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不如补肾的原因是什么
虚弱和强壮是一对矛盾

虚不受补虚弱和强壮是一对矛盾,虚弱的人都想追求强壮,于是想方设法地服用各种补品。
尽管中药中的补品十分丰富,可是仍然不能解决虚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虚不受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的学问。
1、虚是什么虚不受补,通常是指患有虚证的人,用于补剂以后,不能耐受,出现上火症,往不爱发热,或者发热也不会很高,对病邪反应很轻,或者根本没有反应。
再比如,一些瘦弱女子,成天乏力不舒,却能活到八九十岁;而一些壮汉,力大无比,却寿命未必长久。
这说明体质弱的人未必不长寿;而体质壮的人,却更容易得暴病、重病。
因为,体质且弱,如果养护得好,气血阴阳得以平衡,虽然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也可以不生病,;甚至由于低耗,反而容易长寿;而体质壮的人,常常不太在意身体,更不会去刻意养护,机体损耗多,遇到邪气或不良因子机体反应强,不易保持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因此,常常爱患一些较重的疾病。
总之,实证即邪气实,正气也足,症状表现也较剧烈;虚证即正气亏,感受邪气常常也轻,症状表现多不甚剧烈。
“非典”期间也是这样,往往能活下来的老人、小儿较多;而青壮年往往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
2、虚如何补明白了什么是实证,什么是虚证,当然也就容易判断究竟是不是虚不受补了。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会感到困惑,明明像是虚证,为什么还是不能补呢?这就是因为其中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虚中夹实,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问题;除此,咀还要明确虚是什么虚,气虚还是血虚,心气虚还是肺气虚,肾虚还是脾而是有着种种的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早有提示,清代名医吴瑭就说过:“俗传虚不受补,便束手无策,以为可告无愧。
盖曰非我之不会补,彼不受也。
不知虚不受补之症有三:一者湿热盘踞中焦;二者肝木横穿土位;三者前医误用呆腻,闭塞胃气而然。
湿热者,宣其湿而即受补;肝木横者,宣肝络,使不克土即受补;误伤胃气者,先和胃气。
和胃有阴阳之别、寒热之分:胃阳受伤,和以桔、半(指中药橘红、半夏)之类;胃阴受伤,和以鲜果汁、甘凉之类。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
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
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
1.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
“先天为后天之根”(《医述》)。
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
所以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张聿青医案》)。
“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娠》)。
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
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
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辩证关系。
总之,脾胃为水谷之海,肾为精血之海。
”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
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
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景岳全书·脾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
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
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脾与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
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
但须指出,由于有“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之论,因此对脾肾两虚证的治疗大法,有“补肾不若补脾‘’和‘补脾不若补肾”的学术之争。
如李东垣、罗谦甫以补脾立论,主张“补肾不若补脾”。
许叔微、严用和以温肾为法,主张“补脾不若补肾”。
补脾胃和补气血有什么区别

补脾胃和补气血有什么区别补脾胃和补气血是两种常见的养生方法,具有改善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但是这两种方法有着不同的治疗方向和特点,下面从高级养生师的角度分别介绍它们的区别和相关的食谱或偏方。
一、补脾胃和补气血的区别1、治疗方向不同补脾胃是为了提高身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增强体质,属于改善脾胃功能的养生方法。
而补气血则是为了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提高血液循环,属于调理身体气血的养生方法。
2、适应症不同补脾胃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补气血主要适用于贫血、疲倦乏力、月经不调等症状。
3、食物选择不同补脾胃主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粥类、蔬菜、水果等。
而补气血则需要选择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枸杞、猪肝等。
二、补脾胃和补气血的食谱及偏方1、补脾胃的食谱(1)山药粥材料:山药、糯米、红枣、蜜枣、冰糖。
制作方法:①将山药去皮,切成小块,和糯米一起加水煮开;②加入红枣、蜜枣和冰糖煮至粥烂。
(2)百合莲子瘦肉汤材料:百合、莲子、瘦肉、姜片。
制作方法:①将百合和莲子提前泡软,瘦肉切块;②将瘦肉放入凉水中烧开去除浮沫,加入百合、莲子和姜片,中火煮2小时。
2、补气血的食谱(1)红枣蛋材料:红枣、土鸡蛋、冰糖。
制作方法:①将红枣洗净切成小块,加入清水煮10分钟,煮成红枣汁;②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红枣汁和冰糖,搅拌均匀,加盖蒸10分钟即可。
(2)红糖姜汤材料:红糖、老姜、红枣。
制作方法:①将老姜洗净切成薄片,红枣洗净备好;②将红糖溶解在清水中,加入老姜和红枣,中火煮20分钟即可。
三、注意事项1、饮食要调节不能过咸、过甜、过麻辣过油腻,以防消化不良或加重贫血等症状。
2、不宜过量补脾胃和补气血的食谱或偏方都不能过量,以防引起身体的不适症状或不良反应。
3、适宜时机补脾胃和补气血的食谱或偏方最好在早餐或午餐时食用,以利于效果的发挥和身体的吸收。
四、养生建议作为高级养生师,我认为最重要的养生建议就是平衡饮食,从而达到补脾胃和补气血的效果。
10中医各家学说题(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1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2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补肾的原理

