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师学案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师学案答案第一课《知屋漏者在宇下》基础题1.课文讲了什么?(5分)答:课文通过描写一个文人在居住的房屋有了漏水的情况,生动地表达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态度。
2.“知屋漏者在宇下”的意思是什么?(5分)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房屋的漏水问题,是住在房屋内部的人所能看到和了解到的。
比喻一个人只有身临其境、深入实地去了解一个问题,才能够真正地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拓展题3.课文中的“死记硬背”和“钻研求索”的对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0分)答:课文中通过作者父亲的实例,对比了“死记硬背”和“钻研求索”的两种不同学习方式。
通过父亲用心去钻研和解决问题,最终修补了漏水的屋顶。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真正的钻研和探索,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你遇到过类似父亲遇到的问题吗?怎么解决的?(10分)答:参考个人经验回答。
第二课《捉鸡鸭放火烧》基础题1.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5分)答:课文讲述了大雄捉鸡鸭后放火烧的故事。
大雄因为早晨捉到了鸭子和鸭蛋,自以为得到了自己的胜利,但却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
2.爸爸在文章结尾说“你再也不会跟那只鸭子打交道了”。
他为什么这样说?(5分)答:爸爸在文章结尾说这句话,是因为大雄在砸完鸭窝并烧毁鸭窝后,鸭子不再让大雄接近自己。
这意味着大雄再也没有机会和那只鸭子打交道。
拓展题3.通过大雄的经历,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10分)答:通过大雄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自作聪明、恃强凌弱的行为最终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不要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4.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分享一下并得出你的反思。
(10分)答:参考个人经验回答。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语文名师学案中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答案。
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参考答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参考答案黄岩中学郭杰老师整理一、基本要求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5.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二、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长沮(jū)怃然(wǔ)食之( sì)击磬(qìng)夫执舆( fú ) 硁硁( kēng )荷蓧( hè )(diào)耦而耕(ǒu )弑(shì)耰( yōu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7.成语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
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8.略三、思考探究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2.(18.5中) “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接舆要表达的意思:“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既要从正面学 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珍惜时间) (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点拨】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语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而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三)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交流点拨】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 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交流点拨】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 会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点拨】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 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改正。 (4)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交流点拨】孔子在河上感叹说: “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 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点拨】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 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第4单元写作写驳论文高二语文上学期单元写作研习任务学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4单元:同步写作写驳论文以“驳‘流言止于智者’”为题作文。
【经典引路】驳“实惠”论魏巍有一些人说:“学雷锋,不实惠。
”实惠与否,要看对谁说。
雷锋在风雨之夜送母子回家,就使这个劳动妇女和她的孩子得到了实惠。
他在车站上乐呵呵地为大家扫地,就使来往的旅客得到了实惠。
他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了爱灾的公社,就使这个公社得到了实惠。
这些,怎么能说不实惠呢?如果从利已主义的观点出发,讲的是对自己的实惠,那倒也是,因为很难说学了雷锋就能拿到多少奖金。
这就又回到我们多年前讨论的老问题: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你究竟是为人民大众而生活,还是仅仅为个人而生活?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牺牲了多少忠诚可爱的战士。
如果他们只考虑个人的实惠,还怎么肯抛头颅,洒热血呢?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怎么会有今天?同样,今天的青年,如果时时处处都讲个人眼前那点“实惠”,不肯多出一点力,多干一点活儿,那就不会有幸福的明天!我们共产党人,既要强调革命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
“四人帮”只说漂亮话,长期漠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现在这个错误已经在纠正。
今天,我们党提出努力实现“四化”正是为中国人民得到更大的实惠而战斗。
但是,作为我们个人来说,作为一个先进的个人来说,都应该把革命的理想放在首位,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决不可见利忘义,斤斤计较个人眼前的一点所谓“实惠”,模糊了自己的理想!一些所谓“实惠”者,简言之,钱也。
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从钱来考虑,有钱就做,没有钱就不做,钱少就少做,那么,一个儿童失足落水,还有谁去救他?我们的祖国一旦遭到侵犯,打一次冲锋,又该给多少钱呢?看来“实惠”论,其实是小资产阶级利己主义。
如果信奉了这种哲学,就会把革命理想看得一钱不值,一切革命原则都会丧失净尽,一切罪恶都将接踵而至。
这种风气蔓延开来,对我们的人民事业将是十分危险的。
还是听听列宁的话:“做事就是为了拿钱,——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学生版)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1.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2.植其杖而芸.()3.使子路反.见之()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1.以吾从大夫..之后()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3.子见夫子..乎()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5.凤鸟不至,河.不出图()6.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7.夫执舆.者为谁?()8.子路从而后.()9.止.子路宿()10.见.其二子焉()1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2.杀鸡为黍而食.之()1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1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1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6.植.其杖而芸()17.鄙.哉,硁硁乎()18.斯己.而已矣()19.果哉!末之难.矣()虚词1.以.吾从大夫之后()2.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3.子路行,以.告()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6.是鲁孔丘与.()7.孔子沐浴而.朝()8.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9.今之从政者殆而.()10.子路从而.后()11.植其杖而.芸()12.子路拱而.立()13.晨门曰:“奚.自?”()固定结构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特殊句式1.告于哀公曰。
()2.子路宿于石门。
()3.子击磬于卫。
