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
屠呦呦研发青蒿素
屠呦呦在面对疟疾这一世界性难题时,坚持研究中药青蒿 素,并成功提取出有效成分,为全球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 贡献。
个人经验分享
01
挑战自我,超越极限
我曾在学业上面临巨大挑战,明知困难重重,但我选择坚持努力,最终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
神力量。
02
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恐惧与焦虑的克服
01
02
03
04
直面恐惧
正视并接受自己的恐惧感,不 逃避不掩饰,是克服恐惧的第
一步。
深入分析
了解恐惧的来源和成因,有助 于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逐步暴露
通过渐进式的方式让自己逐渐 接触和适应恐惧的事物或情境
,从而减轻恐惧感。
寻求支持
与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士交流, 分享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可以
助于增强自信心。
积极心态的培养与保持
乐观思维
培养乐观的思维模式,关注积极的一面,看 到问题的机会而不是障碍。
自我激励
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 心态和行动力。
目标导向
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保持对未来的 期待和动力。
寻求帮助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不要孤军奋战。
05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指 南
寻求支持和帮助,与 他人合作,共同解决 问题和实现目标。
持续不断地努力,不 怕失败和挫折,从失 败中汲取教训并继续 前进。
灵活应变与调整策略
密切关注环境和情况的变化,及 时调整计划和策略以适应新的形
势。
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思维,不局限 于原有的想法和方法,勇于尝试
新的解决方案。
学会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和优势, 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实现更大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

讨论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例子。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2.2 教学内容进一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不同人对此行为的不同看法。

2.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观点的角色。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三章:动机与行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动机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激发自己的动机。

3.2 教学内容讨论动机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关系。

分享一些激发动机的策略。

3.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使用自我反思法,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我反思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四章:挑战与机遇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抓住机遇。

4.2 教学内容讨论“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分享一些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

4.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挑战与机遇的关系。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面对挑战和机遇的情境。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五章:案例研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1.2 教学内容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3.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文章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2.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文章和背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纸质教材:提供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2 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内容分析:20分钟4. 主题讨论:15分钟5. 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和评价。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

2.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原文。

2. 作者相关作品和背景资料。

3. 教学PPT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1.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1.1 导入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理论讲解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强调其与坚持和毅力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享,展示“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1.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分享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并讨论可能面临的挑战。

1.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坚持和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二章: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2.1 导入强调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方法。

2.2 理论讲解讲解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包括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克服困难和自我激励。

2.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坚持和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2.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培养坚持和毅力方面的故事。

第三章: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3.1 导入强调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3.2 理论讲解讲解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包括积极心态、问题解决技巧和寻求支持。

3.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应对。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3.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四章:自我激励的方法4.1 导入强调自我激励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4.2 理论讲解讲解自我激励的方法,包括设定奖励、回顾进步和积极自我暗示。

4.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自我激励。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自我激励方法和技巧。

4.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自我激励方面的故事。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放弃,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勇于挑战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大家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价值。

1.2 教学目标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2.1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字面意思引申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2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例子举例说明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例分析这些事例中的主人公为何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3.1 坚持信念解释坚持信念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坚持信念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2 勇于挑战解释勇于挑战困难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勇于挑战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4.1 个人成长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个人成长的帮助举例说明个人成长中的困难是如何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克服的4.2 社会进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举例说明社会进步中的困难是如何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克服的第五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5.1 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生活中解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举例说明应用方法及其效果5.2 如何培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解释如何培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举例说明培养方法及其效果第六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挑战与困难6.1 面对挑战的心理压力讨论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内心挣扎和压力分享克服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6.2 应对困难的策略探讨在实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时,如何应对外在的困难和挑战举例说明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第七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分享7.1 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分享国内外知名人士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方面的事迹分析他们的成功要素和可借鉴的经验7.2 学生亲身经历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方面的经历和感悟引导讨论从中得到的成长和收获第八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团队协作8.1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阐述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中,团队协作的作用和重要性分享有效的团队协作方法和技巧8.2 团队协作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团队协作在解决困难和挑战中的作用引导讨论如何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成果第九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估与反思9.1 评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成果引导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进行自我评估讨论如何衡量行动的成果和影响9.2 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进行深入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行动提供借鉴第十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未来展望10.1 社会发展趋势与个人机遇分析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其中的作用和机遇引导学生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10.2 培养下一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讨论如何在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分享具体的培养方法和策略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为主题,涵盖十个章节,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精神内涵、价值、实践、挑战与困难、故事分享、团队协作、评估与反思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精神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我突破。

