——风景画园林。 开始追求一种近乎自然返璞归真的风格 设计元素的 多样化、渗透了对使用价值的考虑、对自然 精神的探究、对文化意义的追问、对地方文脉的表达以及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
浅谈中国古典绘画与古典园林的关系

浅谈中国古典绘画与古典园林的关系作者:徐蕾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02期摘要:中国山水画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的向前发展,并且在这一期间受到中国传统山水风景画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两者的关系在一定的时期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自唐宋以来,造园思想开始渐渐以诗情画意为主导,在此思想的影响之下,开始形成了含有中国独特风格的山水风景画类型的古典园林。
由此可见,古典园林与山水风景画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古典园林古典绘画影响与发展中国传统山水风景画跟中国古典园林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从中国传统山水风景画和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古典园林几乎都是伴随山水风景画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据山水风景画不同时期特征的改变而改变。
在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艺术关系史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明代中后期木版画在对园林景物和境界的表现方面,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准。
由于此时的空前发达的刻书业需要以版画的形式宣传书籍的内容,以及小说戏剧等涉及园林生活场景的故事作品大量流行,所以有关园林风貌、园林生活内容的版画作品不剩繁多。
中国版画技法虽然早从八世纪的中唐时期就开始有显著的进步,但是直到明代万历至崇祯时,才达到了最高峰,并涌现了如徽派汪氏、黄氏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刻板名匠。
他们对于园林的雕画都扬弃了早期版画的拙朴风格,而趋于异常的工丽,画面中各种园林景物异彩纷呈、极为丰富,园景细节表现逼真生动;尤其是对于“园林空间组织结构”的表现上,这一时期版画成就空前之高,往往能够在一两幅插图这样十分有限的空间内,娴熟流畅的刻画出园林空间的曲折高下、山水建筑的位置错落、不同景区之间的通隔与过渡等等十分复杂的关系、园林内部空间与园外自然山水空间之间的映通等等;而这种对于园林空间结构的高超把握能力,只要南宋院派的绘画精品能出其右。
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以自然为根本,却高于自然;2.建筑之美和自然之美的融合;3.诗集绘画的趣味性;4.意境的表达。
中国传统园林绘画中的“物—景—境”思维

吳血秋濡*1■笼中国传统园林绘画中的“物一景一境”思维□王小柠摘要:中国传统园林题材的绘画崇尚“物一景一境”思维,创作者将意象藏于园林的内在结构中,体现在具体化、现实化的实践中。
园林以自然之物生景,造园者将从自然和生活中获得的发现与积累,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成具备动态、静态空间序列布局的园林,从而上升为境。
关键词:园林绘画景物构成空间布局意境园林题材绘画的“物一景一境”思维是以物造景,将物质层面的生境和精神层面的意境共同纳入山水画创作。
在园林题材的画作中,景物、景象与意象三者相互作用,彼此成就,构成了一幅内涵丰富、层次清晰的山水画,形成画中景有尽、意无穷的"景外之境”―、意象与结构园林景物的构成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基础与材料,造园者撷取精华,按照园主的审美趣味创造出理想中的“第二自然”。
造园的过程必然会经历对自然提炼概括、去粗取精的过程,如何将自然山水的客观物象融入园主的主观思想,是造园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主观情思的“意”与客观物象的“象”融合产生园林的意象。
“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中“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此后,意象逐渐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
其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指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的心物相契、虚实统一、令人难以言状的艺术形象,此意象属审美鉴赏范畴;二指在审美过程中,意与象交融合一,升华至艺术表象,此意象属艺术构思范畴[1]o造园活动就是园主审美意象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主观情思化作园林构成,人们通常将已完成的园林视作物理世界的客体。
