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益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刁本恕老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

刁本恕老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
维普资讯
第 3 第3 卷 期 20 07年 5月
中 医 儿 科 杂 志
J P DI RI S OF T M . E AT C C
V0. No 3 I3 . Ma . 0 v 2 07
日 1 。参 漆粉 , 晚饭 后半 小 时温 水 冲服 , 日 证为脾肾两虚, 剂 早 每 气不摄血。治宜调补脾肾, 益气摄 l 。l 后 , 包 周 皮肤 紫癜大部 分消退 , 有新 的斑 疹 出 血 , 血化瘀 。处方 : 参 1 、 白术 9g黄 芪 活 党 5g炒 、
1 1 日二 诊 : 月 3 服药 6剂 , 紫斑 减 少 , 乏力 减
按: 患儿因外感诱发紫癜, 病情反复、 迁延 , 轻 。原 方加 山茱萸 1 , 服 l 。 1 2 日三 以 5g继 O剂 月 3 致 阴虚 内热 。手 足 心热 、 汗 、 盗 脉细 数均 为 阴虚表 诊: 紫斑明显减少, 肤色好转 , 纳食增加。原方加 白
现, 上方加炒茜草 6g鳖 甲 1 , 、 0g 继续服药 9月。 l 、 5g淫羊 藿 l 、 5g仙茅 l 、 5g仙鹤 草 l 、 5g 当归 9g 、 20 06年 3月 l 1日复 查 尿 常规 示 :R P O(一) B D 丹参。 g鸡血藤 l g赤芍 9g茜草 9g 阿胶 9g ,L 9 、 5 、 、 、 ( , 一)镜检 R C0~ B 3爪/ 高倍镜 。患儿双下肢无 ( 烊化) 枸杞子 l 、 、 5g女贞子 l g旱莲草 l 、 5 、 5g三 紫斑 , 一般情况 良 。随访半年余 , 好 病情稳定 , 皮肤 七粉 4g 早晚分冲) ( 。服法同上。 紫癜未再反复 , 尿检持续阴性。
收稿 日期 :0 6—1 0 20 2— 5
作者简 介: 黄映君( 90一 , , 1 6 ) 女 副主任 医师 , 医学学士 , 主要从事 中医内、 儿科及 中医内病外治的临床研 究工作。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背景引言: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偏食挑食、食量减少等症状。

这种病症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至关重要。

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食欲不振和厌食症状的出现。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儿接受中医保健疗法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评估中医疗法在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在治疗这一常见疾病时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更多的患儿摆脱厌食症的困扰,恢复健康的生活。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医保健疗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临床经验,为推动中医在儿童保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

2. 正文2.1 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概述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胃脘胀闷、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该病多见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特别是体质较弱、营养摄入不足的儿童。

脾胃虚弱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脾胃功能失调,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引起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不仅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也给家长带来了困扰。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调理和膳食调理来改善脾胃功能,但长期服药易产生副作用,而只通过膳食调理效果有限。

中医保健疗法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中医保健疗法强调的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优点。

针对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特点和中医保健疗法的优势,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该病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

2.2 中医保健疗法介绍中医保健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经络腧穴理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小儿厌食症一般是指小儿由于脾胃功能虚弱或消化吸收功能不良,导致厌食,食欲不振,甚至不愿进食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保健疗法中,针灸、中药等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在本文中,将对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消化食物、吸收养分。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其功能是吸收水谷精微,运化输化,以供全身各脏腑气血之用。

脾胃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从而引起小儿厌食症。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是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提高食欲,达到治疗的目的。

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包括小儿厌食症。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适当的刺激,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增加食欲。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内关、中脘等。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小儿厌食症也有一定疗效。

常用的中药包括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这些中药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增加食欲,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为了观察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我们选择了一组患有小儿厌食症的患儿进行了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针灸和中药相结合的方法,每周进行3次治疗,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4周。

治疗结束后进行了随访观察,观察指标包括食欲恢复情况、体重增加情况、精神状态等。

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结果显示,患儿的食欲逐渐好转,愿意进食的食量明显增加,体重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可以看出,中医保健疗法对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四、总结中医保健疗法对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通过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加食欲,可以有效地缓解小儿厌食症的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保健疗法治疗。

观察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体格生长指标。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

