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合集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

讨论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例子。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2.2 教学内容进一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不同人对此行为的不同看法。

2.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观点的角色。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三章:动机与行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动机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激发自己的动机。

3.2 教学内容讨论动机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关系。

分享一些激发动机的策略。

3.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使用自我反思法,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我反思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四章:挑战与机遇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抓住机遇。

4.2 教学内容讨论“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分享一些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

4.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挑战与机遇的关系。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面对挑战和机遇的情境。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五章:案例研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1.2 教学内容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3.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文章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2.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文章和背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纸质教材:提供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2 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内容分析:20分钟4. 主题讨论:15分钟5. 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和评价。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

2.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原文。

2. 作者相关作品和背景资料。

3. 教学PPT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1.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1.1 导入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理论讲解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强调其与坚持和毅力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享,展示“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1.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分享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并讨论可能面临的挑战。

1.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坚持和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二章: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2.1 导入强调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方法。

2.2 理论讲解讲解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包括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克服困难和自我激励。

2.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坚持和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2.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培养坚持和毅力方面的故事。

第三章: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3.1 导入强调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3.2 理论讲解讲解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包括积极心态、问题解决技巧和寻求支持。

3.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应对。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3.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四章:自我激励的方法4.1 导入强调自我激励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4.2 理论讲解讲解自我激励的方法,包括设定奖励、回顾进步和积极自我暗示。

4.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自我激励。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自我激励方法和技巧。

4.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自我激励方面的故事。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解题:[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怎么翻译呢?【明确】知道自己这件事(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去做。

(强调“其”指孔子的政治理想)[问题1]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也是被当时的人看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课文中哪一章直接提到这一点?【明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一)字词1. 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2. 奚自:自奚,宾语前置3. 与:通“欤”(二)分析1.生读,重点揣摩语气及蕴含的情感。

重点揣摩句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晨门对孔子做法是带一种怀疑的,不以为然的看法。

揣摩语气:“哦,就是那个明知事情不能做成功还一定要去做的那个人吗”。

言下之意,不是傻瓜,便是疯子,有挖苦之意。

2.当时孔子很有名,人人皆知。

这位看城门(看管人进出的,阅历很丰富)的话,大约颇能代表当时流俗对孔子的看法。

补充资料:课本P83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丧家之犬解释: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孔子于55岁离开鲁国,带着一帮弟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先后到了6、7个国家,遍求十几位国君,但是终不被用,于68岁回到鲁国。

历经14年。

用“丧家狗”比喻孔子确实有些相似。

在世俗人看来,孔子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知其不可”。

二、分析“知其不可”【问题2】孔子知道“不可”这个现状吗?(分析14.21)(一)字词告于哀公:状语后置,于哀公告于,向夫:fǘ那,那个以:因为之:到,往省略句: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二)分析1.弑君:“弑”的理解(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弑君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当属晋、齐,在齐国这次政变中,孔子弟子宰我死于难。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放弃,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勇于挑战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大家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价值。

1.2 教学目标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2.1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字面意思引申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2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例子举例说明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例分析这些事例中的主人公为何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3.1 坚持信念解释坚持信念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坚持信念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2 勇于挑战解释勇于挑战困难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勇于挑战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4.1 个人成长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个人成长的帮助举例说明个人成长中的困难是如何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克服的4.2 社会进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举例说明社会进步中的困难是如何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克服的第五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5.1 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生活中解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举例说明应用方法及其效果5.2 如何培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解释如何培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举例说明培养方法及其效果第六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挑战与困难6.1 面对挑战的心理压力讨论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内心挣扎和压力分享克服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6.2 应对困难的策略探讨在实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时,如何应对外在的困难和挑战举例说明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第七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分享7.1 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分享国内外知名人士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方面的事迹分析他们的成功要素和可借鉴的经验7.2 学生亲身经历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方面的经历和感悟引导讨论从中得到的成长和收获第八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团队协作8.1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阐述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中,团队协作的作用和重要性分享有效的团队协作方法和技巧8.2 团队协作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团队协作在解决困难和挑战中的作用引导讨论如何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成果第九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估与反思9.1 评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成果引导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进行自我评估讨论如何衡量行动的成果和影响9.2 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进行深入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行动提供借鉴第十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未来展望10.1 社会发展趋势与个人机遇分析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其中的作用和机遇引导学生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10.2 培养下一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讨论如何在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分享具体的培养方法和策略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为主题,涵盖十个章节,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精神内涵、价值、实践、挑战与困难、故事分享、团队协作、评估与反思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精神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我突破。

