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医各家学说题(附带答案)

合集下载

中医各家 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 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学的“各家学说”是指()A. 医学理论的不同流派B. 中医各个学院的教学内容C. 医学研究的多样性和综合性D. 中医学的三大理论体系答案:A2. 以下哪个学说主张“阳气亢盛,阴气亏虚”?A. 四气学说B. 五行学说C. 六经学说D. 三因学说答案:C3. “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哪一学派的核心理论?A. 阴阳学派B. 五脏学派C. 望诊学派D. 针灸学派答案:A4. 中医学中的“寒热学说”主要用于解释()A.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B. 疾病的分类和诊断依据C. 中药的使用和配方原则D. 饮食调理和预防保健答案:B5. 下列哪个学说将人体生理与自然界的气候相对应?A. 八纲学说B. 九候学说C. 六经学说D. 同病异治学说答案:B二、填空题1. 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

答案:元素2. 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答案:对立统一体3. 中医学中的“八纲学说”将疾病分为实、虚、寒、热、()等八个方面。

答案:表4. 中医学中的“卫气营血理论”是指卫气、营气、()和血液四种生理物质及其运行规律。

答案:津液5. 中医学中的“三因学说”主要将疾病的发生与()等因素联系起来。

答案:情志三、问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

答: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部分,认为自然界万物都可以归为五行(金、木、水、火、土)。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心理情绪等方面相对应,通过五行的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生理与疾病发生的规律。

2. 请说明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的核心概念。

答: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3. 中医学中的“八纲学说”是如何分类疾病的?答:中医学中的“八纲学说”将疾病分为实、虚、寒、热、表、里、气、血八个方面。

中医各家学说试卷及答案3套

中医各家学说试卷及答案3套

重点中医各家学说试题 1(考试时间:150分钟)题号得分总分合计人核分人得分评卷人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绮石论述的虚劳后天之因?( )A、酒色B、药误C、劳倦D、七情饮食2、晋唐时期,研究《伤寒论》的代表医家是:( )A、王叔和B、王冰C、葛洪D、杨上善3、朱肱治伤寒之学从:A、脏腑立论B、病因立论C、病机立论D、经络立论4、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病机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张元素D、王清任5、刘完素自制的方剂是:A、半夏汤B、犀角地黄汤C、双解散D、栀子鼓汤6、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是:( )A、《脾胃论》B、《中藏经》C、《千金方》D、《格致余论》7、下述哪一条不是刘完素的贡献?A、创立“火热论”B、影响温病学说的形成C、启示攻邪派的形成D、影响温补学派的发展8、对三焦辨证有所创见的医家是:( )A、张元素B、刘河间C、罗天益D、王好古9、李杲升阳益气治则的代表方剂是:A、升阳益胃汤B、补中益气汤C、沉香温胃丸D、补气升阳和中汤10、丹溪认为人身相火寄存的部位是:( )A、肝B、肝肾C、脾胃D、心肺11、张从正认为人之六味是:A、酸苦甘辛咸涩B、酸苦淡辛咸涩C、酸苦甘辛咸淡D、酸苦甘涩淡咸12、左归丸的创制所根据的理论是:( )A、甘温除热B、阳中求阴C、阴中求阳D、滋阴泻火13、张子和认为影响人体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是:A、气虚B、血虚C、邪气D、气滞血瘀14、《妇人大全良方》的作者是:( )A、朱丹溪B、唐宗海C、叶天士D、陈自明15、“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

”是哪位医家提出的:A、戴思恭B、赵献可C、朱丹溪D、刘河间16、奠定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黄帝针灸》B、《黄帝内经》C、《黄帝外经》D、《难经》17、薛已认为阳气虚弱不能生阴血者,应选用:A、补中益气汤B、六君子汤C、四物汤D、六君子汤加炮姜18、方有执治伤寒之学的学术特点是:( )A、维护旧论B、错简重订C、按方类证D、分经审证19、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精血20、金元四大家的第一家是:(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21、下列哪一项不是李中梓治疗脾肾的方法?A、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B、饮食伤者,枳壳丸主之C、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D、劳倦伤者,四君子汤主之22、王好古认为阴证出现类似阳证的假热之象,主要病机是:( )A、下虚上盛B、元阳外脱C、阴火上冲D、元阳中脱23、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4、下列哪位医家提出“阴无骤补之法,非多服药不效”?( )A、朱丹溪B、张景岳C、吴瑭D、缪希雍25、吴瑭创制的五汁饮是用以治疗:A、肺肾阴亏B、肝肾阴伤C、胃阴不足D、肺胃津伤26、首先提出真中、类中说的医家是:( )A、刘守真B、王履C、朱震亨D、李杲27、治中焦郁积,吴师机选用:A、清阳膏B、云方膏C、散阴膏D、金仙膏28、叶天士养胃阴,常用哪一类药物?( )A、甘平或甘凉B、甘寒或甘平C、甘淡或甘寒D、甘平或甘淡29、王泰林认为肝病中三者同出一源的是:A、肝气肝风肝阳B、肝气肝风肝火C、肝气肝风肝血D、肝火肝风肝血30、王清任处方有两大类:A、活血逐瘀和益气健脾B、活血逐瘀和益气补阳C、补肾填精和益气温阳D、活血逐瘀和益气温阳得分评卷人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A.张景岳B.王好古C.张洁古D.刘完素E.朱肱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A.清B.凉C.温D.湿E.燥 E.热 A.寒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

