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教(学)案(用)

合集下载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道德在政治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 道德在政治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为政以德”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政治和国家治理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分析道德在政治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政以德”的实际运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和看法。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或案例,引发学生对“为政以德”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内容】1. 讲解“为政以德”的含义,解释道德在政治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展示“为政以德”的具体运用。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和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思考如何将“为政以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课后作业】1. 深入学习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六、教学内容:【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历史上和当代的领导人或政治家的案例,分析他们在治理国家和处理事务时如何体现了“为政以德”的原则,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了他们所领导的国家或组织。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需要分析案例中领导人的道德行为是如何体现的,以及这些行为对国家或组织的长远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

【课堂讨论】七、教学内容:【角色扮演】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或现代的政治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政治角色,如国家领导人、政策制定者、公民等,通过模拟对话或情境,展示他们在不同政治决策中如何应用“为政以德”的原则。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让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

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导言: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2. 道德修养的方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道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4. 道德情感的培养:探讨如何培养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讨论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技巧。

道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道德情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

4.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道德修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 自我评价: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进步。

为政以德教案(用)

为政以德教案(用)

为政以德教案(用)第一章:为政以德的理念1.1 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解释“为政以德”的概念,强调政治领导者应具备道德品质。

探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强调德治的重要性。

1.2 案例分析:德治的成功案例分析古代圣君如尧、舜、禹等以德治国的成功案例。

讨论现代国家中政治领导者以德治国的实践,如新加坡的李光耀。

第二章:领导者的道德品质2.1 领导者的品德要求探讨领导者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公正、宽容、勤勉等。

分析领导者品德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2.2 案例分析:领导者品德对国家的影响分析领导者品德高尚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讨论领导者品德败坏对国家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培养道德品质的途径3.1 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个人修养对领导者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探讨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学习、修身养性等途径提升个人修养。

3.2 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社会环境对领导者品德培养的影响。

第四章:道德在政治决策中的应用4.1 道德原则在政治决策中的指导作用强调政治决策应遵循道德原则,如公平、公正、透明等。

讨论道德原则在政治决策中的实际应用。

4.2 道德风险与道德困境分析政治决策中可能遇到的道德风险和道德困境。

探讨如何应对道德风险和道德困境,以保证政治决策的道德性。

第五章:道德领导与民众信任5.1 道德领导与民众信任的关系探讨道德领导对民众信任的重要性。

分析道德领导如何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5.2 案例分析:道德领导与民众信任的成功案例分析成功案例中道德领导如何通过以德治国赢得民众信任。

讨论道德领导在维护民众信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第六章:道德领导与政策制定6.1 道德原则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强调政策制定应遵循道德原则,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讨论道德原则如何指导政策制定过程,避免不公正和有害政策的出现。

6.2 案例分析:道德领导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分析具体案例中道德领导如何将道德原则应用于政策制定过程。

讨论这些道德领导如何通过道德原则指导政策制定,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利益。

为政以德教案(用)

为政以德教案(用)

为政以德教案(用)《论语》选修第一课《为政以德》2《论语》选修第一课《为政以德》3《论语》选修第一课《为政以德》4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

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张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

(2.1)【解读】本章孔子谈德政以及德效。

这里讲的是为政者管理政务,除了依靠法律的手段之外.首要依靠的是自身品德的修养。

为政以德,首先是为人以德。

儒家文化强调,先“正心,修身,齐家”,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

孟子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者《论语》选修第一课《为政以德》5天下顺之。

寡助者天下叛之”,说的就是施行仁政的结果。

有德乃有人,有人乃有政,德闻天下,众人呼应,犹如群星环绕。

“为政以德”就像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里用人们熟知的现象作比喻,来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必要性。

事实上,按现代天体学知识,众星并不是“共(绕)”北极星而运转。

为政以德的“德”,含义十分宽广,在儒家文化中至少包括“仁、义、礼、智、忠、信、清、廉、洁、直、孝、勇、诚、敬、恭、敏、惠、温、良、俭、让、宽、简……”等40多个积极道德子目。