中医补肾的原理中医补肾的原理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
中医认为肾脏是人体五脏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主管生殖、生长、发育、排泄等多方面的功能。
补肾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肾主藏精:中医认为男性肾藏精,女性肾藏精血。
男性补肾,主要是为了补充精气,提高生殖能力;女性补肾,主要是为了调养生殖系统,维持月经正常,保持生育能力。
常用的补肾药物如淫羊藿、杞菊地黄丸等,通过补充肾虚导致的精气亏损,来增强性功能、提高生殖能力。
2. 肾主生殖:中医认为肾为生殖之本,肾阳是男性性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肾阴是女性生育能力的重要基础。
肾阳虚者,男子阳萎,女性性冷淡,可通过补肾阳的药物如狗鞭、菟丝子等来增强性欲和改善性功能。
肾阴虚者,女性月经不调,容易流产,可通过补肾阴的药物如膏肓蛤蚧丸、六味地黄丸等来调养生殖系统,增强生育能力。
3. 肾主生长发育:中医认为肾主生长发育,肾虚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或者老年人虚损,可通过补肾药物来促进生长发育和改善机体老化。
常用的补肾药物如补骨脂、深海鱼油等,通过滋补肾虚,促进骨髓生成和骨骼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力。
4. 肾主排泄:中医认为肾主水液代谢,肾虚导致水湿内停、排泄功能减退。
常用的补肾药物如猪苓、七叶胆等,通过渗利湿补肾虚,促进水液代谢,调理水液平衡,改善排泄功能。
5. 肾主生命之源:中医认为肾主生命之源,肾虚会导致机体精神疲惫、精力不足、抵抗力下降等。
常用的补肾药物如人参、黄精等,能够通过滋补肾精,增强机体精神活力和抵抗力,改善疲劳状态。
总结来说,中医补肾的原理就是通过选择适当的药物来补益肾虚,调理肾脏功能的失调,以达到增强生殖功能、促进生长发育、改善排泄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等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补肾是个体化的,根据不同的肾虚症状、体质、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补肾药物和治疗方法。
同时,补肾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调理生活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和休息,以维持肾脏的健康。
“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辨析

