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自然”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合集下载

试论老子“复”“反”哲学思想的内蕴生成

试论老子“复”“反”哲学思想的内蕴生成

试论老子“复”“反”哲学思想的内蕴生成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所倡导的“复”“反”哲学思想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

这种思想的形成,源于老子对自然的观察和反思,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的力量与灵性的认识。

“复”“反”哲学思想可以理解为“回归自然”的思路,它并不是简单的倡导采取一种自然主义的生活方式,更是提倡人们要善于感知自然的力量,融入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笃信天人合一的老子认为,万物皆由天地之气所生,人类也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因而,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遵循自然的规律,与天地、人道相符,而非违背或破坏自然之道。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所谓“道”,是指所有事物的本源、根本。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谨慎遵守“道”的原则,以求得内在的宁静与和谐。

这种“复”“反”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无为而治”,是强调放弃个人欲望、追求简朴幸福,它鼓励人们掌握自我,放弃功利、有求于人之心态,使自己能够真正融入自然,获得内心的安定与平静。

老子强调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了一个独立、理性、自觉的社会空间。

这种社会空间内,人们充分反思自我,探索生命的价值,寻找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老子也提出了“反”哲学思想,即反对性情、欲望、物欲、虚荣、功利主义等负面因素,强调养成勇敢、自律、慈悲、无私、超越自我的品格。

这种“反”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恢复本性,克服社会的影响,沉淀心灵,自我审视,以求得真正的人生价值。

总之,“复”“反”哲学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强调人们要回归自然,借鉴自然的力量,关注内心的需要,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通过反思自我,遏制自我欲望,养成高贵的道德品质,恢复本性,得以在生活中焕发出真正的人生价值。

这种思想的内在蕴含,不仅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自然哲学与现代生态

《老子》的自然哲学与现代生态

《老子》的自然哲学与现代生态自然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解释的一门学科。

自古以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理解自然,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文化经典《老子》中的哲学思想。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其中所包含的自然哲学观念与现代生态学的思想相通,对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老子》的自然哲学观念,并分析其与现代生态学的关系。

一、“道”与自然的统一在《老子》中,道是一个核心概念,意指宇宙间的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亦即宇宙间一切事物共同遵循的原则。

道是一种超越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它不仅包含了自然界的规律,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老子》提倡与自然融合,主张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逆其道而行。

这种观念与现代生态学中的“和谐共生”思想相契合,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尊重自然与适应自然《老子》中的哲学思想强调尊重自然和适应自然。

它主张人类应该保持谦虚的姿态,学会观察和学习自然界的规律,按照自然的方式去生活。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表达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现代生态学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适应,认为人类与自然的生态系统是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只有在和谐中生存和发展,才能保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

三、无为而治与自然的自我调节《老子》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表达了自然界自我调节的观念。

它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人类不应该过度干涉,而是应该学会观察和顺应自然的道路,才能达到和谐发展。

这个思想与生态学中的自然平衡理论相呼应。

现代生态学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提倡尊重自然的变化过程,提倡“自然即是最好的管理者”的理念。

四、回归自然与生态保护现代社会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而《老子》中的自然哲学思想则提供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老子》提倡回归自然,以清净心境面对自然,摒弃功利主义和过度开发的观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老子“自然”内涵研究

老子“自然”内涵研究

老子“自然”内涵研究自然是古人们普遍关注和崇敬的对象之一。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对于“自然”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本源,是一切的根源和萌芽。

在老子的眼中,自然是一个自成一体、独立存在的整体。

本文将深入探究老子对自然内涵的研究,并通过5个例子来验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首先,老子认为自然是“道”的表现。

在《道德经》中,老子曾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42章)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于自然本源的看法。

在他眼中,自然是道的体现,是道的具体化和实现。

通过自然,人们可以认识和了解道,从而追寻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平静。

同时,自然也是一切生命、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便没有任何形态和存在。

例如,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食物、氧气等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都离不开自然的存在和支持。

