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
合集下载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 刘氏正义说,诚使哀公奋发有为,许可孔子请讨, 则孔子奉辞伐罪,必能得之三子,大服齐人,一 举而齐鲁两国之权奸皆有所顾忌,这也是乱世之 一治,可惜哀公终不能用孔子。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精品课件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 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 2、言辞更直接激烈
不告津,正是告津,因为天下已无津。
鸟兽不可与同群——人各有志
隐士:选择洁,德孤,清高拒染、洁身自好 圣人:选择济,德溥,澄清天下,矢志不渝
•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 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 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
圣贤不肯放手。
——张岱《四书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孔子努力去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念,不怨天尤人,即使难以 实现,但老天是理解他的。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 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不得志之貌 ) 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 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 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此时虽已闲居,但仍用大夫的政 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执著;另一方面也说 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 为之。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犹而纵欲而亦孔
丈人对子路的款待:一是表现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二是向子 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 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朱熹: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 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
1、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 2、言辞更直接激烈
不告津,正是告津,因为天下已无津。
鸟兽不可与同群——人各有志
隐士:选择洁,德孤,清高拒染、洁身自好 圣人:选择济,德溥,澄清天下,矢志不渝
•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 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 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
圣贤不肯放手。
——张岱《四书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孔子努力去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念,不怨天尤人,即使难以 实现,但老天是理解他的。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 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不得志之貌 ) 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 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 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此时虽已闲居,但仍用大夫的政 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执著;另一方面也说 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 为之。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犹而纵欲而亦孔
丈人对子路的款待:一是表现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二是向子 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 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朱熹: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 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
《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解读顾鸿安
• 接舆在乱世时知难而退了,还想对孔子的 处世态度起点提示劝阻作用,实际上,他 是不可能理解孔子传道济世的理想和作法。
《论语讲读》查正贤 【文学链接】
• 狂歌客 楚狂 接舆 凤歌 接舆狂歌过孔子,在后世文学中成为 一个典型的狂狷形象,屡屡形诸吟咏中。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 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山中逢道士云公 孟浩然 • 春余草木繁,耕种满田园。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忽闻荆 山子,时出桃花源。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村烟日云夕, 榛路有归客。杖策前相逢,依然是畴昔。邂逅欢觏止,殷勤叙 离隔。谓予抟扶桑,轻举振六翮。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 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偃息西 山下,门庭罕人迹。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
• 孔子派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却是人生渡口 的指 点,所谓“指点迷津”。至于过河的渡口在哪里, 长沮、桀溺根本 就没有说,反倒是长沮讽刺说,既然 是鲁国的孔丘,那他应该知 道渡口在哪里啊! 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点寓言的味道。 •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 滥一 样,谁能档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 传说之中的大禹 王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 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 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这 是第一层意思。 • 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 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要 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是长沮、 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们反对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
14-20陈成子(1)弑简公(2)。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 “告夫三子(3)。”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 后(4),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知其不可而为之

must,更是ought 是must,更是ought to
凤歌笑孔丘
不可谏与犹可追
南怀瑾:历史错了已经不能挽回,但不用怀念过去, 南怀瑾:历史错了已经不能挽回,但不用怀念过去, 应该开创新的历史时代。 应该开创新的历史时代。
欲与之言 请教还是去感化? 想请教还是去感化? 钱穆:非谓孔子趋慕荣禄,但以世不可为, 钱穆:非谓孔子趋慕荣禄,但以世不可为, 而劳劳车马,为孔子惜耳。顾孔子之意, 而劳劳车马,为孔子惜耳。顾孔子之意,则 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 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 不可逃之义。 不可逃之义。
子击磬于卫
果哉!末之难矣。
南怀瑾:人生结局难书写,难定论, 南怀瑾:人生结局难书写,难定论,先 做吧。 做吧。 或曰:果真如此,人生就不难了。 或曰:果真如此,人生就不难了。
吾已矣夫
河图洛书
龙马献河图于伏羲,白龟献洛书于大禹。 龙马献河图于伏羲,白龟献洛书于大禹。 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 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
子击磬于卫
有心哉,击磬乎!(有心人)
闻乐而知心声,将满腹济世救人的挚诚深心寄 闻乐而知心声, 托于音乐发挥出来。 托于音乐发挥出来。
鄙哉,硁硁乎!
