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

合集下载

抗真菌药治疗真菌感染的西药及用法指导

抗真菌药治疗真菌感染的西药及用法指导

抗真菌药治疗真菌感染的西药及用法指导真菌感染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它可以影响人体的多个部位,如皮肤、指甲、呼吸道等。

真菌感染需要及时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以及其用法指导。

一、氟康唑(Fluconazole)氟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和皮肤真菌感染等。

用法指导如下:1. 口腔念珠菌病:成人一般建议起始剂量为200-400毫克,每日一次,用时1-2周。

儿童剂量根据年龄和体重来确定。

2. 阴道念珠菌病:单剂量150毫克口服,一般一次性使用。

3. 皮肤真菌感染:一般每日50-200毫克,用时2-4周。

使用氟康唑时需注意的事项:- 服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处方指导,按时按量服用。

- 药物可随餐或空腹服用,但应与抗酸药物分开服用。

- 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头痛、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如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反应,应立即咨询医生。

二、伊曲康唑(Itraconazole)伊曲康唑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皮肤和黏膜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等。

用法指导如下:1. 皮肤和黏膜念珠菌病:一般建议成人每日200-400毫克,用时1-2周。

儿童剂量需根据体重和年龄确定。

2. 阴道念珠菌病:一般建议成人每日200毫克,用时3天。

使用伊曲康唑时需注意的事项:- 忌酒,避免与酒精同时使用。

- 在服药期间应避免暴露于强阳光下,以免引起光敏感。

- 伊曲康唑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请遵循医生的嘱托。

三、酮康唑(Ketoconazole)酮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多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和头部皮肤念珠菌感染。

用法指导如下:1. 皮肤真菌感染:一般建议每日200-400毫克,根据病情需持续用药2-4周。

2. 头部皮肤念珠菌感染(例如头癣):一般建议每日200毫克,用时至症状完全缓解,通常需要数周。

使用酮康唑时需注意的事项:- 药物应与餐同时服用,以提高吸收率。

根治灰指甲的方法

根治灰指甲的方法

根治灰指甲的方法
灰指甲,又称甲癣、甲真菌感染,是指甲板发生真菌感染所致的慢性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甲板发生变白、变厚、变变形、甲沟容易炎症、发生疼痛等。

以下是根治灰指甲的方法:
1. 药物治疗:可以口服或外用药物,如口服的伊曲康唑、氟康唑等,或外用的头孢呋辛、特比萘芬等。

药物治疗需要持续数月到半年以上,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会增加肝肾负担。

2. 外科手术:根据患者病情情况,进行局部切除或全甲切除,手术后需要长期休息及药物治疗,但会留下一定的疤痕或变形。

3. 局部物理治疗:如使用紫外线照射、甲板电疗、冷冻疗法、微波与射频等治疗方法,但需要多次治疗,疗效较慢。

4. 植物疗法:一些植物被证明对灰指甲有治疗作用,如茶树油、丁香油、橄榄叶等,可以尝试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灰指甲是一种顽固性疾病,治疗需要耐心和长期坚持。

同时应加强个人卫生以防感染,避免使用共用物品,如鞋子、拖鞋、毛巾等。

同时,饮食要深色、清淡、易消化,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增强身体免疫力。

两种药物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伊曲康唑与氟康唑

两种药物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伊曲康唑与氟康唑

两种药物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伊曲康唑与氟康唑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

它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

过去,由于对其认识不足,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抗真菌药物已成为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关键。

在众多抗真菌药物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是两种常用于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药物。

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真菌鲨烯环氧化酶,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和繁殖。

氟康唑则是一种强效的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阻止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合成,进而抑制真菌生长。

那么,这两种药物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疗效如何呢?与伊曲康唑相比,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疗效更为显著。

在一项涉及200名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的研究中,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氟康唑治疗,另一组接受伊曲康唑治疗。

结果显示,氟康唑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7天,皮疹消退率达到了85%,而伊曲康唑组仅为65%。

氟康唑的用药时间较短,一般为1周左右,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尽管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具有较高的疗效,但价格相对较高,可能使部分患者难以承受。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患者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疗效、价格、副作用等因素。

2.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和化妆品,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3. 在治疗期间,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确保药物达到最佳疗效。

4. 在治疗结束后,仍需注意皮肤保养,以防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复发。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在选择药物时,患者及医生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治疗期间注意生活习惯和皮肤保养,有助于减少疾病复发。

在深入探讨两种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疗效时,我将基于广泛的研究和临床数据,提供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

这不仅包括药物的疗效,还将涉及治疗过程中的体验、副作用以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目的:观察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

