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现场应用
[汇总]井温测井
![[汇总]井温测井](https://img.taocdn.com/s3/m/db7ee35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74.png)
摘要:00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温度测量技术的应用,人们逐渐把这一方法用于油气井生产测试。
温度测井一开始被用于寻找油气层,后来发现油和水之间的热特性差别很小,因此油层和水层间的导热性能没有太大差别。
尽管如此,人们不久发现通过测量和分析温度异常,可以评价生产井产层动态。
目前,已发展了多种生产测井仪器,但温度测井仍是重要的生产测井参数。
在油气田开发中常用于产出层位的划分、套管的窜槽、漏失情况判断、砂压裂的压后评估等。
本文就井温测井这几方面的用途进行剖析。
0正文:00温度测井的主要应用途径是定性分析。
在注入井中,注入流体通常使井筒冷却,因此井温通常低于地热温度,在注入层的最低部,温度测井曲线明显上升至地热温度。
有时,测井仪器不能下到最底部,此时可用关井温度确定注入层段的注入情况。
在注入井中进行温度测井能确定窜槽,当流动温度测井曲线和关井温度曲线在达到底界下部之前仍未回到地热温度,可以认为这是下行窜槽。
若关井温度测井曲线在射孔层段上部很长一段的距离仍显示低温异常,则可以认为发生了上行窜槽。
00在生产井中,产出流体的井温曲线在产出层上部出现正异常,即井温高于地热温度,若产气时,由于气体膨胀吸热,产生了冷却,使温度下降,测井曲线通常产生负异常,但在压力较高时,气体可能不变冷,甚至具有一定的热量,或者气体在流动中由于摩擦作用而产生的热比它膨胀时吸收的热要多。
00一,井下地层热力学特性00温度测井基于井筒周围地层是一个热稳定体的这个假定,自然温度梯度是由地球热扩散造成的,当这种热平衡条件被打破时,井内的温度梯度或径向温度分布就会发生变化。
井温测井就是通过测量井筒的局部温度异常和温度梯度来反映这些变化,从而根据这些变化来推断井筒可能出现的情况。
001.井下地层热力学特性00 它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大约埋深每增加33米,地温增高1度。
根据地下温度的变化,常把地壳划分为以下三个地温带:温度日变化带、温度年变化带、恒温带。
井温测试在苏北油田的应用

负异常, 用温度仪测吸水剖面就是基于地层此特性。
图 2为 x2注水井 在停 注 8h后测 得 的 吸水剖 一 面井 温 曲线 , 曲线形 态 看 , 温在 台 II1 台 II 从 井 I一、 I一 3 台 II 、 I一 出现 明显 的温 度 负异常 , 曲线 拐点 明 4处 且 显 , 明这 三个层 位 为主要 吸水层 , 说 全井 筒无 异 常吸
非吸水层段, 水泥环及油层的传热系数较差 , 停注后
温度恢复到原来 的地层温度 比较快; 但是在吸水层 段由于有大量冷水注入地层 , 使地层得到很大的冷 却, 这样井底附近 的径向温度梯度便很低 , 因此吸水
层段 的温度要 恢 复 到原 来 的地层 温 度 就 比较慢 , 所 以停 注后井 中温 度分 布在 吸水层处 出现很 大 的温度
温度 C
台I 4 V一
26 6 0
图3 X 3 一 井放喷前 实测温度及 压力曲线
图2 X 井 停注 8 后 所 测 井 温 曲线 一2 h
3 寻找 漏失层 . x 3 正 常生 产时 突然 大量 产 水 , 该 井关 井 , 一井 对 放 喷前 和 放 喷 后 各 测 一 次 温 度 曲线 。从 温 度 曲线
注意事项
1测吸水 剖面时 , . 注水 井要稳定注水 4 8h以 上, 在测井前停注 8h 。 2 注意 检查 井 口, . 不允 许 有漏 失 。 3严格控制测井速度。因为温度仪传感器感温 . 需要一定的感温时间, 测井速度应控制在 1 m mn 5 / i 内。 4 优先选择下放测量 , . 以免仪器 和电缆运动破 坏原始的热场分布。
20 0 6年 6月
温 度。 C
6 9 2 8 40 2 0 50 7l 7 3 7 5 7 7 7 9 8 l
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现场应用

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现场应用摘要: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针对深井井温高的特点,采用保温技术和存储式磁定位器校深技术,实现深井高温环境下微差井温测试。
该项技术采用双点式测试井温微差,能够更加准确地测定温场微弱的变化。
该技术主要应用在稠油热采区块的测试,年测试在200井次以上,为稠油开发提供了准确有效的地层动态数据,科学地指导了稠油生产。