观察组治疗后患儿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等体格生长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保健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的健康生长发育,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引言材料与方法基本信息选取符合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均为2-6岁的儿童。

男女比例为1:1,年龄(4.2±1.5)岁。

患儿均有进食厌食、腹泻、积食、消化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临床症状。

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观察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膳食调理、药物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保健疗法治疗。

中医保健疗法包括药膳疗法、穴位按摩疗法、中药浴疗法等。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体格生长指标。

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级,并记录总有效率;同时记录患儿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等体格生长指标。

统计分析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

观察组治疗后患儿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等体格生长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讨论小儿厌食症是2-6岁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而中医保健疗法可以改善脾胃虚弱的病理状态,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与健康。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观察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 571100【摘要】目的:对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中医保健疗法进行研究。

方法:在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小儿厌食症患者中选取68例证型为脾胃虚弱型的患者,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治疗方案,对实验组患者除了应用西医方案以外,再联合应用中医保健疗法,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的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8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在治疗后血清中铁、锌、钙等微量元素含量升高,镁、铜等含量下降,实验组患儿的变化幅度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保健疗法对于小儿厌食症证型为脾胃虚弱型的患者的临床效果有着明显的提高作用,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有着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医;脾胃虚弱;小儿厌食症[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health care of infantile anorexia of spleen and stomach weakness type. Methods:68 cases of infantile anorexi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9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34 cases)and control group(34 case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therapy,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94.12%)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83.2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After treatment,the content of trace elements such as iron,zinc and calcium in serum of the two groups increased,while the content of magnesium and copper decreased. The change rang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the health care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ildren with anorexia syndrome of spleen and stomach weakness,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ldren,and has a good clinical promotion valu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akness of spleen and stomach;infantile anorexia引言小儿厌食症是常见于3~6岁儿童的一种消化道功能紊乱,其主要特点的长期的食欲减退或缺乏,临床上以上呕吐、腹胀、腹泻、腹痛、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状为主要表现[1]。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厌食症是指持续性进食减少或拒食的病症,表现为食欲减退、厌恶食物、进食量极少甚至拒食等。

小儿厌食症常见于2-6岁的儿童,会导致身体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中医认为,厌食症属于脾胃虚弱的范畴,是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

中医保健疗法在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通过对一组小儿厌食症患儿采取中医保健疗法治疗,并观察疗效,为进一步探究该疗法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患儿15例,年龄范围在2-6岁之间,患儿中男女比例接近1:1,排除其他疾病的干扰。

采取中医保健疗法治疗,具体步骤如下:(1)四诊合参:根据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病情,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并结合病史,全面了解患儿的病情。

(2)中医辨证:根据四诊合参的结果,对患儿的证候进行辨证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3)中医保健疗法:根据患儿的辨证分型,采取中医保健疗法进行治疗。

具体包括脾胃健运法、温中益气法、理气和胃法等。

(4)观察疗效:每次治疗后观察患儿的食欲、进食情况、体重以及相关症状的变化。

二、观察结果2.1 治疗前观察结果治疗前15例患儿中,食欲减退的症状普遍存在,进食量明显减少甚至拒食。

患儿体重增长迟缓,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

部分患儿还伴有腹胀、腹泻、便秘等脾胃功能紊乱的症状。

治疗后的15例患儿中,其中有12例患儿的食欲明显增加,进食量逐渐恢复正常。

体重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部分患儿的相关症状也有所减轻或消失。

三、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中医保健疗法对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保健疗法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增加食欲,改善进食情况,促进营养吸收,从而改善患儿的体重和营养状况。

中医保健疗法还可以调理脾胃功能,缓解腹胀、腹泻、便秘等相关症状,增强患儿的身体抵抗力。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

样本数量较少,不能代表所有患儿的疗效。

【推荐下载】杞枣口服液治疗脾肾不足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推荐下载】杞枣口服液治疗脾肾不足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杞枣口服液治疗脾肾不足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杞枣口服液治疗脾肾不足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杞枣口服液;脾肾不足;健脾益肾 杞枣口服液由枸杞子、海参、太子参、大枣、珍珠、益智仁、焦山楂组成,具有补肾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消食化积的功效,用于治疗因厌食出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无华、记忆力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盗汗、佝偻等脾肾两亏的严重厌食症患儿。