方法:患者分组口服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并观察其疗效及治疗过程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氟康唑治疗甲真菌病与伊曲康唑有相近疗效,前者更经济方便,更适宜临床应用。

标签:甲真菌病;氟康唑;伊曲康唑我院于2008年1月~2009年6月分别采用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作对照研究,观察疗效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就诊患者,纳入研究的条件:根据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而确诊的甲真菌病病例;患者1个月内未局部和系统用过甲真菌病治疗药物;患者及家属均同意接受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并能定期复诊。

排除条件:三唑类、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或其他多种药物过敏者;急、慢性肝炎患者;肝肾功能有损害者;妊娠、哺乳期妇女;患有免疫功能低下疾病者;正在服用影响伊曲康唑或氟康唑吸收、代谢及同时使用会增加各自不良反应的药物者;已知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的真菌感染。

淘汰病例标准:中断治疗者,治疗过程中合并应用其他甲真菌病治疗药物者不能定期复诊者,治疗过程中肝功能异常变化者,因服药引起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者,后者计入不良反应内,不作疗效判定。

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共136例,男60例,女76例;年龄18~57岁,平均(31.26±11.1)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2.65±0.87)年;其中,指甲甲真菌病80例,趾甲甲真菌病56例;单甲感染70例,多甲感染66例;甲下型甲真菌病114例,浅表性白色甲真菌病22例。

对照组共132例,男58例,女74例;年龄18~54岁,平均(32.01±10.3)岁;病程3个月~14年,平均(2.45±0.91)年;其中,指甲甲真菌病80例,趾甲甲真菌病52例;单甲感染72例,多甲感染60例;甲下型甲真菌病112例,浅表性白色甲真菌病20例。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在重症监护室早期经验性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比较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在重症监护室早期经验性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比较

伊 曲康唑组 总有效 率6 、 % , 5 0 不良反应 率 3 . % ; 0 0 氟康唑 组总有效率 5 . % , 良反 应率 5 0 , 两组总有效率和不 00 不 、% 但
良反应发 生率均 差异 无显 著性 ( P> .5 。治疗过 程 中, 均 00 ) 氟康唑组 出现 2例深部 真 菌感 染。结论 伊 曲康 唑和 氟康
2 0 mg t i e d l ,r p a e nr v n u t c n z l o n t e 4 d y .F u o a oe w s i u e nr v n u l ta d i o e 0 w c a y e l c d i t e o si a o a o ef ra oh r1 a s l c n z l a n s d i t e o s a a l d s i a r f a y y o O r2 a s f O mg f 1 d y .B d e e au e u g n e t n,d u —e ae d e e e e t ,a d t e e c c e n e t ae . 4 o o y t mp r t r ,f n a i ci l f o r g r lt d a v r v n s n h f a y w r iv si t d s i e g Re u t F ri a o a o e a d f c n z l ,t e o e ale e t e r tswe e 6 . % a d 5 . % ,a d t e a v re ra t n ae sl s o t c n z l n u o a o e h v rl f c i ae r 5 0 r l v n 0 0 n h d e e c i s r t s s o wee 3 0 r 0. % ad5 0 n . % rs ci ey B t t ee we e n inf a td f r n e n t e o e al e e t e r ts a d te a v re e p t l. u r r o sg i c n i e e c s i h v r f c i ae e v h i l v n h d e s

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伊曲康唑与氟康唑的疗效比较研究

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伊曲康唑与氟康唑的疗效比较研究

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伊曲康唑与氟康唑的疗效比较研究在我国,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红色小丘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以抗真菌药物为主。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是两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但关于它们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疗效比较尚未有明确的结论。

为此,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伊曲康唑与氟康唑疗效比较的研究。

本研究共纳入了120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年龄在10岁之间,病程在13个月。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进行治疗。

伊曲康唑组的剂量为200mg,每日一次,连续服用7天;氟康唑组的剂量为150mg,每周一次,连续服用4周。

在治疗期间,患者每隔3天来医院复诊一次,记录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伊曲康唑组和氟康唑组的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伊曲康唑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3天和第6天,皮疹消退率分别为40%和80%,而氟康唑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7天和第14天,皮疹消退率分别为33.3%和66.6%。

伊曲康唑组的症状缓解时间较短,平均为5.2天,而氟康唑组的症状缓解时间为7.6天。

在安全性方面,伊曲康唑组和氟康唑组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头痛和皮疹等不良反应,但均不影响治疗的进行。

本研究表明,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均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伊曲康唑在症状缓解时间和皮疹消退率方面略优于氟康唑。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然而,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未进行长期随访,因此对于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疗效比较,尚需进一步的大规模、长时间随访的研究来验证。

在我国,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红色小丘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以抗真菌药物为主。