关键词:微差井温电偶稠油测试现场应用一、概述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是针对深井、稠油热采井井温高的特点,采用保温技术,实现高温环境下微差井温测试。
该项技术采用双点式测试井温微差,能够更加准确的测定温场微弱的变化。
压裂后的井,由于温场受到破坏,此时应用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仪测试,可以评价压裂和酸化效果,确定出气和出水层位。
另外应用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还可以对蒸汽吞吐后无自喷能力的生产井,进行静态井温测试,该技术中研制的微差井温仪应用新型高灵敏度热敏传感器,作为微差敏感元件,结合先进的数据采集存储技术,实现高温微差井温测试[1-5]。
截至2011年已在现场应用1000余井次,为稠油开发提供了准确有效的地层动态数据,科学地指导了稠油生产。
二、工艺原理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采用存储式方法测试油井温度、温度微差、压力、接箍信号。
温度测量采用稳定性好、响应快的Pt100铂电阻测量介质温度,温度微差测量采用存储式双点微差测试,压力测量采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测量介质压力,校深采用存储式磁定位器测量套管接箍,校正测试深度。
井下单片机系统按设定指令采集微差、温度、压力信号,采用模拟技术连续采集磁定位器信号,经A/D转换存入存储器中,测试结束后在地面回放测试数据并配合地面深度仪,完成测试过程。
三、主要技术参数及适用范围1.主要技术参数温度测量范围为0~350℃;温度测量精度为±0.5℃;微差测量范围为0~350℃;微差测量精度±0.1℃;压力测量范围为0~35MPa;压力测量精度为0.1%F?S;深度校正误差为0.2m;存储数据为8000组;工作时间为8h。
保温瓶式高温生产测井仪器的地面试验及应用

(4)试验结果第一套测井仪器串保温瓶耐高温试验:由图2可以看出,保温瓶中的电路板温度上升趋势稳定,温度与时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在9.78h 下,电路板温度由37.5℃上升到150℃,在186-187℃环境温度下的温升速度:约10.57℃/h,耐温能力满足生产测井作业要求。
图2 第一套测井仪器串保温瓶耐高温试验曲线第二套测井仪器串保温瓶耐高温试验:由图3可以看出,保温瓶中的电路板温度上升趋势稳定,温度与时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在8h 下,电路板温度由42.7℃上升到146.6℃,在188-189℃环境温度下的温升速度:约11.94℃/h,耐温能力满足生产测井作业要求。
图3 第二套测井仪器串保温瓶耐高温试验曲线1 保温瓶式高温生产测井仪器地面高温试验1.1 仪器特性·仪器长24ft,重量34kg(不含加重杆),外径2.065″,耐温200℃,耐压15000psi;·应用保温瓶技术实现耐高温,电子元件被保温瓶保护,传感器暴露于井温中;·在200度温度下,遥测模式可坚持8-9h,存储模式下可正常工作12-14h;·可选加高温在线转子(HCFS);·电缆使用2-32ZT 两芯电缆,外径0.32″,长度23949.84ft。
1.2 地面高温试验(1)试验目的测试保温瓶的耐高温能力是否满足生产测井要求。
(2)试验仪器烤箱,两套生产测井仪器串。
(3)试验过程分别将两套生产测井仪器至于烤箱中(见图1),烤箱加温到约200℃,记录烘烤时间,保温筒内电子板的温度,烤箱内温度等数据。
图1 生产测井仪器地面高温试验现场保温瓶式高温生产测井仪器的地面试验及应用黎明睿(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湛江 524057)摘要:文章介绍了保温瓶方式的高温生产测井仪器在地面的高温试验方法以及在正常生产工作制度下采用电缆技术携带入井进行高温气井(温度达到180℃)产出剖面生产测井的应用,生产测井内容包括自然伽玛、磁定位、流量、密度、温度、压力、持水率;测出各层系流量、流体成分、压力、温度等参数、评价地层产出特性等。
稠油热采井微差井温解释技术及应用

