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辅导讲义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1.2 教学内容修辞手法的概念与分类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第二章:比喻2.1 教学目标掌握比喻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学会使用比喻手法进行写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定义和分类比喻手法的构成要素和运用技巧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比喻的定义和分类练习法:进行比喻句的写作练习第三章:拟人3.1 教学目标了解拟人的概念和作用学会运用拟人手法进行写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定义和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拟人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进行拟人句的写作练习第四章:夸张4.1 教学目标掌握夸张的定义和效果学会运用夸张手法进行写作4.2 教学内容夸张的定义和效果夸张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夸张的定义和效果练习法:进行夸张句的写作练习第五章:反问5.1 教学目标理解反问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反问手法进行写作5.2 教学内容反问的定义和特点反问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反问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进行反问句的写作练习第六章:排比6.1 教学目标理解排比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排比手法进行写作6.2 教学内容排比的定义和特点排比手法的构成要素和运用技巧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排比句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进行排比句的写作练习第七章:对偶7.1 教学目标掌握对偶的定义和结构学会运用对偶手法进行写作7.2 教学内容对偶的定义和结构特点对偶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偶的定义和结构特点练习法:进行对偶句的写作练习第八章:对比8.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8.2 教学内容对比的定义和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比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进行对比句的写作练习第九章:借代9.1 教学目标掌握借代的概念和种类学会运用借代手法进行写作9.2 教学内容借代的定义和种类借代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借代的定义和种类练习法:进行借代句的写作练习第十章:总结与练习10.1 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的修辞手法知识提高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综合写作练习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顾和总结所学的修辞手法练习法:进行综合写作练习第十一章:反复11.1 教学目标理解反复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反复手法进行写作11.2 教学内容反复的定义和特点反复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反复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进行反复句的写作练习第十二章:设问12.1 教学目标掌握设问的概念和效果学会运用设问手法进行写作12.2 教学内容设问的定义和效果设问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设问的定义和效果练习法:进行设问句的写作练习第十三章:引用13.1 教学目标了解引用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引用手法进行写作13.2 教学内容引用的定义和种类引用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引用的定义和种类练习法:进行引用句的写作练习第十四章:比拟14.1 教学目标掌握比拟的概念和分类学会运用比拟手法进行写作14.2 教学内容比拟的定义和分类比拟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比拟的定义和分类练习法:进行比拟句的写作练习第十五章: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15.1 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的修辞手法知识提高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15.2 教学内容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综合运用进行创意写作练习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练习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课件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1
整体感知
0 是什么?
1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应生活所运用的
各种具体方法和技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前后呼应、
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
正站在他的身后,摇摇晃晃站立不稳的样子;③那人话还
没有说完,一个趔趄,又趴下了;④那人用枪托艰巨地支
撑起虚弱的身子,有气无力。
10
点拨运用(2分钟)
伏笔:是上文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以
的地上,一汪汪乌血还嘶嘶冒着热气。
6
④猎人的心里涌起一丝感激,但戒备犹存。猎人疑感地问,你 是红军?那人军帽上的五角星闪闪发亮,那人点点头。那人话还 没有说完,一个趔趄,又趴下了。
⑤那人用枪托艰巨地支撑起虚弱的身子,有气无力地说,老 哥,我受伤了,又饥又渴,行走困难,刚才的枪声已经暴露了目 标,白狗子在后面追我....... 问题:第⑤段中,红军战士告知猎人他受伤了。在此之前,文章 中设置了哪几处伏笔?(4分)(提示:伏笔是上文对下文将要出 现的人物或事件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地在草丛间爬行,肩上还挎着一杆枪,距离不是很远。猎人隐隐约约
看见,那人戴着军帽,军帽上缀着五角星,脚上还扎着灰色的绑腿。5
猎人料定,那人就是人们传说中专打土豪劣绅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的红军
了,但他只是听说。他一直生活在深山老林,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红军
的模样,村里的兔娃子见过,兔娃子曾为红军带过路,兔娃子就是这么
描画的。
③正这么想着,更大的动静出现了。猎人知道,是那条他等了两天
语文课-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解析

修辞手法——对偶
用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相近、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组 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 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的种类
1、按内容划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 正对:上下句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 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反对: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 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串对:又称“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 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 修辞方式。 Nhomakorabea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 缩小了一半。
比拟的种类
1、拟人
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例: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 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 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 开放的野花。
2、拟物(人拟物)
把人当做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描写,赋予人以动物、植物或无生物 的某些特征。 例: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浪,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维吾 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区分培训课件

不复回”
• “危楼高百尺”等。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的区分
13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题。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李白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
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的区分
11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 抽象的事物。
• 例析1:①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 行》
•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 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 ”“弦”指代音乐。
• 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 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
落”对“空啼”表。现手法修的辞区手分法表达方式
17
⑸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 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的区分
3
⑴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
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 、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 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 ”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 多与绵长。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的区分
修辞手法讲解教案