借喻释理,赋理以形。

使说理亲切。

是孔子说话艺术的一大特色。

(2.3)【解读】本章谈为政的四大纲领:“政”、“刑”、“德”、“礼”。

《礼记·缁衣篇》记载:“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礼记》这段记载可看《论语》选修第一课《为政以德》6作读此则的钥匙。

这里谈的是“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孔子看来德治高于法治。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认识到德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相关论述。

2. 比喻和论证手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

3. 现实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为政以德”这一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5. 现实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2. 文本解读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比喻和论证手法方面的理解程度。

3. 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思想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相关论述。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 现实案例: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思想的例子。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和现代的政治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为政以德”的实践意义。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政治决策过程,体会德治的重要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以及如何将“为政以德”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论语《为政以德》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为政以德》教案、教学设计
3.阅读感悟:指导学生阅读《论语》原文,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4.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的理念,提高道德修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政治道德观念;
2.培养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道德情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4.课外阅读:推荐一本关于孔子或《论语》的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少于500字。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家庭实践:鼓励学生将“为政以德”的理念运用到家庭生活中,为家庭成员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并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300字。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例以及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论语》中“为政以德”的内涵。同时,针对学生在道德观念、政治觉悟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
3.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复习课堂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
4.反馈与评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论语·为政以德》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心得体会: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要求不少于500字。通过写作,促使学生深入反思孔子的政治道德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

2024版《为政以德》经典教案

2024版《为政以德》经典教案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孔子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 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 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8
关键概念阐释
为政以德
这是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强调 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通过领导者 的德行影响民众,实现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2024/1/28
北辰
指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天空 的中心,众星围绕它旋转,象征着 德治天下的理想状态。
《为政以德》经典教案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孔子政治伦理观探讨 • 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 •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 • 课程总结与展望未来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1/28
3
《为政以德》概述
《为政以德》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政治 和伦理道德的观点。
2024/1/28
该篇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认为政治领袖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 修养来影响和教化民众。
文章中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观点,即 政治领袖应以德治国,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中心,而百姓则像其他 星星一样围绕着他。
4
儒家思想与政治伦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秩 序。
18
05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案 例分析
2024/1/28
19
分组讨论会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儒家思想相关的问题或话题进行讨论,如“儒家
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儒家道德观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等。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意义。

(2)能够理解“以德服人”的重要性。

(3)能够分析“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为政以德”的基本概念。

(2)通过合作探讨,分析“为政以德”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3)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为政以德”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为政以德”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为政以德”的基本概念,并思考“为政以德”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分析“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5. 总结与反思: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括“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为政以德”事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历史和现实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为政以德”的具体体现。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为政以德”的实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政以德”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以德》教学目标: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诵读为主,归纳为辅。

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

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学习建议:诵读、归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

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

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请同学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

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

(2.1)【解读】本章孔子谈德政以及德效。

这里讲的是为政者管理政务,除了依靠法律的手段之外.首要依靠的是自身品德的修养。

为政以德,首先是为人以德。

儒家文化强调,先“正心,修身,齐家”,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

孟子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者天下顺之。

寡助者天下叛之”,说的就是施行仁政的结果。

有德乃有人,有人乃有政,德闻天下,众人呼应,犹如群星环绕。

“为政以德”就像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里用人们熟知的现象作比喻,来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必要性。

事实上,按现代天体学知识,众星并不是“共(绕)”北极星而运转。

为政以德的“德”,含义十分宽广,在儒家文化中至少包括“仁、义、礼、智、忠、信、清、廉、洁、直、孝、勇、诚、敬、恭、敏、惠、温、良、俭、让、宽、简……”等40多个积极道德子目。

借喻释理,赋理以形。

使说理亲切。

是孔子说话艺术的一大特色。

(2.3)【解读】本章谈为政的四大纲领:“政”、“刑”、“德”、“礼”。

《礼记·缁衣篇》记载:“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礼记》这段记载可看作读此则的钥匙。

