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文化6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被誉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古代园林以其精美的构造、独特的造景、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的贵族和富有的人们开始兴建私人园林,以表达他们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这些园林一般由多个院落组成,每个院落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水池、花草树木等元素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古代中国园林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是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细腻的造园手法和独特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苏州的园林多以水为基础,通过人工湖泊、小河、池塘等水体的布局和利用,营造出独特的水景效果。

园林中的假山、廊桥、亭台楼阁等建筑物造型精美,凸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苏州园林还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常常在园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使园林四季都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和氛围。

除了苏州园林,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园林,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西安大雁塔等。

这些园林都有各自独特的特色和历史背景,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时期的文化风貌。

例如,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和皇家文化的瑰宝。

承德避暑山庄则是清代皇帝用来避暑的园林,以其山水相依、建筑精致的特点而闻名。

古代中国园林文化不仅注重景观的布局和建筑的精美,更注重营造一种和谐、宜人的氛围和意境。

园林常常通过石雕、壁画、诗词等艺术形式,表达主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情感和追求。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花草树木等元素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园林成为人们品味生活、陶冶心灵的理想场所。

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影响远不止在中国国内,也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学习。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园林艺术都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启示和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

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中国园林起源于古代宫廷和寺庙的园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的园林艺术形式。

以下是中国园林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
1. 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园林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将大自然的景色、声音、气息等因素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

2. 布局精心:中国园林的布局非常重要,通常是由文人雅士或风水大师精心设计的,旨在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

3. 建筑与园林相结合:中国园林建筑与园林相结合,将建筑风格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

4. 对称美:中国园林通常采用对称美的设计,通过对称的设计来营造出一种平衡、稳定的氛围。

5. 诗情画意:中国园林通常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将自然景观转化成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

6. 赏景与赋诗:中国园林中的景观通常是用以赏景和赋诗的,赏景时以自然景观为主,赋诗时则借助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7. 文化意义:中国园林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中国的诗情画意、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等,都在中国园林中得到体现。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将自然景观转化成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
内涵和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园林的设计理念、构造形式、植物配置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写作。

一、设计理念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山水合一”、“景中有景”、“意境优美”等方面。

其中,“山水合一”是指将山水融为一体,使得人们在园林中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景中有景”则是指在一个景点内设置多个小景点,增加游览者的欣赏乐趣;而“意境优美”则强调了园林所传达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二、构造形式中国古代园林的构造形式主要包括建筑、水池、假山和亭台等。

其中,建筑是园林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其种类繁多,如亭台楼阁、廊桥流水等;水池则是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常见于大型皇家花园和私人府邸;假山则是通过人工塑造自然山石而成,常用于表现山水景观;亭台则是园林中的观景点,常用于欣赏园林美景。

三、植物配置中国古代园林的植物配置非常注重,常用的植物包括松柏、竹子、梅花等。

其中,松柏是中国古代园林中最为常见的树种之一,其象征着长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竹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因其高洁和不屈不挠的品质而备受推崇;梅花则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其清雅脱俗的气质常用于表现冬季园林美景。

四、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园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多彩。

其中,皇家园林通常以皇家权力和荣耀为主题,在设计上强调华丽和豪华;私人府邸则更注重私人情感和审美价值,在设计上强调自然和恬静。

此外,中国古代园林还表现了诸如宜居环境、人文关怀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园林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其设计理念、构造形式、植物配置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类园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2
严。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
3
私家园林则是以文人雅士的宅院为基础,以小巧玲珑、精致雅致为特点。 其布局紧凑,景致细腻,多以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为主,体现出文人的
清雅与品味。例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寺庙园林则是以寺庙为中心,融合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营造出一 种宁静、神秘的氛围。其特点是布局规整,植物繁茂,以佛道教义为主题,
历史发展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当时出现了囿 和圃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不同类型的园林
皇家园林是以皇家禁苑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规模宏大, 建筑华丽,植物种类丰富,以山水布局为主,展现出皇家的富丽堂皇和威
饰,都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3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儒家 思想强调中庸之 道和礼乐文化, 对中国古典园林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在园林布局 上,讲究对称与 均衡;在园林题 词上,注重道德 教化与人文关怀
道家思想:道家 思想追求自然无 为和天人合一的 境界,影响了园 林师法自然的设 计理念以及崇尚 清静、幽雅的园 林氛围
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 自然景色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 承与表达。通过园林的布局、建 筑的形式以及题词、书画等元素,
传达出浓厚的文化内涵
1
2
3
4
5
诗情画意:园林中的景致常常以 诗词、画境为灵感来源,通过借 景、对景等手法,创造出富有诗
意的画面
细节之美:园林中的每一个细节 都经过精心设计,无论是花木的 种植、山石的摆放还是建筑的装 Nhomakorabea4

