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文化2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
逐步实现其“大咸阳规划”,以及近畿、关中地 区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宫苑—皇家园林建设,参 照天空星象组成以咸阳宫为中心、具有南北中轴 线的庞大宫苑集群
秦始皇晚年,经营了阿房宫,代替信宫作为上林 苑中心,作为“大咸阳规划”的一部分
秦始皇
秦咸阳
阿 房 宫
是皇帝日常起居、视事、朝会、 庆典的场所,相当于一个政治 中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章园林的生 成期
❖ 生成期即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 成长的时期
❖ 这时期的园林发展虽然尚处在比较幼稚的初 级阶段,园林的发展极慢,但经历了奴隶社 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出奇的一千二百多年的漫 长岁月,相当于殷、周、秦、汉四个朝代 (BC11世纪——AD220年)
学习重点
❖ 历史背景与发展状况 ❖ 总体特征 ❖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 殷周时期 ❖ 秦朝时期 ❖ 西汉皇家园林 ❖ 东汉皇家园林
栽培、圈养、通神、望天是园林雏形的源初功能, 游观尚在其次
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源头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是人工栽植蔬 菜的场地
园圃内所栽培的植物,一旦兼作观赏的目的,便会向 着植物配置的有序化方向上发展,从而赋予其园林雏 形的性质
中国古典园林在其产生的初始便与生产、经济有 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关系甚至贯穿于整个生成期 的始终
二. 社会因素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 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生态 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用比兴的方法把优美的自然物联系与人
东周时比兴的运用多见于《诗经》和《楚辞》, 且更贴近人的品德和素质
人们开始把自然风景作为品赏、游观的对象
比兴手法实例:屈原与楚辞
屈原的作品 中,就直接以善 鸟、香草配于忠 诚,以恶禽秽物 比拟谗佞,以虬 龙鸾凤托为君子, 以飘风云霓隐喻 小人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被誉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古代园林以其精美的构造、独特的造景、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的贵族和富有的人们开始兴建私人园林,以表达他们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这些园林一般由多个院落组成,每个院落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水池、花草树木等元素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古代中国园林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是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细腻的造园手法和独特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苏州的园林多以水为基础,通过人工湖泊、小河、池塘等水体的布局和利用,营造出独特的水景效果。

园林中的假山、廊桥、亭台楼阁等建筑物造型精美,凸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苏州园林还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常常在园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使园林四季都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和氛围。

除了苏州园林,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园林,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西安大雁塔等。

这些园林都有各自独特的特色和历史背景,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时期的文化风貌。

例如,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和皇家文化的瑰宝。

承德避暑山庄则是清代皇帝用来避暑的园林,以其山水相依、建筑精致的特点而闻名。

古代中国园林文化不仅注重景观的布局和建筑的精美,更注重营造一种和谐、宜人的氛围和意境。

园林常常通过石雕、壁画、诗词等艺术形式,表达主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情感和追求。

园林中的建筑、假山、花草树木等元素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园林成为人们品味生活、陶冶心灵的理想场所。

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影响远不止在中国国内,也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学习。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园林艺术都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启示和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第二章总结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第二章总结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第二章总结笔记“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园林的杰出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体现在空间布局上,还蕴含着哲学理念和人文情怀,深刻影响着中国园林艺术和造园技法,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

这里我将简要分析几个方面:首先就是美学层次上来说,讲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风水格局等;其次是材料选用及构造形式上来说,大量采用木材、砖瓦石等物质形态和雕塑、匾额楹联、碑碣等文字载体进行景观营造;再者则是文化内涵层次上,讲究诗画境界,将诗词歌赋、历史掌故引入园林,将日常生活所见融入园林景致之中。

其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基本的设计思想。

《易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被儒家学派视作立身处事的根本原则。

孔子提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思想,并主张以“道”(规律性、必然性)为核心去“法自然”。

“自然”既包括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又囊括了社会伦理与道德因素,可谓“集宇宙万象于吾心,纳乾坤万道于胸襟”,更强调了个人与自然的亲近感受和感悟能力,即在自然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趣。

其二、建筑组群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观察与认识。

我们知道早期的建筑虽然已经开始考虑到利用当地资源与适应气候特点,但由于受科学技术条件限制,普遍较矮小粗糙。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关于宫室的高度描述甚至比《诗经小雅》的“如松柏之茂”都低,而且十分简略模糊。

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起与发展,人们通过大量劳动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建筑文明,同时又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民居形式,充满了奇异而优美的韵味。