1.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品质。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2.1 困难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困难是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和挑战。

分类:内在困难与外在困难;主观困难与客观困难。

2.2 困难的价值困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能激发潜能,提升自我。

困难是成功的垫脚石,克服困难,离成功更近一步。

第三章:积极心态的培养3.1 积极心态的含义对待困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

对待失败:把失败看作是成功路上的必经之路,勇敢面对。

对待自己:自我鼓励,自我激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

3.2 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调整思维方式: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消极思维。

培养自我信念:坚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保持乐观:保持心情愉悦,传递正能量。

第四章:勇往直前的精神4.1 勇往直前的含义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不退缩。

敢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4.2 勇往直前的意义锻炼意志力:克服困难,提升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勇敢追求梦想,实现人生目标。

第五章:坚持不懈,永不放弃5.1 坚持不懈的含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

面对挫折,保持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5.2 坚持不懈的方法设定明确目标:明确自己要实现的梦想,制定计划。

分解任务: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现。

自我监控:定期检查自己的进度,及时调整。

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选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案例,如著名人物的成功故事、历史事件等。

6.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6.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经历。

2. 教师讲解:介绍课程主题的背景和意义。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内容】1. 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分析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选择的思考。

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故事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的思考。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活动】1. 方法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方法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考。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和主题。

2. 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1.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法:教师对文章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考其含义。

2. 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3. 讲解文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作用。

4.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章节二: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练习法: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词语的理解。

教学步骤:1. 教师指出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 讲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词语的理解。

章节三: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中重要的句子。

2. 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重要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教学步骤:1. 教师指出文中重要的句子。

2. 讲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3. 学生进行分析,理解句子含义。

章节四:内容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文章的层次结构。

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

2.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18.5 18.6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文言现象;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内涵;(重点、难点)3.能从历史的高度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

中国人现在最大的病根,就是没有信仰”。

(梁启超)人,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一起走近《知其不可而为之》,再次去寻找这位圣人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请两位同学分别诵读18.5和18.6章。

(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尽可能读出情感。

其他同学注意听清读音、句读。

)2.齐读课文三、研习文本,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1.快速浏览文本,思考: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请在文中找到你的依据。

明确:天下无道(板书)(社会政治混乱,“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依据:18.5“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18.6“滔滔者,天下是也”(桀溺)——正面指出“天下无道”;18.6“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侧面指出“天下无道”。

2.面对无道的社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世态度,那么,从处世态度而言,文中的人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明确:仕—为与隐—不为(板书)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体会,思考:以接舆、长沮、桀溺为代表的“不为”者是如何看待孔子师徒的“为”的?(提示:这些隐者们的思想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言行来表现的,请大家认真揣摩其言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明确:接舆:“凤兮!凤兮!(有同情、理解)何德之衰!(讥讽,认为孔子的行为是道德衰微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告孔子避乱归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不满社会现实,劝孔子知难而退)”;(请几个学生诵读,让学生读出接舆的情感。

对孔子)长沮:“是知津矣”(讽刺孔子周游列国,无处不到,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替长沮重新说一遍,明确地表达出长沮的态度。

比如:你到处游历,无所不知,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啊?)桀溺:“滔滔者,天下是也,而谁以易之”(讥笑孔子自不量力,也侧面反映出孔子的孤立无援)“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对自己处世方式的自信,对孔子行为的不屑。

)过渡语:通过分析三人言语,我们可知,孔子这种“有为”之举在当时倍受嘲讽。

4.面对隐者的嘲讽和劝告,孔子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接舆的惋惜和劝告,孔子表现出什么样的举动?(欲与之言)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接舆没有避开,孔子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讲…)追问: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志向或心情?(想要推广自己的志向;也可能渴望被人理解)。

然而,接舆却急急地避开了。

探讨:接舆为什么急急地避开?参考:为要保持自己的高洁,不想再被世俗所污。

朱熹解释说:“孔子下车, 盖欲先之以出之意, 接舆自以为是, 故不欲闻而避之也。

”引用:“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

’牵犊上流而饮之。

”(——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传说,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