园林绘画是以水墨形式,通过墨色渲染,笔法皴擦,在二维平面上营造与表现自然的艺术。
园林以描写山河自然景色为主题与内容,将“画境”付诸实践,在三维空间以叠山理水、植物造景、空间布局等方式,令人有涉身岩壑之想,是连接画中理想与世间理想的桥梁。
园林中的物构成了画中的景,以精神创造一种环境,自然要具备生境、画境和意境。
南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的观点,他主张画家“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唐代王维的《山水诀》提倡山水画要“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唐代张璪更是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心得。
描写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方面的文章

描写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方面的文章【引言】中国建筑、园林和绘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本文将对这三者进行简要概述,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美学价值。
【中国建筑特点】中国建筑具有鲜明的古典性和传统性。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建筑在建材、结构、风格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一面。
例如,木质结构建筑、榫卯工艺、阴阳五行思想等,都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特点。
同时,各地的建筑风格也各具特色,如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骑楼等。
【中国园林艺术】中国园林艺术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审美表现。
它以山水为基础,讲究写意,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园林设计讲究意境,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运用各种手法,如借景、对景、框景等,创造出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中国绘画艺术】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包括国画、壁画、版画等。
在绘画技法上,中国绘画讲究笔墨运用,注重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处理。
传统绘画题材丰富多样,有花鸟、山水、人物等,每一种题材都寄托了画家们的美好愿景和情感表达。
【三者之间的联系】中国建筑、园林和绘画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在美学观念上,三者都有共通之处,如对和谐、平衡、意境的追求。
此外,它们在创作过程中也相互借鉴,如绘画中的山水画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建筑装饰中对绘画元素的运用等。
【结论】中国建筑、园林和绘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华夏意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左图中的这座庄严巍峨的塔没有用到一根钉子,经历了诸如地震、大风、雷击的灾害却屹立了近千年;这座建于辽代的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构建筑——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塔”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应县木塔为什么能屹立不倒?
江苏无锡锡山寄畅园的借景
江苏苏州拙政园的借景
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相比,规模比较小,因此它的设计手法更加精巧。私家园林的另一特色,是在文化内涵上追求典雅的士大夫气息,建筑类型更加丰富多样,厅堂、楼阁、亭榭、游廊、小径、墙体、门窗等可以非常灵活地配置选择,使园林面貌变得极为丰富多样。同时,江南私家园林为了体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在山水景观的营造上更具特色,以水池为园林中心来组织景观的表现方式在江南私家园林中随处可见。江南私家园林的园主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体现了文人园林的特点。