“心本热,虚则寒”。

“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

“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A.张洁古B.喻昌C.绮石D.缪仲淳E.刘守真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A.似土B.似火C.似水D.似木E.似金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A.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E.胸膈痞结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B.消中C.肾消D.上消E.消渴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三)X型题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C.《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二)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攻邪学派以下列何人为代表人物()A.张景岳B.叶桂C.张从正D.许叔微E.孙思邈2.《儒门事亲》的作者是()A.张元素B.张志聪C.张子和D.戴思恭E.许叔微3.张从正认为天之六气是()A.风、寒、暑、湿、燥、火B.风、寒、暑、水、燥、火C.风、寒、水、火、燥、湿D.寒、暑、风、水、燥、热E.风、寒、水、火、暑、湿4.张从正认为地之六气是()A.雾、雨、露、雹、冰、雪B.雾、雨、露、雹、冰、泥C.雾、露、雨、泥、冰、雪D.雾、雨、水、泥、冰、雪E.雾、露、泥、雹、冰、雪5.张从正认为人之六味是()A.酸、苦、甘、辛、咸、涩B.酸、苦、淡、辛、咸、涩C.酸、苦、甘、辛、咸、淡D.酸、苦、甘、涩、淡、咸E.酸、苦、甘、涩、淡、辛6.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气液宣通为贵E.血气流通为贵7.张子和认为,“凡上行者皆吐法”,下列哪一种方法不属此列()A.追泪B.引涎C.漉涎D.泄气E.嚏气8.张子和用吐法治杂病头痛,常用的方剂是()A.瓜蒂散B.葱根白豆豉汤C.稀涎散D.吐风散E.常山散9.张子和治痰食积滞,常用的方剂是()A.常山散B.稀涎散C.瓜蒂散D.吐风散E.葱根白豆豉汤10.首先提出:“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的医家是()B.李杲C.张从正D.薛己E.喻昌11.张子和认为投补剂治虚证,应该是()A.脉脱下虚,气血不足B.脉脱下虚,精气不足C.脉脱下虚,精血不足D.脉脱下虚,无积无邪E.脉脱下虚,津液不足12.下列医家中,善于运用以情胜情疗法的是()A.刘完素B.张子和C.孙一奎D.喻昌E.叶桂13.张子和指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

其中“实,,是指()A.正实B.邪实C.气实D.血实E.腑实14张子和提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各家学说(考试答案)

各家学说(考试答案)

1,孙思邈对方剂学的贡献包括哪些方面?答:1.集方剂学之大成;2.化裁发展古方;3组方配伍特色:“大而有法、杂而有方”,运用“反用”和“激用”法;4.多种剂型的运用。

2.试述钱乙遣方用药的特点与对后世的影响?答:1.用药务求柔润;2.力戒呆补峻攻;3.注意升降气机;4.善于化裁古方;5.创制简便成药。

钱氏的五脏辩证为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所推崇;注重调理小儿脾胃的论点对李杲有启发;其创制的地黄丸则为薛己、赵献可效法;其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神昏惊厥,注重清凉解毒、芳香开窍等法,为清代温病学派所采纳。

3.刘完素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有何发展?答:刘氏对外感火热病证,主要分表证、表里同病和里证进行治疗。

1.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2.表里同病:刘氏对半表半里的病证,治法甚多,而悉以宣通佛热郁结为主;3.里证:若表证已解,而里证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即可应用下法。

4.李杲的脾胃学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首开专题研究脏腑学说之先河,此后便形成了补土一派。

主张以补脾、升阳、扶正为主,增强体质的治疗思想。

1.为后世温补学派之肇始,影响了明代薛己、张介宾等;2.丹溪为滋阴派,治疗杂病极重胃气,受李杲影响;3.明代外科学陈实功治疗外科兼重视脾胃,饮食调养,受李杲影响;4.清代叶天士接受李杲,增加养胃阴,使脾胃学说更完善。

