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

屠呦呦在面对疟疾这一世界性难题时,坚持研究中药青蒿 素,并成功提取出有效成分,为全球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 贡献。
个人经验分享
01
挑战自我,超越极限
我曾在学业上面临巨大挑战,明知困难重重,但我选择坚持努力,最终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
神力量。
02
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恐惧与焦虑的克服
01
02
03
04
直面恐惧
正视并接受自己的恐惧感,不 逃避不掩饰,是克服恐惧的第
一步。
深入分析
了解恐惧的来源和成因,有助 于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逐步暴露
通过渐进式的方式让自己逐渐 接触和适应恐惧的事物或情境
,从而减轻恐惧感。
寻求支持
与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士交流, 分享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可以
助于增强自信心。
积极心态的培养与保持
乐观思维
培养乐观的思维模式,关注积极的一面,看 到问题的机会而不是障碍。
自我激励
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 心态和行动力。
目标导向
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保持对未来的 期待和动力。
寻求帮助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不要孤军奋战。
05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指 南
寻求支持和帮助,与 他人合作,共同解决 问题和实现目标。
持续不断地努力,不 怕失败和挫折,从失 败中汲取教训并继续 前进。
灵活应变与调整策略
密切关注环境和情况的变化,及 时调整计划和策略以适应新的形
势。
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思维,不局限 于原有的想法和方法,勇于尝试
新的解决方案。
学会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和优势, 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实现更大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18.5 18.6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文言现象;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内涵;(重点、难点)3.能从历史的高度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
中国人现在最大的病根,就是没有信仰”。
(梁启超)人,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一起走近《知其不可而为之》,再次去寻找这位圣人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请两位同学分别诵读18.5和18.6章。
(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尽可能读出情感。
其他同学注意听清读音、句读。
)2.齐读课文三、研习文本,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1.快速浏览文本,思考: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请在文中找到你的依据。
明确:天下无道(板书)(社会政治混乱,“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依据:18.5“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18.6“滔滔者,天下是也”(桀溺)——正面指出“天下无道”;18.6“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侧面指出“天下无道”。
2.面对无道的社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世态度,那么,从处世态度而言,文中的人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明确:仕—为与隐—不为(板书)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体会,思考:以接舆、长沮、桀溺为代表的“不为”者是如何看待孔子师徒的“为”的?(提示:这些隐者们的思想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言行来表现的,请大家认真揣摩其言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明确:接舆:“凤兮!凤兮!(有同情、理解)何德之衰!(讥讽,认为孔子的行为是道德衰微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告孔子避乱归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不满社会现实,劝孔子知难而退)”;(请几个学生诵读,让学生读出接舆的情感。
对孔子)长沮:“是知津矣”(讽刺孔子周游列国,无处不到,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替长沮重新说一遍,明确地表达出长沮的态度。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
讨论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不可行的事情。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例子。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二章: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2.2 教学内容进一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探讨不同人对此行为的不同看法。
2.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观点的角色。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三章:动机与行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动机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激发自己的动机。
3.2 教学内容讨论动机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的关系。
分享一些激发动机的策略。
3.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使用自我反思法,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动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我反思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四章:挑战与机遇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抓住机遇。
4.2 教学内容讨论“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分享一些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
4.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挑战与机遇的关系。
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面对挑战和机遇的情境。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
第五章:案例研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行为。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1.2 教学内容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3.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文章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2.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文章和背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纸质教材:提供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2 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内容分析:20分钟4. 主题讨论:15分钟5. 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和评价。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
2.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原文。
2. 作者相关作品和背景资料。
3. 教学PPT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1.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1.1 导入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理论讲解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概念,强调其与坚持和毅力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享,展示“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1.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分享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并讨论可能面临的挑战。
1.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坚持和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二章: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2.1 导入强调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方法。
2.2 理论讲解讲解培养坚持和毅力的方法,包括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克服困难和自我激励。
2.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坚持和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2.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培养坚持和毅力方面的故事。
第三章: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3.1 导入强调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3.2 理论讲解讲解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包括积极心态、问题解决技巧和寻求支持。
3.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应对。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3.4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面对困难时的故事。
第四章:自我激励的方法4.1 导入强调自我激励的重要性,并解释其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
4.2 理论讲解讲解自我激励的方法,包括设定奖励、回顾进步和积极自我暗示。
