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对于一些古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可能存在障碍,需要通过注释和翻译来辅助理解。其次,对于《论语》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和理念,学生可能难以完全领会其内涵。此外,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能需要一定的思考和启发。
5.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讨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文本解读能力:通过深入解读《论语》中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章节,培养学生准确理解经典语句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水平。
2.思维品质:通过对比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我充分利用了PPT、视频和在线讨论平台等现代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便捷的交流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对《论语》的古文语言理解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论语》中的古文语言和句式理解存在困难,影响了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深入理解。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选择一个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孔子和其弟子,通过对话和互动,重现《论语》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和记忆。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
讨论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例子。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2.2 教学内容进一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不同人对此行为的不同看法。
2.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观点的角色。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三章:动机与行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动机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激发自己的动机。
3.2 教学内容讨论动机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关系。
分享一些激发动机的策略。
3.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使用自我反思法,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我反思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四章:挑战与机遇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抓住机遇。
4.2 教学内容讨论“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分享一些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
4.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挑战与机遇的关系。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面对挑战和机遇的情境。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五章:案例研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1.2 教学内容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3.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文章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2.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文章和背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纸质教材:提供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2 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内容分析:20分钟4. 主题讨论:15分钟5. 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和评价。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
2.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原文。
2. 作者相关作品和背景资料。
3. 教学PPT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1.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1.1 导入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理论讲解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强调其与坚持和毅力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享,展示“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1.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分享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并讨论可能面临的挑战。
1.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坚持和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二章: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2.1 导入强调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方法。
2.2 理论讲解讲解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包括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克服困难和自我激励。
2.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坚持和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2.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培养坚持和毅力方面的故事。
第三章: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3.1 导入强调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3.2 理论讲解讲解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包括积极心态、问题解决技巧和寻求支持。
3.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应对。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3.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四章:自我激励的方法4.1 导入强调自我激励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4.2 理论讲解讲解自我激励的方法,包括设定奖励、回顾进步和积极自我暗示。
4.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自我激励。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自我激励方法和技巧。
4.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自我激励方面的故事。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放弃,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勇于挑战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大家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价值。
1.2 教学目标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2.1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字面意思引申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2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例子举例说明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例分析这些事例中的主人公为何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3.1 坚持信念解释坚持信念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坚持信念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2 勇于挑战解释勇于挑战困难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勇于挑战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4.1 个人成长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个人成长的帮助举例说明个人成长中的困难是如何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克服的4.2 社会进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举例说明社会进步中的困难是如何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克服的第五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5.1 