钱穆:太肯定,太自信。讥讽孔子不己知而不知止, 钱穆:太肯定,太自信。讥讽孔子不己知而不知止, 不能适浅深之宜。 不能适浅深之宜。
深则厉,浅则揭
水深,在所必湿, 1、砯,履石过河 2、水深,在所必湿,不如 就这样过去。 就这样过去。
指点迷津
是知津矣! 隐喻孔子前途还是天下出路? 隐喻孔子前途还是天下出路?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因在水边,故以水为喻, 因在水边,故以水为喻,水之长流尽日不息 夫子怃然 很难过很落寞,总有些事,要人去做。 很难过很落寞,总有些事,要人去做。 钱穆:隐者之意,天下无道故须隐。孔子之意, 钱穆:隐者之意,天下无道故须隐。孔子之意,天下无 道故不能隐。 道故不能隐。 鲍鹏山: 庄子)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 鲍鹏山:他(庄子)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作践给我 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 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 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独自失声痛哭。 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独自失声痛哭。
《知其不可而为之》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 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 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
Hale Waihona Puke 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 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
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探究二: 纵观全文,思考: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 有何异同?
探究:儒家积极入世与用行舍藏是否矛盾,他与 道家的隐有何区别?它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李零教授如是说:“隐士,道德高尚,孔子做不到,他不但 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岐 在于,隐士彻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 他总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于丹教授如是说:“儒家哲学说到,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 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 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 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 其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 是起点。”
《论语》选读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张岱《四书遇》说: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所谓“不可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
般人看来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是“费力不讨 好”的事情,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去做。孔子 不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 该做就去做。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 天”。
分析: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 精神在每章中是怎么体现的?
探究一: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
《论语》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

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
模。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仁者,大 智者。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
定谁,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加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 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 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 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悲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王蒙
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从古至今,由 于种种原因,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势。还有一种情况 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一件事的能否成功太无把握。怎么办?是知难而退还是 知难而进?是do it,try it,还是望而却步?而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 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 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 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 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多少 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 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这里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 的东西,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我们无法想像他们可以有别的选择。多少革命志士也 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还 有如韩愈的谏迎佛骨,海瑞的罢官,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实验科学研究 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 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他们的知其不 可而为之,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 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4、晨门说了一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从这句话看他对 孔 子师徒的处世态度是赞同还是否定? 5、荷蒉之人听孔子击磬而知孔子之意,那我们从这一章节中看出 孔子的旨趣是什么呢?
1、孔子和接舆等人各自代表着两类人——“仕”与 “隐”, 那么对这两类人你是如何看待的? 2、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
孔子虽告老还家,但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 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要求原本就没抱太大的希望。反复的申告,反 映了孔子无可奈何而又想有所作为的心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对事情的坚持;
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
是一种问心无愧的顽强!
第二部分:
“仕”与“隐”的论争
巩固文言知识
一、解释加点字词 二、明确词类活用现象 1、孔子下 名词做动词 1、谏 制止,挽回 2、耰而不辍 名词做动词 2、追 及,补救 3 、子路从而后 名词做动词 3、殆 危险 4 、止子路宿 使……停止 4、问津焉 询问渡口。于之,向他 5 、见其二子焉 使……拜见 改变 5、易 6 、食之 使……吃 6、岂若 比得上 7、欲洁其身 使……清洁 7、辍 停止 8、斯己而已矣 名词做动词 8、拱而立 表修饰 三、明确句子类型 9、二子焉 代词,此处代子路 10、明日 第二天 1、问于桀溺 11、反 返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2、既而 不久 3、奚自? 4、莫己知也。
杨过道:“你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那么文武虽然 不同,道理却是一般的。”
郭靖听他体会到了这一节,得是欢喜,说道:“经书文章, 我是一点也不懂,但想人生在世,即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 有为国为民之心,那就是真好汉,真豪杰了。”
杨过问道:“郭伯伯,你说襄阳守得住吗?”郭靖沉吟良久,手 指西方郁郁苍苍的丘陵树木,说道:“襄阳古往今来最了不起 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年 耕田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了。 他曾说只知道『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最后成败,他也 看不透了。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 守不住,谈到后来, 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共41张PPT)

《论语》选读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学习目标
1、通过启发式的提问,隐士与斗士对比探讨,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 立坚毅品质。
重点: 1、通过隐士与孔子之徒的对比,理解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辩证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 涵。 难点: 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 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主要是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即使 明知结果必定毫无结果,但他认为此事该 “为”,明知“不可”也要“为”。
正音:
舆 长沮 执辔 辍 怃然 耰 yú jū
pèi chuò
wǔ yōu ǒu
耦
词类活用
1、止子路宿:使动,使……止、留。
2、杀鸡为黍而食之:sì ,使吃,给吃。
3、见其二子焉:xià n,使……相见。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均为使动。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孔子)之三子告(之),(三子)不可。 2、(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3、子路行,以(之)告。 4、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5、丘不与(之)易也。 6、(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探究二
读“楚狂接舆”思考:李白有诗“我本楚狂
人,凤歌笑孔丘”,接舆为什么嘲笑孔子?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 的内心? 要点:“凤鸟待圣君乃见”,当时政治礼崩 乐坏,孔子不应这样做。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 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 悲凉。
接舆为什么要对孔子唱歌?他的凤歌有什 么含义?
