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特色
民俗学研究成果

民俗学研究成果:多方面的民间文化探索引言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文化、社会风俗、人类传统及信仰的学科。
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社区的历史、文化、信仰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民俗学研究成果,涵盖了民俗文化与民间生活、民间信仰与仪式、传统手工艺与民间艺术、民间音乐与舞蹈、民俗节庆与节日活动、社会风俗与风尚、家族文化与乡土风俗、民间故事与传说、民俗文献与口述历史等方面。
民俗文化与民间生活民俗文化是指一个社区中广泛流传的习俗、传统和风尚。
这些习俗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人们的行为、信仰和价值观。
民俗文化的研究包括对民间故事、谚语、歌谣、语言和衣食住行的研究。
民间信仰与仪式民间信仰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涵盖了对神祇、精灵和神秘力量的信仰。
仪式作为表达和传承信仰的方式,也是民俗学关注的重点。
对民间信仰和仪式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社区的宇宙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传统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区的创造力、技艺和社会经济状况。
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包括对手工艺品、工具、建筑风格和服饰的研究。
同时,对民间艺术如绘画、雕塑和舞蹈的研究也在这个范畴内。
民间音乐与舞蹈民间音乐和舞蹈是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庆祝重要场合的重要方式。
对民间音乐和舞蹈的研究包括对歌曲类型、乐器、舞蹈步法和表演风格的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区的情感表达、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
民俗节庆与节日活动节庆和节日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社区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和社会组织。
对节庆和节日活动的研究包括对特定节日的历史背景、庆祝方式、食物和游戏的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区的历史传承和社会动态。
社会风俗与风尚社会风俗和风尚是反映社区规范、行为准则和社交习惯的重要指标。
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包括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人际关系、商业实践和社会行为的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
家族文化与乡土风俗家族文化和乡土风俗是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地方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
学术研究中的民俗学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中的民俗学研究方法民俗学是一种研究民俗现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仪式、信仰、习惯、艺术等。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决定了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本文将介绍民俗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和评估。
一、基本原则1.田野调查法:民俗学研究的基础是田野调查,即实地考察和研究当地的文化现象。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语言、信仰、习惯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民俗现象的本质。
2.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一种观察民俗现象的方法,要求研究者亲自参与其中,观察并记录当地人的行为和语言。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民俗现象,发现一些被忽视或隐藏的信息。
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分析民俗现象的方法,要求研究者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民俗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1.访谈:访谈是收集民俗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可以了解他们的信仰、习惯、传统等。
访谈可以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收集数据的方法,通过设计问卷,向当地人发放问卷并收集答案,可以了解当地人的信仰、习惯、文化认同等。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民俗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3.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研究民俗现象的重要参考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地方志、民间传说等。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等,为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
4.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数据分析是民俗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可以发现民俗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可视化技术包括图表、地图等,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呈现和分析数据。
三、跨学科研究方法民俗学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民俗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民俗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婚姻家庭、宗教信仰、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学科。
中国民俗学在这方面具有举世罕见的研究资源和优势,历史悠久,文献丰富,理论深刻,独具特色。
它研究的对象是广泛而深入的,涵盖人类社会各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民俗学的各个分支如童话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统音乐、民间舞蹈、婚俗、丧俗、节日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都是源于这些民俗文化,如红包、灯笼、烟花、舞龙舞狮等等。
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是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标志和节目,也是中国人民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象征。
民俗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生命周期全部涉及到民俗文化,细节丰富,内涵深刻。
在传统文化中,民俗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民俗传统代表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智慧结晶和浓缩。
民俗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各种传说故事、民间风俗、习惯、信仰、祭祀、音乐、舞蹈、婚丧礼俗、节日集市等等。
这些民俗文化与某个特定的时间、地域和群体密切相关,代表了该地区和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