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

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

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掬水洗耳。

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小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

许由就把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的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讨的,还洗耳恭听什么耳朵!算了吧,别沾污了我小牛的嘴!”,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许由洗耳、巢父牵牛都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的高洁。

看着楚狂远去的背影,孔子内心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孔子想要推广自己的志向,但隐者不屑一顾。

渴望被人理解,却不得。

悲凉、无奈之情可见一斑。

面对长沮、桀溺的讥讽,孔子又是什么样的表情?(“怃然而叹”)问:“怃然”是什么样的表情?(怅惘失意的样子)孔子为什么会“怅惘失意”?(“是知津矣”一句道出了孔子周游列国凄凄惶惶无处可容身的悲哀处境,“而谁以易之”一句道出了无人理解孤立无援的悲凉。

【孔子的“怃然”肯定不是因为隐者嘲讽这个态度。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尊重别人的意见;听到顺耳之言不再沾沾自喜,明白自己的斤两;听完以后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立场。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引用;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似尧,其项类皋陶gāo yáo ,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到郑国去,路上和学生们走散了。

(于是)孔子独自站在城郭的东门。

有个郑国人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口站着一个人。

他的额头像尧,他的后颈像皋陶,他的肩膀与子产类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禹有三寸,疲劳得像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

”子贡将实际情况告诉了孔子。

孔子欣欣然地笑了,说:“讲我的外形像谁,是小事。

然而说我类似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确实是这样啊!确实是这样啊!”)同学们从两个“然哉”中,感受到那份悲凉了吧。

处境是如此的悲凉,心里是那样的无奈,孔子有没有因此而感到迷惘?(没有,孔子的回答表现出了他矢志不渝的坚定与执着。

)孔子的志向无处实践,也遭遇到隐者的质疑,为什么还能如此坚定?(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孔子的仁者之心。

)这种责任感深深地影响到后世的人。

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或联想到类似的名句吗?《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梁启超总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1. 因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虽四处碰壁、屡遭挫折,孔子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寻求实现理想的途径,在隐者眼中,孔子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14.38)隐者为什么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在隐者看来,孔子的理想行不通,而孔子却一味地寻求理想的实现。

在隐者看来,孔子的理想无法实现。

那么,在孔子自己看来呢?同学们觉得,孔子是觉得自己的道行得通还是行不通?(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1:道行不通。

观点2: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明知行不通,却仍要一意孤行;而是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出一条道路来;看似没有希望的境况中,找出点微茫的希望;是在既倒的形势下,力挽狂澜。

)2.探讨:(即便是“可为”,也是“难为”)诸多隐者都选择了避世,为什么孔子能“知其不可而为之”?引入:顾天下无不可为之时,而隐士必以为不可为,则圣人之见达,而隐士之见胶。

天下有不忍绝之情,而隐士必果于忘世,则圣人之情仁,而隐士之情忍。

天下有不可逃之义,而隐士只洁其一身,则圣人之德溥,而隐士之德孤。

——汪烜《四书诠义》注:胶:拘泥,固守。

溥:pu3 广大。

(因为仁而心系天下,因为忍而力于修己。

)探讨:同学们如何看待汪烜的观点,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见解?引入:“知其不可”是认识,“而为之”则是偏偏不计较成败、因果而去做,正显示伦理“本体”高于现象的认识,显示了人的尊严,不屈从于因果的自由。

——李泽厚《论语今读》“明明知道这样做不会有结果,还是要做,因为这是自我要求,这个自我要求在五十岁以后,成了‘五十而知天命’,变成自我要求与天命要求配合起来,做这些事的时候,只问该不该做,而不问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傅佩荣《细说论语》孔子的“为”和隐者的“不为”这两个行为的背后,是见解的不同,更是本体情感的不同。

3.探讨:结合历史或现实,你觉得社会更需要“为者”还是“不为者”?君子应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气概,尤其是在沧海横流之际,要敢于成为中流砥柱,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

孔子14年的奔波虽无功业可言,然而,他积极有为的思想人格却滋养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凝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品格。

引用: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王蒙总结:正因为现实的不可为,才显出孔子这个为者的精神高度。

没有用到的想法:孔子对隐士非常尊重,称隐士为贤者。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避人的十四年。

但孔子绝对不避世,是圣人。

圣在贤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