其次,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无限的存在。

在他看来,自然从来都不会被人类所掌控或超越,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整体。

就像太极图中所表现的那样,自然由阴阳两极组成,两者之间互为转化、平衡和相生相克。

例如,春天的到来,是太阳光线和地球离心率变化的影响;夏天的炎热,则是长时间的高温和潮湿导致的;秋天的凉爽,则源自于太阳辐射减弱和气压的变化;冬天的寒冷,则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气压的变化所引起的。

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完全超出了人类的力量和掌控。

第三,老子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体系。

在他看来,自然是一个没有任何瑕疵和缺陷的存在,拥有完美的平衡和许多优美的规律。

例如,四季的变化、百花盛开、星辰的运行等等,都是自然的一种完美的表现。

换言之,自然是一种整体,任何个体和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我们人类所经历的任何事情都肯定会受到自然的制约,无法完全做到自己所愿。

在这一点上,自然也教导了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而非僭越、破坏和扰乱。

第四,老子认为自然是一种无私无欲的力量。

老子“自然”评析

老子“自然”评析

老子“自然”评析自然是老子思想核心的一个概念。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是人们应当追求和顺应的道理。

这一理念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有重大影响,也对当今社会依然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阐述自然在老子思想中的地位。

老子主张自然不可控制,但是不可随意破坏,人们应当尊重自然,努力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只有在谦逊、自爱的基础上,人与自然才能建立起积极、和谐的互动关系。

下面,我们分别从生命、社会、艺术、文学和科学五个方面,举出不同的例子,来观察老子思想对于以上领域的影响。

一、生命在老子看来,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的。

只有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况下,生命才能获得最持久的发展。

一、《道德经》中提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强调了自然中的万物都有自己的价值,我们应当保护他们,而不是随意损害。

二、在老子看来,人们应当听从自然,把生命看作大自然中的一份子。

生物之间的相对平衡,依靠他们自身的生长、繁殖和死亡,都是有序的,而人类依靠大自然赖以生存,感受和反思。

应当尊重自然,努力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加强环境保护,是老子思想在生命领域的体现。

保护自然环境,让生物的生存空间得到积极保障,争取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的平衡和繁荣。

二、社会老子强调人类的生命力和生命价值的重视,也减缓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直面问题,倡导人类化平等、博爱的价值观。

一、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意味着社会中的人们尽管不获得眼前的风景,但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活力与不可思议。

二、另一个例子,是老子思想独特的“慈善和博爱”观念,认为我们应当关注弱者、可怜者和受苦人的生活条件,并尽可能帮助他们。

三、艺术艺术是一种表达,是人类对于世界、自然以及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老子的自然思想,也对艺术有强烈的启示作用。

一、老子强调“去留无意、迹化无形”的自然,对于抽象艺术具有深刻的启示。

自然的平衡,形似心灵的自然美,都强烈影响了许多画家和美术工作者,影响他们的绘画方式。

论《老子》中自然的意蕴

论《老子》中自然的意蕴
[ 1] 163
从 # 水 ∃这种天地自然
之物很容易就能想到一个 #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 殆 ∃的 # 道 ∃的存在。虽然 # 水 ∃这些自然事物能够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 但实际 上 # 天地尚不 能久 ∃, 还有什么比天地更为长久呢 ? 老子说 : # 道乃久 ,
[ 1] 78 1] 64
二、 自然概念的动词性内涵
知道了自然的原初的名词性内涵只是了解自 然内涵的第一步 , 因为自然不仅仅只有一个 开端 处的一个点 , 它还是在发展、 变化的现 # 象 ∃过程中 任何一个点所生成的无数个自然。只有对自然的 内涵进行量变与质变考察才能彻底回答自然的全 面内涵, 而对自然的动词性内涵的分析可以 解决
[ 4]
神, 不存有任何相害之心。 # 天地相合 , 以降甘露 , [ 1] 194 民莫之令而自均。 ∃ 天道能对人类公平地施予 与分配。 # 天之道, 其犹张弓与 ? 高者抑之 , 下者 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
[ 1 ] 346
这就是推人
道及天道 , 由天道言人道的认识和思维模式: # 原 始氏族成员之间的这种天然形成的无偏无私的关 系, 被老子 认为 是 %天 & 的品 德, 并 上升 到 %天 之 道 & 的高度加以肯定和赞颂。在老子那里 , 人又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 , 对于 %天 & 来说 , 人和万物是同等 [ 5] 的, 万物之间也是同等的。 ∃ 对天地的这种具象 化的认识和思 维很容易走向 抽象化的认识和 思 维。所以 ,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 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
# 天 地不仁, 以万物为
[ 1] 354
# 天道无亲 , 常与善人。 ∃