园林文化知识点总结大全

园林文化知识点总结大全

园林文化知识点总结大全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风景园林艺术的典范。

园林文化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建筑学和园林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古代中国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这里将对园林文化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园林文化的起源发展、代表性园林建筑、园林文化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等内容。

一、园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 中国园林文化的起源中国园林文化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崇敬和追求。

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古代宫苑和庙堂园林,如尧舜禹的宫苑园林、商王庙园、周文王庙堂园等。

2. 园林在汉代的发展汉代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兴建了许多大型的宫苑和园林建筑,如汉武帝的长乐宫、汉光武帝的鸡鸣寺、汉元帝的鸿光寺等。

这些园林建筑不仅在规模上有所扩大,而且在造园技术和艺术造诣上也有所提高。

3. 园林在唐代的繁荣唐代是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兴建了许多规模宏大、景致优美的园林建筑,如唐玄宗的天宁寺、唐玄宗的华清池、唐肃宗的丽景山等,这些园林建筑成为了唐代文人雅士游赏诗词的创作题材。

4. 园林在宋代的兴盛宋代是中国园林建筑继唐代之后的又一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兴建了许多以山水和林木为主题的园林,如岳麓书院、林则徐纪念园、醉翁亭等。

这些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风景园林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二、代表性园林建筑1. 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郊,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之一。

颐和园以山水为主题,将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万园之园”、“北国江南”的美誉。

2. 留园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留园以水景为主题,园内以水面、亭台和假山为主要景观,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髓和艺术风格。

3. 庐山庐山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园林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巧的布局和细致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重要的一个传统文化是“山水思想”。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

古人认为山水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景观,通过园林的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将山水元素引入园林中,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

园林中的山水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深远的意义。

它们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拜。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是“四季文化”。

中国古代园林以四季的变化为主题,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展现了不同季节的美景。

春天的花朵盛开、夏天的绿荫蔽日、秋天的丹枫如火、冬天的白雪皑皑,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色和氛围。

四季文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更表达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四季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典园林中还融入了诗词文化。

古代园林往往与文人雅士相联系,他们在园林中创作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常常与古诗词相呼应,形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诗词文化赋予了园林以深厚的人文内涵,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和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还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哲学意义的景观,如曲径通幽、回廊转折等。

这些景观通过布局和设计,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宇宙的关系。

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园林中的景观和布局,人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的深刻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它们以山水思想、四季文化、诗词文化和哲学思想为核心,通过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这些传统文化赋予了园林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体系,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及今日依然起着潜质的作用,并渗透在哲学、美学、伦理、经济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作为社会文化缩影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在新时期的今天,仍然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我国的现代造园思想提供给养。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我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但主要是作为狩猎、采樵之用,其他目的还在其次。

西汉时期,汉武帝扩充上林苑至三百里,蓄养奇兽珍禽,种植名木异卉三千多种。

太液池面积十余顷,水中筑起三山,象征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除了蓄养、种植鲜活动植物以外,还雕刻金石而成大鱼、瑞龙之类的动物,景致丰富。

汉代后期,官僚、贵族、富商经营的私家园林已经出现,但并不普遍。

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山明水秀的东南地区,自然风景逐渐开发出来。

文人士大夫受到政治动乱和佛、道出世思想的影响,大都崇尚玄谈、寄情山水,游山玩水成为风尚。

唐宋以来,文人诗画更促进了园林的发展,诗情画意融人园林中,从而形成了写意山水园。

除了着力布置宅第中的庭院以外,还构筑供游憩、修养、读书著述之用的山庄别墅,独具匠心。

明清时期,画家参与造园活动,画常成为造园的蓝本,诗文则近似造景的设想,这使中国的园林艺术有深刻的美学内涵,从而形成了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园林。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造园艺术的影响园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深厚的文化思想指引人的活动,对园林空间构造和意境创造产生影响。