这里谈的是“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孔子看来德治高于法治。

为政者首先想到的应是“为政以德”,而不是“为政以法”。

在德、法关系上,应是“德”先“法”后,因为“法”只是对“不德”之人起惩罚的作用。

“为德”是为政者的主要法宝:一、为政者本身应修德,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使社会成员明是非,辨善恶,识忠佞,从而耻恶、耻非、耻佞,进而行善、行是、行忠。

二、“德之不行”,施之以法,再用法去约束他们,“行德”意在使民“知耻”。

“礼义廉耻”,管子称之为治国的四大纲领,他认为“四维不,国乃灭亡”。

“知耻且格”表明“行德”应着眼于民众的道德修养,民众的素质提高,如此,才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太平。

另外,不论古今中外,研究管理科学的,其研究围均逃不出孔子划定的“政”、“刑”、“德”、“礼”的畴。

所有管理学的管理措施,均在该四大畴之。

“政”,政务,规则;“刑”,刑罚,法律;“德”,仁爱,善心;“礼”,礼仪,外交,外关系的协调沟通,均在“礼”的畴之中。

“政”、“刑”属于刚性管理,他律管理原则;“德”、“礼”属于柔性管理,自律性管理,柔性管理比刚性管理层次更高。

最好的管理是刚柔结合、刚柔兼济,诸亮说:“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诸亮全集·军谶》)(13.9)【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富而后教”的观点。

孔子与卫国交往较频繁,数次前往,数次离开。

这次卫国之行,冉有为孔子驾着马车,来到一个人烟稠密、人口众多的地方,孔子率先发出了感叹:“庶矣哉!”人口真多啊!冉有不失时机向孔子求教:“既庶矣,又何加焉?”人口众多,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富之。

”使他们富裕。

冉有紧追一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教之。

”师生之间的对话,有三步曲:“庶之”,“富之”,“教之”。

层层深入,条理井然,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先富后教。

《管子·治国篇》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

”为什么这样说呢?“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儒法治国之道如出一辙,强调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但两者难以确定先后,当两手同时抓。

当今社会,开放搞活市场经济,一切措施,意在“富民”;道德规建设,意在“教民”。

二千多年后,我们的举措仍难离孔子“先富后教”或“边富边教”的理论框架。

四、布置作业。

背诵这三章,完成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一、提问背诵,及时纠正。

二、继续研读课文。

(12.7)【解读】本章记载子贡问政,孔子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答,强调“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总有人误会孔子教学,说他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不搞群言堂,是师道尊严的倡导者,道貌岸然,实在是对孔子的理解不透。

孔子授徒的最大特点是讨论式教学,或者说叫“论辩式”教学。

你看子贡问政,孔子从三个方面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民以食为天”。

足够的粮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足兵”,防止外敌入侵,足够的军备是国家安全的保证,“民信之”,是讲政府在民众中的信誉,不能失信于民,“信誉”是国家政令通畅的根本。

前两项谈物资充足,后一项谈的是精神。

孔子回答到这里,应该是比较完备了。

谁知子贡不依不饶,紧追不舍,先逼一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无路可走,三者中间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呢?孔子到底是圣人,他停都没停,应声而答:“去兵。

”仅两个字,干净利落。

子贡仍不善罢甘休,又追一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你看,三选一,是一问,现在二选一,又是一问。

孔子不等他再问,采取两项合一的答题法:“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一般说,物质决定精神,但在一定条件下,精神亦可决定物质。

国家或政府在民众中保持有极高的信誉的话,即便是无食无兵,一夜之间,“兵”“食”即可骤至,此类事例颇多。

信誉是为国之本,为政之本,为人之本。

这是一场“论辩式教学”,朱熹说:“非子贡不能问,非孔子不能答。

”亦可见孔子教学的风。

(1.5)【解读】本章说的是正心、修身、进德、修业,学而优则仕之后,治国平天下时的五大要领,“敬”、“信”、“节”、“爱”、“时”。

①敬业精神。

“敬事”是指工作态度,对工作严肃认真,兢兢业业,尽心竭力,每日都要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讲究信用。