5.丹溪治疗痰证、郁证有何独特见解和用药经验?答:丹溪认为痰证病机与脾虚和气郁有密切联系,提出了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治痰善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法。

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

丹溪认为郁证病机为气血郁滞,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凡郁皆在中焦”,创制越鞠丸统治郁证。

治郁重在调气,常用苍术、香附。

川芎。

6.试比较东垣所论之阴火与丹溪所言妄动之相火有何区别和联系?答:东垣所称“阴火”之阴,意为火由内伤而来,其病机关键是气与火的关系失调,“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产生阴火。

丹溪所言相火妄动,是指人体功能过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它能耗损阴精、损伤元气,对人体危害甚大。

中医各家学说(上海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中医各家学说(上海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学派的构成要素有A:著作与著述B:学说与创新或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学术见解、学术观点C:学说创始人与宗师D:师承与亲炙、私淑、遥承答案:ABCD2.学说是酝酿和形成学派的基础,学派则是学说延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A:错B:对答案:B3.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称为A:学说B:学派C:流派D:医家学说答案:C4.没有同一学术主旨及其传承与发展的史实支撑,也可认定其为“学派”式的师承方式A:对B:错答案:B5.在中医各家学说的形成过程中,哲学思想的影响,对医家学说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

A:对B:错答案:A6.学术上自成体系的观点或理论称为:A:医家学说B:学派C:学说D:流派答案:C7.《黄帝内经》等经典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形成较为完备学术理论体系,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A:错B:对答案:B8.载录“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著录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类的著作是A:《汉书 ·艺文志》B:《黄帝外经》C:《扁鹊内经》D:《黄帝内经》答案:A9.学术争鸣,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A:错B:对答案:B10.从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去解读,可以更深切地认知和体会到,创新精神在学术争鸣中激荡,学术理论在传承授受中完善。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孙思邈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是A:方证同条,比类相附B:维护旧论,分经审证C:汇节分章,节解名释D:错简重订,倡纲重法E:脉证合参,辨别病性答案:A2.下列哪一项不是孙思邈肝脏分证的内容A:肝虚寒B:肝实热C:肝阳虚D:肝劳筋急E:肝胆俱虚答案:D3.下列哪首方为刘河间地黄饮子所本?A:犀角地黄汤B:内补散C:前胡建中汤D:生地黄煎E:孔圣枕中丹答案:B4.继《中藏经》之后,对脏腑辨证有发展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景岳C:孙思邈D:张元素E:钱乙答案:C5.孙思邈治疗虚损的常用法则有A:以泻为补B:补剂兼泻C:虚则补母D:寒热互济E:劳则补子答案:ABDE6.下列哪些方是孙思邈所化裁扩展张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的类方?A:羊肉杜仲汤B:羊肉桂心汤C:羊肉汤D:羊肉当归汤E:羊肉生地黄汤答案:ABCDE7.孙思邈本人所撰的著作有A:《千金要方》B:《千金翼方》C:《备急千金要方》D:《银海精微》E:《孙真人海上方》答案:BC8.孙思邈在养生方面,反对恣情纵欲,主张戒绝情欲。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
三、填空题
1.刘完素认为,表证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
2.阳热郁遏于表,刘完素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开发其郁结。
3.表证兼有内热的,刘完素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表里双解之剂,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散、或天水、凉膈各半散,以散风壅、开结滞。
7.对热毒极深,甚至阳厥极深者,刘完素用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或与大承气汤配合应用。
A.似土B.似火C.似水D.似木E.似金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E.胸膈痞结
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表证兼有内热的,又当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壅,开结滞。
里证治法有三:里热郁结可下,当用承气汤之类,刘氏创立的三一承气汤,亦可应用。热毒极深,当清热解毒,可用清热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下后热盛,当清解余热,可用黄连解毒汤。若热极失下,残阴欲绝当养阴退阳,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膈散。
5.BD李杲治内伤热中证烦扰不止者,方中少加黄柏、生地黄以泻火养血。
6.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病机主要是(AD)
2.D朱丹溪重视气降血升,火降水生,人体阴气上升阳气下降。
A.脾升胃降B.脾气的升发C.脾阴的升发D.通降胃气E.胃火的清降
3.李杲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B)
4.叶桂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D)
A.枳术丸B. 枳术汤C.三一承气汤D.补中益气汤E.人参益气汤
5.李杲创制的著名方剂是(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1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2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2、注释《伤寒论》的第一家是,其代表作是。