这些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和独具特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依然保留着。
也正是因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使中国保留了很多没有发生变化的传统文化,这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资源。
政府和学者们也在不断推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民俗学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家自信心与文化自尊心。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发扬,将有助于推进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的繁荣。
家乡风俗的民俗学分析

家乡风俗的民俗学分析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世代相传的习俗、风俗和传统。
家乡风俗作为每个人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地域特色和民间传统。
本文将对家乡风俗进行民俗学分析,探讨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影响。
家乡风俗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了一系列行为模式和仪式。
比如,每到春节,家乡的村民们都会进行祭祀祖先、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家乡人的共同记忆。
这些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既有对祖先的敬仰,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家乡人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表达。
另外,家乡风俗还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
比如,我家乡是一个渔业发达的地区,因此在某些节日或者特殊场合,会有捕鱼比赛、海鲜美食节等活动。
这些风俗习俗在本地代代相传,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对当地水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通过这些风俗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家乡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增进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家乡风俗还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痕迹和民族特色。
在我家乡,有一项传统的表演艺术叫做“灯谜”,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通过对灯谜的猜解来增加节日气氛,增进人际关系。
这种民俗活动不仅传承了文化传统,更是一种对智慧和文学的表达,体现了家乡人的聪明才智和对文学艺术的崇尚。
总的来说,家乡风俗是一种民俗现象,是家乡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寄托。
通过民俗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的渊源和内涵,感受到家乡独特的人文风采和传统魅力。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家乡风俗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让我们这一代不忘家乡的根,传承着文化的火炬,让家乡文化得以永续。
民间艺术评析

民间艺术评析
民间艺术是指传统的、源自民间的艺术形式,通常是由普通人创作和表演的艺术作品。
它不同于大众文化或高雅艺术,更接近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
民间艺术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常传承于一代代的民间艺人,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和发展。
在评析民间艺术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艺术形式:评析民间艺术首先要了解其表现形式和特点。
比如,民间音乐常常使用传统乐器,歌曲内容通常是表达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舞蹈和戏剧则通常以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为主要特点。
2. 内容和主题:民间艺术的内容通常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相关。
通过艺术作品,艺人可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体验。
3. 技艺和创作:评析民间艺术还需要关注艺人的技艺和创作能力。
民间艺术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练,艺人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4. 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是评析的重要方面。
评析
时可以关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以及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也可以关注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适应。
总的来说,评析民间艺术需要综合考虑其艺术形式、内容和主题、技艺和创作以及传承和发展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专业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或方向,以培养专业人才。
这些专业通常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等领域相关。
各高校的具体专业设置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或相关专业:
1. 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该专业侧重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方法、技能的掌握,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能力。
2. 民俗学专业:该专业研究人类社会的民俗现象,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内涵。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能力。
3. 文化人类学专业:该专业研究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重点关注社会和文化变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学问题,培养学生进行文化调查和研究的能力。
4. 古代文化与艺术专业:该专业研究古代文化和艺术,关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能力。
5. 传统音乐专业:该专业侧重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演奏、创作、教学和研究能力,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传统。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不同高校可能
还设有其他特色专业或方向。
具体的专业设置可根据各高校的官方网站或招生目录进行查询。
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

3、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与崇敬
3、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与崇敬
祝寿图像中的长寿象征元素如寿桃、仙鹤等,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与 崇敬之情。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和解读,我们可以理解到中国人民对于生命的 珍视和对长寿的渴望。
四、结语
四、结语