“信”是为人、存身、立民的根本,“民无信不立”(《颜渊篇》)。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为官一方,必须讲信誉,上不信则下生疑,下生疑则事不成。

曾子的“三省”是有关个人进德修业的要求,是“修身”的科目,这里孔子说的则是为官后“治国平天下”,是对“修身”的实施与运用。

③节省财政开支。

君子治理国家,注重节俭,反对铺浪费。

诸亮曾劝诫他的儿子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易·否卦·象传》上说:“君子以俭德辟(避)难。

”讲的都是“节用”的问题。

④体恤爱护百姓。

施行仁政,不以强施暴,不行苛政。

“爱人”即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即“仁”。

⑤“使民以时”。

孟子的理解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孔子思想作了具体的发挥。

至今为止,凡为官一任,均需注意此五大要领。

“道千乘之国”一句总起,后三句分述,文辞简洁,章法严谨。

(16.1)【解读】本章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驳论文,是一篇讨伐贪欲的宣言书,也是一篇捍卫和平的宣言书,是对非正义战争的讨伐檄文。

孔子因季氏伐颛臾一事对冉求进行严厉深刻而又全面的批评,指出冉求错误有三,A讨伐错误;B诿过错误;C文过错误。

因此,全章可分三段:第一段:就事论事,析讨伐之错。

春秋末期,天子大权旁落,诸侯纷争,诸侯大权又旁落,大夫擅权。

鲁国则由季氏、叔氏、孟氏三家大夫执掌大权,三家均是鲁国第二代君王鲁桓公之后,史称“三桓”。

鲁国四分天下,季氏有其二,因贪欲不止,意欲攻打在鲁国国家的颛臾。

冉求子路二人,处境、地位均很尴尬,介于两难境地,一是霸道,以武力征服天下;一是王道,以文德感化天下。

冉求子路一边供职于世代霸道之家,一边就学于圣贤王道之师。

“季氏将伐颛臾”,从职责围讲,食人俸禄,忠人职守,不能不尽责,季氏欲伐,冉有亦当伐。

从道德畴讲,夫子道德文章,耳提面命,受业孔门,知其以武力征服天下不妥,冉有当止其伐。

季氏将伐颛臾,事关重大,欲不告孔子,恐日后师门不好交待,欲告孔子,难免受一场责难。

在这样一种心理背景之下。

来向孔子报告。

“伐”,《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说:“师有钟鼓曰伐。

”一般是天子对叛逆者的讨伐,敲锣打鼓,公开进行,季氏攻打颛臾而用“伐”,表明季氏以天子自居,朱熹《四书或问》说:“伐颛臾而曰季氏,见以鲁臣而取其君之属也,是无鲁也。

颛臾而曰伐,见以大夫而擅天子之大权也,是无王也。

将者,欲伐而未成,见其臣尚可以谏,而季氏尚可以止也。

”冉求任季氏家臣,曾为季氏增加赋税,聚敛财富,孔子曾号召弟子们“鸣鼓攻之”。

孔子猜测这次又是冉求与季氏合谋串通,故撇开子路,直指冉求,直呼冉求之名。

先是一句总论,“无乃尔是过与?”恐怕是你的过错吧!“无乃”是一个猜测性语气词,孔子话语的语气表面柔和,但结论却是斩钉截铁似的肯定,“无乃”与其说是语气不确定而缓和,不如说是孔子为后文申斥冉求而蓄势。

接下三句分析季氏将伐颛臾的过错。

第一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从历史角度看,从时间角度说,不能伐。

第二句,“且在邦域之中”,从现实角度看,从空间角度说,承袭历史,不可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