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5月质检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语文福鼎太姥山中学(茂华学校)叶如盛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匪来贸丝,。
(《诗经⋅氓》)(2) ,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3)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4)云销雨霁,。
(王勃《滕王阁序》)(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蜀道难》)(6)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解析】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从时间来看,涉及了先秦、东晋、唐、宋四个时期,涉及了诗、词、文、赋四种文体。
今年新要求的背诵篇目在考试中有一定的体现。
《诗经》《劝学》《滕王阁序》《赤壁怀古》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需要一字不错,考生失误在于记忆不准或书写出现错漏。
【答案】(1)来即我谋(2)积土成山(3)飞鸟相与还(4)彩彻区明(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6)惊涛拍岸(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元] 虞集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
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
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
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
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
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
”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
2018福建省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2)云销雨霁,。
(王勃《滕王阁序》)(3) ,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4)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5)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6)香远益清,。
(周敦颐《爱莲说》)(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书杭检讨遗事[清]洪亮吉杭检讨,名世骏,钱塘人。
少举于乡。
乾隆元年,以鸿博科官翰林院检讨。
先生性伉爽①,能面贵人过,同官皆严惮之。
乾隆中叶,上思得直言及通达治体者,特设阳城马周科⑦试翰林等官,先生预焉。
日未中,已得数千言,语过戆直,末又言:“满洲人官督抚者过多。
”触上怒,抵其卷于地者再,已,复取视之。
时先生试毕,意得甚,方趋同官寓邸食,忽内传片纸出,言罪且不测。
同官恐,促先生急归。
先生笑曰:“即罪当伏法,有都市在,必不污君一片地也,何恐?”寻得旨放归。
先生家故不丰,以授徒自给。
主扬州安定书院者几十年,以实学课士子,暇即闭户著书,不预外事。
又疏懒甚,或频月不衣冠。
性顾嗜钱,每馆俸所入,必选官板之大者,以索贯之,积床下,或至尺许。
其幺么③破碎及私铸者,方以市物,两手非墨污即铜绿。
然先生虽若有钱癖,尝见一商人获罪鹾使④,非先生莫能解,夜半走先生所乞救,并置重金案上,先生掷出之,不顾。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教学文案

2018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
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載体。
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
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世纪之交,美国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斯坦福大学2012年出台了《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斬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
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本科教有的办学定位和做法,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造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从世界形勢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
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
从教育对象特点看,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等,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2018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解析版】

2018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简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并不等值”的提法,可以借鉴。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看法也一致。
【雷氏只是认为个人是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个人在亲属关系中是中心点的位置。
】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
【对应原文的主要信息是“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蜘蛛的网”是一个比喻性说法,为了说明个体在亲属关系的网状结构处于中心。
选项B中“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固然吻合“蜘蛛网”的特点,但并不是费氏使用此比喻的目的所在。
】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
【概念错位。
原文中提到的“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与选项中“提出‘差序格局’概念”的说法并不等值。
】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费氏使用这一比喻性概念突出的就是“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引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
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其后引用费氏的信属于引用论证,要证明的是费氏学说受雷氏影响;而选项中“又有所创造”不是引用此信的目的。
】B.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
【第二段在比较中辨明了费氏与雷氏、摩尔根学说的关系。
费氏对雷氏学说有借鉴,且有不同于雷氏学说的创造;费氏受摩尔根学术研究影响,应用其学术研究方法做出了自己的学术贡献。
故选项B陈述正确。
】C.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
市2018届高三5月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年福州市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试卷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毎小题 3分)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
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
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
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
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
2018最新试题资料-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
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语试题及答案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语试题及答案