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生活中解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举例说明应用方法及其效果5.2 如何培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解释如何培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举例说明培养方法及其效果第六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挑战与困难6.1 面对挑战的心理压力讨论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内心挣扎和压力分享克服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6.2 应对困难的策略探讨在实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时,如何应对外在的困难和挑战举例说明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第七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分享7.1 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分享国内外知名人士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方面的事迹分析他们的成功要素和可借鉴的经验7.2 学生亲身经历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方面的经历和感悟引导讨论从中得到的成长和收获第八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团队协作8.1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阐述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中,团队协作的作用和重要性分享有效的团队协作方法和技巧8.2 团队协作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团队协作在解决困难和挑战中的作用引导讨论如何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成果第九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估与反思9.1 评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成果引导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进行自我评估讨论如何衡量行动的成果和影响9.2 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进行深入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行动提供借鉴第十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未来展望10.1 社会发展趋势与个人机遇分析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其中的作用和机遇引导学生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10.2 培养下一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讨论如何在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分享具体的培养方法和策略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为主题,涵盖十个章节,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精神内涵、价值、实践、挑战与困难、故事分享、团队协作、评估与反思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过程一自读《楚狂接舆》和课后短文,思考下列问题1 楚狂接舆为什么不是“过孔子而歌曰”?(明确:如果这样表述就很难表明接舆歌曰是针对孔子的。
)2 接舆歌曰把孔子喻为“凤凰”是赞赏还是嘲讽?(明确:嘲讽。
)3 除了嘲讽,接舆歌曰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说出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相近的成语?(明确:劝阻孔子不要如此执迷不悟。
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4 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屑与孔子交谈呢?(明确: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少;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
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二自读《长沮、桀溺》,思考下列问题:1 这是一个子路问津的故事如果分为三个情节,那么每个情节应怎样概括?(明确:可以概括为:一问长沮,被嘲弄;二问桀溺,遭拉拢;三告老师,谁与共。
)2 长沮让子路去问孔子是嘲弄,如果把他嘲讽的意思完整表达出来应该怎样表述?(明确:孔子不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吗,这渡口在哪里,如此小的问题,他怎么能不知道呢?)3 桀溺对子路发问,知明知故问还是有疑而问?为什么?(明确:是明知故问,因为开始当子路问长沮时,他什么都应该听到,从他后面“是路孔丘之徒与”的追问中,可以看出他其实还是很关注孔子师生的。
)4 桀溺最后两个疑问句性质一样吗?他表意的重心在哪一句上?(明确:不一样,前一个是反问句,表达了对当时混乱而且不可逆转的世局的不容置疑的判断,后一个是选择问,表现了他们与孔子的不同和对子路的劝谏,表意的重心应该在这后一句。
)5 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子路回来告诉老师的情况重点在哪个隐士?(明确:重点在后一个隐士。
)6 长沮与桀溺性格上有什么异同?(明确: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
(完整版)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doc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解题:[ 问题 ]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怎么翻译呢?【明确】知道自己这件事(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去做。
(强调“其”指孔子的政治理想)[ 问题 1] 孔子在他生活的时代也是被当时的人看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课文中哪一章直接提到这一点?【明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一)字词1.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2.奚自:自奚,宾语前置3.与:通“欤”(二)分析1.生读,重点揣摩语气及蕴含的情感。
重点揣摩句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晨门对孔子做法是带一种怀疑的,不以为然的看法。
揣摩语气:“哦,就是那个明知事情不能做成功还一定要去做的那个人吗”。
言下之意,不是傻瓜,便是疯子,有挖苦之意。
2.当时孔子很有名,人人皆知。
这位看城门(看管人进出的,阅历很丰富)的话,大约颇能代表当时流俗对孔子的看法。
补充资料:课本P83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 sǎng, 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丧家之犬解释: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孔子于 55 岁离开鲁国,带着一帮弟子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先后到了6、7 个国家,遍求十几位国君,但是终不被用,于68 岁回到鲁国。
历经14 年。
用“丧家狗”比喻孔子确实有些相似。
在世俗人看来,孔子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的“知其不可”。
二、分析“知其不可”【问题 2】孔子知道“不可”这个现状吗?( 分析 14.21)( 一 ) 字词告于哀公:状语后置,于哀公告于,向夫: f ǘ那,那个以:因为之:到,往省略句:之三子告,不可。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经历。
2. 教师讲解:介绍课程主题的背景和意义。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内容】1. 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分析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选择的思考。
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故事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的思考。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活动】1. 方法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方法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翻译题目(知道行不通还要去做)
2、出处(孔子评价别人还是别人说孔子的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中的第四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大家说说这个题目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这句话既然出自《论语》,肯定与孔子有关。
那位同学知道这句话是孔子评价别人的话还是别人说孔子的话呢?(学生回答)
回答是否正确,答案即将揭晓。
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20页。
我们来看“子路宿于石门”这一节。
二、“子路宿于石门”章节学习
1、学生个别朗读。
2、翻译、理解句子(两个提宾句)
3、“知其不可而为之”褒贬猜测
Xxx,请你把这段话朗读一次。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简短的话。
首先是子路宿于石门,子路在石门过夜,这是一个什么句型呢?(学生答)早上进城,守门人问他:“奚自”从哪里来。
和前面的句子一样,这也是宾语前置句。
奚是哪里的意思,自翻译成“从”我们翻译成“从哪里来”就是“自奚”。
所以也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子路回答,从孔氏那里来。
接下来注意,“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句话什么意思?(学生答)谁说的?(学生答)现在证实了刚才xxx的回答是right or wrong?