稠油热采井微差井温解释技术及应用吕小霞【摘要】目前大庆的稠油井都处在蒸汽吞吐的初级阶段,且稠油的黏度对温度极为敏感,随温度升高,原油黏度急剧下降.因此,温度资料在稠油测试中如何进行监测及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阐述了温度测井的定量解释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编制了一种微差井温解释软件.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解释软件可对井温资料进行定量解释,计算小层吸汽百分比,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对温度资料进行定性解释,判断主次吸汽层位.【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年(卷),期】2014(011)003【总页数】2页(P123-124)【关键词】稠油;微差井温;定量解释;温度测井【作者】吕小霞【作者单位】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第九大队,黑龙江大庆163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4稠油的资源量十分巨大,是21世纪的重要资源。
在我国,已先后在全国12个盆地中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并建立了辽河油田等5大稠油开发区。
大庆西部稠油资源是增加外围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西部超覆带和泰康隆起带2个二级构造单元内,从勘探成果看,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目前已在江桥、阿拉新、平洋、他拉红和新发地区勘探出各类储量4372.3×104t。
大庆西部外围的稠油资源储层具有“薄、散、低、松”的特征,流体性质有“两中三低”的特点。
为了有效开采这部分稠油资源,大庆的稠油井主要采用先期蒸汽吞吐后期蒸汽驱的热力开采方式,处在蒸汽吞吐的初级阶段。
稠油的黏度对温度极为敏感,随温度升高,原油黏度急剧下降。
比如说温度从37℃升高到204℃时,稠油的黏度降低到原来的1/350(见图1);同样条件下,轻质油的黏度只降低至原来的1/12;水的黏度只降低至原来黏度的1/4。
正是利用稠油的这种特性,进行蒸汽热力开采。
因此,温度资料在稠油测试中如何进行监测及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编制了一种微差井温解释软件,以实现对温度资料的定量和定性解释。
微差井温解释报告

微差井温解释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解释微差井温以及其在油田勘探与开发中的重要性。
微差井温是指井底温度和地表温度之间的温差,可以提供有关地下油层温度分布的重要信息。
通过分析微差井温的变化,我们能够了解油藏的温度梯度、流体运移以及储层性质等关键参数,从而优化油田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
微差井温的原理与测量方法微差井温的原理是基于地下温度梯度的变化。
温度梯度是指地下不同深度处的温度差异,通常情况下,随着井深的增加,温度也会相应增加。
然而,地下油层中存在温度异常,即温度梯度的变化。
这种温度异常可能与油藏的热力性质、地下流体运移以及地下构造等因素有关。
测量微差井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温升法和温降法。
温升法是通过向井口注入热量,然后测量井底温度的变化来计算微差井温。
温降法则是通过向井口吸热,降低井底温度,再测量井底温度的变化来计算微差井温。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对井底温度和地表温度进行准确测量,以获得可靠的微差井温数据。
微差井温在油田勘探中的应用微差井温作为一种有效的地下传统勘探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油田勘探中。
以下是微差井温在油田勘探中的一些主要应用:油藏边界确定通过分析微差井温的变化,可以帮助确定油藏的边界。
油藏与非油藏地区由于温度梯度不同,导致微差井温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通过测量微差井温,可以识别油藏边界,为油田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油藏性质评估微差井温可以提供关于油藏性质的有价值信息。
由于油藏的温度与含油饱和度、孔隙度以及渗透率等参数相关,通过分析微差井温的变化,可以初步评估油藏的性质。
这有助于确定油藏的储量潜力和采收率,并制定相应的开发计划。
油藏流体运移分析微差井温也可以用于分析油藏中的流体运移。
温度梯度的变化与地下流体的运移速度及路径有关。
