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09.行测逻辑判断:真假推理之“代入与假设”_PDF压缩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之假设法

假设法是一种解答分析推理类题目的有效方法,它所使用的逻辑就是反证法的思路。
假设法就是先假设一个判断的真假,然后根据判断的真假,得出一些新的判断,若是出现矛盾就舍去假设;若是没有产生矛盾,假设就是成立的。
逻辑判断中的假设法既可以从题干入手,也可以从选项入手假设。
1.题干假设法所谓题干假设法就是假设题干中的某一条件是正确的,然后代入到题干中,进行验证的方法。
题干假设法适用于题干条件简单但选项较为复杂,或不能使用选项假设法的题目;【例题1】乒乓球单打决赛在甲、乙、丙、丁四位选手中进行,赛前,有些人预测比赛的结果,A说:甲第4。
B说:乙不是第2,也不是第4。
C说:丙的名次在乙的前面。
D说:丁将得第1。
比赛结果表明,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预测错了。
那么,甲、乙、丙、丁四位选手的名次分别为( )。
A.2、3、4、1B.1、2、4、3C.1、3、4、2D.4、3、1、2【解析】D。
观察题干信息,可知从甲、乙、丙、丁四人的预测无法得出预测错误的是谁,则采用使用假设法。
观察四个选项,都比较复杂,如果使用选项假设法则较容易出错,故使用题干假设法。
假设A预测错误,则甲不是第4。
根据只有一个人预测错误可知,B、C、D三人的预测为真。
因此,乙、丙、丁也都不是第4,则没人第4,假设不成立。
所以A预测正确,甲第4,观察选项,只有D项符合。
故答案选择A项。
2.选项假设法选项假设法,也称代入法,依据题干假设选项为正确的,然后代入到题干中,最后根据逻辑基本知识进行判断。
【例题2】小明忘记了今天是星期几,于是他去问O、P、Q三人。
O回答:“我也忘记今天是星期几了,但你可以去问P、Q两人。
”P回答:“昨天是我说谎的日子。
”Q的回答和P一样。
已知:①O从来不说谎;②P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这三天说谎,其余时间都讲真话;③Q在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这三天说谎,其余时间都讲真话。
根据以上条件,今天是星期几?( )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四D.星期天【解析】C。
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

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欢迎阅读。
方法一:矛盾法。
矛盾关系是直言命题和复言命题的考点,这需要大家能够了解每种命题的矛盾关系及矛盾定义。
知识点:所有非与有些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
例题:某公司发生一起贪污案,在对所有可能涉案人员进行排查后,四位审计人员各有如下结论:甲:所有人都没有贪污。
乙:张经理没有贪污。
丙:这些涉案人员不都没有贪污。
丁:有的人没有贪污。
如果四位审计人员中只有一个人断定属实,那么下列哪项是真的?A.甲断定属实,张经理没有贪污B.丙断定属实,张经理没有贪污C.丙断定属实,张经理贪污了D.丁断定属实,张经理贪污了【答案】C。
解析:甲的话“所有人都没有贪污”和丙的话“这些涉案人员不都没有贪污”即“有些人贪污了”之间具有矛盾关系,二者必有一真一假。
所以,真话必在甲和丙之间,则乙的话和丁的话都是假话。
由乙的话假,可知张经理贪污了;由丁的话假,可知所有人都贪污了。
所以,丙的话一定真,而甲的话一定假。
故答案选C。
方法二:反对法。
反对关系是直言命题的考点。
知识点:所有是和所有非是反对关系,必有一假。
例题:英国驻深圳某银行共126名职员国籍情况的信息如下:(1)所有职员都是英国国籍。
(2)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
(3)行长或助理是英国国籍。
上述断定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一定是真的?A.有些职员是中国国籍B.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C.有些职员不是英国国籍D.有些职员是英国国籍【答案】D。
解析:(1)和(2)是上反对关系,不能同真,至少有一假。
已知结论只有一个是假的,所以(3)一定为真,进而可以推知(2)为假,(1)为真。
由此可推知D项为真。
方法三:代入排除法在解决真假话问题时,如果题干中没有矛盾关系及反对关系,但是题干限定了真话或者假话的个数;同时选项对应信息全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把选项带入题干的形式进行解题。
例题:宋江、林冲和武松各自买了一辆汽车,分别是宝马、奥迪和陆虎。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之逻辑推理