3、张介宾通过形气之变、寒热之变、水火之变等三辨,说明阳气的重要,强调“阳非有余”。

4、明清时期,伤寒学派内部形成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分别是: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

5、对于老幼虚弱,脾胃不足,饮食不消之证,张从正主张“养正积自除”,创制枳术丸以治之,方中倍用白术,以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

6、薛己主张“补肾不如补脾”,归纳了脾胃病治疗的四症四方,即饮食不适者用枳术丸;脾胃虚弱者用四君子汤;脾胃虚寒者四君子加炮姜;属命门火衰者用八味丸。

7、朱丹溪制六郁汤(越鞠丸)通治诸郁,而以治疗气郁、血郁为重点。

8、王清任临床用药的最大宗旨是注重实践和反对臆度。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李杲的治疗特点与遣药制方法度是什么?2、张从正“三邪理论”有何内容?3、张元素脏腑辨证说主要有几方面内容?四、论述题(10分)试述唐宗海的治疗吐血四法。

试题二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15分)1、吴有性创制并自称为“治疫之全剂”是( )A、清瘟败毒饮B、普济消毒饮C、达原饮D、三消饮2、晋唐时期,研究《伤寒论》的代表医家是:( )A、王叔和B、王冰C、葛洪D、杨上善3、倡言六经地面说的医家是:( )A、成无己B、庞安时C、柯琴D、朱肱34、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病机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张元素D、王清任5、张元素认为归心经泻心火的药物是:( )A、黄芩B、黄柏C、知母D、黄连6、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是:( )A、《脾胃论》B、《中藏经》C、《千金方》D、《格致余论》7、王好古着意阐发的学说是:( )A、火热论B、脾胃论C、阴证论D、秋燥论8、对三焦辨证有所创见的医家是:( )A、张元素B、刘河间C、罗天益D、王好古9、善于运用以情胜情治疗方法的医家是:( )A、朱丹溪B、张从正C、李杲D、吴师机10、丹溪认为人身相火寄存的部位是:( )A、肝B、肝肾C、脾胃D、心肺11、薛己提出的观点是:( )A、治病求本,务滋化源B、阳常有余,阴常不足C、命门为肾间动气D、补脾不如补肾12、左归丸的创制所根据的理论是:( )A、甘温除热B、阳中求阴C、阴中求阳D、滋阴泻火13、叶桂创立的学说是:( )A、命门学说B、脾胃内伤论C、胃阴学说D、温疫学说14、《妇人大全良方》的作者是:( )A、朱丹溪B、唐宗海C、叶天士D、陈自明15、唐宗海治吐血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其主方是:( )A、花蕊石散B、泻心汤C、黄连解毒汤D、逍遥散16、奠定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的著作是:A、《黄帝针灸》B、《黄帝内经》C、《黄帝外经》D、《难经》17、庞安常认为伤寒的病因是:A、风寒B、风热C. 热毒D. 寒毒18、方有执治伤寒之学的学术特点是:A、维护旧论B、错简重订C、按方类证D、分经审证419、按法类证的代表医家是:A、尤在泾B、王叔和C、郭雍D、张志聪20、金元四大家的第一家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21、下列哪一项不是张元素制订的药类法象的内容:A、燥降收B、火浮长C、风升生D、寒沉藏22、王好古认为阴证出现类似阳证的假热之象,主要病机是:A、下虚上盛B、元阳外脱C、阴火上冲D、元阳中脱23、罗天益治气虚头痛,自拟的方剂是:A、顺气和中汤B、正阳散C、顺气丸D、大羌活汤24、张从正认为天之六气是:A、风寒暑湿燥火B、风寒暑水燥火C、风寒水火燥湿D、寒暑风水燥热25、朱震亨认为,相火妄动可耗伤:A、元气B、阴精C、胃气D、肾气26、首先提出真中、类中说的医家是:A、刘守真B、王履C、朱震亨D、李杲27、薛已对脾肾虚寒之证,主张用:A、脾肾双补丸B、四君子汤加炮姜C、四神丸D、八味丸28、叶天士养胃阴,常用哪一类药物?A、甘平或甘凉B、甘寒或甘平C、甘淡或甘寒D、甘平或甘淡29、下列哪位医家提出“阴无骤补之法,非多服药不效”?A、朱丹溪B、张景岳C、吴瑭D、缪希雍3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绮石论述的虚劳后天之因?A、酒色B、药误C、劳倦D、七情饮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礼记·曲礼》所说的“三世医学”是《针经》、《脉诀》、《神农本草》。

