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辨析
补脾不如补肾的原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补脾不如补肾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大家都知道脾脏和肾脏都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脾脏负责气血的调和,而肾脏去负责排毒养颜,但是对于某些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来说,一旦脾脏
大家都知道脾脏和肾脏都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脾脏负责气血的调和,而肾脏去负责排毒养颜,但是对于某些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来说,一旦脾脏和肾脏都出现功能受损的现象的时候,那么先对哪一种器官进行保养就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选择的难题,其实我要告诉大家,补肾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补脾,那么补脾不如补肾的原因是什么呢?
五脏六腑在整体功能和谐的基础上,各个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中医治病八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区别,每一种方法只要应用适宜,都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而“肾脏为后天之本”,脾肾对生命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对虚弱病症如何用补上,是该补脾还是补肾,历代医家有着不同意见。
“药王”孙思邈倡导“补脾不如补肾”,他说:“肾脏既壮,则能饮食既入,能旺荣卫,荣卫既旺,滋养骨骸,保养精血……”。
肾藏精气,但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决定一个人的体质遗传因素,这是自己不可选择的;后天之精来源于日常饮食,也称水谷精微,是由“后天之本”的肾脏所决定的。
李东垣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肾脏之气充盈,而后能滋养元气”,强调了肾脏对元气的充养作用。
不论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都需要肾脏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才能盛而不衰,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由此可见肾脏保养是养生的重中之重,一个人即使先天禀赋不足,但只要肾脏旺盛,后天可以弥补先天的缺陷,身体仍然会逐渐强健起。
周慎斋《脉法解》补注

周慎斋《脉法解》补注慎斋脉法流传已久,清陈嘉璴所注《脉法解》也堪称精妙。
然其多在脉后缀以方、药,却易使人落入方脉对应之窠臼。
夫脉,原以分析病机,进而处方,一脉可主多病,一病可见多脉,非脉与方、药一一对应。
故不揣陋鄙,予以补注,以便于临证为旨归。
体例、条文仿《脉法解》,亦多采其意。
少数条文简单易懂或重复,不注。
上卷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左右手对待而言,左主血,右主气;左主外感,右主内伤。
杂病则以右为表,里邪外出可见右脉浮。
此三部混言之,混言与分言可结合应用。
如左三部沉细力弱,而左尺兼歇止,则示人阴血不足而尤以肾虚为甚,当重用地黄。
慎斋此言示人气血不可分离,血能载气,气能生血摄血行血,气血周流全身而不息。
二、左手寸脉旺,右手尺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相火代之,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脉旺,重在浮取有力,而沉取力大减,乃至无力,外有余内不足之象。
另有一种脉象,初按有力,继之力大减,诊断意义近旺脉。
脉旺非实火,乃阳气虚浮在外。
相火虚浮,故滋阴以敛之。
心火虚浮,故补而敛之,茯神、远志、枣仁皆入心补心之味,引生脉散入心,兼防火旺烁金。
陈注以心肾不交、保金生水立论,可参。
三、右手寸脉旺,左手尺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只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起火。
左尺旺,肾阴不足。
右寸旺,肺阴不足。
二者俱旺,肺肾阴俱不足。
故,左尺旺治以六味,右寸旺可治以生脉散、麦门冬汤之类。
用人参者,阳生阴长之意。
左尺右寸均旺,当视情势轻重而治之,轻者可生脉散保金生水,加当归以兼顾肾,重者当合方以治。