5 c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语试题及答案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
一、古代诗歌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
(2),池鱼思故渊。
(陶潜《归园田居》)
(3)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4),不尽长江滚滚。
(杜甫《登高》)
(5)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6),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二)言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言,完成2—5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①。
未至,大雨。
筠水泛溢,蔑②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③,水患尤甚。
既至,敝不可处。
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晏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
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下学期福州一中高三五月质量检查语文(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修身齐家的“家”是什么?李竞恒(1)人们对“修身齐家”的说法都很熟悉,但这个“家”具体是什么意思?现在说起“家”,一般都是两口子加个小孩的核心小家庭。
但先秦时代说的“家”,则指规模更大的社会中间组织,是一种小共同体, 规模比现代核心小家庭大得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
《论语》《礼记》都提到过“百乘之家”,意思是能出动一百辆战车的“家”,一些“家”内部还有家大夫、室老、家相一类的家臣,所以先秦的“家”是有较大规模的自治小共同体。
(2)很多人解读“家”字,根据字形臆测说是家庭在室内养猪。
但从甲骨文来看,“家”最初是指祭祀先公、先妣的宗庙,如“上甲家” “妣庚家”“报于家”“侑家”“奏家”。
意思是祭祀上甲、妣庚这些祖宗的地方,举行“报”“侑”这样的祭祀,并且伴随音乐演奏。
所以,“家”字里面那个“豕”,不是养猪,而是给祖宗吃的祭品。
“家”是祖先崇拜的地方,通过祖先崇拜和祭祀的缅怀,可以将死者、生者的精神凝聚在一起,形成柏克所说“死者与生者的共同体”。
(3)杜正胜谈道:“封建宗族是一个政治体,古代文献称作’家’,也是具体而微的国”。
殷周时代“国”的规模极小,大多是以一处小堡及其周边村落为中心,散布在广袤的原始森林之中,星罗棋布,不同于今人所感受到的巨大民族国家。
所以当时“国”与“国”之间疆场之役,“不过如今村邑之交哄”(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
而“家”又是此种规模极小之“国”的微缩,因此规模更小,但又比现代人熟悉的核心小家庭更大,是一种真实有效的自治小共同体。
1。
2018届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三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州一中2018届高三校模拟考试语文(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0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2),芳菲菲其弥章。
(屈原《离骚》)(3)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4),略无慕艳意。
(宋濂《送东阳马升序》)(5(陆游《游山西村》)(6(王安石《登飞来峰》)(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有与狐为友者,天狐也,有大神术,能摄此人于千万里外。
凡名山胜境,恣其游眺,弹指而去,弹指而还,如一室也。
尝云:“惟贤圣所居不敢至,真灵所驻不敢至,余则披图按籍,惟意所如耳。
”一日,此人祈狐曰:“君能携我于九州之外,能置我于人闺阁中乎?”狐问何意。
曰:“吾尝出入某友家,预.后庭丝竹之宴。
其爱妾与吾目成,虽一语未通,而两心互照。
但门庭深邃,盈盈一水,徒怅望耳。
君能于夜深人静,摄我至其绣闼,吾事必济。
”狐沉思良久,曰:“是无不可。
如主人在何?”曰:“吾侦其宿他姬所而往也。
”后果侦得实,祈狐偕往。
狐不俟其衣冠,遽携之飞行。
至一处,曰:“是矣。
”瞥然自去。
此人暗中摸索,不闻人声,惟觉触手皆卷轴,乃主人之书楼也。
知为狐所弄,仓皇失措,误触一几倒,器玩落板上,碎声砰然。
守者呼:“有盗!”僮仆坌至,启锁明烛,执械入。
见有人瑟缩屏风后,共前击仆,以绳急缚。
就灯下视之,识为此人,均大骇愕。
此人故狡黠,诡言偶与狐友忤.,被提至此。
主人故稔知之,拊掌揶揄曰:“此狐恶作剧,欲我痛抶.君耳。
姑免笞,逐出!”因遣奴送归。
他日,与所亲密言之,且詈曰:“狐果非人,与我相交十余年,乃卖我至此。
”所亲怒曰:“君与某交,已不止十余年,乃借狐之力,欲乱其闺阃,此谁非人耶?狐虽愤君无义,以游戏儆君,而仍留君自解之路,忠厚多矣。
使待君华服盛饰,潜挈置主人卧榻下,君将何词以自文.?由此观之,彼狐而人,君人而狐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福州市高中毕业班五月份适应性练习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权存在模糊认识。
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
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不利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空间主权无疑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
正因如此,以窃取他国公民甚至国家领导人通讯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棱镜计划”,不仅被视为对他国网络通讯自由的侵犯,而且被视为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侵犯。
因此,认为网络空间不应该存在主权,并不利于全球互联网治理。
主权国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力量。
传统的国家主权确实具有天然排他性,它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
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讯自由等。
这也是一些人排斥网络空间主权的理由。
但是,在看到互联网发展无国界、无边界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
如果一味强调网络互联互通与网络自由,忽视甚至不承认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各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就会丧失话语权、主导权,就无法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义务。
因此,维护全球互联网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承认和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
与此同时,各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也应深刻认识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责任,携手应对网络安全问题。
网民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
网民都生活在一定的主权国家中,作为主权国家的国民,都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的义务,因而也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义务。
这就要求网民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网络通讯自由。
实践中,网民要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任意发布涉密信息或通过网络渠道泄露国家机密。
从现实情况看,一些网民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触犯了国家法律,教训十分深刻。
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
(摘编自洪谊雅、林怀艺《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1. 下列关于“网络空间主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具有排他性,这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
B. “棱镜计划”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是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