2、伤寒学派中,首先主张经络说的医家是,提出六经地面说的医家是。

3、河间认为消渴有三,即消渴、消中和肾消。

4、元素拟订的制方原则有:风制法、暑制法、湿制法、燥制法、寒制法等。

5、张氏论病观点,有,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三个要点。

56、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法,在处方用药上,补阴还有补阴血和补阴精之分。

7、戴元礼在治郁用药方面,指出、、抚芎为治郁要药。

8、温补学派强调脾胃和肾命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在辨证论治方面,立足于先后天,或侧重脾,或侧重肾,而善用甘温之味。

9、余霖认为,疫疹由乎,侵及肺胃,布散十二经,治疗若非则不足以取效,因之创立清瘟败毒饮。

10、吴师机认为,膏药的功用,一是拨,一是截。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张介宾辨证论治的特点和经验有哪些?2、李杲对内伤热中证的病因病理有何阐发?3、缪希雍吐血三要法是什么?四、论述题(10分)试述吴瑭对温疫治疗方法的贡献。

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15分)1、奠定中医理论体系的医著是:( )A、《难经》B、《内经》C、《伤寒论》D、《神农本草经》2、与河间一派没有师承关系的医家是:( )A、李东垣B、朱丹溪C、荆山浮屠D、马宗素3、成无己鉴别《伤寒论》主症的专著是( )A、《注解伤寒论》B、《伤寒明理论》C、《伤寒总病论》D、《伤寒论条辨》4、张元素认为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则用:( )A、羌活B、黄柏C、青皮D、升麻5、丹溪论阴阳升降的观点是:( )A、阳升阴降B、阴阳调和C、阴升阳降D、阳中求阴6、赵献可所用壮水之剂指:( )A、六味丸B、八味丸C、左归丸D、右归丸7、《大宝论》的作者是:( )A、王好古B、薛己6C、李中梓D、张介宾8、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 )A、寒毒B、淫热C、异气D、六气9、清瘟败毒饮中,重用的药物是:( )A、黄连B、黄芩C、知母D、石膏10、提出“久病入络说”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叶桂D、王清任11、吴瑭确立的治法是:( )A、清热养阴法B、滋阴泻火法C、甘温除热法D、补脾益气法12、唐宗海治吐血之第二法为消瘀,其主方是:( )A、泻心汤B、花蕊石散C、四物汤D、血府逐瘀汤13、王清任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所立的方剂是:( )A、血府逐瘀汤B、膈下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4、被称为温补派之先驱的医家是:( )A、赵献可B、薛己C、张介宾D、孙一奎15、力主“补脾不如补肾”的医家是:( )A、赵献可B、孙一奎C、薛已D、李中梓16、庞安常治温毒五大证擅用:A、健脾化湿药B、清热解毒药C、解表泻下药D、温里表散药17、下述哪一条是刘完素所增?A、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B、诸暴强直,皆属于风C、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D、诸涩枯涩,干劲皴揭,皆属于燥18、张元素在临证中,以黄柏:A、泻小肠火B、泻三焦火C、泻大肠火D、泻膀胱火19、王好古认为鉴别阴证“元阳外脱”与热证的最关键症状是:A、身表热B、四肢温C、头重不欲举D、脉浮弦,按之全无力20、罗天益论述三焦与元气的关系时提出:A、三焦为元气之根源B、三焦为元气之通道C、三焦为元气之府D、三焦为元气之别使21、6. 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2、1. 丹溪学派侧重于阐述下列何证?A、脾胃虚弱B、阴虚火旺7C、命门火衰D、火热炽盛23、戴元礼认为,善治痰者:A、不治肺而治脾B、不治痰而治湿C、不治肺而治肾D、不治痰而治气24、薛已对脾肾关系,以土虚为主者,主张:A、补肾不如补脾B、补脾不如补肾C、脾肾并重D、益火补土25、赵献可认为主宰十二官的“真君真主”是:A、心B、心气C、三焦D、命门26、张景岳提出的二纲六变说,其中六变是指:A、表里、寒热、虚实B、阴阳、寒热、虚实C、表里、阴阳、虚实D、表里、寒热、阴阳27、吴有性认为温疫之邪的传入途径是:A、自肌表而入B、自毫窍而入C、自口鼻而入D、自肺卫而入28、余霖认为疫疹的病因是:A、风邪B、寒邪C、暑伤D、淫热29、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有卓有成就的外治法医家是:A、王清任B、吴师机C、王泰林D、唐宗海30、首先提出:“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的医家是:A、叶桂B、李杲C、张从正D、薛己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河间学说对后来形成的攻邪派、丹溪派均有很大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