通过分析微差井温的变化趋势,可以研究油藏中的流体运移规律,为油藏开发和生产提供指导。
微差井温解释流程解释微差井温需要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步骤。
以下是一般的微差井温解释流程:1.数据采集:收集井底温度和地表温度的测量数据。
石油工程技术 井下作业 高温高压气井井下多级节流技术应用

高温高压气井井下多级节流技术应用天然气节流是一个降温降压过程。
常规的地面节流技术,在节流前需用地面加热保温装置对天然气加热,提高气流温度,以免形成水合物堵塞。
然而井下节流是将节流器安装于油管内适当位置,实现井筒内节流降压,同时可以利用地热对节流后的低温天然气进行加热,从而达到降低节流后的压力,降低水合物生成温度,防止形成水合物堵塞,同时提高地面采气集输系统安全性,还可以达到节约地面管式水套炉设备和天然气消耗,减少站场建设,降低生产运行成本的作用。
在高温高压气井开采过程中,由于井口压力较高,通常采用地面多级节流降压保温生产,从而降低集气管线压力等级。
然而,由于地面作业空间小,尤其是海上平台空间有限,不便于安装地面多级节流装置。
另一方面,在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井筒流体温度过高,井口各层套管环空密闭空间内流体温度和环空压力迅速增加,可能导致套管破裂或上顶井口;同时,如果环空保护液性能较差,就更加剧了油套管的应力腐蚀。
因此,在高温高压气井井底附近采用井下多级节流技术能够显著降低开采过程中整个井筒的流体温度和井口压力,从而能够有效降低油套管破坏、环空带压的风险,提高地面采气集输系统安全性。
目前,气井井下节流技术已经在四川、胜利、中原、新疆、长庆等气田的多口气井成功应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然而,针对高温高压气井井下多级节流技术的研究还未见报导。
因此,开展高温高压井下多级节流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现实经济效益。
1井筒压力场的建立井筒中压力的分布直接影响着完井管柱的受力和变形分析,但是在井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压力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模型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1)气体在井筒中处于一维稳定流动;(2)垂向上仅有油管内流体换热;(3)在同一深度截面上,流体物性参数处处相等。
根据井筒内流体流动规律分析,流体总压力梯度由加速压力梯度、重力压力梯度和摩阻压力梯度三部分组成,即:⎛⎫⎛⎫⎛⎫=++ ⎪ ⎪ ⎪⎝⎭⎝⎭⎝⎭a h fdp dp dp dp dz dz dz dz (1-1)其中,加速压力梯度:2()2ρυ⎛⎫=⎪⎝⎭adp d dz 重力压力梯度:cos ρθ⎛⎫= ⎪⎝⎭hdp gdz dz 摩阻压力梯度:22ρυ⎛⎫= ⎪⎝⎭fti dp fdz dz d 综合可得:22()cos 22ρυρυρθ=---tid dp gdz f dzd (1-2)式中:p —井筒内压力,MPa;ρ—油管内流体密度,g/cm 3;v —油管内流体速度,m/s;g —重力加速度,m/s 2;z —油管长度,m;θ—井斜角,︒;f —摩阻系数,无量纲;d ti —油管内径,m。
井温测试及资料解释技术应用

井温测试及资料解释技术应用【摘要】井温测试技术是在压裂施工中,井筒内的流体温度与其周围地层温度之间的差异,表现出压开段与未压开段的温度恢复出现的异常,根据出现的异常特征判断压开段的裂缝位置及裂缝的高度,以确定裂缝上下界限的一种测试技术。
【关键词】井温测试资料解释技术1 基础理论1.1 概述井温测试技术是在压裂施工中,井筒内的流体温度与其周围地层温度之间的差异,表现出压开段与未压开段的温度恢复出现的异常,根据出现的异常特征判断压开段的裂缝位置及裂缝的高度,以确定裂缝上下界限的一种测试技术。
在进行试井资料的解释过程中发现井温的变化与压力的变化特征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但又有不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在于:(1)温度与压力在地层中的扩散方程是一样的;(2)压力要考虑地层与井壁交接处的井筒污染,而温度要考虑热量损失;温度与压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压力有边界,而温度不存在边界问题,都可认为是无限大地层。