课题研究论文:《老子》自然政治思想内涵探究

课题研究论文:《老子》自然政治思想内涵探究

政治其它论文《老子》自然政治思想内涵探究《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二十五章)(1),在道、天、地、人宇宙“四大”之中,人拥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和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

《老子》以这“四大”为出发点,提出了自然政治的观点,由此推演出“小国寡民”式的政治理想国。

老子同其他先秦思想家一样,认同君主的最高权威,这个最高权威是“上善之人”。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

老子所有的观点因“道”而起,也因“道”推及和发展。

“道”是自然政治的动力和源头,自然政治是“道”在现实世界的具体体现。

一、“道”与自然政治“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五十二章)。

在天地出现之前,就有一种东西存在而创造了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二十五章)一种混沌的东西,先于天地的存在,“道隐无名”(四十一章),幽隐而难以命名,就勉强叫做“道”,是万物的本始和源头。

“道”的名字不止一个,《老子》全书提到的名字还有“有”(一章)、“无”(一章)、“恍惚”(十四章)、“一”(十章、二十二章)、“大”(二十五章)、“大象”(三十五章)等等。

众多的名称来指“道”,契合了《老子》开篇所论“道”的不可言说性,“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一章),也反映出“道”的超然性。

“道”的特征“夷”、“希”、“微”(十四章),体质虚空,混沌而成。

这些特征说明“道”难以被透彻理解,其超然于具体事物,同时它生成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无”与“有”相互作用,才使万物有了价值和用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一章)“道”的存在状态是循环永续运动。

老子“自然”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老子“自然”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老子“自然”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摘要:“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中心范畴。

从“自”、“然”二字发展为“自然”一词,并形成为一个哲学范畴,老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词义角度看,“自然”的意义就是指“自然而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则包括“道之自然”、“政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三方面内涵。

老子“自然”范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老子;自然;道之自然;政之自然;人之自然一、“自然”范畴的词源考察从现有文献来看,“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范畴的出现是稍晚之事,其出现的时期不早于老子的时代。

而在早期文献中,“自”与“然”二字分列出现是比较常见的。

因此,要考察“自然”这一范畴的生成渊源,我们必须从“自”、“然”二字开始。

“自”在甲古文中作“”,本是鼻子的象形,义谓人指鼻子以自指。

《说文》云:“自,鼻也。

象鼻形。

”这里指出了“自”的本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又有“自己”的意思,先秦典籍中这一意义比较常见。

如《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诗·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孟子·离娄上》:“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除“自己”意外,“自”在早期还有开始、由来等常用意义。

“然”原是“燃”的本字,今见“然”字最早于金文之中,写作“”,《说文》谓“然,烧也。

从火”。

徐铉注曰:“然,今欲别作燃。

”其本义先秦时期依然比较常见,如《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除了表“燃烧”义,“然”尚有如下几个重要意义:一,作词尾,表事物之状貌,如《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孟子·梁惠王》:“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二,可作“是这样”解,《玉篇·火部》:“然,如是也。

”《礼记·学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自然”:作为道家文化关键词之生成、流变及影响