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徽派建筑最初源于古徽州,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硬山式木构架,沿进深方向共有四排柱子。前后两排为檐柱,内侧两排为金柱。檐柱与金柱之间为廊。在檐柱和金柱之间柱头部位架设抱头梁,梁下设穿插枋。金柱之间承接五架梁,梁下设随梁枋,梁上立瓜柱,瓜柱之上架设三架梁,然后再止脊瓜柱,柱顶直接承托承托脊檩。
富于节奏感的建筑群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宫殿、住宅、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中国园林与绘画艺术的关系(共6410字)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园林与绘画艺术的关系(共6410字) 中国园林与绘画艺术的关系(共 6410 字) 中国园林与绘画艺术的关系(共 6410 字) 入画一词是来源于园林的经典著作《园冶》,由明代构园大师计成所著,书中写到:掇石莫知山假,到桥若谓津通。
桃李成蹊;楼台入画。
以绘画的标准来看待园林的成败,足见计成对绘画艺术的看重,园林艺术与绘画也从来都有紧密的联系,现存的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里自成一派,区别于西方充满直线条的人工的园林,中国园林不苛求功能性而更注重其艺术价值,充满了曲线,景到随机,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如山水画般的闲逸的野趣,当今国内所修园林吸收了西方园林的实用主义的因素,却丢失了中国传统园林所注重表达的画意,重拾对山水画的重视便是对中国传统园林审美的反思。
一、入画的源起于内涵计成以画的标准来要求园林景观,正是因为绘画与园林两种艺术形式有许多相通之处,如对景物的精细打磨、对意境的表达等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作为绘画大师的计成在山水画上有着不俗造诣,深厚的艺术修养时刻影响着他在园林构建时的审美情趣。
入画为何可以看作成园林优劣的标准,并且常常在园林中营造画意?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1/ 12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啼,所常观也;尘嚣缰锁,此人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建也。
世人皆爱美景仙境,自古便有许多对仙家住地的描述与想象,园林与绘画便都是这种向往的具象化。
相同的思想来源影响了两者的审美诉求。
入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对书法与绘画的描述中,南北朝画家陆探微最早提出以书入画,便是理解到书法与绘画的运笔方式,情、志的表达都是一理相通,郭若虚亦对书画创作时的气韵心意进行了阐释: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家山水
2、画家构园
• 中国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的元明清时代, 画家构园或参与构园成为风尚。活跃在江 浙地带的有吴门画派、浙派、虞山派、云 间派等画派,大多参与造园。他们将文人 画的意境构思、美学意念、意态风格乃至 线条色彩、技法手段等都运用到文人园的 构图设计、写意造景中来,体现了“师造 化夺天工”的空间写意性格。
李 思 训 山 水 画
李 昭 道 明 皇 幸 蜀 图
沈 周 青 绿 山 水 图
·
王维创破墨山水
• 山水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突出了诗书、音乐 和山水画的有机联系,强调用活墨的光彩而反对 死墨,在笔的统摄下做到笔墨互济,以增神采, 反映人的主观情思和艺术意境,创破墨山水。所 著《画学秘诀》为画论之嚆hāo矢。王维《雪中芭 蕉图》是“袁安卧雪图”的局部,将佛理寄寓在 画中,宋僧惠洪《冷斋夜话》说:“诗者妙观逸 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
王维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唐张璪zǎo的山水画乃“物在灵府,不在耳 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 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 • 他在画论《绘境》中突出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禅宗的“千百法门,同归方 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将自然美升 华为艺术美,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圭臬niè 。
峭壁山
• “峭壁山”“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 也。理者相石皴cūn纹,仿古人笔意, 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园窗, 宛然镜游也”