在测试过程中,温度的这种分布与变化规律是由高精度的电子压力计来进行录取的,并通过时间与温度或深度与温度曲线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了温度试井曲线。
1.2 压裂后地下井温场热传导规律压裂开始前,井筒内流体温度与其周围地层温度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在压裂开始后,注入井内的流体温度与周围地层温度有所差异,必然会发生热交换,破坏了原始地层温度的平衡,使井筒中流体温度远低于其周围地层温度,形成温度差,在温度差的作用下地层中的热量不断传入井筒,被井筒中流体吸收,其传热方式为径向传热,而对于垂向裂缝井段,地层热量主要是以垂直裂缝方向导入裂缝,使温度恢复,再由裂缝导入井筒,这种传热方式为线性传热方式。
井筒液体温度的分布是由径向传热和线性传热这两种方式控制着,通过所测压后井温曲线出现的拐点和异常段来确定压开裂缝的高度。
2 资料解释技术及压裂效果评价2.1 压后井温曲线在压裂段呈现出负异常通常热交换方式有三种:辐射、传导和对流。
在压裂施工过程中,压裂井筒与地层温度的传递有所不同,压开段上方主要是通过辐射状的热传导进行热交换,而在裂缝面上,是通过线性流动进行热交换,压裂施工后不同井段温度的恢复速度不一样,引起温度的异常,在产生裂缝的井段,由于有液体流过该区域,而使之冷却,形成温度差,因此压开井段将产生最大的温度负异常,由此定性分析压开井段和裂缝延伸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现场应用
摘要: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针对深井井温高的特点,采用保温技术和存储式磁定位器校深技术,实现深井高温环境下微差井温测试。
该项技术采用双点式测试井温微差,能够更加准确地测定温场微弱的变化。
该技术主要应用在稠油热采区块的测试,年测试在200井次以上,为稠油开发提供了准确有效的地层动态数据,科学地指导了稠油生产。
关键词:微差井温电偶稠油测试现场应用
一、概述
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是针对深井、稠油热采井井温高的特点,采用保温技术,实现高温环境下微差井温测试。
该项技术采用双点式测试井温微差,能够更加准确的测定温场微弱的变化。
压裂后的井,由于温场受到破坏,此时应用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仪测试,可以评价压裂和酸化效果,确定出气和出水层位。
另外应用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还可以对蒸汽吞吐后无自喷能力的生
产井,进行静态井温测试,该技术中研制的微差井温仪应用新型高灵敏度热敏传感器,作为微差敏感元件,结合先进的数据采集存储技术,实现高温微差井温测试[1-5]。
截至2011年已在现场应用1000余井次,为稠油开发提供了准确有效的地层动态数据,科学地指导了稠油生产。
二、工艺原理
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采用存储式方法测试油井温度、温
度微差、压力、接箍信号。
温度测量采用稳定性好、响应快的pt100铂电阻测量介质温度,温度微差测量采用存储式双点微差测试,压力测量采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测量介质压力,校深采用存储式磁定位器测量套管接箍,校正测试深度。
井下单片机系统按设定指令采集微差、温度、压力信号,采用模拟技术连续采集磁定位器信号,经a/d转换存入存储器中,测试结束后在地面回放测试数据并配合地面深度仪,完成测试过程。
三、主要技术参数及适用范围
1.主要技术参数
温度测量范围为0~350℃;温度测量精度为±0.5℃;微差测量范围为0~350℃;微差测量精度±0.1℃;压力测量范围为0~
35mpa;压力测量精度为0.1%f?s;深度校正误差为0.2m;存储数据为 8000组;工作时间为8h。
2.适用范围
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高温生产井、观察井、压裂井的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仪测试,还可应用于水平井的井温测试。
四、技术特点
1.耐高温高压,耐腐蚀,可靠性高。
l实现精确校深。
3.存储测试,施工简便,成本低廉。
4.成果符合api标准。
5.扩大微差井温测试的应用范围。
6.采用了最先进的传感器技术。
7.现场操作灵活、简便,适应环境性强。
五、现场应用
1.曙光采油厂1口稠油吞吐井,累计注汽1500m3,在注汽阶段进行了高温四参数测试,结合涡轮流量解释出了吸气剖面。
在闷井期间进行微差井温测试,获得了有效的温度、压力和微差测试数据。