修辞手法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方法;3. 能够通过修辞手法丰富作文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基本含义;2. 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3. 学会在作文中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介绍(课堂讲解+示例分析);2. 分类讲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方法(课堂讲解+练习);3. 引导学生自主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实践(小组讨论+展示);4. 教师点评、总结。
四、教学过程1. 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介绍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达到增强表达效果、打动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示例分析:例如,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更形象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2. 分类讲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方法(1)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来描述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含义。
比喻可以采用直接的比喻句式,也可以采用修饰词语进行比喻。
(2)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的修辞手法,通过拟人可以使文体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对所描述的对象产生共鸣。
(3)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和放大,以达到强调和夸示的效果。
夸张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具感染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词语、短语或句子的重复来强调事物的修辞手法。
排比可以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节奏感更强,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5)反问反问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并进行暗示和强调。
反问可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 引导学生自主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实践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多角度地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表达。
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展示,进行互动交流。
4. 教师点评、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修辞手法,提升写作表达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知识点精讲课件专题 表现手法

小桥 彭炳 落花如雪马蹄香,几树黄鹂欲断肠。 行到小桥春影碧,一沟晴水浸垂杨。 (1)“落花如雪马蹄香”描写出落花怎样的特点? 描写出落花洁白、芳香、繁多的特点。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抒发了作者别离的伤感。(答到伤心、伤感即得分)
一 什么是表现手法
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抒情散文和诗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动静结合等。
一 什么是表现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 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 对比、类比推理等。
表现手法
目录
DIRECTORY
一 什么是表现手法
二 表现手法的类型及其作用
一 什么是表现手法
什么叫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 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 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Hale Waihona Puke 二 表现手法的类型及其作用
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 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照松林 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两者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小桥 彭炳 落花如雪马蹄香,几树黄鹂欲断肠。 行到小桥春影碧,一沟晴水浸垂杨。 (1)“落花如雪马蹄香”描写出落花怎样的特点?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 表现手法的类型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讲解教案

修辞手法讲解教案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的一系列语言艺术技巧。
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作家可以丰富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本教案将从定义、分类以及示例三个方面详细解析修辞手法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修辞手法的含义与运用技巧。
一、修辞手法的定义修辞手法是指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运用的言辞艺术技巧。
通过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作者可以达到丰富表达、感染读者、增强作品吸引力的目的。
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的独特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
二、修辞手法的分类1. 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种。
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更真切。
示例:-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明媚。
- 她是花园里的一朵百合。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特征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事物具有了情感和意识,更贴近人们的情感。
示例:- 风啊,为我送去我的思念。
- 夜晚安静无人,只有星星陪伴。
3. 夸张夸张是为了强调事物重要性或特点而进行的语言渲染手法。
通过过度强调表达的内容,使其更加醒目突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示例:- 他跑得飞快,犹如闪电般迅疾。
- 这个包包好重,简直像搬着石头。
4. 排比排比是将同一类事物进行并列的修辞手法,通过同一结构的句子安排,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示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红日挂在东方,黄河波浪挺争奇。
5. 对比对比是通过比较两个相对矛盾的事物,突出其中的差异和冲突,以强化表达效果。
示例:- 天使般的笑容,魔鬼般的行为。
- 晨曦中的温暖,夜晚的寒冷。
三、修辞手法的示例1. 比喻示例:太阳如烈火般炽热。
他的心如同被钢琴撞击一般颤动。
2. 拟人示例:雨水轻轻地敲打着窗户。
夜晚的星星眨眼着向我们招手。
3. 夸张示例:他比长颈鹿还高。
她哭得比自来水还多。
4. 排比示例: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积极锻炼身体。
常见修辞手法讲课(全)讲课课件

常见修辞手法讲课(全)讲课
9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 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 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注意: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常见修辞手法讲课(全)讲课
13
9.引用:
概念: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 等现成的语言材料,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 言精炼,含蓄典雅。
引用的种类: (1)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常见修辞手法讲课(全)讲课
11
7.设问:
概念:就是无疑而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 的看法说出来。
作用:自问自答,目地在于引人注意,提醒人们思考, 强调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常见修辞手法讲课(全)讲课
12
8.反问:
概念: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 强语气。
借代种类:以部分代整体,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 以结果代原因等。
如: 1、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2、孤帆云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常见修辞手法讲课(全)讲课
17
13.双关:
概念:利用语音和语意的条件,使一个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带有明暗双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一、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
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二、对比和衬托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看似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
这里重点是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
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
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
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三、衬托和烘托衬托前面已经介绍。
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
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
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
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
如前面所举的孟浩然《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
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不是衬托。
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
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
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
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
”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
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
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
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
又如: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④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对比根据结构标准,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
例如: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②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李瑛《雪夜》)例①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
例②句式相同,通过对比,揭示人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
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
差比则党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
例如: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例③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通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