1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心社会及个人道德修养,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秩序。

这种思想体系恰好迎合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兴国安邦的愿望,中国的皇家园林不论从外在规划布局还是内在思想上无不渗透着浓厚的儒家思想。

中国的园林文化

中国的园林文化

中国的园林文化中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

归结起来,世界上的园林可分为三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

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结合本人依据所整理材料,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园林:一、中国园林发展史1、商代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园、圃、囿等字,而从它们的活动内容可以看出囿最具有园林的性质。

从各种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商朝的囿,多是借助于天然景色,让自然环境中的草木鸟兽及猎取来的各种动物滋生繁育,加以人工挖池筑台,掘沼养鱼。

范围宽广,工程浩大,一般都是方圆几十里,或上百里,供仅隶主在其中游憨、礼仪等活动,已成为奴隶主娱乐和欣赏的一种精神享受。

在囿的娱乐活动中不只是供狩猎,同时也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一种审美场所。

商代的园囿应该就是中国园林艺术最初形式。

(商纣王的鹿台)2、周代周朝时期,前有周文王建灵囿,周边圈围,其内放养珍禽奇兽,以供观赏。

四时花木繁盛,水中鱼跃。

这就是最初的囿。

后有吴王夫差建姑苏台,可在宅内观赏水中的鱼,这是前所未有的。

(已经不复存在)3、秦代《史记·始皇本记》记载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后更名信宫为极庙。

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南道,自咸阳属之。

《三辅黄图》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信宫亦称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

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咸阳“北至九峻、甘泉(山名),南至鄠、杜(地名鄠县和杜顺),东至河,西至汧、渭(水名)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六第六讲强调比德思想突出人化景物湖北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夏:我们这一讲的题目是:强调比德思想,突出人化景物。

首先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什么叫比德思想。

比德,就是君子比德,这是形成于先秦时期的一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理性主义精神影响下,人们对自然美的观照往往同人的伦理道德相联系、相比照,而形成君子比德的思想)。

自然界有很多事物,它具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品质或者叫性质。

比如说梅花凌寒而开,你看漫天飞雪的冬天,别的话都凋谢了,梅花它开放了,不畏严寒。

竹子中空有节,中国人历来讲节气。

还有玉石宁碎勿折,具有这样特殊的品质,所以是追求高尚品德的人——君子,追求的一种品质,是一种学习的榜样,追求的一种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君子比德。

大家也晓得,它是起于而且形成于先秦时期。

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做人是很有影响的。

那么我们园林里面就是比较多的突出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就是把君子比德的思想,同中国园林的审美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

园林里面有山水、花木这些元素。

那么造园的时候,赋予这些元素的比德的这种思想,那就是我们园林里面常用的一种手法。

第二点,跟大家讲一下山水泉石的审美特性。

我刚才说了,君子比德的思想在园林里面运用体现。

怎么体现呢,一方面就是构园要素的处理,那么构园要素里面,在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里面,山水、植物是比较重要的,是精心的去处理的。

我们学相关专业的同学,比方说建筑学、环境艺术这方面的同学,那就更应该关注这方面的东西。

我们看一下,这个山水泉石在中国人眼里,它是有灵性的,它有时候还是有生命的,它有特点的。

我们看一下,中国山石观赏形成一种观赏文化。

对于石头,如何去观赏它呢,那么中国人眼里石头它有特性,而我们通常说的观赏石头,特别是江南的湖石——太湖石,观赏它有漏、有透、有瘦,有着三种说法。

这就是李渔——清代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学家,在他的《闲情偶寄》里面就写到,石的观赏有三大特点,就是透、漏、瘦,后来有人又加了一个“皱”。

这就是中国人观赏石头,它的特点。

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然的一种状态,是不是啊。

石头这种奇怪的形状、独特的形状是大自然造成的,不是人工做成的,这就叫做鬼斧神工,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倾向——追求自然天成。

所以我们去欣赏它的时候,就可以懂得这一点。

我们看看,这就是我在前面跟大家说过的上海豫园里面的一块名石——玉玲珑,你看是不是玲珑剔透啊,有意思啊,这个就是所谓的透。

那么漏呢,就是透漏,你把水浇上去,它可以沿着那个缝隙流淌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叫漏。

