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博苑06-01 1252高中古代诸子散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二、了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积极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从隐士与孔子的言行差异中体会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认识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学难点:如何在翻译、注解的情况下落实文言词句。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夸父逐日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

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二、熟悉课文,概括每章内容,落实文言词句1.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止子路宿:止,使……留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饲)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洁怀其宝而迷其邦:迷,使……迷乱2.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子路行以(之)告(子)鸟兽不可与(之)同群丘不与(之)易也3、翻译下面的语句,指出句式特点: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即“谁与”,与谁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人之徒而与谁晨门曰:“奚自?”:自奚莫己知也:莫知己也果哉,末之难矣:末难之矣固定结构: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之士哉:与其……哪比得上……二.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他苍凉、无奈的行道生活。

(一)参看孔子简历:艰难的童年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岁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和16岁的纯情少女“颜征在”)相爱,他们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他们的结合不符合礼法,故称“野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

讨论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例子。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2.2 教学内容进一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不同人对此行为的不同看法。

2.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观点的角色。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三章:动机与行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动机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激发自己的动机。

3.2 教学内容讨论动机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关系。

分享一些激发动机的策略。

3.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使用自我反思法,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我反思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四章:挑战与机遇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抓住机遇。

4.2 教学内容讨论“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分享一些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

4.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挑战与机遇的关系。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面对挑战和机遇的情境。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五章:案例研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1.2 教学内容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3.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文章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2.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文章和背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纸质教材:提供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2 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内容分析:20分钟4. 主题讨论:15分钟5. 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和评价。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

2.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原文。

2. 作者相关作品和背景资料。

3. 教学PPT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1.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选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学习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词、句。

难点:联系实际,品读选文,感悟人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导入新课:人世间的智慧有很多种。

孔子的智慧不是解析“1 + 1为什么等于2”的那种智慧,不是关起门来冥思''世界为什么存在”“世界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等形而上问题的那种智慧。

孔子的智慧,是关于现实生存的智慧,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朗读并试背诵课文,复习本课基础知识。

三、品读课文,感悟人生。

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对应下列一个问题,分组讨论,列举相关事例,完成口头小论文。

并请各组代表总结发言。

每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1、选文中1、2则是孔子启示人们面对自己的无知的,其观点是什么?2、选文3、4、5是关于哪个话题的?3、选文8、9、10是孔子关于处理政事的思考,大家能从获得哪些启示呢?4、剩下的6、7、11、12则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其实人们的呢? 教师总结1:聪明的人应正视自己的无知,并努力解决问题以减少自己的无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应实事求是,而不能胡乱猜测,妄下结论。

前不久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丁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教师总结2:历史上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事例很多,如:唐太宗、刘邦等等。

教师总结3:做事要循序渐进,不能贪快,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等;“竭泽而渔”“焚林而田”的成语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考虑。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精神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我突破。

1.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品质。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2.1 困难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困难是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和挑战。

分类:内在困难与外在困难;主观困难与客观困难。

2.2 困难的价值困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能激发潜能,提升自我。

困难是成功的垫脚石,克服困难,离成功更近一步。

第三章:积极心态的培养3.1 积极心态的含义对待困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

对待失败:把失败看作是成功路上的必经之路,勇敢面对。

对待自己:自我鼓励,自我激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

3.2 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调整思维方式: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消极思维。

培养自我信念:坚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保持乐观:保持心情愉悦,传递正能量。

第四章:勇往直前的精神4.1 勇往直前的含义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不退缩。

敢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4.2 勇往直前的意义锻炼意志力:克服困难,提升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勇敢追求梦想,实现人生目标。

第五章:坚持不懈,永不放弃5.1 坚持不懈的含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

面对挫折,保持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5.2 坚持不懈的方法设定明确目标:明确自己要实现的梦想,制定计划。

分解任务: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现。

自我监控:定期检查自己的进度,及时调整。

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选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案例,如著名人物的成功故事、历史事件等。

6.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6.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高中语文《论语》选修13课程《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论语》选修13课程《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方面,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文本解读,引导学生对仕与隐进行对比,领会孔子人生选择的不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一步拓展延伸,加强学生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文化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弑、追、趋、辟、怃然、荷、芸、磬、硁硁。

二、通过引导学生对仕与隐进行对比,领会孔子人生选择的不易。

三、难点:文言词句的翻译、理解,以及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文化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领学生反复阅读。

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还原当时对话的场面,来体会孔子的心情。

探讨交流法,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表达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的体会。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设想《论语》,属先秦作品,年代久远,故第一课时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古汉语词汇,特殊句式,进而理解文意,到了第二课时,把教学侧重点放在了三个方面,首先是检查学生上一节课对基础文言知识的学习情况,其次因为发现学生对它的文言表述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加上教材选的《论语》中的每一章都有译文,故开始尝试对经典的文化韵味解读。