“自然”:作为道家文化关键词之生成、流变及影响
话, “ 自然 ” 的“ 自” 就是反指“ 自己 ” “ 自
“ 然” 原是“ 燃” 的本 字 , 今见“ 然” 字最 早于 金 文之 中 , 写作“ ” , 《 说 文》 谓 “ 然, 烧 也。从火 ” 。徐铉注 日: “ 然, 今 欲别 作燃 。” 其 本义 先秦 时期依 然 比
较常见, 如《 孟子・ 公孙丑上》 : “ 若火之始然 , 泉之始达。 ” 除了表“ 燃烧” 义,
“ 然” 尚 有如 下几 个 重要 意义 : 一、 做词尾 , 表 事 物 之状 貌 , 如《 诗经・ 邶风 ・
身” , 而“ 然” 则 是 对这 种 自己 和 自身行 为、行动状态 的肯定和认定 。所 以, “ 自 然 ”讲 的不过就 是宇 宙万事万物原原 本
本的“ 自然而然 ” “ 自身而然 ” 罢了。
( 《 庄子・ 应帝王》 )
安 国之 法 , 若饥 而食 , 寒 而衣 , 不令
而 自然也。
( 《 韩非子・ 安危》 )
从 上述例子看 , “ 自然 ” 都 为“ 自然而


“ 自然 ” 关 键词 之生成
然” 之 意。在汉语 中, 倘若 “ 自” 宇后面 跟 有一 个名词 , 尤其 是表 明 方位 、 地点、 时
在 中国古 代 , “ 自然 ” 一 词 的意 义 ,
始终 只 停 留于 作 为状 词 的“ 自然而 然 ” “ 无外力强迫 ” 之义 , 而 没 有 出现 名 词
述之真, 《 广韵・ 先韵》 : “ 然, 是也。” 《 论语・ 雍也》 : “ 子日: 雍之言然。”
从“ 自” 与“ 然” 两 字 的原 初义 出发 , 就 比较容 易理 解 “ 自然 ” 一 词 的含
无名人 日: 汝 游心 于淡 , 合 气于 漠 , 顺物 自然 而无 容私 为 焉 ,而 天下 治矣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自然”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摘要:“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中心范畴。

从“自”、“然”二字发展为“自然”一词,并形成为一个哲学范畴,老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词义角度看,“自然”的意义就是指“自然而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则包括“道之自然”、“政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三方面内涵。

老子“自然”范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老子;自然;道之自然;政之自然;人之自然
一、“自然”范畴的词源考察
从现有文献来看,“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范畴的出现是稍晚之事,其出现的时期不早于老子的时代。

而在早期文献中,“自”与“然”二字分列出现是比较常见的。

因此,要考察“自然”这一范畴的生成渊源,我们必须从“自”、“然”二字开始。

“自”在甲古文中作“”,本是鼻子的象形,义谓人指鼻子以自指。

《说文》云:“自,鼻也。

象鼻形。

”这里指出了“自”的本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又有“自己”的意思,先秦典籍中这一意义比较常见。

如《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诗·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孟子·离娄上》:“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除“自己”意外,“自”在早期还有开始、由来等常用意义。

“然”原是“燃”的本字,今见“然”字最早于金文之中,写作“”,《说文》谓“然,烧也。

从火”。

徐铉注曰:“然,今欲别作燃。

”其本义先秦时期依然比较常见,如《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除了表“燃烧”义,“然”尚有如下几个重要意义:一,作词尾,表事物之状貌,如《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孟子·梁惠王》:“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二,可作“是这样”解,《玉篇·火部》:“然,如是也。

”《礼记·学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
先韵》:“然,是也。

”《论语·雍也》:“子曰:雍之言然。


从“自”与“然”两字的原初义出发,就比较容易理解“自然”一词的含义了。

从现存文献看,“自”、“然”二字合为“自然”一词最早出现于《老子》之中,在先秦典籍中这一词已比较常见。

如: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六十四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