为进一步观察其临床疗效,笔者对采用杞枣口服液治疗的30例脾肾不足型厌食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与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①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入食量较前明显减少,病程在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②体重增长停滞或减轻,有不良食欲习惯或喂养不当史;③年龄在2周岁以上,12周岁以下。

厌食症脾肾不足辨证标准:不思饮食,食而不化,大便偏稀夹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发疏无华,鸡胸龟背,发育迟缓,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红,苔少,脉弱无力[1]。

脾肾不足型证候量化标准:①食欲不振,进食量比正常同龄儿减少1/4(轻度)计3分;进食量比正常同龄儿减少1/2(中度)计6分,进食量比正常同龄儿减少3/4(重度)计9分;②体重不增、腹胀、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发疏无华、身材矮小、大便稀或便秘分别计2分。

评分9分者入选。

 纳入观察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过程应符合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规定。

 1.2 排除标准 有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已使用治疗小儿厌食症药物治疗,致药物疗效难以判断者;年龄在2岁以下及12岁以上者;或已知对本药成分过敏者;近3个月内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

 1.3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1日-2008年6月30日本院中医儿科门诊就诊的厌食症患儿3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

于己百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二法

于己百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二法

于己百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二法于己百教授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指出小儿厌食症常由“胃热”(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或“脾虚”(中气不足,脾胃纳运失调)引起。

前者多由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所致。

于己百教授治疗本病立“清胃”“健脾”之法,选用经验方“小儿清胃增食煮散”“小儿健脾增食煮散”治之。

胃热型主证:纳呆纳差,喜食冷饮,大便干结或便秘不行,好动不静,眠少急躁,舌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弦滑。

此型临床较为多见,常见于阳热体质或平素喜食零食的小儿。

治法:清胃降气,消食导滞。

处方:小儿清胃增食煮散。

黄芩10g,黄连6g,焦栀子10g,砂仁6g,鸡内金10g,焦山楂15g,炒麦芽15g,神曲15g,莱菔子15g,枳实10g,厚朴10g,炙甘草10g。

煎服:上药粉碎,分装于4个纱布袋中,沸水冲泡或冷水煎煮后服用,每次1袋,每日4次。

方义:本方以黄连解毒汤、小承气汤为主,加开胃消食、行气导滞之品而成。

黄连解毒汤(去黄柏)泻火解毒,导热下行;小承气汤(去大黄)清热泻下,消痞除满。

鸡内金、砂仁“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滇南本草》)、“醒脾,养胃,通滞气”(《本草纲目》);焦山楂、炒麦芽与神曲合称“焦三仙”,消食开胃,是治疗食积、食滞的必用之品;莱菔子既消食,又行气,主治消化不良,食积食滞,或伤食,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

常见加减:嗳气,加代赭石20g,降气除噫;脘腹胀满,加木香10g、白芷12g,行气散郁;苔黄腻者,加藿香10g、薏苡仁15g,化湿醒胃;便秘较甚,加大黄(后下)6g,通腑泻热;胃热较甚,加蒲公英20g、连翘20g,清解胃热。

脾虚型主证:食欲不振,纳谷不香,多食则脘痞腹胀,懒言少语,喜静不动,大便溏薄或有飧泄,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弱。

此型常见于身体素质较差或大病、久病之后的小儿。

治法:健脾益气,消食开胃。

处方:小儿健脾增食煮散。

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2g,炙甘草10g,陈皮10g,砂仁6g,焦山楂15g,炒麦芽15g,神曲15g,鸡内金15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脾益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补脾益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内服药健脾冲剂,源自我国明代医家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观察12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内服健脾冲剂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采用40例患儿服用儿保颗粒作为对照组,以评价补脾益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补脾益肾法具有显著益肾健脾、和胃消食的作用。

【关键词】补脾益肾法;健脾冲剂;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至拒食为主症的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

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病症之一,一般占儿科门诊就诊人数的5%。

西医目前多采用口服多酶片、胃肠道动力促进剂、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方法治疗,但西药治疗临床疗效欠佳,并常有胃部不适、甚至发生药物中毒等副反应。