“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辨析“补肾不如补脾”与“补脾不如补肾”,是中医学中争论颇多的两大治病法则,后学者常感扑朔迷离,难得要旨。
为此,浏览前人典籍,广寻诸家之言,以定其确切之意,勉力成文,尚祈教于同道。
(一)“补肾不如补脾”说明清大多医家都称此说出自唐代孙思邈,但遍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均未见到。
其说最早提出者,当是宋代孙兆,原著可能已佚,仅载于张锐《鸡鸣普济方〃卷十二》“大效厚朴煎”条下,其曰:“治脾胃虚弱,不入饮食。
孙兆云:补肾不如补脾。
脾胃既壮,则能饮食既入,能旺荣卫,荣卫既旺,滋养骨骸,保养精血,是以素问云:精不足补之以味,形不足补之以气。
宜服此药。
大补脾肾虚损,温中降气化痰进食。
”其基本观点就是,脾为后天之本,津血精液生化之源,肾须脾的供养,才能充盛,肾虚则补脾。
这一观点得到后世医家的继承和发挥。
如朱丹溪云:“补肾不如补脾,脾得温则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
”(《格致余论》)胡慎柔也说:“先天固有损者,非后天损之,治先天后治后天耳,岂能舍后天治先天。
”(《慎柔五书》)陈修园亦曰:“人之既生,全赖中宫输及肾后肾得补益”,“真阴精血亏损,必救太阴阳明。
”甚至还绝对地说:“真正肾虚,必专补脾。
”(《景岳新方砭》)(二)“补脾不如补肾”说明清医家都称此说出自宋代许霞微,但查许氏著作,均未见到。
许氏在《普济本事方〃卷二》“二神园”条下仅说:“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予授此方即服之欣然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虚。
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臵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最早提出此说者,当是宋代严用和。
严氏在《济生方〃五脏门〃脾胃虚实论治》“补真丸”条下说:“大抵不进食,以脾胃之药治之多不效者,亦所谓焉。
人之所生,不善调养,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大腑溏泄,此皆真火衰虚,不能蒸蕴脾土而然。
中医的各家学说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六变”指。
中医补脾的原理及方法

中医补脾的原理及方法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也被称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主要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提取气血精华,运输水谷精微至四肢百骸,以及协调脏腑功能等。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导致脾气虚弱,引起一系列的消化不良和其他身体症状。
因此,补脾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补脾的原理可以概括为“益气固脾”。
中医认为,脾胃失调主要源于脾气不足,导致气血运化功能低下。
而补脾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益气保持和增强脾胃的功能,从而恢复正常的消化、吸收和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
补脾的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中药调理和其他辅助疗法。
1.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补脾的基础。
首先,需要加强对消化道温和、易于消化的食物的摄入,如易于消化的杂粮、蔬菜、水果、瘦肉等。
其次,应该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益于肠道蠕动和排便。
此外,合理分餐、避免暴饮暴食,尽量避免寒凉生冷、油炸等食物的摄入也是补脾的重要方面。
2. 中药调理:常用的补脾药物主要包括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
这些药物具有益气、健脾、调理消化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气不好、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此外,中药调理补脾还可以根据具体症状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搭配,例如脾肾两虚可使用刺五加、淮山药等补肾健脾的药材。
3. 其他辅助疗法:补脾的其他辅助疗法包括针灸、艾灸、拔罐、足部按摩等。
其中,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脾胃的功能,改善消化不良和运化功能低下;艾灸可以通过温经散寒、益气补脾的作用来调理脾气虚寒等症状;拔罐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来调理脾胃功能;足部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脚底反射区来调理脾胃功能。
总之,补脾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改善人体消化吸收功能,提高人体的营养吸收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药物进行补脾治疗,以达到益气固脾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补脾不如补肾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大家都知道脾脏和肾脏都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脾脏负责气血的调和,而肾脏去负责排毒养颜,但是对于某些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来说,一旦脾脏
大家都知道脾脏和肾脏都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脾脏负责气血的调和,而肾脏去负责排毒养颜,但是对于某些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来说,一旦脾脏和肾脏都出现功能受损的现象的时候,那么先对哪一种器官进行保养就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选择的难题,其实我要告诉大家,补肾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补脾,那么补脾不如补肾的原因是什么呢?
五脏六腑在整体功能和谐的基础上,各个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中医治病八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区别,每一种方法只要应用适宜,都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而“肾脏为后天之本”,脾肾对生命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对虚弱病症如何用补上,是该补脾还是补肾,历代医家有着不同意见。
“药王”孙思邈倡导“补脾不如补肾”,他说:“肾脏既壮,则能饮食既入,能旺荣卫,荣卫既旺,滋养骨骸,保养精血……”。
肾藏精气,但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决定一个人的体质遗传因素,这是自己不可选择的;后天之精来源于日常饮食,也称水谷精微,是由“后天之本”的肾脏所决定的。
李东垣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肾脏之气充盈,而后能滋养元气”,强调了肾脏对元气的充养作用。
不论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都需要肾脏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才能盛而不衰,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由此可见肾脏保养是养生的重中之重,一个人即使先天禀赋不足,但只要肾脏旺盛,后天可以弥补先天的缺陷,身体仍然会逐渐强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