测试成果反映:6号层微差波动明显,出现最高温度,据分析该层吸汽效果最好;8号层保持较高温度,微差波动明显,据分析该层吸汽较好;18号层微差变化幅度加大,温度出现又一峰值,据分析该层吸汽效果较好。
后来与注汽阶段吸汽剖面测试结果对照,解释结果完全吻合,进一步反映了该井油藏在纵向方向上受所注蒸汽的影响状况,该测试为评价油层的吸汽剖面提供了合理的验证结论。
针对蒸汽驱温度观察井组进行定期测试,可以获得蒸汽驱整个区块温场在纵向和横向的空间动态变化,客观了解蒸汽驱区块油藏动用状况,为指导蒸汽驱生产制度的调整提供直观的科学依据。
2.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由于其对温场微弱变化反应灵敏的特点,除了在高温井中得到广泛应用外,在常规压裂井中也得到很好的应用,结合压裂井压裂前后的温场微弱变化进行微差井温测试,评价压裂效果。
在大庆某水平井应用该技术进行了压裂前后微差井温的对比测试,测试的目的是应用压裂微差井温监测技术对水平井压裂后人工
裂缝进行监测,确定压开裂缝位置及数量。
压裂前后分别对该井进行了微差井温测试,测试历时3.4h和
8.2h,得到了完整准确的测试数据。
对压裂效果给出了准确的判断。
压裂前后微差井温测试数据对比分析表明:该井射孔井段分别为1693~1693.5m、1884~1884.5m和1987~1987.5m,2070m~2070.5m。
根据测试温度压力微差数据可知在1693~1693.5m、1884~1884.5m和1987~1987.5m三点位置温度和微差有明显跳跃式变化,而其他位置温度和微差整体无明显变化,根据测试数据,可知在1693~1693.5m、1884~1884.5m和1987~1987.5m三点附近压裂效果较明显。
3.2010年3月11日和2010年5月7日对欢喜岭采油厂齐40块蒸汽驱某长期观察井分别进行了微差井温测试对比。
3月11日测试井段为638.6~1027.7m。
测试井段出现2个高温点,温度值分别为195.1℃(920.9m处)和203.3℃(979.6m处),该区域平均温度值很高,基本保持在150℃以上;井段866.0m至末端井段微差变化明显;前端井段温度值为40.1℃,末端井段温度值为49.5℃。
井段压力随深度增加逐渐平稳上升,压力值范围在
5.292~8.947mpa。
5月7日测试井段为648.5~1027.3m。
测试井段出现2个高温点,温度值分别为196.5℃(921.1m处)和197.5℃(979.6m处),该区域平均温度值很高,基本保持在165℃;井段858.0m至末端井段微差变化明显;前端井段温度值为37.4℃,末端井段温度值为47℃。
井段压力随深度增加逐渐平稳上升,压力值范围在5.380~
8.947mpa。
以上数据可用于分析该汽驱井组汽驱纵向受效位置、蒸汽腔纵向变化情况及汽腔发展速度等,为蒸汽驱的措施调整提供数据。
六、结论
1.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是采用铂电阻测量温度,采用热电偶双点式测量温度微差,采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采用磁定位器测量套管接箍信号。
该技术采用双点式测试井温微差,能够更加准确的测定温场微弱的变化。
2.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可用于蒸汽吞吐井定性判明注汽过程中各射孔段吸汽情况,用于汽驱温度观察井分析判断汽驱井组汽驱纵向受效位置、蒸汽腔纵向变化情况及汽腔发展速度等,用于压裂酸化井可以评价压裂和酸化效果,确定出气、出水层位等。
3.高温双点式微差井温测试技术已是成熟的测试技术,已在辽河、大庆、胜利、新疆、吉林等油田成功应用1000余井次,为油田生产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测试数据,对增油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生健.稠油热力开采理论与工艺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21.
[2]刘文章.稠油注蒸汽热采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06.
[3]程佩清.数据字信号处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1.
[4]杨世铭.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59.
[5]王魁汉.温度测量技术[m].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