拙政园的“海裳春坞”
• 拙政园的“海裳春坞”,以丛竹、书带草、 湖石和墙上书卷形题款,组成一桢国画小 品。
留园的“花步小பைடு நூலகம்”
• 留园的“花步小筑”,一株爬山虎 苍古如蟠龙似地攀附在粉墙上,天 竺、书带草伴以湖石、花额,似一 帧精雅的国画。
• 绘画艺术强调“虚、白”的意蕴。粉 墙白色、黑色和灰色在色彩学中均属 无彩色,也可以说是无色或本色,中 国古典美学所崇尚的,正是这种无色 之美、本色之美,而其思想根源,可 追溯到古老的“白贲bì ”“尚质”的美 学思想。
留虚
• 江南园林叠山,每以粉墙衬托,益觉山石 紧凑峰探,以粉墙画本也。若墙不存,则 如一丘乱石,故今日以大园叠山,未见佳 构者正在此。”意大利达· 芬奇也有类似的 论述:“太阳照在墙上,映出一个人影, 环绕着这个影子的那条线,是世间的第一 幅画。
扇面窗
• 明清多竹石花鸟小品,李渔将其运用到建 筑,他曾将石湖游舫两侧用木板、灰布遮 蔽,独虚其中,构成“便面”(即扇面) 之形。人“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 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 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 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且又时时 变幻,不为一定之形”,
画家园1
• 沈周在相城筑“有竹居”,文徵明在苏州 高师巷有停云馆、唐伯虎在桃花坞筑唐家 园、文徵明曾孙文震亨筑香草垞、文震孟 筑药圃(即今存之艺圃)等。
• 明朝苏州阊门外徐默川的紫竹园,是文徵 明为其布画,东山建于湖滨山麓的启园, 当年园主邀请著名画家蔡铣、范少云等议 定的方案。
画家园2
• 耦园修筑时请的是画家顾沄设计的; 退思园的设计者是画家袁东篱。怡园 乃园主之子著名画家顾承亲自设计, 并邀请画友任阜长等画家参与商榷后 拟出稿本,寄给任上的父亲顾文彬过 目修改,然后照图兴建。
北宋苏轼、文仝等文人画
• 北宋苏轼、文仝tóng等文人创作的画,注重 笔情墨趣,以简易幽淡为神妙,北宋末年 在文人画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米家山 水”,米芾fú山水,远仿王洽,近学董源, 以积写点写,点染烟云,满纸淋漓,天真 焕发,自成一家。其子米友仁继承其父风 格。开创了“文人画派”的先河,以少胜 多。青绿山水一度中落。
园林建筑设计系列之——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
通识课程 主讲人:杨盛 电话665281 ,QQ:147459713 邮箱147459713@
园林与建筑 园林与文学 园林与绘画 园林与植物
立体的画
• 中国画中的青绿山水、浅绛山水、金碧山 水以及写意画、界画、钩折、钩勒、点苔、 白描、工笔等技法,都在园林建筑、构图 和装饰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文人画对中 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及艺术表现手法都产生 过深远影响。中国的园林构园基本遵循了 山水画论的构图落幅原则,中国的山水园 林是“立体的画”。
展子虔的《游春图》
• 隋初展子虔 qián 的《游春图》被誉 为“唐画之祖”,描写了江南二月 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为我国 卷轴山水画最早的杰作,也是山水 画幼稚期结束的标志。
大小青绿山水
• 唐代李思训,唐宗室,官左武卫大将军,时人称 为“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称为“小李将 军”,父子均善山水,创立了青绿山水的画法, 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作绘画材料。有大青绿、小 青绿之分:大青绿山水多钩轮廓,少用皴笔,着 色浓重,装饰性很强,在皇家园林建筑装饰中, 常常再加上一层泥金色,金碧辉煌、富丽堂皇; 小青绿山水则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薄地罩一 层青绿,淡雅朦胧,能增添园林的抒情气氛。
“六远”与借景
• 园林布局深得“六远”之神髓,它通过因 借、障景、对景、点景等手法,对周围的 风景画面进行剪裁、取舍、分割,将园内 外的自然美巧妙地摄入视阈画面,形成丰 富多彩的园林欣赏空间。 • 如远借造成的是一幅幅“迷远山水”。
沈 周 平 远 山 水
·
六远实景
• 颐和园中,如自排云门仰望佛香阁, 为高远;自佛香阁、智慧海俯瞰后湖, 为深远;自万寿山巅往西平眺玉泉山、 香山,为平远。平远山水见到的景观, 实际上往往产生一种迷离的朦胧的美 感,也就是韩拙所说的“迷远”之韵 味了。
“水木清华仆射诗”
• “ 水木清华仆射诗”,谢安之孙谢 混,曾为尚书左仆射,他写过一首 《游西池》诗,其中有“景昃zè鸣 禽集,水木湛清华”。水木清华是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文人园林 的色彩特点。
“淡是无涯色有涯”