击磬于卫
楚狂接舆 荷条丈人 凤鸟不至
探究一:
读“沐浴而朝”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 讨
你欣赏“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知其不可而避之”? 孔子对其当世是取半合作半批判的态度,与隐士的 彻底不合作有所不同。一方面,他坚持自己的政治 理想,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又要寻 找开明君主,拼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当时 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欣赏, 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过于 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隐士 的态度是‚知其不可而避之‛,他的态度是‚知其 不可而为之‛。他以为最好的选择是‘无可无不 可’。但其实是清、浊二道两面不讨好,庙堂和江 湖都不见容,悲夫! ——李零
补充
张岱《四书遇》中引袁了凡的话说: “孔子非不知哀公不能讨,亦非不知三子之 不欲讨,而必以告者,欲明大义于三家也。 纵无益于齐,而君臣之大防,犹可默夺强臣 之魄。” 因此,孔子郑重其事地禀告此事,也是为了 警告鲁国的三家大夫。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探究 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 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例如范仲淹、文天祥、诸葛亮等等。 现实生活需要这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 取精神,这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原动力。 同时,绝不能误解这句话,不可而为之的应该是 正义的事,应合乎法律合乎人性发展合乎社会进 步的,否则会逆流而动,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危 害。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 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 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
探 讨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 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探 讨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 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 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 奈与悲凉。
探 讨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 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 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 追随那些隐士。
探 讨
【评析】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 却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 的队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而师徒却始终 恭敬有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 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 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 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 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如果楚狂没有躲避,设想一下孔子会跟他 说些什么?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 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 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 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探 讨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这句话?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 刺。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 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 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补充
‚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 服。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 儿里 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歧在于:隐士彻 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 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李零 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 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 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 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 一种社会担当。 —— 于丹
在那样纷乱不堪的社会形势下,他先要 澄清天下,然后再隐居于江湖。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 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 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 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 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 行,已知之矣。”
探 讨 你欣赏“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知其不可而避之”?
这三章非常著名,都是不同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 之‛精神的隐者的评论和孔子的回应。孔子很尊敬 这些人:避世隐居,洁身自好。同时也说明自己积 极入世的理由:‚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应该说, 这是情真意深的。‚知其不可‛是认识,‚而为之‛ 则是偏偏不计较成败、因果而去做,正显示伦理 ‚本体‛高于现象界的认识,显示了人的尊严,不 屈从于因果的自由。 ——李泽厚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这段文字其实可以看作是儒道文化的滥觞,是太极 文化的标本。孔子和屈原作为儒家代表,有一种知 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情怀和执著精神,代表太极文 化中的阳极,积极入世;荷蒉者和渔父不滞于物、 与时推移的圆熟,随遇而安、游刃有余的超脱,代 表着阴极,以出世为保全。正体现了儒道互补这一 文化母题。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 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 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 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 通人对孔子的评论。此节点出了本文的主题。
二、从一斑见全豹:具体感知“知其不可而为之”
补充 一般人做事都重在‚事功‛,着眼于能不能成功 ,如果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费力不讨好‛的事 情不肯去做的。孔子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他不因 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觉得应该做就去 做。从‚义‛的观念看,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 之‛的‚为之‛就是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 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因为做这些事 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而不在于外在的结果。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 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 后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 日齐,而请伐齐三。公日:“鲁为齐弱 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 “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 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日:“予 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 “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 ——《左传· 哀公十四年》
一生的追求: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比较: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这两段话有相同之处。是孔子临终前的哀叹, 有一种伤感与无奈。回首自己的生命历程, 一生梦想没有得到实现。
拓 展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 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 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 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 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 孔子的死对中华民族来说确实像泰山崩塌一样, 但他留下为政以德、礼乐治国的理想和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精神,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无比珍贵的精 神遗产。
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读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 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李零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 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一是责任使然,二是希望尚存,三是必须坚 持。 ——易中天
一、初步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 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 而为之者与?”
探 讨
这样做是否有干涉别国内政,多管闲事之 嫌?
弑君:以下犯上,篡权夺位,谋害国君。 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 之。 “春秋大义”
探 讨
针对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体会哀公,三 桓及孔子的态度。 哀公:“告夫三子” 三桓:“不可” 孔子:“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 “沐浴而朝” “陈恒”
一则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在礼法之外,不 妨傲慢放肆些。 二则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之间,他们 对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种拒 斥感。
探 讨
理解孔子的“怃然”。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 下有一毫可为,圣贤不肯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