清华大学教授彭一刚曾指出:我国民居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体系均取决于社会政治秩序,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差别很大的空间类型。

其三、中国古典园林,无论何种功能,都具有统一的尺度、轴线和相互呼应的整体形态。

《礼记·祭法》篇中提出:“凡立宗庙宫室邑居,前途后寝,左右夹房,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礼记·礼器》)的礼制规定,标志着从殷商的巫术迷信向周朝以来注重礼仪、推崇正统、把握政权的政治秩序的转变,是为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男女有别奠定了基础。

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中国园林起源于古代宫廷和寺庙的园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的园林艺术形式。

以下是中国园林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
1. 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园林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将大自然的景色、声音、气息等因素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

2. 布局精心:中国园林的布局非常重要,通常是由文人雅士或风水大师精心设计的,旨在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

3. 建筑与园林相结合:中国园林建筑与园林相结合,将建筑风格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

4. 对称美:中国园林通常采用对称美的设计,通过对称的设计来营造出一种平衡、稳定的氛围。

5. 诗情画意:中国园林通常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将自然景观转化成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

6. 赏景与赋诗:中国园林中的景观通常是用以赏景和赋诗的,赏景时以自然景观为主,赋诗时则借助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7. 文化意义:中国园林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中国的诗情画意、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等,都在中国园林中得到体现。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将自然景观转化成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
内涵和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

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园林的设计理念、构造形式、植物配置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写作。

一、设计理念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山水合一”、“景中有景”、“意境优美”等方面。

其中,“山水合一”是指将山水融为一体,使得人们在园林中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景中有景”则是指在一个景点内设置多个小景点,增加游览者的欣赏乐趣;而“意境优美”则强调了园林所传达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二、构造形式中国古代园林的构造形式主要包括建筑、水池、假山和亭台等。

其中,建筑是园林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其种类繁多,如亭台楼阁、廊桥流水等;水池则是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常见于大型皇家花园和私人府邸;假山则是通过人工塑造自然山石而成,常用于表现山水景观;亭台则是园林中的观景点,常用于欣赏园林美景。

三、植物配置中国古代园林的植物配置非常注重,常用的植物包括松柏、竹子、梅花等。

其中,松柏是中国古代园林中最为常见的树种之一,其象征着长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竹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因其高洁和不屈不挠的品质而备受推崇;梅花则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其清雅脱俗的气质常用于表现冬季园林美景。

四、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园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多彩。

其中,皇家园林通常以皇家权力和荣耀为主题,在设计上强调华丽和豪华;私人府邸则更注重私人情感和审美价值,在设计上强调自然和恬静。

此外,中国古代园林还表现了诸如宜居环境、人文关怀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园林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其设计理念、构造形式、植物配置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类园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园林文化知识点总结大全

园林文化知识点总结大全

园林文化知识点总结大全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风景园林艺术的典范。

园林文化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建筑学和园林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古代中国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这里将对园林文化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园林文化的起源发展、代表性园林建筑、园林文化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等内容。

一、园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 中国园林文化的起源中国园林文化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崇敬和追求。

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古代宫苑和庙堂园林,如尧舜禹的宫苑园林、商王庙园、周文王庙堂园等。

2. 园林在汉代的发展汉代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兴建了许多大型的宫苑和园林建筑,如汉武帝的长乐宫、汉光武帝的鸡鸣寺、汉元帝的鸿光寺等。

这些园林建筑不仅在规模上有所扩大,而且在造园技术和艺术造诣上也有所提高。

3. 园林在唐代的繁荣唐代是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兴建了许多规模宏大、景致优美的园林建筑,如唐玄宗的天宁寺、唐玄宗的华清池、唐肃宗的丽景山等,这些园林建筑成为了唐代文人雅士游赏诗词的创作题材。

4. 园林在宋代的兴盛宋代是中国园林建筑继唐代之后的又一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兴建了许多以山水和林木为主题的园林,如岳麓书院、林则徐纪念园、醉翁亭等。

这些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风景园林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二、代表性园林建筑1. 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郊,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之一。

颐和园以山水为主题,将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万园之园”、“北国江南”的美誉。

2. 留园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留园以水景为主题,园内以水面、亭台和假山为主要景观,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髓和艺术风格。

3. 庐山庐山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园林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巧的布局和细致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重要的一个传统文化是“山水思想”。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

古人认为山水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景观,通过园林的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将山水元素引入园林中,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

园林中的山水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深远的意义。

它们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拜。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是“四季文化”。