• 雅淡的色彩是符合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要 求的。而且符合人们感官上的生理要求。 • 人凝视某物体时,物体影象集中于视网膜 的中央窝,中央窝锥体细胞密集,感色功 能极强。淡雅的色彩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 而感觉疲倦,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因 而可以持久。
取景框
• “尺幅窗”和“无心画”,以替代屏条、立 轴。塑成秋叶、海棠、葵花、梅花、松。 竹、柏、牡丹、兰、菊、芭蕉、荷花、桃、 狮子、虎、鹿、鹤、扇形、心形、卍形及 琴棋书画等的“透漏窗”,月牙形、古瓶 形、葫芦形、圆月等的洞门、壁洞内用支 架堆塑成花草、树木、鸟兽等画面的壁窗、 厅堂内四面空透的窗格等,都是取景框。
美学上的高度境界
• 颜色与绿色的草木石池配合,而雅洁 淡彩,正是美学上的高度境界。且这 种色彩,“其佳处是与整个园林的轻 巧外观,灰白的江南天色,秀茂的花 木,玲珑的山石,柔媚的流水,都能 相配合调和,予人的感觉是淡雅幽 静”。
艺圃乳鱼亭彩绘
• 艺圃乳鱼亭位于水池东岸,三面环水。此 亭建造年代较早,具备有明代建筑风格, 四周用老戗支撑灯心木,屋顶坡度平缓, 戗角起翘较低,宝顶形式简炼,亭内空间 显得高敞。斗拱、搭角梁、直昂、额枋和 天花上绘有造型别致、色彩素白的苏式草 龙形象彩绘。极简化的龙形符号,虬曲腾 越。
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
• 中国园林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它的 构图呈线性系列,象一幅山水画长卷,令 人移步换景。景观画面上,或近推远,或 远拉近,步步看,面面观。园林中的长廊、 粉墙、花窗、假山等往往将单一的有限空 间巧妙地组成多种广袤深邃的景观,构成 动观序列,这就是障景的妙用。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真正的山水画滋育于东晋
• 战国以前的各类艺术品中,很难发现山水 场景和山水绘画,汉代出现了不少山水场 景,但形式简略稚拙,为几何形或仅为剪 影,真正的山水画滋育于东晋,顾恺之的 《庐山图》被誉为“山水之祖”。
画之情
• 王微的《叙画》明确提出“画之 情”,主张画家将感受到的山川之 美,形诸笔端,所谓“望秋云,神 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即刘勰 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 意溢于海”。
郭熙三远
• 宋郭熙《林泉高致》云“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 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 山,谓之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 之境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 缈。” • 就人们视点的高低俯仰所见而论 。
韩拙三远
• 韩拙《山水纯全集》说:“有近岸广 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 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 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 远。” • “迷远”、“阔远”和“幽远”,重 在对视觉造成景象的一种形容和概括 。
画家与皇家园林
• 清廷如意馆供职的画家,均直接参加了清 代皇家园林的规划设计,如康熙时善书画 的高士奇、工花卉的蒋廷锡、工人物的焦 秉贞、冷枚、意大利人马国贤和西波尔工 雕刻。乾隆时的董邦达、钱维城、蒋溥生、 金廷标、邹一桂、张若澄等都参与了构园 设计。当年构筑圆明园时,来中国传教的 少数几个西洋画家如蒋友仁、郎世宁等也 参加了绘图设计。
郎世宁画
3、画理即构园论
• 我国最重要的造园理论著作《园冶》 和《长物志》都出于画家之手,集 文学艺术家、造园理论家与工艺家 于一身的李渔,是《闲情偶寄》的 作者,他们都热衷于构园。在某种 意义上可以说,造园论就是画论。
经营位置、空间构图
• 宋郭熙《林泉高致》云:“山以水为血脉, 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 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 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 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 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 置也。”
宁空毋实
• 宗白华说:“最高的文艺表现,宁空毋实, 宁醉勿醒。西洋最清醒的古典艺境,希腊 雕刻,也要在圆浑的肉体上留有清癯而不 十分充满的境地,让人们心中手中波动一 痕相思和期待,阿波罗神像在他极端清朗 秀美的面庞上仍流动着沉沉的梦意在额眉 眼角之间。”
皇家园林
• 明清时的帝王宫殿多饰金,含金量根据等 级高低来决定,最高等的图案是金龙、金 凤、和玺,故皇家园林是“台榭参差金碧 里,烟霞舒卷画图中”,金殿玉宇,雍容 华贵,体现出宫廷气势和皇家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