瘦呢,俊俏、挺拔、有精神是不是,这个“瘦”体现了一种精神。

你看这就是我跟大家说的,苏州留园里面的一块著名的石头,被称为江南私家园林里面最有名的,三大名石之首排在第一位的冠云峰。

你看这个石头,几米高,很高,再看它上面有一个通透的孔,很有特色,这就是瘦。

还有后来又有人给它加了一点“皱”,特别是湖石,这是它的突出的特点之一,天然的生成的,皱皱巴巴的,更增添了它的一种天然的美感。

这就是我跟大家说一下呢,晓得怎么去欣赏。

中国的赏石有什么样的特点,抓住这些事物的最独特的方面,我们才能真正地去欣赏它。

我们看一下,在孔子《论语.雍也》里面就有这么一段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什么意思?它实际上同孔子眼里面的,自然界的一些事物跟人联系起来,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君子比德的思想。

在孔子眼里,智者为什么去欣赏水呢,因为水是流动的,给人一种流动的这种感受,引起智者的一种想象。

那么仁者乐山,山是巍然不动的。

仁者,他面对大山感到一种很泰然的这样一种感受。

这就是我们说的,就是主观和客观要产生一种共鸣,才达到这种欣赏的境界。

而我们传统文化就是增添我们产生共鸣能力的主要的渠道,这是我们应该清楚的。

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面对这个巍然的大山,我们是不是有一种静然、泰然的感觉呢,山的特点突现出来了。

那么石头,山石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石头有它的特殊的品质——坚定,有一种不媚权贵的这种象征的含义。

所以中国园林里面有很多有名的石头,它体现了园林主人的一种志向,一种追求、一种情操。

你看北京恭王府假山上就立了一块石碑,这个石碑上面刻着:“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这实际上是源于《易经》上面的卜辞里面的句子。

你观赏它要是有这样的一种修养的话,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观感。

这是可以想象的。

那么从我们平常所听到的,比方说“寿同金石”,这表明长寿,石头形成时间非常漫长,所以有人称石头为太古、万古、千古,这是对石头一种由衷的赞叹。

它形成的时间非常漫长,所以我们民间,我们平常说一个人高寿,就说他寿同金石,可以看出来。

还有呢,大家更熟悉的就是“海枯石烂”,表示两个人的坚定忠贞海枯石烂。

除非像海枯干了,像这个石头一样烂掉了,这样一种比喻,可见石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石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个重要的内容,乃至是一种内涵。

说到石头,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古代有一些著名的关于石头的故事,爱石成癖。

比方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石头就很钟情,他就曾经留下对石头的感受,写下了咏颂石头的一些诗。

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展开来说,我就说到了宋代一位著名的艺术大师,那应该是多方面的才能,就是米芾。

米芾爱石成癖,爱石头已经成为了一种癖好。

有一次这位老兄到一个朋友家里去,看到朋友家里有一块怪石、一块奇石,他一看呆了,眼睛就不转了。

就像钱迷看到一堆金子一样的,眼睛绿了,看了半天醒过来了,跪下去了,跟石头称兄道弟,结为兄弟。

边上的朋友一看,完了,疯了,所以米芾就留下了一个绰号,也叫做美名啊,就叫米癫。

你看到古籍里面很多米癫、米癫,就是指的米芾。

癫,疯疯癫癫,留下了这样的美名。

所以你看在中国文人眼里,这些自然界的事物给他一种什么感发,给他一种什么激励,这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君子比德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呢,是处处有这方面的体现。

第三个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花木的审美特征。

花木在园林里面的地位很高,它体现了美,还体现的一种文化价值(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兼顾了植物的神形之美,是植物自然美和象征寓意美的艺术组合)。

我们通常所说的植物,就是姿态的美、特征,还有颜色,我们前面讲过的,就是留听阁、远香堂,远香堂是一种嗅觉的感觉,有些植物还有一种气味,这个我们就不说了。

我主要说一下植物花木在中国文化里,也就体现在我们古典园林里面的一种什么呢,文化方面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人,中国人的一种理想,也就是君子比德的这种思想。

在园林里面呢,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树木,比方说松柏,比方说竹子,比方说荷,比方说梅,比方说菊,比方说兰,这是常见的。