其当归滋肾之法,现仍常用,左尺无力或搏动不清者加当归常能更快改变脉象。
四、肾脉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左右尺旺,亦六味地黄汤。
两尺俱旺,当以六味、左归为正治,以生脉散补母辅之,故有第五条。
张景岳运用熟地黄经验

张景岳运用熟地黄经验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以下引文出处同此者均省略)中共蚁集新方180余首.其中熟地黄、当归联用的方剂30首。
此类方剂漫衍在补阵、和阵、散阵、热阵和因阵中.普遍地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调治。
熟地黄、当归联用在不同的方剂中有其不同的调治作用.兹归结如次。
1 补血当归、熟地黄联用在方中用于补血者如五福饮(熟地黄、当归、人参、白术、甘草)。
对待此方的适当证.张景岳说:“凡五脏气血牺牲者.有此能兼治之.足称霸道之最。
”此方主治五脏气血牺牲.故以当归、熟地黄补血.人参、白术、甘草补气。
临床用于外科杂病.如虚损、非风、不寐、眩晕等(《景岳全书·杂证谟》).亦用于妇科疾病如血虚经乱、崩淋经漏不止、胎漏等(《景岳全书·妇人规》).以及小儿科疾病如慢惊风、五脏气血俱虚的假热证等(《景岳全书·小儿则》)。
当归、熟地黄联用以补血的方剂尚有其它作用.如补血以抗邪.其代表方剂如五柴胡饮(熟地黄、当归、柴胡、白术、白芍药、炙甘草、陈皮);补血以调经.其代表方剂如决津煎(熟地黄、当归、泽泻、牛膝、肉桂、乌药);补血以助产.其代表方剂如滑胎煎(熟地黄、当归、川芎、杜仲、枳壳、山药);补血以种子.其代表方剂如毓麟珠(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菟丝子、杜仲、川椒、鹿角霜)等等。
2 滋补阴精当归、熟地黄联用以滋补阴精的代表方剂如当归地黄饮(熟地黄、当归、山药、杜仲、牛膝、炙甘草、山茱萸)。
此方“治肾虚腰膝疼痛等证”。
肾虚腰膝疼痛为肾中阴精不敷所致.故以当归、熟地黄滋补阴精.当归虽为补血药.但精血可互生.血可转化为阴精.其它药品亦皆为补肾药。
再如六味回阳饮(熟地黄、当归身、人参、制附子、炮干姜、炙甘草).“治阴阳将脱等证”。
此方即四逆加人参汤再加当归、熟地黄。
当归、熟地黄补阴精.四逆加人参汤以壮元阳.故适于阴阳将脱证。
临床用于虚损伤寒、气厥等外科杂病(《景岳全书·杂证谟》).亦用于小儿慢惊风、盗汗等儿科疾病(《景岳全书·小儿则》).以及痘疹属虚寒者(《景岳全书·痘疹诠》)。
从脾胃论治不育症验案2则

176第11卷 第11期 2009 年 1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11 Nov .,2009口微渴不多饮,纳少,精神疲惫,脉细略数,舌质红,苔薄白。
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今求治于中医。
辨证为气阴两伤,心脾两亏。
治以益气养阴,调补气血,补益心脾。
方以当归六黄汤加味,药用:黄芪30g,太子参30g,当归10g,五味子10g,生地15g,熟地15g,寸冬15g,酸枣仁15g,茯神15g,元肉15g,黄芩6g,黄连6g,黄柏6g,木香6g。
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告知,汗出减少,手脚心仍觉热,腹部微痛,余症同前。
上方减去黄芩6g,黄柏6g,加白术15g,山药15g,5剂而心悸定,夜眠安,余症均明显减轻,三诊守方,继服20余剂,诸证悉除。
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的区别明确指出:“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自汗多责之气虚,盗汗多责之阴虚。
本例既有自汗,又有盗汗,笔者认为,阴血不足,阳气亦虚;卫阳固于外,腠理致密,则汗何由出?又汗为心之液,汗多必伤心血而致心悸少寐,面色无华等症,辨证为气阴两伤,心脾两亏,用当归六黄汤酌减苦寒清热之品的用量,合生脉饮,又暗含当归补血汤之意,再加益心脾补气血之品而快速收功。
4 糖尿病任某,女,48岁。
5年前患糖尿病,血糖介于18~22mmol/L,口服多种降糖药均疗效不佳,后改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每日用量达50单位,配合口服二甲双胍片500mg,每日3次,血糖仍波动在10~15mmol/L,甘油三酯5.2mmol/L,胆固醇9.6mmol/L。
为进一步治疗而求诊于中医。
患者体格肥胖,食欲旺盛,多食易饥,口干渴喜饮,倦怠乏力,懒言,畏寒喜暖,四肢末端麻木疼痛,大便质稀,小便频数。
舌淡白体胖大,质隐青,苔面少津,脉沉弱。
诊断为消渴(Ⅱ型糖尿病),辨证为阴阳两伤,湿浊内蕴,脉络瘀阻。
中医补脾胃补肾的方法

中医补脾胃补肾的方法中医养生历史悠久,以补脾胃补肾为核心,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
下面从经验丰富的养生专家的角度,列出6个标题逐一展开分析。
一、补脾脾主运化,中医认为脾虚会导致食欲不振、身体疲乏、水肿等症状。