伊曲康唑、特比奈芬、氟康唑三种不同抗真菌感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伊曲康唑、特比奈芬、氟康唑三种不同抗真菌感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药物应 用的经济性 也越来越 受到重视 。在进 行 药物 经济学分析 的过 程 较 小 。这 三种 药 物 在皮 肤癣 菌 、 酵 母 菌 、霉 菌等 多 种真 菌感 染 的 中,要对 药物的 费用、治疗 时间以及 药物 的效果进行 综合的分析 ,确 治 疗过 程 中都有 较好 的效果 。 定最佳 的给 药方案 。伊 曲康唑 、特 比萘芬 、氟康唑等都 是临床上 常见 在 这 几种 药 物 相 关 的药 物 经 济学 分 析 中,最 为 常见 的就 是 其 的抗真 菌感染 药物 ,且均有 口服 吸收效 果好 ,生物利 用度 高,治疗效
治 疗 甲真菌 病 时 的成 本 效 果 分析 情 况 。 甲真 菌病 就 是 因 多种 真 菌 果好 的优 点 。按 照药物经 济学的原理 ,分 别对三种 不 同抗真 菌药物的 治疗成本 与效果 的比进行计 算比较 ,从 而获得疗效与安 全性俱佳且 成 感染引起 的指 甲、趾 甲疾病 ,多发于营养不 良的甲。病 甲表现出
s a f e t y of d r ug s ha v e h i g h e r r e q u i r e me nt s ,t h e e c on o mi c a p pl i c a t i o n o f d r ugs h a s b e e n pa i d mor e a n d mo r e a t t e nt i on .I n t h e pr o c e s s of d r ug e c o n o mi c s a n a l y s i s , t o t h e c o s t s o f d r u gs , t r e a t me n t t i me a n d he t e fe c t s o f d r u gs o f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a n a l y s i s , t o d e t e r mi n e t h e o p t i ma l d o s i n g r e gi me n. I t r a c o na z o l e , t e r b i n a i f n e , l f u c o na z o l e i s a c o r  ̄ - T l o n c l i ni c a l nt a i f u n g a l d r u g s , a n d h a s g o o d e fe c t of o r a l a b s o r pt i o n, h i g h b i o a v a i l a b i l i t y , g o od t r e a t me n t e fe c t a n d t he l i k e .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p h a r ma c o e c o n o mi c s , e a c h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效果分析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效果分析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效果分析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

目前,针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其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是两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本文将对比分析这两种药物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效果。

1. 广谱抗真菌活性:伊曲康唑对多种真菌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包括马拉色菌属内的多种菌株。

3. 较少的副作用:伊曲康唑的副作用相对较少,患者耐受性较好。

然而,伊曲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也存在一些不足:1. 药物相互作用:伊曲康唑可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效果。

1. 强大的抗真菌活性:氟康唑对马拉色菌属内的多种菌株具有强大的抗真菌活性。

2. 较短的半衰期:氟康唑的半衰期较短,可减少药物在体内的蓄积,降低副作用。

3. 广泛的抗菌谱:氟康唑除了对马拉色菌具有抗真菌活性外,还对其他多种真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然而,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也存在一些不足:1. 较高的副作用:氟康唑的副作用相对较高,包括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等。

2. 药物相互作用:氟康唑可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效果。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

在选择药物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规范用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在深入探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效果之前,有必要先了解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理特征和真菌学背景。

马拉色菌毛囊炎,一种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引起的皮肤感染,这些真菌通常是皮肤微生物群的一部分,但在某些条件下,它们可能过度生长并导致炎症。

临床表现包括红色斑点、皮脂腺分布区域的脓疱和丘疹,以及伴随的瘙痒感。

伊曲康唑的治疗效果分析伊曲康唑,作为一种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因其对多种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
作者:张立斌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01期
[摘要] 目的:观察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

方法:患者分组口服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并观察其疗效及治疗过程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氟康唑治疗甲真菌病与伊曲康唑有相近疗效,前者更经济方便,更适宜临床应用。

[关键词] 甲真菌病;氟康唑;伊曲康唑
[中图分类号] R7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072-02
我院于2008年1月~2009年6月分别采用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作对照研究,观察疗效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就诊患者,纳入研究的条件:根据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而确诊的甲真菌病病例;患者1个月内未局部和系统用过甲真菌病治疗药物;患者及家属均同意接受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并能定期复诊。

排除条件:三唑类、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或其他多种药物过敏者;急、慢性肝炎患者;肝肾功能有损害者;妊娠、哺乳期妇女;患有免疫功能低下疾病者;正在服用影响伊曲康唑或氟康唑吸收、代谢及同时使用会增加各自不良反应的药物者;已知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的真菌感染。