小儿厌食症多迁延不愈,病程较长,脾胃虚弱症最为常见,近年来,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脾胃虚弱症多合并肾虚症状,我们采用中药补脾益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虚弱型,获较高的临床治愈率,且未出现毒副作用,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遵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共收集符合厌食症诊断标准的患儿169例,脱落6例,剔除3例,余160例病例合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1~5岁36例,5~10岁72例,10~14岁12例;病程平均(12.655±12.113)个月;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5岁8,5~10岁23例,10~14岁9例;病程平均(13.535±12.523)个月。

1.2 中医症候
160例患儿均有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的表现。

其他症状出现情况,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面色萎黄98、30例,畏寒肢冷90、28例,乏力神疲108、36例,肌肉松软,形体偏瘦108、38例,舌质淡,苔白,脉无力109、35例。

实验组的积分值为(17.44±6.64),对照组为(18.39±4.74)。

两组患者治疗前其一般资料及中医症候等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中厌食症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8年10月制定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症诊断标准,病情分级按以加权法拟定的症候评分标砖。

其中轻度:主症积分4分;中度:主症积分5~9分;重度:主症积分≥10分。

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年龄1~14岁的患者列为入选病例。

本临床研究遵循随机分组、双盲、平行对照的原则进行。

分组采用SAS8.0 proc plan过程生成随机数字,按照入选的时间按顺序依次发药。

治疗组以健脾冲剂(本院制剂室制备)1~3岁,每次1袋;3~5岁,每次1.5袋;5~7岁,每次2袋;7岁以上,每次2.5袋,均3次/d,饭前服,温水送下。

对照组选用儿宝颗粒(江西博士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袋10 g),1~3岁,每次半包;3~7岁,每次一包;7岁以上,每次一包半,均3次/d,40 d为一疗程。

治疗前1月和治疗期间两组皆停用其他助消化药。

对治疗期间发生泄泻、感冒等病症者,应采用常规治疗,但不得使用助消化类中西药物。

对所加的治疗,均需在观察表上记录清楚使用时间、药名、用量、使用次数等,以便总结时如实报告。

3 结果
4 安全性评价
试验组发生3例不良事件,为服药后腹痛、上感,由研究者判定为均与试验药物无关。

有2例患者疗后4周出现血常规(WBC)异常,有1例患者疗后2周出现尿常规异常,对照组有1例患者疗后3周出现便常规异常,有2例患者治疗前后便常规异常,经研究者判断均与试验用药无关,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其余未发现副反应,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也未发现与试验药物有关的异常改变。

5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所致,如父母缺乏育婴保健知识,没按时添加辅食,或断奶后未能使孩子适应普通饮食,或予过多肥甘厚味,或过分溺爱,任其恣食生冷,或不按时进食及小儿挑食等;此外,小儿突然遭受情绪刺激,特别是进食时遭受责骂训斥、多病、久病、病后失调、用药不当等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是产生厌食的重要因素。

小儿时期,体禀脾胃虚弱,“脾常不足。

若饮食不当,饥饱不匀,饥则伤胃,饱则伤脾,致使脾胃功能紊乱,纳化失常。

脾不健则食不化,胃不和则食不消。

长期厌食又可导致气血不足,气血不足进而不能充实肾精,肾阳虚惫,不能温朐脾阳,又进一步影响脾胃的运化,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

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

“先天为后天之根”(《医述》)。

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

所以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张聿青医案》)。

“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娠》)。

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

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辩证关系。

脾与肾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

本课题所选用的内服药物是笔者经过多年临床摸索,针对小儿厌食症中脾胃
虚弱,肾阳虚惫的病理机制,在古方健脾散的基础上突出温补肾阳化裁而来,药物组成是山药、淫羊藿、党参、白术、益智仁、芡实、神曲、炒山楂、炒麦芽、莱菔子、鸡内金、当归、大枣、甘草。

纵观全方,补中有消,消中有运,补而不滞,消不伤正,运、消、补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了治疗目的。

临床研究表明: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在改善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治疗组在改善血红蛋白及血锌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比较有可比性。

研究结果显示,补脾益肾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虚弱,伴有肾阳虚惫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健脾助运法。

研究中未发现该药的副反应,显示出该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钢.加味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症体会.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4):43.
[2]黄建业.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8,20(2):67.
[3]林启声.小儿厌食症论治规律.中国民间疗法,2000,8(4):78.
[4]骆常义,王淑英.小儿厌食辨治8法.河北中医,2001,23(5):353354.
[5]汪受传,尤汝涕,郁晓维,等.运脾方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2):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