中国古代园林以四季的变化为主题,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展现了不同季节的美景。

春天的花朵盛开、夏天的绿荫蔽日、秋天的丹枫如火、冬天的白雪皑皑,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色和氛围。

四季文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更表达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四季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典园林中还融入了诗词文化。

古代园林往往与文人雅士相联系,他们在园林中创作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常常与古诗词相呼应,形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诗词文化赋予了园林以深厚的人文内涵,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和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还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哲学意义的景观,如曲径通幽、回廊转折等。

这些景观通过布局和设计,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宇宙的关系。

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园林中的景观和布局,人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的深刻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它们以山水思想、四季文化、诗词文化和哲学思想为核心,通过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这些传统文化赋予了园林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体系,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及今日依然起着潜质的作用,并渗透在哲学、美学、伦理、经济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作为社会文化缩影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在新时期的今天,仍然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我国的现代造园思想提供给养。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我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但主要是作为狩猎、采樵之用,其他目的还在其次。

西汉时期,汉武帝扩充上林苑至三百里,蓄养奇兽珍禽,种植名木异卉三千多种。

太液池面积十余顷,水中筑起三山,象征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除了蓄养、种植鲜活动植物以外,还雕刻金石而成大鱼、瑞龙之类的动物,景致丰富。

汉代后期,官僚、贵族、富商经营的私家园林已经出现,但并不普遍。

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山明水秀的东南地区,自然风景逐渐开发出来。

文人士大夫受到政治动乱和佛、道出世思想的影响,大都崇尚玄谈、寄情山水,游山玩水成为风尚。

唐宋以来,文人诗画更促进了园林的发展,诗情画意融人园林中,从而形成了写意山水园。

除了着力布置宅第中的庭院以外,还构筑供游憩、修养、读书著述之用的山庄别墅,独具匠心。

明清时期,画家参与造园活动,画常成为造园的蓝本,诗文则近似造景的设想,这使中国的园林艺术有深刻的美学内涵,从而形成了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园林。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造园艺术的影响园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深厚的文化思想指引人的活动,对园林空间构造和意境创造产生影响。

1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心社会及个人道德修养,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秩序。

这种思想体系恰好迎合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兴国安邦的愿望,中国的皇家园林不论从外在规划布局还是内在思想上无不渗透着浓厚的儒家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二第二讲构建一池三岛向往海岛仙山湖北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夏:今天我们介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第二讲构建一池三岛,向往海岛仙山。

一、一池三岛的起源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单位、一些地方有这样的一种景观格局——挖一个池,池里面呢,建一个桥啊,堆几块石头啊,很多人看到,就不晓得是什么意思。

是怎么回事呢,比方说很多学校里面就有这样的布置,那么受到这样的布置呢,就要说到神话,涉及我们的神话。

我先说一下我们民族的神话。

中国的神话有两大系统,这也是我们的文化范围里面的东西。

哪两大系统呢?一个就是昆仑山系统,这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神话系统,所以我们说中国有一座神山,这座神山就是昆仑山,这是一套神话系统。

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到了后来又形成了一种神话系统,这就是东海仙山系统。

东海仙山系统在战国时候就有它的一个初步的形式。

传说东海有三座神山——蓬莱、瀛洲、方丈,好得不得了,也美得不得了,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的地方。

比方说在先秦时期对这个就有流传。

据记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经派人到东海,去寻找这三座神山。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了,秦始皇比较迷信,有那样的权力,有那样的荣华富贵,他就想永远统治下去,所以对那个东海神山非常的向往。

这个时候就有很多方士,就来忽悠秦始皇,最有名的就是那个徐福。

徐福忽悠秦始皇说那个东海上面有神山,神山上面长的那个仙药,如果烦人除了可以长生不老。

秦始皇就要追求长生不老,这正好应了他的愿望,他有所求才被徐福这样的人忽悠。

秦始皇求仙不成,退而求其次,但是他对东海神山的那种向往、那种追求,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一个不了的情结,他就在他的宫苑里面挖一个池,这个池也就是湖,湖和池是相对的。

我们一般的说就是池小湖大,其实也不尽然,也有很大的池,比方说这个昆明池——汉武帝上林苑里面挖的那个池就非常大,所以池和湖是相对的。

那么秦始皇求仙不成,就在他的宫苑里面挖池,池里面堆山——象征着东海和东海上面三座神山——蓬莱、瀛洲、方丈,以寄托他的一种愿望。

这样的事听起来是很荒诞的,是非常荒唐的,但是他的这种布置,就在园林里面的这种布局很有特点。

乃至于起源于求仙这种荒唐的思想,但是这种园林的格局很有特点,于是就传承下来了。

乃至于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单位、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格局。