1.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品质。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2.1 困难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困难是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和挑战。

分类:内在困难与外在困难;主观困难与客观困难。

2.2 困难的价值困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能激发潜能,提升自我。

困难是成功的垫脚石,克服困难,离成功更近一步。

第三章:积极心态的培养3.1 积极心态的含义对待困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

对待失败:把失败看作是成功路上的必经之路,勇敢面对。

对待自己:自我鼓励,自我激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

3.2 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调整思维方式: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消极思维。

培养自我信念:坚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保持乐观:保持心情愉悦,传递正能量。

第四章:勇往直前的精神4.1 勇往直前的含义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不退缩。

敢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4.2 勇往直前的意义锻炼意志力:克服困难,提升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勇敢追求梦想,实现人生目标。

第五章:坚持不懈,永不放弃5.1 坚持不懈的含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

面对挫折,保持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5.2 坚持不懈的方法设定明确目标:明确自己要实现的梦想,制定计划。

分解任务: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现。

自我监控:定期检查自己的进度,及时调整。

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选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案例,如著名人物的成功故事、历史事件等。

6.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6.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过程一自读《楚狂接舆》和课后短文,思考下列问题1 楚狂接舆为什么不是“过孔子而歌曰”?(明确:如果这样表述就很难表明接舆歌曰是针对孔子的。

)2 接舆歌曰把孔子喻为“凤凰”是赞赏还是嘲讽?(明确:嘲讽。

)3 除了嘲讽,接舆歌曰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说出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相近的成语?(明确:劝阻孔子不要如此执迷不悟。

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4 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屑与孔子交谈呢?(明确: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少;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

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二自读《长沮、桀溺》,思考下列问题:1 这是一个子路问津的故事如果分为三个情节,那么每个情节应怎样概括?(明确:可以概括为:一问长沮,被嘲弄;二问桀溺,遭拉拢;三告老师,谁与共。

)2 长沮让子路去问孔子是嘲弄,如果把他嘲讽的意思完整表达出来应该怎样表述?(明确:孔子不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吗,这渡口在哪里,如此小的问题,他怎么能不知道呢?)3 桀溺对子路发问,知明知故问还是有疑而问?为什么?(明确:是明知故问,因为开始当子路问长沮时,他什么都应该听到,从他后面“是路孔丘之徒与”的追问中,可以看出他其实还是很关注孔子师生的。

)4 桀溺最后两个疑问句性质一样吗?他表意的重心在哪一句上?(明确:不一样,前一个是反问句,表达了对当时混乱而且不可逆转的世局的不容置疑的判断,后一个是选择问,表现了他们与孔子的不同和对子路的劝谏,表意的重心应该在这后一句。

)5 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子路回来告诉老师的情况重点在哪个隐士?(明确:重点在后一个隐士。

)6 长沮与桀溺性格上有什么异同?(明确: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经历。

2. 教师讲解:介绍课程主题的背景和意义。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内容】1. 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分析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选择的思考。

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故事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的思考。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活动】1. 方法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方法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解题:[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怎么翻译呢?【明确】知道自己这件事(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去做。