松竹梅兰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在中国的绘画作品里面,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就是这些植物具有一种特殊的品质,这个是有文化含义的。

比方说松,就给人一种贞、一种古——古朴,一种挺拔这样的感受。

你看孔子留下的《论语》里面就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大冬天的,别的植物呢,杨柳啊叶子都掉了,松树一样的坚挺,一样的挺拔,这个就反映了松树的一种特殊的品格,不被环境的,那种恶劣的环境所屈服。

一个君子不能因为环境我就屈服了,这就是一种象征。

那么还有一种植物,我们看到松竹梅,竹子在中国文化里很有地位。

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也是比较常见的。

说到竹子呢,它挺拔,中空有节,不畏严寒,还有呢四季常青,这都是竹子特殊的地方。

关于竹子就有很多文人,钟情的这些传说。

比方说《世说新语》,毛主席很喜欢看的一本书,很有意境的一本书。

这本书里面就有这样的记叙,记叙了王子猷,就是徽之,王羲之的一个儿子,“尝暂寄人空宅住”——曾经寄住在一个人的空房子里面,暂时住一下,“便命种竹”——便叫人快点来种竹子,别人就不理解,你临时住几天,干嘛要种竹子,就问“暂住何烦尔”——暂时住几天搞这么麻烦干什么。

你猜这位老兄怎么想啊,他对别人瞪着个眼睛,你看——“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看了这些不理解的人,望了半天,突然来一句,一天都离不开竹子。

从这个记叙里面,我们就可以想象到这个王子猷,就是徽之,他对竹子钟情到一种什么程度。

到了宋代苏东坡,大家都比较熟悉的。

苏东坡对竹子也是钟情的不得了,怎么不得了啊,看一下他说的话嘛。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后面还有话,我不打出来。

瘦了还可以医,俗了就完了。

这表明了苏东坡追求高洁。

他以竹子作为比喻,表明了他的一种追求。

你看宁可吃饭不要肉,但是居住的地方一定要有竹子,竹子给他一种什么啊——激发他的一种高超的情操,可以陶冶它的情操。

面对竹子呢,竹子的特色就给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可以想到的。

你看到了清代郑板桥,大家是比较熟悉的,很有骨气的一个人,著名的书法家、著名的画家。

他就对竹子、对石头、对兰很钟情,他的作品多有这样的反映——“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后面我又引用了,就更表达了他的一种志向,更刻画的竹子的一种特殊的这种品质——“未出土时先有节,季凌云初上虚心”,你看没长出来,没出土的时候,笋子里面分了节,到了挺拔了,伸入凌霄了,中间还是空的,还是虚心的,把竹子的这种特性刻画出来了,可以说是古代对竹子的刻画里面,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人。

这是竹子。

我们看一下图片上面,就看到了竹子的这种特性,看到没有。

所以居住的四周应该种竹子,特别是学环境艺术的同学,以后要注意了,竹子布置在我们居住的四周是很有效果的。

再看一下梅。

梅令人疏,令人产生一种高洁的感受。

那么我们观赏梅的时候,我们就要联想到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就是诗人林逋。

他对梅的刻画可以达到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林逋也是一个很有特性的人,终身是一个人,没有成家,通常的人说他是梅妻鹤子,就是伴梅和鹤生活,很高洁,追求一种高洁。

所以当时很多文人都很敬重他。

我上一讲里面提到的范仲淹,他就经常跟林逋去进行诗文的交流。

所以一个人高洁,是可以获得别人的敬重的。

你看他没有出仕,到了40岁以后基本上就住在西湖边上孤山上面,没有迈出孤山的范围,连近在眼前的杭州城,他不迈入一步,过着一种隐居的生活。

后来人们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林和靖先生。

和靖处士、和靖先生都是皇帝赐予他的谥号,连皇帝都敬重他。

这是宋真宗、宋仁宗赐给他的谥号,说明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他留下的众多的对梅的歌颂里面,有两句诗应该说是非常有名的,就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的特性刻画到了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这是梅,那么梅,从和靖先生以后,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就更高了。

这是有一年我在东湖磨山去看到的梅开了,上面刚下过一场雪,我把它拍下来,可以看到这个梅,它有一种美的特点。

再介绍一下兰。

兰的特性用《孔子家语》里面的一段话,可以把兰的特性刻画出来,就是“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