最后把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及其深层原因,当做学习的重、难点,此外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于朗读与讨论,使学生领会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受孔子的复杂心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第四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们换一种方法来学习,我们请几个声音比较响亮的同学来上课。

二、阅读理解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判断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一)14.211.朗读、翻译2.重点掌握以下词语:弑:杀君朝:朝见,动词讨:出兵讨伐以:因为之:到3.给下面两个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告(之)于哀公(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二)18.51.朗读、翻译2.掌握重点词语歌:唱歌,动词谏:挽回追:赶上,及已而:算了,罢了殆:危险下:下车,动词趋:快步走辟:通“避”,避开3.一个句子,补上省略成分(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三)18.61.朗读、翻译2.重点词语耦:两人并排耕作使:让问津:问渡口,后引申为询问执舆者:驾马车的人与:通“欤”,吗是:这,这里代孔子滔滔:这里形容社会动乱皆是:都这样谁以:“谁与”,跟谁易:改革而:你辟人之世:逃避坏人的人(辟世之世)耰:下种覆土耙平辍:停止怃然:怅然的样子与:相处、和3.三个句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句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鸟兽不可与(之)同群:省略句,丘不与(之)易也:同上(四)18.71.朗读、翻译2.重点词语丈人:老人以:用荷:动词,担、扛四体:四肢植:立起芸:通“耘”,耕耘拱:双手下垂而立,比喻恭敬止:留宿食:给食,使……吃见:使……见明日:第二天反:通“返”,返回行:出门义:宜节:礼节废:废弃如之何:怎么能洁:使……纯洁大伦:重要的人际关系,这里引申为君臣之义行:实行3.几个句子子路行,以(之)告(子):省略句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判断句4.子路最后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悟。

1.2 教学内容: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享,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中的人们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1.3 教学活动:开场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著名的人物或事件,让学生讨论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并分享彼此的感悟。

第二章:挑战与机遇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可能带来的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

2.2 教学内容:分析困难与挑战所带来的机遇。

提供一些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逆境中抓住机遇。

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在逆境中抓住机遇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面对挑战时如何做出决策。

第三章:信念与决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坚持信念和决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3.2 教学内容:讨论信念和决心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定性的作用。

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坚定信念和决心的。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坚定信念和决心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面对挑战时如何坚定信念和决心。

第四章:勇气与毅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知其不可而为之”需要勇气和毅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勇气和毅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勇气和毅力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学生培养勇气和毅力。

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展现勇气和毅力的。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3)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 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3.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对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的把握;3. 对文章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知其不可而为之》;2. 参考资料:相关背景资料、注释、译文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意;(2)针对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3)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分析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过程和论据;(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成果。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观点,写一篇读后感;(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提高写作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六、教学反思1. 教师需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等,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首先一层意思是“知”,“知”也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

“知其不可”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

然而,在别人“知其不可”明哲保身的时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

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理想的精神的描述;因为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理想、坚持理想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追求理想而始终四处碰壁,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

因为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

正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

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却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识记(1)殆.(dài)(2)桀溺.(nì)(3)接舆.(yú) (4)怃.然(wǔ)(5)耰.而不辍.(yōu chuò) (6)黍.(shǔ)(7)击磬.(qìnɡ) (8)荷(diào)2.重要词语(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追,及(2)趋.而辟之:快步走(3)使子路问津.焉:渡口(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变,改革(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扛,担(6)不仕无义.: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7)果哉!末.之难.矣:末,没有,不;难,辩驳(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完了,结束(9)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吧”;殆,危险3.通假字(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逃避(2)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4.“与”字的用法(1)是鲁孔丘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3)不得与.之言:介词,和、跟(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动词,参与(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5.词类活用(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吃;见,让……拜见(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6.特殊句式(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2)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成而偏要去做。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

不勤,不劳动。

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

8.名句积累(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语段赏析1.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赏析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

孔子十分注重在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为此十分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

陈恒弑君的行为是不合伦常秩序的,理当讨伐。

这尽人皆知。

鲁哀公的推脱,三位大臣的苟且,反衬出孔子的大义凛然与执著坚贞。

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赏析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微!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算了吧!算了吧!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这是楚国一个佯狂避世的人接舆唱的歌,通过这段歌词可以看出,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劝说孔子不要再干下去了。

而孔子对倡导和宣传道德理念已经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实际上,当时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社会上的恶人像豺狼一样,怎么能指望他们变成绵羊呢?歌词里,既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3.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赏析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

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

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儒家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父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样做完全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这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历来为儒家所反对。