淘汰病例标准:中断治疗者,治疗过程中合并应用其他甲真菌病治疗药物者不能定期复诊者,治疗过程中肝功能异常变化者,因服药引起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者,后者计入不良反应内,不作疗效判定。

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共136例,男60例,女76例;年龄18~57岁,平均(31.26±11.1)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2.65±0.87)年;其中,指甲甲真菌病80例,趾甲甲真菌病56例;单甲感染70例,多甲感染66例;甲下型甲真菌病114例,浅表性白色甲真菌病22例。

对照组共132例,男58例,女74例;年龄18~54岁,平均(32.01±10.3)岁;病程3个月~14年,平均(2.45±0.91)年;其中,指甲甲真菌病80例,趾甲甲真菌病52例;单甲感染72例,多甲感染60例;甲下型甲真菌病112例,浅表性白色甲真菌病2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种及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治疗组每周固定日期1次口服氟康唑150 mg,连续16周。

对照组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每日2次,连续7 d,停药3周,为1个疗程,进行4个疗程,共16周。

1.3 观察项目
1.3.1 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病甲位置、病甲数量、甲厚度、周围皮肤真菌感染情况等进行记录;测量病甲面积,计算病甲面积占的百分数。

1.3.2 真菌检查所观察的病例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真菌镜检,部分患者同时进行真菌培养。

1.3.3 不良反应观察不良反应程度按轻、中、重三级判断。

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关系按五级评价,仅对肯定有关和可能有关的反应列为药物不良反应。

1.3.4 实验室检查观察并记录病例治疗前、后作血、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的结果。

另外,于治疗前及治疗4、8、12、16周进行肝功能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改变者,停止治疗。

1.4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为甲真菌病体征消失,甲板透明、光滑、平整、有光泽,病原学检查全部正常,即甲面积百分数下降指数≥0.9,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阴性。

显效为病情明显好转,积分下降指数0.70~0.89,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阴性。

进步为用药后病情好转,但不够明显,甲面积百分数下降指数0.50~0.69,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

治疗后病情无改善或加重,甲面积百分数下降指数
甲面积百分数下降指数=
■;
有效率=(痊愈+显效)/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氟康唑组有效率为83.32%,伊曲康唑组为86.6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χ2=0.25,P>0.05)。

氟康唑组痊愈率为68.38%,伊曲康唑组为71.2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16,P>0.05)。

见表1。

表1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
氟康唑组136例患者中,9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2%;酮康唑组132例患者中,10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8%。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3.39,P>0.05)。

3讨论
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统称为甲真菌病[1],多由手足癣直接传染,易感因素有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局部回流障碍、甲外伤等[2]。

长期以来,皮肤癣菌为甲真菌的主要致病菌,但近年来,非皮肤癣菌类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感染指趾甲引起的甲真菌病的比例在逐年增多[3-4]。

本次临床观察使用的氟康唑与伊曲康唑均为广谱抗真菌药物,对照组药物伊曲康唑对皮肤癣菌、酵母菌、其他霉菌均具有抑菌作用,亲脂性高,与角蛋白结合力强,推崇的治疗方案是200 mg,每日2次,连续7 d,停药21 d,再冲击3~4次[5],本研究对照组即采用该治疗方案。

治疗组药物氟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为90%,这与其分子量较小,而且与其他唑类药物相比亲水性更好有关。

氟康唑的抗真菌机制基本与唑类相同,主要通过其唑环上的第4位氮原子与含二价铁血红蛋白的细胞色素P450结合,从而抑制了C-14去甲基化酶活性,致麦角固醇合成受阻[6]。

两组均取得良好疗效,氟康唑组有效率为83.32%,痊愈率为68.38%;伊曲康唑组有效率为86.61%,痊愈率为71.21%,两组的有效率、痊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见两组疗效相当。

但是,由于氟康唑半衰期长(24~30 h)、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和组织内该药浓度是血浆浓度的5倍[7],每周只服药1次,氟康唑服用总量和次数均较伊曲康唑少,临床应用更方便;另外,氟康唑价格低于伊曲康唑,也就更经济,更适宜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伯埙.现代皮肤病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275.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3.
[3]廖万清,顾菊林.病原真菌生物研究展望[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9,2(1):2.
[4]王泽芳.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68.
[5]罗汉超,陈德字.实用皮肤性病学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5.
[6]靳培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3-454.
[7]Grant SM, Clissold SP. Fluconazole: a review of pharmacodynamic and pharmacokinec 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superficial and systemic mycises[J].Drugs,1990,39(5):877-916.
(收稿日期:2009-08-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