公务员考试⾏测判断推理之逻辑推理⼀、假⾔命题1.如果那么(前推后):肯前肯后,否后否前2.只有才(后推前):肯前肯后,否后否前⼆、联⾔命题1. A且B为真,则AB均为真2. A且B为假,则AB⾄少⼀个为假三、选⾔命题1. A或B为真,则AB⾄少⼀个为真2. A或B为假,则AB均为假3.不相容选⾔命题:要么A真B假,要么A假B真四、三个定理1.逆否定理:A推B è -B 推 –A2.摩根定理:1) - (A或B) = -A 且 -B2) - (A且B) = -A 或 –B3.鲁滨逊定理: - (A 推 B) = A 且 -B五、集合推理1.四个基本1)所有A都是B 》A推B2)所有A都不是B 》A推-B3)有的A是B 》有的A推B4)有的A不是B 》有的A推-B2.三个换位1)所有A都是B 》有的B是A2)所有A都不是B 》所有B都不是A3)有的A是B 》有的B是A4)有的A不是B 》不能换位3.两个推出1)所有A都是B 》某个A是B 》有的A是B2)所有A都不是B 》某个A不是B 》有的A不是B4.⼀个递推1) A 推 B ,所有B 推 C 》A推C六、模态命题1.并⾮可能 = 必然不2.并⾮所有 = 有的不3.移动否定词,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可能变必然,必然变可能七、真假推理1.⽭盾关系1)某个是和某个不是2)所有的A都是B和有的A不是B3)所有的A都不是B和有的A是B4) A推B和A且-B5) A且B和-A或-B6) A或B和-A且-B2.反对关系1)所有的A都不是B和所有的A都是B2)有的A是B和有的A不是B3.包容关系所有都是(不是)》某个是(不是)》有些是(不是)A且B 》 A(B)》 A或B⼋、四个原则1.话题⼀致原则2.整体优先原则3.可能优先原则4.敏感词汇原则九、七种逻辑关系1.对应关系2.条件关系3.属性关系4.全同关系5.并列关系6.包容关系7.交叉关系更多精彩,关注秋风!。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题解答技巧

甲: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乙: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如果上述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
A.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B.一中和二中都不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C.一中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不存在
①O从来不说谎;
②P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这三天说谎,其余时间都讲真话;
③Q在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这三天说谎,其余时间都讲真话。
根据以上条件,今天是星期几?
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四D.星期天
【解析】将A项代入,假设今天是星期一,那么P说假话,而昨天是周日,P昨天说真话,符合题意,但Q今天说真话,昨天也说真话,不符合题意,排除。同理,将B项代入也不符合题意,排除。将C项代入,假设今天是星期四,P今天说真话,昨天说假话,Q今天说假话,昨天说真话,符合题意。故选C
【例题】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对在这些作坊工作的手工艺人,考古学家在论断时做的假设是( )。
A.他们住在作坊附近
B.他们不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
C.他们自己本身就是富有的中等阶级的成员
D.他们的产品原料与供贵族享用的珠宝所用的原料不同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因此得出结论”,其前后分别为题干论证的论据和论点。题干论证为:“作坊所在地离贵族居住地有一定的距离”→“作坊制作的珠宝是供给一些中等阶级而不是供给贵族的”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如何看穿那些“真真假假” - 副本 (5)

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想提高判断推理部分分数是相对容易的,只要掌握推理规则即可,其中考生首先要攻克的是直言命题部分。
直言命题的提问方式常见的有:以下正确的是、以下错误的是、以下一定为真的是、以下一定为假的是,除了上述常见的提问方式之外,也有这样一种特殊问法的:以下不能确定真假的是、以下能确定真假的是,例如:品学兼优的学生不都读研究生。
如果以上论述为真,则下列命题能判断真假的有几个?(1)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读研究生(2)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读研究生(3)所有品学兼优的学生都读研究生(4)所有品学兼优的学生都不读研究生A.1个B.2个C.3个D.4个这种题型主要考查的是直言命题间的两种关系——矛盾关系和推出关系。
如果选项中的命题和题干是矛盾关系,那么题干为真,此选项为假;如果题干的命题可以推出选项中的命题,那么题干的命题为真,选项的命题也为真,除此之外的命题的真假性都是无法确定的。