祝寿图像作为民俗艺术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展示了中华民间文化的博大精 深。通过对其起源、演变、民俗特色以及文化价值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地域性特点
3、地域性特点
祝寿图像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对于祝寿图像的表现形式和题 材有着不同的偏好和特色。例如,在南方地区,人们更加注重细腻的手法和精美 的细节,所以南方的祝寿图像往往显得更加细致入微;而在北方地区,人们更加 强调大气磅礴的表现手法,因此北方的祝寿图像则更加雄浑有力。这种地域性特 点,不仅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也为祝寿图像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角度 和思路。
二、研究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例如,文献研究可能受限于历史文献的完 整性和准确性,实地调查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观性和调查范围限制的影响。因此, 在实际研究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尽可能地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研究成果与不足
三、研究成果与不足
民俗艺术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主要包括对民间艺术的分类、特征、传承方式 以及与文化、社会背景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然而,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 处。首先,对民间艺术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研究仍显不足,这需要进一步挖掘和 探讨。其次,现有的研究多从单一的角度出发,而对民间艺术的全面、系统性研 究还不够充分。此外,部分研究存在过于理论化的问题,导致与实践结合不够紧 密。
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
民俗学民间戏剧

民俗学民间戏剧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中习俗、传统和文化活动的学科。
而民间戏剧作为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世代相传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不仅展现出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共同体验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历史和特点两个方面探讨民俗学民间戏剧的重要性和影响。
历史上,民间戏剧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现象,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中国的昆曲、京剧,还是英国的威尔士歌剧,都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和情感体验。
民俗学通过对民间戏剧的研究,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民间戏剧不同于商业化的舞台剧院,更贴近人民生活,以发表意见、传播价值观念为目的。
它通过故事、音乐、舞蹈和戏剧手法,向观众传达对于人性、社会问题、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
与传统的古典剧场相比,民间戏剧更具有真实性和亲近感,使观众更容易与角色和情节产生共鸣。
此外,民俗学民间戏剧的表演形式也更为多样化,既有大型的传统戏曲演出,也有小型的杂技、说唱和舞蹈表演。
这种多样性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不同地域和文化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在当代社会,随着娱乐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推动,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商业化的演出形式。
然而,正是因为商业化的舞台剧院忽略了民间戏剧的特点和内涵,导致很多传统的民间戏剧面临着被遗忘和失传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戏剧,民俗学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于传统戏剧的收集、研究和整理,不仅可以将这些珍贵的文化艺术形式传承下去,还可以为后人提供对于历史、文化和民俗的学习资料。
除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民间戏剧还具有今天社会中所需的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审美疲劳和情感匮乏的问题。
而民间戏剧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情感共鸣。
无论是通过讽刺喜剧来调剂生活的压力,还是通过悲剧来引发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民间戏剧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情感宣泄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西小章村调查
村民对于“西小章一年不跑马,一年不旺相”的理解: (1)纪念五世祖马亮元帅; (2)有祈子的效果; (3)强身健体; (4)跑马后一年里精神好; (5)吉祥,吉利,竹马是姓马家的吉祥物; (6)让外人看到西小章马家人有礼貌,心齐; (7)显示马姓人家的团结; (8)马家人过年聚会的方式; (9)体验一种愉快、激动的感觉; (10)是马亮元帅编创、反映三世祖马合“南征北还”一段 历史的史诗; (11)促进“马氏子孙在新的一年里兴旺发达、马到成功”; (12)是宝贵的民间艺术……
3.避轻就重的研究策略
对于乡民艺术的描述,应更多地注意到这一 文本结构中对于其村落语境具有意义的部分。比 如从乡民艺术文本的生成与变异的角度考察村落 语境在其中的投射,乡民艺术活动的循环发生对 于所在乡土社会有何意义。 注重人本位。村民既是村落生活实体的主体, 又是乡民艺术传承的主体,构成了这一活动中的 组织者、展演者与主要的受众群体。乡民艺术既 是一种村落性的群体性文化,又是村民表达自我 情感的一种方式。而乡民艺术的历史传承与现实 发生,总是或多或少地与村民的现实生存需求有 着密切关系。
始立于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年) 碑高1.84米,宽0.82米,上刻有碑文 800余字。 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 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亚 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 额。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之一
外纪二氏出处费详。迩来访诸古老,传闻在 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乡人呼为员外, 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 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 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已, 卒然变笄易服,冒为子弟。出示家人,不认识; 出示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乃振 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 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住,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大 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 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 学者。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之五
恭干将复公命,请廷麟具其事之本末、 岁月先后,文诸石。不得已而言曰:土帝 降哀不啬于人,惟人昏淫丧厥贞耳。独英
台得土地之正气,萃扶盥之倩淑,真心皎 若日星,其节凛若秋霜,推之可以为忠, 可以为孝,可以表千载之上,挽节义于千 载以下。伊谁力欤?忠臣力也;忠臣谁欤?
