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中学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1)

合集下载

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如皋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如皋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如皋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南方周末》编辑部①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

“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

”总理宣布。

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②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

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为主题。

它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③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④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

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

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

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⑤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⑥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中央政府自身的变革。

中央政府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找到了让现代理念落地,让政治跟人性握手,让政治跟现代文明接轨的具体的路径。

这路径就是更开放,这路径就是更透明。

⑦真诚总是有回报的。

经此一役,中央政府的声誉冉冉上升。

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民众与中央政府的合作,都在提速。

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相信民间的善意,给了民间力量快速发育的空间。

江苏省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位网名为“@上上”的北大博士生用美声唱法翻唱各种“洗脑神曲”的短视频走红网络,最高单曲播放量突破1.6亿次,引起全网关注。

“@上上”用美声演唱“洗脑神曲”,打通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间的壁垒,让美声这一高雅艺术在娱乐内容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短视频平台有了一席之地,并且成功让很多人对高雅艺术“路转粉”(从“路人”转变为“粉丝”),这着实令人振奋。

通观人类艺术发展史,雅俗艺术之间似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鸿沟。

能载入艺术史册的,几乎全为雅艺术。

但俗艺术并非不能转化为雅艺术,比如宋词刚刚问世时,因一些作品为歌女所吟唱,故被贬低为“诗余”。

再如,对昆曲热爱到“家里收拾起”的清代文人,面对横空出现的京剧,竟以“花部”蔑称,意在对应昆曲的“雅部”。

一言以蔽之,花者,俗也。

看如今,宋词、京剧都是中国艺术殿堂中璀璨的明珠。

这是历经历史磨炼的结果,当中既有机缘,也有巧合。

可一些俗艺术转化成雅艺术后,却走向了曲高和寡的高冷。

比如,京剧当前传承弘扬之难,早已为各界公认。

个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一旦雅化,就会或被动或主动地曲高和寡。

就常理而言,阳春白雪似乎和下里巴人“势不两立”,除非下里巴人能够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升级,最后跻身阳春白雪之列。

可下里巴人转化为阳春白雪,往往又是以失去大量受众为代价的,这仿佛已是艺术史上一条颠扑不破的定律。

当然,艺术发展的规律并非一成不变,它无时无刻不受到时代、科技的多重影响。

在如今这个短视频时代,雅俗之间的隔离墙正在慢慢消解,取而代之的是“雅俗共屏”。

以“@上上”为代表的一批有情怀、懂艺术更懂互联网的“后浪”们,正努力推动高雅艺术放下“高冷”的身段,并让其逐渐在大众中“走热”。

从艺术学理论的角度看,“雅俗之辨”无非是“叫好与叫座”这一对“老冤家”的矛盾使然。

如皋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如皋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是()A. 谐谑比翼双飞调兵遣将B. 蕴藉情不自禁妄自菲薄C. 骄傲落落大方姹紫嫣红D. 悠然自得水天相接恣意妄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B.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习惯差异很大,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C. 为了加强网络安全,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网络犯罪。

D. 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情节曲折离奇,令人回味无穷。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位老者颇有经验,一看就知道是做生意的老手。

”(经验:指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B. “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构思巧妙,令人耳目一新。

”(新颖:指新颖独特。

)C. “他平时很低调,从不张扬自己的成就。

”(低调:指不张扬,不炫耀。

)D. “他这个人很幽默,总能给大家带来欢笑。

”(幽默:指诙谐有趣。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那朵白云仿佛是一朵棉花糖,柔软而洁白。

”(比喻)B. “她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就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

”(拟人)C. “春天来了,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夸张)D.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能够穿透灵魂。

”(排比)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道题很难,我一直在思考,但仍然没有头绪。

”B. “你看过这本书吗?我最近买了一本。

”C. “他喜欢打篮球、踢足球、游泳,几乎样样精通。

”D. “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别称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望岳》。

8.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宋代诗人______的《观书有感》。

如皋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如皋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谨慎(jǐn shèn)神秘(shén mì)突破(tū pò)B. 悲壮(bēi zhuàng)漫步(màn bù)惊涛骇浪(jīng tāo hài làng)C. 突兀(tū wù)妩媚(wǔ mèi)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D. 淋漓尽致(lín lí jìn zhì)欣喜若狂(xīn xǐ ruò kuáng)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不仅取得了第一名,而且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B. 由于他的努力,这个项目得以顺利完成,这是他个人的荣誉。

C.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D. 在这次比赛中,他不仅取得了第一名,而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3.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画龙点睛B. 水滴石穿C. 耳提面命D. 喜出望外4.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笑容如同阳光,照亮了整个房间。