()4.则何以哉?()5.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6.晨门曰:“奚自?”()7.莫己知也()8.有心哉,击磬乎!()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B.植其杖而芸C.深则厉,浅则揭 D.使子路反见之【】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过:拜访 B.夫执舆.者为谁舆:驾车C.果哉!末之难.矣难:辩驳 D.鄙.哉,硁硁乎鄙:偏狭【】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从政..而朝..者殆而 B.孔子沐浴C.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后,遇丈人..焉 D.子路从而【】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之.三子告,不可孔子过之.B.不得与.之言今由与.求也相夫子C.以.吾从大夫之后以.杖荷蓧 D.使子路问津焉.见其二子焉.【】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止.子路宿 B.往者不可谏.C.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D.见.其儿子焉【】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莫己知也 B.晨门曰:“奚自?”C.有心哉,击磬乎! D.则何以哉?【】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第1课《庖丁解牛》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庖丁解牛【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走近作者庄周(公元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河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庖.( )丁所踦.( ) 砉.( )然( )然大郤.( ) 大窾.( )肯綮.( ) 大( ) 发硎.( )怵.( )然( )然2.掌握通假(1)砉然向.然( )(2)技盖.至此乎( )(3)善.刀而藏之( )3.一词多义(一)虚词(1)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③视为.止,行为.迟④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⑤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人笑(2)然①奏刀然.②虽然.,每至于族③怵然.为戒(3)于①合于.《桑林》之舞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臣诚恐见欺于.王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乎①技盖至此乎.②进乎.技矣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二)实词(1)中①莫不中.音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③才能不及中.人④百发百中.(2)道①臣之所好者道.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⑤道.不同,不相为谋⑥怀其璧,从径道.亡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3)解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天下土崩瓦解.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4)进①进.乎技矣②进.,与操军遇于赤壁(5)族①族.庖月更刀②每至于族.③族.秦者秦也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4.古今异义(1)所见无非..牛者(2)依乎天理..(3)因其固然..(4)虽然..,每至于族5.词类活用(1)良庖岁.更刀( )(2)视.为止,行.为迟( )6.特殊句式(1)臣之所好者道也。
《赤壁赋》一轮复习学案(附答案)

《赤壁赋》一轮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准确背诵并默写全文,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性默写。
2.自主梳理并掌握本文重点文言知识:文化常识/一词多义,如“危、望、属、如、固、适、乎”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3.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4.拓展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5.挖掘写作素材,理解并应用。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检查第一、二段的背诵默写。
(一)易错字落实、强化:(二)情境默写:1、《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______ ,_______ ”。
2、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乐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
3、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
4、苏轼《赤壁赋》中,主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扣舷而歌,以美人比君王,委婉表达希望再得重用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________ 。
”5、《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写出诗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
6、苏轼《赤壁赋》中,以“________ ,_______ ”两句形容箫声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给人以美的享受。
7、《逍遥游》中用“泠然善也”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苏轼的《赤壁赋》则借此典故,用“___________ ,_______ ”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湖面上自如漂流的感受。
8、化用是古代诗文的常用手法。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 ,_________ ”两句说与客人同饮时吟咏诗文,化用了《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
9、苏轼《赤壁赋》交代游赏时间、人物、方式和地点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
5.1 《论语》十二章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5.1《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理解、整理、归纳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理解本文所讲的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提升自己的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二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二)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瓯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
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
50多岁离开鲁国,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68岁回到鲁国。
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十二个局部:第一局部(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抗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局部(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局部(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以德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
学习目标:
1.背诵18.5和1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词句: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课文中体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内容。
5.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一、文本疏通
【要求】:解释划线的字词,辨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现象。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句式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翻译:
】楚狂接舆歌活用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古今异义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通假!”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通假之,不得与之言。
(短语“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翻译: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通假?”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通假?”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句式,而谁以易之句式?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句式,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句式。
”
翻译:
】子路从而古今异义后活用,遇丈人古今异义,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通假。
子路拱而立。
止活用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活用之。
见活用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句式。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通假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活用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活用其身,而乱活用大伦。
君子之仕活用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古今异义,已知之矣。
”(成语“四体不勤”)
翻译
】子路宿于石门句式。
晨门曰:“奚自句式?”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通假?”
翻译:
】子击磬于卫句式,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句式!”既而曰:“鄙哉,硁硁乎句式!莫己知也句式,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未之难矣句式。
”
翻译: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翻译:
二、文本初探
1、什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本课中,孔子知道哪些事情不可为而为了呢?
2、在《知其不可而为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孔子?
3、请列举历史上我们学过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