好的,xxx,你也来猜一猜,守门人的这句话是讽刺孔子还是夸奖孔子呢?(学生猜)。
答案暂不揭晓,让我们便学习课文边找答案。
请大家看第一段“陈成子弑简公”。
三、“陈成子弑简公”章节学习
1、全班齐声朗读
2、分析主要内容:
①起因。
陈成子弑简公——弑君谋权,以下犯上,有违天理人伦
②过程。
孔子沐浴而朝——古今异义、原因
③结果。
无功而返,“不敢不告”——原因、第一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请大家把这一段话齐声朗读一次。
这段话说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陈成子杀死了他的国君齐简公,拥立了齐平公,自己因此担任了齐国的相国。
孔子对此事
忍无可忍,于是沐浴而朝。
这个沐浴什么意思呢?斋戒,包括现在的沐浴、节食、禁欲。
大家可以参考注释二。
古人在进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表示庄重或虔诚。
而孔子沐浴而朝,当然想表示对这件事的重视。
我们看孔子是如何报告此事的。
首先,他告与哀公,报告给国君,鲁哀公,说:“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陈恒杀死了了他的国君,请求出兵讨伐他。
讨是讨伐的意思。
哀公怎么回答?那孔子就向三位大臣报告这件事了。
我们来看他的描写:“之三子告,不可”之是到的意思,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谁报告呀。
不可就是不同意出兵,谁不同意呀。
所以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应该是“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孔子四处奔波报告此事,请求出兵讨伐陈恒。
结果却是无功而返。
遭到拒绝后,孔子说了同一句话“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大家想想,孔子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补充:陈成子杀死简公时,孔子已经不当官,退休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孔子为什么要违背这个戒律向鲁哀公和大臣报告这个事情呢)
【答案】陈成子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相国。
这是大臣为了个人私利而弑君谋权、以下犯上。
这在孔子看来,这是“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而当时是春秋乱世,周王室没落,诸侯称雄。
为了维护道义,鲁国作为一个诸侯国就可以出兵讨伐。
现在请大家说说,对这个结果,孔子在禀报前心理是否有底呢?其实作为一个早就洞悉“季孙之忧”且清醒知道“陪臣执国命”的政治家,孔子对于这个结果应该早就心知肚明了。
他之所以再三禀告此事,只是因为孔子曾有一个大夫身份,他是在尽一个大夫应尽的职责。
孔子推崇“义”、“礼”。
大家知道三纲五常吗?其中有一条是“君为臣纲”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这么做只是因为他的做法,是合乎“义”,合乎“礼”的。
合乎“礼”的便要不计后果地去做,哪怕明明知道是徒劳无功;不合乎“礼”的便断然不去做,即便有再大的利益。
这就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而对孔子这种这种行为,当时的人能接受吗?
他们是如何看待孔子的行为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一些隐士对孔子的评价。
请大家看“楚狂接舆”这一章节。
(一)楚狂接舆(第二节学习)
1、楚狂简介:楚国的狂人,实为佯狂避世的隐者。
春秋时期,周王室没落,诸侯
称霸,战火纷飞,战乱不断。
许多有德有才的人对政治彻底失望,选择远离政
治,逃避社会,过隐居生活。
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列国,希望能够实现自
己的政治抱负。
2、隐士对积极入仕的孔子的评价:
①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特殊句型(宾语前置)——先扬后抑——讽
刺孔子身处乱世,不知道明哲保身
②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补充其对当时社会时政的评价,劝阻
孔子。
3、孔子:不得与之言
4、接舆歌而过孔子,趋而避之——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
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再作停留;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
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
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
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二)长沮、桀溺(第三节学习)——子路问津
1、一问长沮——被嘲弄——孔子不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吗,这渡口在哪里,如
此小的问题,他怎么能不知道呢?
2、二问桀溺——遭拉拢——明知故问——比喻、宾语前置、通假、重点字词
3、三告老师——谁与共——“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表现了孔子强烈的
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这也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三)丈人(第四节学习)
自读《丈人》,思考讨论
1、丈人是用什么口吻回答子路的询问?为什么?(丈人知道子路身份吗?)
(是用一种很不耐烦的口吻回答子路。
本来一个隐士是很有修养的人,那么他如此不礼貌回答一个路人,表明对来者身份知道,并对他们师生整天不干实事,到处“游手好闲”表示极为厌恶,因此就只能用如此的口吻。
)
2、丈人与前面几个隐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还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
失长幼之节,这也就是孔子最后要来重新拜访他的重要原因。
)
3 、孔子师徒重访丈人后,发了一番感慨,其要点是什么?
(第一,批评丈人只顾小礼而失大义;第二,表白自己只顾大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行。
)(四)荷蒉者
重点字词、特殊句型
五、思考·探究一概括本课中几位隐士的特征。
接舆: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主动讽谏孔子,却不屑与他对话,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
长沮、桀溺: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不近人情。
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
长沮言辞尖刻,冷嘲热讽;桀溺自负武断,悲观厌世
丈人:清高孤傲,性格较为复杂。
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盛情招待;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不忘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
思考·探究二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同: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观点是一致的。
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认为所处的是个“无道”的社会。
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异: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方面,孔子与隐士看法是根本对立的。
隐士们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都采取“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避人”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在行动上能“知其不可而行之”。
六、最后一节学习——孔子对自己人生命运及理想抱负的慨叹。
再次回到守门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褒是贬。
文中几则小故事写了五个隐士对孔子师徒的不同方式的奚落嘲弄、排斥不屑,充分说明孔子当时要推行仁义之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
而这些或物质或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孔子是知道的。
然而,他放弃了明哲保身,放弃了逍遥自在生活,放弃了世外高人的头衔,坚持着救世济民的人生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的思想尽管在孔子一生中没有得到发扬光大,却在后世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应用及弘扬。
孔子不愧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当然,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但这是倒行逆施。
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很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所以,我们继承发扬儒家思想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