B. 他的声音如雷贯耳,让人无法忽视。

C. 他的眼神如鹰隼,锐利无比。

D. 他的步伐如猫步,轻盈优雅。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公园玩吧!B. 他突然想起一件事,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C. 我昨天晚上看书看到很晚,今天早上起不来床。

D. 她穿着一件红色衣服,戴着一顶白色帽子。

6. 《离骚》中,屈原用“帝高阳之苗裔兮”表达了自己是______的后代。

7. 《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不知东方之既白”来形容自己陶醉于美景之中。

8. 《滕王阁序》中,王勃用“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感慨。

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及基础知识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每个地方都有名人,为了避免地方名人的,也为了本地历史文化,人们常常把地方名人的记录在地方志中。

A. 默默无闻传扬丰功伟绩B. 默默无闻弘扬嘉言懿行C. 湮没无闻传扬丰功伟绩D. 湮没无闻弘扬嘉言懿行【答案】D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比如“默默无闻”和“湮没无闻”,后者强调的是“被埋没”而导致“无闻”。

第二,辨析情感色彩。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如“弘扬”一般指的是“精神”“文化”等非物质的东西。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如果说刑法是道德的底线,那么刑事判决就是将道德底线实质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司法部门通过刑事判决向公众传达正确的价值导向。

B. 加快证券法的修订步伐,不仅能增强投资者的安全感与获得感,更能促进资本市场可持续稳健发展,促进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

C. 当前一些电视台、互联网和直播平台充斥着大量低俗媚俗的娱乐节目,盲目追求高收视率,误国误民,有关部门必须及时制止。

D. 丝绸之路国际文化首届论坛上,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丝绸之路”基金会宣布,将在“丝路”沿线各国举办了寻找100个“丝路明珠”的文化活动。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

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江苏省如皋市2020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皋市2020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皋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代笔记宋娟宋代笔记数量多,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唯宋则出士大夫手,非公余纂录,即林下闲谭,所述皆平生父兄师友相与谈说,或履历见闻,疑误考证。

故一语一笑,想见先辈风流。

其事可补正史之亡,裨掌故之阙”,大抵道出了宋代笔记的特点和价值。

宋代士人集官僚、文士、学者三位于一身,别具才学识见、胸怀气度与人格品味,同时谐趣幽默,笔记正是能更好地载录文人思想、性情、生活的文体。

宋代笔记作者常以亲闻亲见的资料来源,记录日常生活,品藻身边人物,抒写生活情趣,其在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生境遇的广阔性、真实性特别是谐趣性上,超越了同时期的其他文体样式和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笔记作品。

宋代文人的谐趣逸事,在宋代笔记中有充分的记载,显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机智敏锐与生存智慧,同时也影响了宋代笔记的风格特征。

宋代文人以特有的谐趣幽默个性,显现了积极乐观、旷达超逸的风姿气度,同时谈笑嘲谑也多指向自我。

如《谈苑》所载“曼卿坠地”,驭者失鞍,马惊坠地,对于临街出行的官员而言,是尴尬至极、有失颜面的突发事件,而石延年却能找到最好的自我解嘲方式:“从吏遽扶掖升鞍”,慌乱的场景中延年仍能喜笑颜开、自我打趣:“赖我石学士,若瓦学士,岂不破。

”这种机变调笑之语,更能见出其机智敏锐、心性豁达的一面。

《独醒杂志》所载关于苏轼与黄庭坚的相互评价“树梢挂蛇”与“石压虾蟆”,看似调谑,开怀大笑之余,“以为深中其病”,实际上也非常形象贴切地概括了二人的书法风格,可以看出师生二人滑稽善谑的相互评价是卓有见地的。

滑稽之语,劝诫醒豁,显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生存智慧。

宋代笔记的谐谑风格,一方面是其中所载录的宋代文人谐趣滑稽的鲜活形象,构成了宋代笔记特征鲜明的主题内容之一,从而使宋代笔记在文体上先天带有了谐谑风格。

宋代笔记撰者身处浓重的滑稽善谑的社会风气之中,自然也多撰滑稽善谑之事,宋代笔记是载录此类内容最适宜的文体形式。

江苏省如皋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质量检测(语文)

江苏省如皋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质量检测(语文)

第Ⅰ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38分)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瓜瓤.(náng) 皴.(jūn)裂脖颈.(gěng) 悄.(qiǎo)无声息B.疱.(pāo)疹堙.(yān)没船坞.(wū) 楔.(xiē)形文字C.倜傥.(tǎng) 颛顼.(yú) 稽.(qǐ)首牝.(pìn)鸡司晨D.口讷.(nà) 骠.(piāo)骑惨怛.(dàn ) 栖.(qī)栖遑遑2.下列词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密诀异曲同功委委诺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B.犹其再接再厉怀谨握瑜兵来将挡,水来土掩C.爱滋病游目聘怀运筹维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起迄山青水秀对簿公堂桃李不言,下自成溪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同学们应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在公共场所不能捉发吐哺....、大声喧哗。