4.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自我激励。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自我激励方法和技巧。
4.4 小组分享邀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分享在自我激励方面的故事。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放弃,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勇于挑战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大家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价值。
1.2 教学目标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2.1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定义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字面意思引申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2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例子举例说明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例分析这些事例中的主人公为何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3.1 坚持信念解释坚持信念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坚持信念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2 勇于挑战解释勇于挑战困难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勇于挑战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4.1 个人成长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个人成长的帮助举例说明个人成长中的困难是如何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克服的4.2 社会进步解释知其不可而为之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举例说明社会进步中的困难是如何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克服的第五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5.1 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生活中解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举例说明应用方法及其效果5.2 如何培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解释如何培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举例说明培养方法及其效果第六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挑战与困难6.1 面对挑战的心理压力讨论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内心挣扎和压力分享克服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6.2 应对困难的策略探讨在实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时,如何应对外在的困难和挑战举例说明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第七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分享7.1 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分享国内外知名人士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方面的事迹分析他们的成功要素和可借鉴的经验7.2 学生亲身经历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方面的经历和感悟引导讨论从中得到的成长和收获第八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团队协作8.1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阐述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中,团队协作的作用和重要性分享有效的团队协作方法和技巧8.2 团队协作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团队协作在解决困难和挑战中的作用引导讨论如何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成果第九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估与反思9.1 评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成果引导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进行自我评估讨论如何衡量行动的成果和影响9.2 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进行深入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行动提供借鉴第十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未来展望10.1 社会发展趋势与个人机遇分析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其中的作用和机遇引导学生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10.2 培养下一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讨论如何在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质分享具体的培养方法和策略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教案”为主题,涵盖十个章节,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精神内涵、价值、实践、挑战与困难、故事分享、团队协作、评估与反思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精神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我突破。
1.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品质。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2.1 困难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困难是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和挑战。
分类:内在困难与外在困难;主观困难与客观困难。
2.2 困难的价值困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能激发潜能,提升自我。
困难是成功的垫脚石,克服困难,离成功更近一步。
第三章:积极心态的培养3.1 积极心态的含义对待困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
对待失败:把失败看作是成功路上的必经之路,勇敢面对。
对待自己:自我鼓励,自我激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
3.2 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调整思维方式: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消极思维。
培养自我信念:坚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保持乐观:保持心情愉悦,传递正能量。
第四章:勇往直前的精神4.1 勇往直前的含义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不退缩。
敢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4.2 勇往直前的意义锻炼意志力:克服困难,提升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勇敢追求梦想,实现人生目标。
第五章:坚持不懈,永不放弃5.1 坚持不懈的含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
面对挫折,保持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5.2 坚持不懈的方法设定明确目标:明确自己要实现的梦想,制定计划。
分解任务: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现。
自我监控:定期检查自己的进度,及时调整。
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选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案例,如著名人物的成功故事、历史事件等。
6.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
6.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全面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解和经历。
2. 教师讲解:介绍课程主题的背景和意义。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第二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内容】1. 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
2. 分析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正确选择的思考。
第三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历史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故事。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故事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从故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的思考。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内容】1. 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活动】1. 方法分享:教师分享一些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法。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方法实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孔子为政治理想而百折不挠而特立独行的坚韧品质。
2、感觉隐士“邦无道则隐”的不同人生追求,比较他们和孔子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
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
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
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
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孔子外貌看着挺大气,精神却有些萎靡,看着像是丧家之犬,为什么而劳累着?
推行他的主张,施行德治,礼治,然而他成功了吗?他放弃了吗?