下面,我们就以上面这道例题为例来具体说明一下这种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题干“品学兼优的学生不都读研究生”的命题形式是:有些……非(1)“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读研究生”的命题形式是:有些……是,它和题干既不是矛盾关系也不是推出关系,所以这一项的真假性无法确定。
(2)“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读研究生”的命题形式是:有些……非,它和题干的命题形式一样,所以题干为真,此项也为真,此项的真假性可以判断。
(3)“所有品学兼优的学生都读研究生”的命题形式是:所有……是,它和题干是矛盾命题关系,所以题干为真,此项为假,这一项的真假性也可以判断。
(4)“所有品学兼优的学生都不读研究生”的命题形式是:所有……非,它和题干不是矛盾关系,由题干也推不出这一项,所以这一项和题干既不是矛盾关系也不是推出关系,所以这一项的真假性无法确定。
因此,这四个选项只有2个可以判断真假,故本题选择B项。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这种类型的题目已经出现在一些省份的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因此备考当中考生也要对这类题予以重视,希望上述的解题方法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务员考试真假判断三大绝招

公务员考试真假判断三大绝招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真假判断型逻辑题属于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推理中常见题型,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其特征一般是给出来几个论断,然后这几个论断中有一个是真的,或者有一个是假的,让考生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
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中也出现了几个论断中有两个是真的,或者两个是假的,让考生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本文中,华图蔡老师归纳了攻克真假判断型逻辑题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首先找矛盾,其余是关键真假推理题是逻辑判断中比较容易的一类题,这类题目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
因此可以利用矛盾来解题。
所谓矛盾,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构成矛盾关系。
例如,一个人如果是男的,那么他肯定不是女的,反之,如果一个人是女的,那么她肯定也不是男的,男和女就是矛盾关系。
但一张纸如果不是黑的,可能是白的,还可能是其他颜色,那么,黑和白就不是矛盾关系。
那找矛盾对公务员考试的真假推理题有什么作用呢?先来看这样一道真题: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
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华图解析:这道题就是典型的真假判断型逻辑题,首先看看四句话中是否存在矛盾关系。
在这里可以用做简化来解题,例如“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这句话可以简化为“甲:非甲”,这样的优点是能够使矛盾一目了然。
这四句话最后简化为:甲:非甲乙:丁丙:乙丁:非丁很清楚的看到,乙和丁两个人的话存在矛盾关系,矛盾关系里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国考行测】逻辑推理的知识点整理

【国考行测】逻辑推理的知识点整理2023-10-0315:42•邢云流水啊逻辑判断:一、翻译推理(无法翻译的句子,大概率是错误)【提问方式】可以推出or不能推出【前推后】1如果……那么……、若……则……、只要……京都……、为了……一定(必须)……、……是…【逆否等价】AfB=—Bf—A1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不确定1AfB,B→C,得出A-B-C,也得出A-C1选项通常会设置为正确的、否前的、肯后的【后推前】1只有……,才……、除非……否则不……、…设/前提/关键、……是……的必要/必不可少条件【后推前变形】1除非A否则不B=B-A1除非A否则B-BfA ……、所有的充分条件是……的基础/假不.... 