(强调“其”指孔子的政治理想)[问题1]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也是被当时的人看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课文中哪一章直接提到这一点?【明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一)字词1. 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2. 奚自:自奚,宾语前置3. 与:通“欤”(二)分析1.生读,重点揣摩语气及蕴含的情感。

重点揣摩句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晨门对孔子做法是带一种怀疑的,不以为然的看法。

揣摩语气:“哦,就是那个明知事情不能做成功还一定要去做的那个人吗”。

言下之意,不是傻瓜,便是疯子,有挖苦之意。

2.当时孔子很有名,人人皆知。

这位看城门(看管人进出的,阅历很丰富)的话,大约颇能代表当时流俗对孔子的看法。

补充资料:课本P83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丧家之犬解释: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孔子于55岁离开鲁国,带着一帮弟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先后到了6、7个国家,遍求十几位国君,但是终不被用,于68岁回到鲁国。

历经14年。

用“丧家狗”比喻孔子确实有些相似。

在世俗人看来,孔子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知其不可”。

二、分析“知其不可”【问题2】孔子知道“不可”这个现状吗?(分析14.21)(一)字词告于哀公:状语后置,于哀公告于,向夫:fǘ那,那个以:因为之:到,往省略句: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二)分析1.弑君:“弑”的理解(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弑君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当属晋、齐,在齐国这次政变中,孔子弟子宰我死于难。

2.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浴而朝”?(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

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3.孔子又为什么如此重视呢?杀的又不是鲁国的国君。

这是因为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该有自己的本分,应该依礼行事,臣子僭越诸侯的礼节都已经使得他很愤怒了,如他就曾说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的秩序。

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4.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直呼陈成子为“陈恒”?古代称呼他人,同辈称字或称官职。

陈成子作为齐国的掌权大夫,地位何其尊贵,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

5.哀公又为什么说“告夫三子”?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对讨伐陈成子这样的大事,鲁哀公不敢做主,故叫孔子向这三位大夫报告。

这就是“陪臣执国命”的状况。

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这种实权人物,也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

6.孔子在告三子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样的答复吗?当然知道。

“三桓”本身就是陈成子一样的人物,素有无君之心。

但孔子仍去报告,是因为他觉得:弑君之贼,法所必讨;大夫谋国,义所当告。

(《四书集注》)7.在遭到哀公的婉拒,又遭到三桓的一致拒绝之后,孔子为什么一连两次说出“不敢不告”?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即“在其位,就谋其政。

”这一方面说明了孔子因为自己做过鲁国的司寇,虽告老还家,但依然属于士大夫阶层,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出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抱太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的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而又想有所作为的心情。

此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其”指对于弑君者的讨伐问题。

8.这一章让我们知道了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

而且陪臣执国命。

孔子也知道这样一个社会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但他还是要去做,而且这一章中孔子已经71岁,过两年就死了,这更加体现了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三、孔子与隐士的对比在这样一个“知其不可”的社会背景中,孔子选择了“为之”,而有些人选择“不为”,我们接下去来看一看孔子与隐士的对话。

18.5(一)字词兮:语气助词何:多么已:停止而:语气词,表感叹殆:危险得:能够省略句:(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

(二)分析1.接舆的名称接舆:接,迎。

舆,车。

此人忽然而来,倏然而去,当然不知其姓名,因他出现时迎面遇着孔子的车,就把这个叫“接舆”。

下文的“长沮”“桀溺”的称名亦如此。

即指在泥水中劳动的一高一壮的两个隐士。

沮,泥水之处。

溺,浸在水国。

长沮、桀溺,都是因形因情造名。

2.接舆为什么要对孔子唱歌?他的“凤歌”有什么含义呢?古人认为,凤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时隐藏不出。

楚狂人把孔子比作凤凰首先是对孔子的尊重,是说,现在是乱世,你为什么还要寻求出仕呢?难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

接舆是一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退隐。

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急流勇退。

(讽喻劝告)3.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后,为什么“下,欲与之言”?发挥你的想像,你觉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么呢?从中你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能够明白接舆的意图,即认为从政已岌岌可危了,应避祸为是,别去救治,要孔子及时悔改。