以下是一款补脾的食谱:将若干个香蕉、苹果和梨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的蜂蜜,放入烤箱中烤20分钟左右,烤至水分蒸发后即可食用。
注意事项:不宜食用过多,以防引起腹泻。
二、补胃胃主受纳,中医认为胃虚会导致消化不良、胃胀等症状。
以下是一款补胃的食谱:将若干个红枣、山楂和桂圆肉煮沸,加入适量的冰糖,煮至汤汁浓稠,即可食用。
注意事项:不宜食用过多,以防引起口腔溃疡。
三、补肾肾主藏精,中医认为肾虚会导致精力不足、腰酸背痛等症状。
以下是一款补肾的药方:将熟地黄、枸杞子、山药、肉苁蓉、淮山鸡血藤等药材放入炖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炖煮2小时左右,即可食用。
注意事项:不宜食用过多,以防引起口干舌燥。
四、黑豆粥黑豆粥是一款补气血的养生食谱。
制作方法:将黑豆放入水中浸泡一夜,将浸泡好的黑豆加入适量的水中,煮沸后再煮20-30分钟,加入适量的冰糖即可食用。
注意事项:不要吃太多,以防影响消化,也不宜长时间食用。
五、山药牛奶山药牛奶是一款补肺的养生饮品。
制作方法:将山药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30分钟,将煮好的山药捣碎,加入适量的牛奶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注意事项:不要吃太多,以免引起腹泻。
六、砂锅鸡汤砂锅鸡汤是一款补肺养生食谱。
制作方法:将鸡肉、海参、银耳、枸杞子、草果等材料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再用小火炖煮2-3小时即可。
注意事项:不宜多吃油腻食物,建议每周食用1-2次。
三个养生建议:1. 不要吃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2. 每天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锻炼身体。
3. 睡前可以进行冥想或舒缓运动,帮助身体放松。
浅谈“补脾不如补肾”与“补肾不如补脾”

浅谈“补脾不如补肾”与“补肾不如补脾”
谢玲;赵玛丽;谢青
【期刊名称】《井冈山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补脾不如补肾"与"补肾不如补脾"是中医学界的两种学术观点,从脾与肾的生理病理关系,古代医学文献及临床应用情况分析,阐明治脾与治肾应就病情轻浅,用药时应有轻重之异,不可滥用。
【总页数】2页(P128-129)
【作者】谢玲;赵玛丽;谢青
【作者单位】吉安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2
【相关文献】
1.浅谈"补脾不如补肾"与"补肾不如补脾" [J], 谢玲;赵玛丽;谢青
2.浅谈“补脾不如补肾”与“补肾不如补脾” [J], 谢玲;赵玛丽;谢青
3.补脾补肾说探析 [J], 彭丽坤
4.三阴三阳与叶天士"早补肾晚补脾"思想 [J], 赵梓羽;顾植山
5.论补肾不如补脾与补脾不如补肾 [J], 夏永良;易杰;李德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补脾肾的功效与作用

补脾肾的功效与作用补脾肾的功效与作用脾肾是人体中重要的器官,它们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脾主运化,肾主藏精,两者合作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
脾肾健康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当脾肾功能失衡时,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补养脾肾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补脾肾的功效与作用。
一、补脾肾的基本概念脾肾相互依存,相生相克。
脾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对食物进行运化,提供营养物质给全身各部位;肾主藏精,控制生殖、生长、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
脾主运化,肾主生化,两者配合进行正常的代谢过程。
脾肾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性功能异常等一系列问题。
二、补脾肾的功效1.提高消化吸收能力:补养脾肾可调节食欲,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提高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
2.增强免疫力:脾肾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作用。
补养脾肾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病的发生。