崔公谓也。不然,太史尝以忠臣烈女同传 并记之。
2.“剥蕉至心”式的意义追寻
透过社区中的多种文化形式,追索深潜其里 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层层逼近村落文化的核 心——即寄寓于民众生活之中的文化逻辑。用格 尔兹的话来说,就是“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 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 。 按照鲍曼关于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 与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的二分法,其中 以意义系统和符号性相互关系为主要内涵的文化 语境,是理解文化需要了解的信息。
第六讲 田野作业对于艺术民俗 学研究的意义
1 . 乡艺文本与村落语境——艺术学与民 俗学的双重视角 2 .“剥蕉至心”式的意义追寻 3 .避轻就重的研究策略
1.乡艺文本与村落语境——艺术学 与民俗学的双重视角
艺术学的视角——一村之民从其所处的 村落时空背景出发,为了表达文化的需要 而采用多种艺术手段,并对已有的艺术传 统予以评估、选择或创新。 民俗学的视角——将乡民艺术作为村 民的一种生活实践活动,关注它在村落生 活中的实际作用,以及它与其它村落知识 如何交织成一个相对自足的村落文化体系。
例2:王韬的《媚梨小传》 胡适的《睡美人》
皆以中西跨国婚姻为题材,以文学形 式寄寓文化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民初 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外来西方文化的两种截 然不同的态度。 《媚梨小传》中用的是中男西女模式, 西方美女不顾一切地追从中国男子;《睡 美人》则采用中女西男的婚姻模式,一个 病疴缠身的中国睡美人等待着西方英俊武 士的千年一吻。
例1:艺术民俗学视野中的婚姻素材
民俗学视野里的婚姻,绝不仅仅是婚 姻。有时牵涉到家族利益、物质的交换, 甚至是与时代政治、国家生活有着密切联 系的,如联姻、赐婚、和番等;有时又颇 富区域文化色彩与民间生活情调,如搭绣 楼扔绣球、比武招亲、对联选婿等。婚姻 中的种种事象也就可以具有了种种象征功 能,被文学家、艺术家用以表达心中的思 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之三
乡党士妇,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以遂生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越此岁
久,松楸华表,为之寂然。俾一时之节义, 为万世之湮没,仁人君子所不堪。矧 (shen)惟我朝祖宗以来,端本源以正人 心,崇节义以励天下,又得家相以之佐理, 斯世斯民何其幸欤!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之四
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 奉敕总督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 废圮,其心拳拳,施于不报之地。乃托阴 阳训术鲍恭干,昔有功于张秋以奉禄,近 有功于阙里,书以奏名,授今兹托无用其 心哉!载度载谋,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 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神 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 有者,今皆有之。始于十年己亥冬,终于 今岁丙子春。
二、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动态研究
(见《艺术民俗学》P65-67) 艺术本自社会生活中产生,又试 图以艺术的方式影响社会生活。这 样,我们不仅可以从民俗学的角度, 考察社会生活如何产生了艺术;而 且还应关注某一艺术如何发挥了怎 样的社会功能及其参与社会进程的 整个过程。
例1:山东省微山县马坡《梁山伯祝 英台墓记》
第五讲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特色
一、整体文化观 二、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动态研究 三、在田野作业中领悟艺术之真谛
/g/107.html
一、整体文化观
(见《艺术民俗学》P62-65) 民俗学擅长从地域文化与时代变 迁的时空线索出发,以整体观的思想 去研究具体的民俗事象。艺术也是人 类文化的一部分,富有地域色彩,存 在着继承发展创新等诸多问题,因而 民俗学的整体文化观对其具有重要借 鉴意义。
梁祝民俗与梁祝艺术
梁祝民俗:梁祝马三姓禁止通婚,梁 祝故里禁演与梁祝有关的影视曲剧,山东 琴书艺人在这一带开演前先要拜碑等等。 梁祝艺术:传说、故事、歌谣、音乐、 舞蹈、影视剧 、戏曲(越剧、山东琴书、 豫剧)、连环画、书法、绘画、工艺品、 邮票、主题公园(如宁波的梁祝公园)、 庙宇、名胜(如峄山的梁祝读书洞)、碑 刻等。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之二
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 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速整女仪出 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 家,葬于吴桥迤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 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并无父母之 命,媒约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 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而取义!悲 伤而死。少阒,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 马郎旋车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