不....1谁是基础前提/关键/不可缺少/必不可少/必要条件/假设,谁放后【且and或】IA且B:二者同时成立等价关键词:和、既……又……、不仅……而且……、……但是……IA或B:二者至少一个成立等价关键词:或者、或者……或者……、至少一个【否一推一】或关系为真,否定一项可以得到另一项【德・摩根定律】-(A且B)=-A或-B-(A或B)=-A且-B二、组合排列【排除法】:读一句,排一句(比大小的题目,最值最重要)【代入法】:假设选项正确,代入题干验证是否符合题意【推理起点】确定信息:题干中明确给出“谁”="谁”的信息最大信息:题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假设法:二选一或无确定信息、最大信息三、逻辑论证【提示词】论点:所以,结论是,这表明/说明/意味着,由此推出,据此认为论据:由于、因为、鉴于、根据论据常见形式:原因、数据、事例、实验或调查内容等【否定论点】1选项特征:与论点表述的意思相反1文段特征:文段只有论点、无论据,只能对论点进行反驳文段的论点和论据话题一致,“话题一致”即论证充分【削弱之拆桥】1选项特征:否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1常见干扰项:程度词不一致1时髦拆桥:论据:某物质中的一些元素有效论点:某物质有效削弱:某物质内该元素含量极少/要吃极多1话题不一致/存在漏洞,考虑拆桥【否定论据】1题型特征:题干中有“双方互思”,经常采用否定论据来削弱题干有论据且在找不到否论点和拆桥1选项特征:与论据表述的意思相反1出现“反对者”,论点一般隐含其中1对策建议类选项不选【因果倒置and他因削弱】论点包含因果关系:……是……的原因;……导致/使得/有助于……;……增加/降低/加强/减轻……;这是由于……【因果倒置】原因和结果说反了论点:1导致2因果倒置削弱:2导致1【他因削弱】1承认结果,同一个主体、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可能的原因1若论点是其中一种原因,则可用另一种原因进行削弱1他因本质:干扰因素,用于削弱论点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唯一关系1他因特点:同一主体、同一时间、不同原因【特殊提问】不能加强一一排除加强选项,削弱与无关均可不能削弱一一排除削弱选项,加强与无关均可【补充论据】1问加强/支持/赞同/证明,90%考查补充论据1问前提/假设/必要条件,90%考查搭桥1解释原因:说明论点成立的原因一一整体上解释1举例支持:证明论点成立的例子一一部分上证明1补充论据特征:不论是原因解释还是举例子,均是针对论点1什么时候用补充论据:只有论点,考虑补充论据论点、论据的话题一致,考虑补充论据1选项出现诉诸权威(科学家的话),不能选1论点和选项中出现的限定词(时间限定、程度限定等),正确答案往往与论点对应【搭桥】1题型特征:论点与论据话题不一致提问方式为前提、假设、必要条件、加强论证时,优先考虑搭桥1选项特征:同时包含论点和论据中的关键词,并肯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1解题思维:找论点一找论据一去同存异一对比选项【必要条件】1提问方式:前提、假设、必要条件,且无搭桥选项,1没有搭桥项:只有论点;论点、论据话题一致1必要条件:选项为论点成立的必要条件(没它不行)1搭桥=必要条件>解释原因>举例子1论点为方式+目的1加强就说做法可行/做法有效1削弱就说做法不可行/做法没有效果1“可行”和“有效”同时出现,没法选择,二者是一样的【加强论证】提问方式为:前提/假设有论点、有论据一一搭桥:找论点、论据一去同存异一对应答案有论点、无论据一一必要条件:没TA不行(常考方式+目的论点)要么找方式可行,要么说目的能实现【原因解释】1提问方式:最能解释/不能解释上述现象题干中存在看似矛盾的现象1解题思维:找矛盾一一转折词:但是、然而……给理由——能够解释矛盾双方一、直言命题【定范围】:所有(全称)、有的(特称)、某个(单称)所有、某个范围小,有的范围大【定性质】:是(肯定)和非(否定)【考察角度】:所有是、所有非、有些是、有些非、某个是、某个非【推出关系】小推大,大不能推出任何【矛盾关系】所有是与有的非转化二、模态命题【模态词变化】必然变成可能【量词变化】所有变成有的【性质词变化】是变成不是、非、并非不一定A=-(一定A)=可能不A【秒杀口诀】“不"去掉,“不”的后翻硬币三、三段论A-B,B-C,所以A-C【秒杀口诀】第一步,所有法;第二步,约分秒杀法;第三步,从结论找B法四、假言命题【秒杀口诀】谁是充分谁在前,谁是必要谁在后【补全】包含:论点包含论据内容论据:a-B;论点:A-B;隐含的条件为:A=a+b;要补充:bfB【约分】相交: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容重复论据:A-B;论点:A→C;约分:把A约,得B-C【搭桥】相离:论点与论据无关系论据:A;论点:B;补充的为:A与B的关系【矛盾】相切:论点与论据出现矛盾的转折词论据:然而;论点:-A;分为缺A和架桥五、基础构建【因果思维】1标志性:一般情况因为A,所以B1本质:A→B1加强:符号的重合度1削弱:-A(否因)、隔断因果联系【方式+目的思维】1标志性:通过A达到了B的目的。
行测判断推理备考:代入排除

行测判断推理备考:代入排除必然性推理是行测卷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很多考生认为考前需要记忆的推理规则比较多,考试时占比非常少,大多选择都放弃学习,实际上就今年公考情况来看,必然性推理考的题量有所增大。
要想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各位小伙伴们还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经历用心的学习一下的,这样我们会看见收获的。