B.甘肃正宁县一幼儿园漠不关心....儿童的生命健康,放任核载9人的校车载有60多名儿童,造成了17名儿童和2名老师死亡的特大交通事故。

C.在高二才艺展示活动中,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D.今年,如皋中学获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推荐资格,在各项竞赛中又有3人取得保送北大、清华资格,这是学校百年薪火相传....、强化素质教育的成果之一。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B. 在当今这个法治社会中,执法人员是为民保平安的,可是部分执法者法治观念淡薄,动辄就出手伤人,令人堪忧。

C. 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D.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加大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力度,高度重视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

江苏省如皋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扫描版

江苏省如皋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扫描版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D(“要更多地选择《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说明性文字”错,原文中是“应适当加入”)2. (3分)B(应是“仁”的本质)3. (3分)B(A、C、D三项属于“道问学”范畴。

)4. (4分)首先提出“诗教”的核心观念主要有“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方面;然后分别阐述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最终进一步指明孔子“诗教”的目的、目标和“诗教”思想的作用。

(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5. (6分)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②培育爱好,引导入门;③注意受教心理,不行硬灌;④学教统一,适当指引。

(一点2分,三点即满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 (3分)B(“都接受了并认可”理解有误。

)7. (3分)C(不是反问句。

)8. (4分)①散文应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

文本一从记叙家庭趣事写起,到阐发有关文学创作的探讨结束,其中还有描写、抒情、说明,并不局限于抒情。

②散文应具有自然平淡的风格,且趋近于生活化。

文本一由日常生活小事切入,内容和语言都自然平淡,极具生活气息。

(一点2分。

)9. (6分)①《辞海》记载苦瓜是蔬菜,可以食用,不能单独从口感或外表来评判苦瓜;②苦瓜有炒、煮、凉拌等多种吃法,不能仅凭个人阅历来定义苦瓜的烹饪方式;③苦瓜之苦味是五味之一,总归有人喜爱吃,不能轻易否定、排斥自己不喜爱的东西。

(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课内文言文(3分)10. (3分)A(B振:挽救 C虞:忧患D赞:告)(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11. (3分)B12. (3分)D(文中指“告老”辞官。

)13. (3分)D(“官府库存粮食的一半”理解错误,原文“减半”说的是减价一半。

)14.(1)(4分)(徐鹿卿)被呼唤奔赴皇上所在地,将要动身,强盗在南丰发难,他抓捕斩杀强盗首领二十人,其余强盗都不追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乡下人不愿搬动土地,也不愿搬动土里的庄稼,靠种地谋生,明白泥土的可贵。

B.乡土社会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村和村之间的关系具有绝对独立性。

C.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终老于故土是常态的。

D.乡土社会讲规矩,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有随心所欲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例举“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说明乡土社会在人和空间关系上的不流动性。

B.为了证明社会学里常见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分类,作者引用了一位外国学者的话和“我们自己的话”,增强说服力。

C.作者博古通今,对《论语》里的“习”和“学”的阐释颇有见地,从而进一步引导读者理解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D.作者用“用得着多说么”“这不是见外了么”等充满信任的话证明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法律在乡土社会无从发生。

的一项是(3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关系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人们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在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

《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习俗落后,“土气”一词含有贬义,“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之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

走出以后孙犁南都村虽然说不上什么山光湖色,有出奇的风景可看,却是大平原田园本色。

围村一条堤,堤外接连不断已经收割起庄稼的田亩,杨柳树也很多。

村西有一条大河绕过,隔河望去,又是一围村庄,一片田亩围坑麻地,倘在夏秋两季也一定有些风光景致。

正是冬天,快要过旧历年了,我在这村子住下。

房东老伴两个,待我很好。

房东只有个女儿,今年十八岁。

从小娇惯,抗战以来,更当男孩子看待,说一不二。

我们不久就熟起来。

她交游很广,认识许多女孩子,不但本村,外村也有许多姐妹。

同时,她的好处也很多。

为人慷慨,对抗日工作热心,敢出头,所以也着实令人赞佩。

不久,她一定要去升学。

我写了一封信,介绍她到抗属中学附设的卫生训练班去试试,却录取了。

回来,和她母亲说了没三句话,就跑到街上去,找她的伙伴们去了。

到夜晚回来,带来一个同她年岁差不多,比起她那细长个子,算个中等身材,比起她那尖长脸,算是圆脸,细眉大眼的女孩子来。

说是她一个干妹妹,也要去升学,叫我写介绍信。

那个新来的叫王振中,自己说十七岁,家里愿意叫她出去。

这个女孩子说话声音低,但听来很清楚响亮,老是微笑着,还有些害羞。

说话和房东姑娘不同,很少流行的新名词,但是道理说的也很明白,叫人相信;只是在说话中间,有时神气一萎,那由勇气和热情激起的脸上的红光便晦暗下来,透出一股阴暗;两个眉尖的外梢,也不断簌簌跳跃,眼睛对人有无限的信赖。