C. 网络空间主权属于国家主权,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全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D. 网民有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但并不否定他们的网络通讯自由权。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和最终指向。
B. 第二段对“网络空间主权”概念加以阐释,有利于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述。
C. 文章基于一些人存在的模糊认识展开,使说理更具针对性,富有说服力。
D. 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论述尊重网络空间主权的必要性,主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 只有各国之间彼此尊重网络空间主权,才能携手构建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的B. 对网民进行网络安全应对与保密教育,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C. 若听任“棱镜计划”这类事件发生,就谈不上维护健康的国际互联网新秩序。
D. 各国进行网络空间治理既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答案】1. D 2. A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这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错误,原文“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B项,“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无中生有;C项,“具有权威性、独立性”错误,原文“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讯自由等”。
【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A项,“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错误,只是“最终的指向”。
【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B项,“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过于绝对,文中指论述了“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内容。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开镰洪忠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
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
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
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
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
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
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
母亲衣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
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
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
一把木柄的禾镰,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
那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
敬老有福,敬土有谷。
男也勤,女也勤,三餐茶饭不求人。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
禾镰上壁,农夫也没得吃。
母亲类似的话语,来自于农家耕作生活的沉浸,好比有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着春种秋收的关联。
浸种、育秧、栽插、耘田、施肥、收割,既是乡土中国稻作的一种链接,也是我对稻子种植的程序性认识。
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
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瘌痢头,光油油;糯米饭,蒸芋头。
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手捧苞芦(玉米)粿,脚烘石炭火,神仙皇帝不如我。
……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民以食为天。
米,是稻的化身,是民间的福祉,是大地万物的象征。
如今,婺源乡村开镰庆丰收,民间有着自己的激情和独特的方式。
比如做新米粿、蒸汽糕、舞稻草龙,还有迎桂花灯、瓜果灯,人们总是用内心真挚朴实的情感,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
“人生土是根,命存地为本。
”婺源民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既是生活的烟火,又是心灵的路径,可以让人的心灵通往更远更辽阔的地方……这也是我对婺源民间文化遗存一直保持浓厚兴趣的根本原因。
诸如婺源农俗中,正月初二贴联牵牛饮水祝愿耕牛平安的“开牛栏门”,正月初七开始祈愿驱邪攘灾五谷丰登的迎“社公”,秧田发青之际请土地菩萨、祈愿丰收的“安苗”,以及农历六月“卯日”敬祖先与五谷神的“吃新”,所有这些,应是我的父老乡亲对乡土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一种传承,也是我一直在视线内追根溯源、进入田野调查的主题。
我欣喜地看到,在家乡婺源的大鄣山、赋春、镇头、中云、江湾一带,近几年有村民种植有机稻尝到甜头,开始走规模化有机化的路子。
他们不仅种田能够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购置农机也有补贴。
在那层层叠起的翻滚的稻浪中,禾镰的欢吟已经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收割机。
场面虽然没有北方麦收那样壮观,但却成为山村田野一道新的风景。
又是一年秋收开镰时。
秋风中,还有几分燥热,夹杂着草木与稻谷混合的气息。
像犁耙耖里储满了耕作记忆一样,母亲每一把禾镰的齿痕里,都是开镰收割鲜活的显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乡村夜晚的静谧,为母亲早起劳作的场景营造温馨美好的氛围。
B. 母亲“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焦灼”是因为抢收抢种,劳苦而焦急,“幸福”是因为收获的充实与快乐。
C. 婺源耕种模式发生了可喜变化,小型收割机收稻的场面成为山村田野新的风景,体现了村民们改革与创新的精神。
D. 文章的结尾描写“又是一年秋收开镰时”的景象,以及母亲禾镰的齿痕,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清晰严谨。
5. 文章写童年的歌谣有什么作用?6. 为什么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可以让人的心灵通往更远更辽阔的地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C 5. ①借童谣反映以前乡村的拮据生活,表现粮食的珍贵,为下文论述婺源民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做铺垫;②童谣作为农耕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深化了文章礼赞农耕文明的主旨;③)以童谣的方式回忆过去,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増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6. ①以母亲为代表的乡亲们由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生发出生活无限美好的感受。
②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衍生出民间庆祝丰收的方式,形成美好而独特的民俗文化。
③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是对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传承。
【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手法,BC项考核内容,D项考核结构,其中C项,“体现了村民们改革与创新的精神”理解错误,应该是反应了新农村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