首先我们说什么是必反性推理呢?必然性推理是前提与结论间具有一定关系的推理。
即从真前提能必然地推出真结论的推理。
虽然有推理规则可以解开题目,但是代入排除也是不错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好处就是不用记忆太多规则。
例题1.有甲乙丙丁戊五个人参加比赛,比赛结束后由己庚辛壬癸五个人对他们的名次做了如下判断:己:甲第一名,乙第二名庚:丁第四名,戊第五名辛:丙第三名,乙第二名壬:甲第一名,丁第四名癸:丙第四名,戊第五名赛后名次公布之后,发现己庚辛每人最多猜对了一半儿,壬癸至少猜对了一半儿,则甲乙丙丁戊的名次依次是:A.13425B.21345C.12453D.53412【解析】A。
此题用代入排除。
假设A对,则己:甲第一名√,乙第二名×庚:丁第四名×,戊第五名√辛:丙第三名×,乙第二名×壬:甲第一名√,丁第四名×癸:丙第四名√,戊第五名√满足题干要求,所A正确,选择A。
例题2.有三个小伙伴吃火锅,点餐的时候他们对服务员讲了如下的话: 甲:只吃鸭血或者不吃藕片乙:只有不吃海带,才能吃鸭血丙:不吃豆腐泡,除非吃藕片按照三位小伙伴儿的要求,服务员的下列哪种菜品组合一定不符合客人的要求A.有鸭血和豆腐泡B.有海带,没有藕片C.有豆腐泡,没有海带D.有海带和豆腐泡【解析】D。
方法一:甲:藕片⇒鸭血;乙:鸭血⇒不海带;丙:豆泡⇒藕片。
综上,豆泡⇒藕片⇒鸭血⇒不海带,所以D不正确,选择D。
方法二:此题问必然为假,用代入排除更合适。
(1)甲:鸭血或非藕片;(2)乙:鸭血⇒非海带;(3)丙:豆腐泡⇒藕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秒杀技巧
当题干中命题间不存在特殊关系,或由已知推不出确定的答案时,可以将选项一一代入题干判断其真假,也可以对各命题的真假进行假设验证,从而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二、真题演练
【例1】(2017·国考)
教练在甲、乙、丙三人背上分别贴了三个数字,三人都能看到对方的数字,但是看不到自己的数字,甲、乙、丙背上的数字分别用A、B、C代替。
甲说B>C;乙说A<C;丙说A<B;教练说他们之中最多有一个人说了假话。
假如教练说的是假话,则甲、乙、丙数字大小顺序可能是:
A.A>B>C
B.C>B>A
C.B>A>C
D.B>C>A
【题型定位】
题干中给了3个命题,其中有真有假,要求通过判断命题的真假情况推出结论,判定题型为真假推理。
【题干剖析】
甲:B>C;乙:A<C;
丙:A<B。
教练说甲、乙、丙三人最多有一个人说了假话,而教练的话是假的,可知甲、乙、丙三人中至少有两个人说了假话。
根据已知找不到任何特殊关系,考虑代入法。
【选项分析】
A项,A>B,B>C,A>C,代入题干可知甲说的是真话,乙、丙说的是假话,有两个人说了假话,符合题干,当选;
B项,C>B,B>A,C>A,代入题干可知甲说的是假话,乙、丙说的是真话,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不符合题干,排除;
C项,B>A,A>C,B>C,代入题干可知甲、丙说的是真话,乙说的是假话,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不符合题干,排除;
D项,B>C,C>A,B>A,代入题干可知甲、乙、丙三人说的都是真话,不符合题干,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提个醒】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教练说的是假话”。
教练说三人中最多有一个说假话,意思是说假话的人数是0或1。
若教练说的是假话,那么三人中说假话的人数为2或3,即“至少有两个人说了假话”。
【例2】(2016·深圳)
有苹果、草莓、香蕉、桔子四种水果,甲乙丙丁四个人每人领一种,甲:“我领到了苹果。
”乙:“我领到了桔子。
”丙:“甲说谎,他领到了香蕉。
”丁:“我领到了草莓。
”
如果只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则一定可以推出的是:
A.乙领到的是桔子
B.丁领到的是草莓
C.丙领到的不是香蕉
D.甲领到的不是苹果
【题型定位】
题干给了4个命题,其中有两个是真的,要求通过判断命题的真假情况推出结论,判定题型为真假推理。
【题干剖析】
分析题干,甲说他领到了苹果,丙说甲领到了香蕉,二人至少有一个说的是假话。
其他命题间不存在特殊关系,采用假设法。
假设甲、丙都为假,则乙和丁都为真,那么甲领到的不是苹果、桔子、香蕉、草莓四种水果中的任一种,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甲、丙一真一假,则乙和丁也一真一假,共有四种情况:
假设甲真、丙假、乙真、丁假,则甲领到苹果,乙领到桔子,丙领到草莓,丁领到香蕉;假设甲真、丙假、乙假、丁真,则甲领到苹果,乙领到香蕉,丙领到桔子,丁领到草莓;
假设甲假、丙真、乙真、丁假,则甲领到香蕉,乙领到桔子,丙领到草莓,丁领到苹果;假设甲假、丙真、乙假、丁真,则甲领到香蕉,乙领到苹果,丙领到桔子,丁领到草莓。
综上,在任何一种假设下丙都不能领到香蕉。
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