她把要说的说完,就要走;我也随便答应,明天再说,可以写个信会考考。

女房东是没事,也要一天找我谈上一个甚至两个钟头的。

这回,王振中走了,她就过来,和我讲说了王振中的家:王振中是这村北头赶大车王六儿的女孩子,也是独生女,家里虽然穷,但也因为这孩子从小就仁义懂事,爹娘也娇养惯了的。

前几年王六儿死在保定城了,她是从小许给本村在北平开店发家的黄清晨的儿子了,但那婆家并不叫这女孩子应心满意,公公在村里名声最不好,没人愿意招惹,有名的顽固分子。

她说起话来就要离开这个家。

果然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王振中就来了。

换了一身黑棉袄棉裤,袄很长大可体,裤脚很瘦,头发修剪的更短了,脖里围一条新毛巾,按着冀中区流行的青年妇女打扮起来,挟了一个包裹。

我说:“信可以写,上学是好事,可是你和你婆家说好了没有?”她红着脸说:“这是我情甘乐意,谁也管不了我。

我和他们讲好了。

你看我才从婆家出来,这鞋还是在那里拿的呢。

”我终于写了封简单的信,叫她去试试。

临走,我说用不着带包裹,这是去考啊,不一定能录取。

但她没答话,便催着房东的女儿走了,从门前堤上跳过去,走的非常快。

这样,我在南郝村过了旧年。

正月间,冀中各地非常热闹,抗属中学驻的村子里,有五千个中学生参加大检阅。

早晨,在会场上,我看见王振中穿了黑色棉军装,外罩一件长大的棉背心,背包、挂包、小碗、防毒口罩,一色齐全,和那些小同学一样站在队里。

她的脸更红、更圆,已经洗去了那层愁闷的阴暗;两个眉梢也不再那样神经质的跳动,两片嘴唇却微微张开,露着雪白的牙齿,睁着大眼望着台上讲话的程子华同志的脸,那信赖更深了。

那个村庄,正在滹沱河和沙河之间。

村边便是一片沙滩,上面一排高大的白杨树,一天早晨我正在杨树林里和一个老乡谈这一带的白菜和红薯的产量,王振中穿了护士的白布罩单和翻卷的白布单帽走过,手里还托了一个药瓶。

看见我,大远跑来,敬了礼,问过我怎样到这里来,我的女房东身体好不好,小羊羔长大了没有,才微笑着听我对她的问话:“听说你婆家从北平把你……叫回来,像有什么打算,来找过你吗?”“找过。

”她又红了脸,但随着就平静流利地谈下去,“他们一家人全来了,男兵女将,直找到队长跟前去,要我回去。

起先队长还要我回去看看,等我把事情说明白,说回去了就不会再有王振中了,队长才说你自己解决吧。

可不是我自己解决,我已经向县政府告了状,解除婚约。

这就一干二净,再说我也还不到结婚年龄……”临走时,她说今天是看护实习,刚给一个伤员上了药。

我问她那是什么药,她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

(选自《中国现代名家名著珍藏本·诗意小说》,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对田园风光的描写,交代故事环境,烘托美好的风土人情,体现孙犁小说富有诗情画意的一贯特点。

B.前文从房东女儿写起,引出小说主人公,通过比较映衬使主人公形象更为丰满,引导读者加深了对主人公的了解。

C.“脸上的红光便晦暗下”的神情,暗示王振中因包办婚姻带来的不快,“眉尖的外梢,也不断簌簌跳跃”体现了对他人的信赖。

D.“我”既是王振中离开家庭参加抗日工作的促成者,又是她成长过程的见证人,这样安排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5. 请简要分析王振中的形象特点。

(6分)6. 小说以“走出以后”为题,反映了抗战期间什么样的社会现实?(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文言基础知识(3分)7. 下列对已学文言文中相关语句加点字词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责备)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竟然,却) 是足为良人..矣(品性良善之人)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一般人)B . 卒.然临之而不惊(同“猝”,突然)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疲困) 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 C . 名一艺者无不庸.(被任用)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舍弃) 独旁搜而远绍.(继承) 名一艺者无不庸.(平庸) D . 著其荒政可师.者(效法,学习) 僧道士食之羡.粟(多余) 自十月朔.(旧历每月月末) 民不幸罹.旱役(遭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