但以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张,他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篇第九》) P13 9.5可见,孔子以周德之继承人自居,虽屡遭困厄,但依然不改初衷,当然也不会因为接舆的寥寥数语而改变自己的主张,因此,孔子当会以坚决回应之态度应对,可惜的是接舆缺乏一种对话的态度。

18.6(一)字词使子路问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之,代这两个人。

问于桀溺:状语后置,向桀溺问谁以:谁与与,跟。

跟谁,宾语前置。

而:你与其……岂若;与其……哪比的上子路行以告:子路行以(之)告(之)鸟兽不可与同群:鸟兽不可与(之,代鸟兽)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我不和世上的人相处又和谁相处呢?与:结交丘不与易也:和,跟。

丘不与(之,代斯人之徒)易也(二)分析(嘲讽挑拨)1.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2.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挑拨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3.桀溺称孔子为“辟人之士”,称自己为“辟世之士”,如何理解这两个称呼?鲍鹏山:什么叫“避人”呢?避人就是择人,就是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

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嘛,不择主,只要给富贵就帮他卖力,那是苏秦张仪的作为。

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人个富贵,所以他栖栖惶惶地驾车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扬尘,就是要避开身后的昏君而去寻找前面的明君。

所以孔子是“避人之士”。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7.16)P29什么是“避世”?在“避人”的基础上再跨一步,彻底冷了心,闭了眼,认定天下不可能有什么诸侯还能与他一起改变这世界,于是彻底绝望,从而彻底不抱希望,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告别都市、政治与熙熙嚷襄的外部世界,就叫避世。

4.在听了子路的报告之后,孔子为什么会“怃然”呢?这是因为沮、溺虽然刁难孔丘之徒问津,孔丘却很尊重隐士的清净不扰、洁身不辱的拒污染的品德。

他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乎”,还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其伯夷、叔齐乎”。

而且当时的社会现状也确实如二人所说的,纷乱不堪,“而谁以易之”一语,不由得让孔子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

因此,从自己所尊重的隐士口中听到这种话语,使得孔子内心的悲凉更为浓重,不禁“怃然”。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什么呢?庄严端正地坐朝廷罢了。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孔子说:“不动摇自己意志,不辱没自己身份,是伯夷、叔齐吧!”5.在“怃然”之后,孔子又道出一番话来,对这些话语应该作何理解?在怃然之后,孔子并未就此放弃,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子路等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迹。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沮、溺二人看出天下恶浊,已是遍地皆然无从改,便说改革难成,不如逃避。

一如后来的庄周玩诡辩、倡齐物,谓万物都一样亦是亦非、无是无非,沮、溺认为分善恶、谈改革本身就是荒谬命题,它们似乎超越人类观念的一切局限了,而事实上却是粉饰丑恶、玷污美善。

古今智足以口辩清谈而胆不足以问苍生疾苦的士大夫们,最喜引庄生为同调。

中国向来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

世界纵丑恶,隐者岂真能遁出世外去?人和禽兽合不成群,不和滔滔的同类打交道还能和谁在一起?要说“滔滔者皆是”而导致改革之难,那么此时正需有人知难而进、知不可而为之,给黑暗以光明,方见君子仁人的分量与质量!若天下已有道,享现成福谁不会,何用我孔丘栖栖惶惶为天下先!话语之诚恳,如见肺腑。

18.7(一)字词1.子路从而后..:子路从(之)而后,“之”代孔子。

而:连词,表承接。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子路拱.手而.立:两手相合以示敬意。

而,表修饰。

2.止:使…停止,即留3.食:使…吃4. 见:xiàn,使得以进见。

5. 省略句:子路行,以(之,指子路遇丈人之事)告(之,代孔子)6.省略句:(子路)至,(丈人)则行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