子路把出来做官上升到伦理的高度,认为出来做官,是士之“大伦”,是对伦理的一种维护。

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积极入世的观点,是对隐逸思想的一种驳斥。

重点研读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答案陈成子弑君是破坏伦常秩序,违反礼乐规范的行为。

对这种行为,孔子是深恶痛绝的。

“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弑君事件的高度重视。

报告无效后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其用意在于引起“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鲁哀公、三位大夫的关注。

话语中流露出对陈成子的憎恨、对鲁哀公和三位大夫的痛心、对自己无力捍卫天道的责备。

2.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案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表面上看来,这种精神不合时宜,有些迂阔,但实际上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坚定的原则性,这是成就“万世师表”的前提,也是坚守美德、追求卓越的重要保证。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生命的一种境界,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殉道精神。

它昭示着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显示着生命的蓬勃与无惧。

屈原、司马迁、苏武、杜甫、鲁迅等仁人志士都传承着这种不朽的精神。

这种精神陶铸了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刚健劲拔的民族品格,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合作探究“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然而,仔细推敲《论语》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的“天”并不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评价所能概括的。

你对《论语》中的“天”是怎样理解的呢?请以此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比如,《论语》所说的“天”,既有人格神的天,又有义理的天,如“获罪于天无所祷”的天、“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天、“天丧予”的天即是“准人格神”的天,而“性与天道”的天、“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即是义理的天。

而《大学》《中庸》所讲的天主要是义理的天,义理的天是一个充满形而上关怀的无人格、无意志的道理的天。

后来的孟子讲天的时候认为人可以知性知天而后尽性尽天,此天与人性合一,是人性化的天。

了解圣贤的“天命”“天道”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圣贤的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探究第一步,搜集《论语》《荀子》等著作中关于“天道”的阐述,借助网络等工具搜集有关孟子“天道”思想研究的作品。

第二步,研读《论语》,然后摘录其有关“天”(天命、天道)的论述的语句,同学之间进行讨论。

第三步,研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孔子“天”的内涵,了解其“天”思想提出的目的及其意义。

第四步,请政治老师简介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孔子的“天”之思想与其他著作中有关“天道”的阐述进行比较,深入了解孔子“天道”“天命”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的本质。

第五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考点一一词多义命题规律古汉语实词,大多都是“多义”的,所以文言文考实词题,基本上可视为考一词多义。

例题解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B.远本倜傥,尚.轻侠尚:崇尚C.视.贫细如子弟视:爱抚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了四个多义词,其中C项的“视”应解释为“看待”。

“视”的义项较多,(1)“看”,如《孟子·梁惠王上》:“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又如成语“视而不见”,由此还引申出“观察,考察”的意思。

(2)“看待,对待”,如《论语》:“(颜)回也视予犹父也。

”(3)“比,比照”,如《五人墓碑记》:“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这些是较常见的。

还有些不常见的,就不举例了。

本项是答案项,有迷惑性,因为把“视”解释成“爱抚”好像句意很通顺,其实本句在文中与前一句是对举的,前一句说“对待强豪暴富如仇人”,接着当然说“对待……像……”了。

可见,“视”应解释为“对待”。

另设的三个干扰项,虽然都给的是正确解释,但同样体现了考查“一词多义”的命题意图。

A句中的“善”,常见或较常见的义项就有:(1)美好,与“恶”相对;(2)友好,亲爱;(3)喜好,爱惜;(4)擅长,善于;(5)容易,常;(6)熟悉;(7)通“缮”,修缮,揩拭。

如果能联想到《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就会发现A句和它用法完全一样,解释为“友好”也就非常准确了。

B句中的“尚”:(1)推崇,尊重,如《后汉书·朱佑传》:“佑为人质直,尚儒学。

”由此还可引申出“崇尚,喜好”之义。

(2)超过,如《后汉书·马援传》:“浩大之福,莫尚于此。

”(3)时间久远,如《史记·三代世表》:“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

’”(4)匹配,多指高攀婚姻,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

”除这些常见的实词意义之外,“尚”还可作副词。

在此句中,联系上下文看,解释为“崇尚”是准确的。

D句中的“多”:(1)数量多,与“少”相对,如《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由此还可引申出“增多”之义。

(2)重要,重视,如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吾尝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

”(3)赞美,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如果对这些词的“多义”掌握不好,不能根据语境加以辨析的话,也会判断错误。

此句中“多”根据句意应解释为“称赞”。

答案C点拨确定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借助汉字字形推断词义;借助类似结构中位置对应、语义相关的词语推断词义;借助句内语法结构辨析词义;借助熟知的成语来推断词义;根据语境判定词义。

考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虚词的一词多功能现象和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呈现什么规律?推断多义词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什么方法吗?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般表现为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