大家看幻灯片,孔子的一生
●孔子一生(前551—前479年)
◆55岁之前,仕于鲁国====努力恢复鲁国的君臣之礼====计划失败
◆55—68岁,周游列国====努力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
◆68岁以后,返回鲁国====努力收徒授业整理典籍====培养治国贤才,让理想表于后
世
孔子的一生可谓悲剧的一生,然而,令我们佩服的是,虽然他一直处在失败中,却坚定着,知其不可而为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探究文章
1、请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地读一遍,考虑一个问题。
“知其不可“具体表现在那件事情
上。
对陈成子弑君这件事情上。
孔子把这件事情报告哀公,但是鲁哀公没有权利,问三子,曰,不可。
但是作为大夫的职责,却不得不告,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重视礼仪,可引申到颜渊死时,他的父亲叫孔子把车卖了买棺椁的事。
2、其实,在鲁国当官,或是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在推行主张的这条路上,像三子这样
的权贵不采纳他的建议是很平常的,然而孔子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除了这些达
官显贵,他还遇到一些什么人呢?
有才华的人,避世的人,楚狂,长沮桀溺,丈人,荷蒉者,隐士
3、他们对孔子的评价以及对态度是怎么样的?速读全文,找出类似的人并找出他
们对孔子或直接或间接的评价,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组讨论:适当的分角色朗读。
人物对孔子的评价态度
接舆凤兮……已而!已而!嘲讽要他迷途知返
长沮桀溺是知津已滔滔者……岂若从辟世之哉!讥笑劝其从隐
丈人四体不分……孰为夫子?杀鸡为黍……见其二子焉。
轻视……
晨门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嘲弄
荷蒉者莫己知也,……浅则揭。
似乎理解;顺变
*6、找出孔子对各隐士的答话,探讨他内心深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
❖对象话语态度
荷蒉者果哉!末之难矣说到痛处
接舆欲与之言,只有背影不被理解的无奈
长沮桀溺鸟兽…… 我不入地狱,谁入?
丈人(借子路语)不……知矣为大伦尽大义
具体教学需要温柔的带动:
A、荷蒉者让孔子无法辩驳,有个人孔子却很想跟他说说。
(接舆)
孔子下车后会跟他说什么?(可以批判,解释,拉拢……)
B面对长沮桀溺这样的人,孔子要和谁一道?
C、孔子借子路之语,批判丈人什么?坚持什么?尤其是末句,关系重大。
7、从这些话语当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孔子?(落实部分目标1)
总结:也就是说,孔子对于隐士的责难,也并没有让他改变自己的想法,
❖不仅如此,他们嘲讽孔子,指责孔子,劝诫孔子,反而成为孔子施行仁的一块块障碍。
可见,当时孔子所施行的“仁政”不仅遭到了权贵的反对,在这些满腹才华、曾经有抱负的隐者中问也屡受非难。
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已寥落。
这位可敬的老人, 据《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
所见八十余君”,没有赞助,没有补贴,仅带着一帮矢志不渝的穷学生,靠一辆木轱
辘破牛车,怀揣一个叫做“仁、礼”的理想,一国一国地去叩见国君,竭尽全力去
修复已经”礼崩乐坏”的周王遗风。
他想凭自己的德行与魅力聚集一批人,拯民
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现实是多么地无奈与悲凉啊!
❖像“三子”等权贵尚且不说,接舆、长沮、丈人和荷蒉者,他们都是隐士,决非等闲之辈,在深知无法力挽狂澜于既倒时,他们都放弃了,归隐了。
❖
❖风烛残年的他回到了鲁国,面对日渐衰老的身体,他衰老而又无力地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但即使再浓重的悲凉.也无法抹去这位老人心中的那份执著与坚定。
即使他清醒地知道“道之不行”,他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三、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深层含义
❖体验、探究: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做一个诸如丈人、长沮一样的隐士还是做一个四处游说、著书立说的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不可行,而不动摇,孔子肩负的是天下,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种伟大的担当情怀!而这些隐者们,他们在归隐的同时,仅仅是独善其身。
他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鲍鹏山
他心存远志
却生不逢时志不得伸处处碰壁
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他心寄苍生
为一梦想为一责任顽强执著
他的一生是可敬的一生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 张岱《四书遇》
历史上、文学巾闪烁着这种崇高、严肃的悲剧精神的人还有哪些?
诸葛亮:“他于人事已尽,则亦可以无憾于死。
不可死者,其心;而可死者,其事也。
”两西弗斯:“他高于他的命运。
他比他的石头更强大。
”
鲁迅:“明知前面是坟,但是我还是要往前走。
我要反抗,我要奋斗。
”
作为高三学生,如何“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实现自己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