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这种格局,很多人看到了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我跟大家讲了它源于秦始皇的求仙。

那么这种格局是秦始皇在他的兰池宫里面创造出来的,一直传承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经常的看到。

我们现在的景观布置里面,还经常用到这样的一种手法。

大家想一下,这样的布局好啊。

园林里面挖池,池里面有水,水波荡漾。

我们面对这个池水,可以引发我们的想象。

池里面如果光有水的话,如果水面大了,我们观赏的时候就非常单调,在水里面堆积假山,可以让这个水面的空间层次丰富起来,使整个园林的空间层次丰富起来,这个就是一池三山这种布局的特点。

所以起源于秦始皇求仙这种思想的一池三山的布局是很荒唐的,这件事,但是作为园林的布局确有它的特点,所以它被传承下来。

如果没有特点,它可能传承两千多年吗?这是应该认识到的。

秦始皇的兰池宫的建成,在中国园林发展里面是很有地位的,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就是筑山理水,挖池不就是理水吗,在池里面堆山这就是筑山。

筑山理水是造园的两大手法,并举——同时进行,首见于文字记载,这个实例就是秦始皇的兰池宫,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呢,就是开启了皇家园林里面求仙的先河,这两点很有影响。

这是中国园林一池三山的起源和特点,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因为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这种布局是非常常见的。

我下面呢就给大家从三类主要园林里面来介绍一下。

第一类是皇家园林。

我们看一下皇家园林里面一池三岛的这种布局是非常普遍的。

追溯它的历史,你看秦始皇开始,以后汉代的汉武帝,在他的昆明池里面也采用这样的布局,以后就很多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圆明园,我们虽然已经看不见它当年辉煌的景象,但是从资料、从遗址里面,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它当年的辉煌。

说到这个,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非常屈辱的事情,我们应该要记取,所以我们要发奋。

只有我们强大了,才可以避免这样一种屈辱,这是应该记取的。

那么圆明园里面呢,这种布局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看一下,这个一池三岛的布局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看一下,再把它放进一下,这就是圆明园的蓬岛瑶台,也叫蓬岛仙台。

这个巨大的水池里面,就堆了三座山,相应的用一些桥啊什么的把它连接起来,这就象征着东海的三座神山。

这就更明显了,这是杭州的西湖同北京的颐和园。

有同学说为什么叫清漪园呢,当初乾隆时期建成的时候,给它起的名字叫清漪园,后来同圆明园一起被外国的强盗、被西方的强盗烧毁了以后,那个女人叫慈禧,她动用海军的军费来建造它。

这座园慈禧把它重建成以后,是为她晚年享受的——颐养百年,所以就换了个名字叫颐和园。

这就是清漪园,我们看这个平面图告诉我们,就是清漪园同杭州西湖的这种格局很相似,这个我们在后面几讲里面还要介绍它。

这里我只简单地提出来让大家有一个印象。

我们看一下这个水池,这个水池李米娜就堆了几座岛,这就是一池三山的布局比较明显的例子,这就是杭州西湖和颐和园的布局。

再看一下这个鸟瞰图,这是颐和园的鸟瞰图我们一看就非常清楚了,这个大的水面上,由于颐和园的水面很大,是整个园林的占地面积的接近于3/4。

你看大家想象一下,在这个巨大的湖边上,要是中间没有这些岛的话,那看起来是多么单调啊,是不是啊。

我们看了以后,中间有这几座岛,就丰富了水面的层次,那么关上起来整个空间层次就丰富了,效果就好了,这是它的突出特点,所以它延续到现在,还应用的非常普遍的道理。

我们想一下,这个就是颐和园堤岛的布局,这个是非常有名的一座桥——十七孔桥——汉白玉做的,就是从原来的西岛,现在成了东堤,是跟湖心的一个岛,这上面有龙王庙的一种连接。

因为它是十七孔的,很有特色的一座桥,所以说到十七孔桥,大家就晓得是颐和园里面的这座有名的桥。

池中布岛这样的特色,非常的明显。

这是西湖。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皇家园林,再看一下城市园林,也是公共园林。

西湖水面面积很大,是一个城市的公共园林,你想一下西湖上面要是没有这些倒的话,那看起来是多么单调啊。

这个图片放的是西湖上的另外一个根据一池三岛这种格局发展出来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湖里面还有一些建筑小品,这是西湖非常有名的一个景观叫三潭映月,三个潭这样的建筑。