3.改善睡眠质量:脾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
补养脾肾可调节人体的生物钟,促进睡眠质量的提升,使人精神焕发。
4.促进体力恢复:脾肾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基础,在剧烈运动或疲劳后,脾肾功能易出现损伤。
通过补养脾肾,能够提高人体的体力耐力,加快恢复过程。
5.抗衰老:脾肾主藏精,精气足则脏器功能才能正常工作,防止机体过早衰老。
补养脾肾可以促进肌肤细胞的更新,延缓衰老过程,使人看起来更加年轻。
6.调节生殖系统:脾肾是生殖系统的重要调节器官,补养脾肾可以调节生殖功能,改善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等问题。
7.增强性功能:肾主藏精,补养肾可增强肾脏功能,提高性功能。
对于男性而言,补养脾肾还可以更好地延长性生活时间、提高性欲。
8.保护心脑血管:脾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脑部功能受损等问题。
通过补养脾肾,可以增强心脑血管的健康,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补脾肾的方法1.饮食调理补养脾肾的方法之一是通过饮食调理。
中医不传之密究竟是什么

中医不传之密究竟是什么展开全文导读:很多人看中医特别喜欢寻找验方、偏方,特别喜欢找名老中医出方,一次开方,治疗几个月。
但是一个方剂开出来很好,也许对一个人有效,另外一个人无效。
究竟为什么?行医几十年,中医治疗疾病是否有规律可循,中医是否能传承?如何传承?最关键问题是思考中医不传之秘究竟是什么?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静与悟静与悟的清修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学习钻研中医进阶的一种状态,用清逸起于浮世,纷扰止于内心之心态去除一种烦躁,以超然,静观喧嚣之美阅读中医经典,做到一种静与悟的境界,不断升华自己内涵,不断提升自己中医学水平。
《伤寒质难》所说:“夫治病之要,必先观察体气。
……医者调护体力,使其适符自然疗能,则厥疾可瘥,亦执简驭繁之道也”,经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多思考学习中医经典需要静与悟,把经典思维用于临床需要反复思考琢磨。
中医临证时,你想补好脾胃,就要学习经典如何补益脾胃之气,肾藏精气,但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决定一个人的体质遗传因素,这是自己不可选择的;后天之精来源于日常饮食,也称水谷精微,是由“后天之本”的脾胃所决定的。
“药王”孙思邈倡导“补肾不如补脾”,“脾胃既壮,则能饮食既入,能旺荣卫,荣卫既旺,滋养骨骸,保养精血……”。
李东垣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充盈,而后能滋养元气”,强调了脾胃对元气的充养作用。
“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有些医家如清·陈念祖撰《景岳新方砭》提出“调理脾胃以治百病”之说。
“真正肾虚,必专补脾”。
朱丹溪亦在《格致余论》云:“补肾不若补脾,脾得温则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脾统四脏”,你想补好脾胃脾胃之气就需要认真研究李东垣《脾胃轮》,同时还需要研究各代医家经典补脾之说和补脾之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辨析
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辨析
“补肾不如补脾”与“补脾不如补肾”,是中医学中争论颇多的两大治病法则,后学者常感扑
朔迷离,难得要旨。
为此,笔者浏览前人典籍,广寻诸家之言,以定其确切之意,勉力成文,尚祈教于同道。
(一)“补肾不如补脾”说
明清大多医家都称此说出自唐代孙思邈,但遍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均未见到。
其说最早提出者,当是宋代孙兆,原著可能已佚,仅载于张锐《鸡鸣普济方·卷十二》“大效厚朴煎”条下,其曰:“治脾胃虚弱,不入饮食。
孙兆云:补肾不如补脾。
脾胃既壮,则能饮食既入,能旺荣卫,荣卫既旺,滋养骨骸,保养精血,是以素问云:精不足补之以味,形不足补之以气。
宜服此药。
大补脾肾虚损,温中降气化痰进食。
”其基本观点就是,脾为后天之本,津血精液生化之源,肾须脾的供养,才能充盛,肾虚则补脾。
这一观点得到后世医家的继承和发挥。
如朱丹溪云:“补肾不
如补脾,脾得温则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
”(《格致余论》)胡慎柔也说:“先天固有损者,非后天损之,治先天后治后天耳,岂能舍后天治先天。
”(《慎柔五书》)陈修园亦曰:“人之既生,全赖中宫输及肾后肾得补益”,“真阴精血亏损,必救太阴阳明。
”甚至还绝对地说:“真正肾虚,必专补脾。