这个也是湖里面的岛上面的一座建筑,就叫我心相印亭。

说了皇家园林,说了城市公共园林一池三岛的布局比较普遍。

我们再看一下私家园林。

我想用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苏州的拙政园.这是江南的著名的私家园林拙政园,我们看一下它的一池三岛的布局,也是非常明显的。

从这个图里面可以看到,这个图里面展示的是中部和西部两个部分。

我们先看一下中部这部分,这个白的地方就是水,睡得中间明显有三个小岛,中间有桥把它们连接起来了。

所以一池三岛的格局是非常清楚的,这是私家园林。

我们看了三个代表性的,一个皇家园林、一个私家园林,还有一个城市公共园林,一池三岛的布局都非常明显。

这样的布局有它的特点,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一直到今天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虽然它起源于很荒诞的求仙思想,但是从景观格局来看是非常有特点的,所以延续到现在。

这是我们强调一下一池三岛它的起源和它的特点。

二、筑山.理水接下来我们讲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筑山理水。

我们刚才说到了一池三岛,实际上也是筑山理水,这里我想把筑山理水的一些主要特点,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筑山理水是中国造园的主要手段,它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筑山我们先说一下筑山。

这个山用来表现自然是有它的特点的,因为自然界里有山,所以筑山是中国园林里面表现自然的一种主要手段。

说到筑山,大家看到这些图片里面,就非常清楚了。

中国筑山,这种手法也是源于自然地。

自然界里有山,山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形状,在园林里面要表现大自然的山的特性,那就要采用一些手法,因为园林小,不肯呢过把自然界的大山搬到园林里面来,所以就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达到,仿佛是大自然里面的山这样的一种状态,这就用到了很多的方法。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展开来介绍它的一些方法,我想就主要的把它的延续情况概括一下。

山,在园林里面造山,应该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前期是以土山为主,在就到后期是以石山为主,这个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大致在唐朝以后,山——园林里面山的石头成分就增加了,在这以前是以土山为主。

土山有土山的特点,也有它的缺陷。

大家晓得土山因为是土,长植物就比较快。

所以园林里面筑土山形成自然界的植被情况比较理想,但是土山有它的缺陷,大家想一下,我要表现大自然里面的一些山势,一些陡峭的山势、悬崖绝壁,这些土山显然就有它的局限。

你把图山即使能够造成这种陡峭的山崖,如果一场大雨以后,我们有句成语叫土崩瓦解,那不就塌了吗,所以土山有它的缺陷。

在筑山的发展过程中,后来逐步的就用石头来表现自然界的悬崖峭壁这样一种形式,所以石头山就慢慢的多起来了。

我们看到的现在的江南园林是以石头山为主了,比如说狮子林,这是明显的看到用石头堆筑起来的山。

(二)理水接下来我想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水的处理的基本手法。

中国园林里面对于水的处理是非常有特点的。

园林里面的水是重要的元素,我们通常说无水不活。

如果说这个环境里面没有水的话,它就缺少了生气。

中国园林里面,特别是江南和岭南园林里面,水景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水在中国园林里面是非常有特点的。

我想水的处理,它的重要性,我想借用刚才介绍过的陈从周先生,他的《说园》里面的一段话来概括水的重要性。

“水随山转”,谁是围绕着山在布置的、转的,那么“山因水活”,山因为有了水,才不是那么呆板,它才灵活起来了,这也点出了山和水的关系。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强调一下,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自然山水式园林。

水景非常重要,而水景又是以静水观赏为主,而不像西方的动水景观——喷泉啊、瀑布啊,中国一般采用静水的这种景观形式。

接下来我想跟同学们介绍一下,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水的处理的三种主要手法:第一种是掩,掩就是掩映,用什么来掩映呢,就是用植物、用建筑物来进行掩映,以达到一种天然的,这样的一种情趣,这样的一种效果。

一般是临着水的四周来布置一些滕蔓的植物,种植一些植物是让它形成这种掩映的效果,我们看到的一般的是春天里,杨柳在水边枝条飘拂,就有一种掩映的效果,就造就了大自然的景象,这是掩。

掩,在中国园林里面是用的非常普遍的,我们看这张图,一个很小的水面,如果说不采用掩这种手法的话,这个水面就显得更小了,这种掩可以造成人的一种视错觉,就是让这个小的水面小而不显其小。

大家想象一下这个池面,我们要把它做成规规整整的几何型,那会更显得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