”(《景岳新方砭》)
(二)“补脾不如补肾”说
明清医家都称此说出自宋代许霞微,但查许氏著作,均未见到。
许氏在《普济本事方·卷
二》“二神园”条下仅说:“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予授此方即服之欣然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虚。
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最早提出此说者,当是宋代严用和。
严氏在《济生方·五脏门·脾胃虚实论治》“补真丸”条下说:“大抵不进食,以脾胃之药治之多不效者,亦所谓焉。
人之所生,不善调养,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大腑溏泄,此皆真火衰虚,不能蒸蕴脾土而然。
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如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能开矣。
”此说的实质,就是通过温补肾阳以达到运脾阳而治疗脾阳虚的病证。
周慎斋也云:“火乃生土,故知非此火,则土亦无生。
”(《医家秘奥》)
(三)二说的联系与区别
脾为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主运化,须借肾中阳气以温煦;肾藏精气,又赖脾化精微以充养。
因此,在生理上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的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关系;病理上,二者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或脾阳久虚,损及肾阳,均可导致腹中冷痛、下利清谷等脾肾阳虚证。
其实,“补肾不如补脾”与“补脾不如补肾”,正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脾与肾的这种依存关系,只是由于两派医家的临床经验不同,对脾肾关系的理解各有偏重。
因此,他们在著作中不遗余力地阐述各自的学术观点,重此而略彼,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的门户之见。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错综复杂的,因此二说在临床上不能固守拘泥,而应灵活变通。
脾虚肾不虚者,宜直截补脾,无须补火生土;肾虚脾不虚者,宜直接补肾,无须补土生火。
若脾肾两虚,又当分清何者为主为本。
如肾虚为本,当补火生土;如脾虚为本,又当补土生水。
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云:“脾肾两脏,皆为根本不可偏废,古人或谓补脾不如补肾者,以命门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谓补肾不如补脾,从饮食之精自能下注
于肾也。
须知,脾弱而肾不虚者,以补脾为亟;肾弱而脾不弱者,则补肾为先;若脾肾两虚,则并补之。
”此言颇为中肯。
所以,“补脾不如补肾”与“补肾不如补脾”,各有其适用范围。
“补脾不如补肾”是针对那些由于肾阳亏虚,不能温运脾土的情况而设的,如五更泄泻等,并非脾虚病人一律补肾;“补肾不如补脾”也仅就长期脾胃虚弱,生化乏源而致肾虚失藏而言的,如某些虚劳病等,也非肾虚一概补脾。
如果偏执一端,一味强调一说,常会投药罔效,延误病情。
以下所举二例病案,即为明证。
例一:李翰林劳而无度,醉而御内,汗出痰多,服宽膈化痰之药,转觉滞闷。
诊其脉沉而涩,两尺尤甚。
曰痰得涩脉难愈,况尺中涩甚,精伤之象也,用法不治。
乞投剂,勉用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两帖有小效。
李曰:涩脉不减,脉至无根,死期近矣。
果十日而殁。
(《续名医类案》)
按:本案属肾阴亏虚,虚火灼津为痰,当以滋补肾阴,化痰去浊为正治,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取补中益气汤,肾阴已虚又投以温燥劫阴之品,岂能无虞。
例二:江篁南治一人,病泻困倦,胸满胀,江切其脉。
告曰四君子加陈皮、香附、山楂、枣姜、莲实,数剂而安。
病者曰:某尝夏秋患滞下,已而作泻腹痛。
医以茱萸、补骨脂作丸,服三、四两。
不效,更医,以三黄丸,服过五两,食减。
又更一医,以菊花芩连等药投之,一日作七八度
,遂病如是。
所以,知其人脾胃伤者,六脉浮大而右关尤甚也。
(《名医类案》)
按:病人先患滞下,后又泄泻腹痛,此乃脾虚湿盛、气机阻滞所致,故治法当为健脾化湿、斡旋气机,选用四君子汤、理中汤加减,而医投茱萸、补骨脂,意在温肾阳以暖脾阳。
孰不知该患者并无肾虚,仅脾虚而已,故温补肾阳无效,后苦寒药伤胃,投四君子汤,自在情理。
总之,“补肾不如补脾”与“补脾不如补肾”是古代医家可贵的经验总结,但也存在一定偏
颇。
这就需要我们辨证分析,灵活运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