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1课 沁园春 长沙(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一篇经典课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一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
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沁园春·长沙》精品课件

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 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 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 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 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 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此 时也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 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 线已基本确立。这年深秋,毛 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 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 写下了这首词。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注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及体会诗歌中 所包含的情感。
3 文本研读
问 题 探 究
思考1.在朗诵的基础上,请学生们概括词的上、 下阕各写了什么,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 词(诗眼),并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 明确: ⑴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下阕:抒发慷慨 激昂的革命情怀。其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 承上启下。 ⑵上阕的关键词是“看”下阕的关键词是“忆”。
写作背景
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
文
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
体
“曲词”或“曲子词”,是
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
知
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
识
又称为“诗余”。
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
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
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
文
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
体
《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
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⑵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
序有什么特色?
明确:
山上:远眺
江中:近观
天空:仰视
高中语文01沁园春长沙含解析新人教版

小题狂刷01 沁园春长沙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百侣(lǚ)岁月稠(chóu)百舸争流(gě)B.携手(xié)怅寥廓(zhàng)浪遏飞舟(è)C.峥嵘(róng)沁园春(qìn)中流砥柱(dǐ)D.奇葩(pā)橘子洲(jú)挥斥方遒(qiú)【答案】B【解析】“怅”应读chàng。
2.下列词语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谁主沉浮(主宰)漫江碧透(水溢出)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C.浪遏飞舟(阻止)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答案】D【解析】“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说法牵强。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诗余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仍属古代诗歌。
【答案】D【解析】“属古代诗歌”有误,应属于现代诗歌。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越剧演员大奖赛,给了这些刚走出艺校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崭露头角的机会。
2023最新-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教案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教案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7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笔下清静无为的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秋天。
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该不会只有一个秋──中秋吧!大家的秋暂时不谈,欣赏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给我们描绘的秋天后,也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更美。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中国,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这首次作与1925年,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
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完成,成为了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来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三、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⑴ 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⑴ 生齐读,熟悉内容。
2019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专题01 沁园春·长沙(讲)(提升版)(必修1)(含解析)

【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内容。
2.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诗歌的内容。
【探究活动】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教师释疑】这道题的探究对象是诗歌的内容,注意上片写景和下片叙事之间的关系,注意“词”上下片之间的过渡。
【讨论明确】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
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课堂提升】阅读下列的元曲,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5分)(2)请赏析此小令在写景上的表现手法。
(6分)【答案】(1)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1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水乡天然美景,表现了景色的明丽隽美,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2分)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由客观观察转到主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分)(2)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手法1分,分析2分)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手法1分,分析2分)。
【解析】要点二: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探究活动】(1)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基础知识】重要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百舸.孟轲.沉疴.枝柯.B. 怅.惘蚊帐.苌.弘伥.鬼C. 峥.嵘狰.狞挣.扎风筝.D. 寥廓.城郭.敦.厚淳.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舸”读“ɡě”,其余都读“kē”;B项,读音依次为“chànɡ”“zhànɡ”“chánɡ”“chānɡ”;C项,都读“zhēnɡ”;D项,读音依次为“kuò”“ɡuō”“dūn”“chún”。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挥斥..(力量)方遒怅.(失意)寥廓漫.(满)江B. 浪遏.(阻止)飞舟主.(主宰)沉浮鹰击.(搏击)长空C.百侣.(同伴) 激扬...(地位很高的人)..(激浊扬清) 万户侯D. 击水..(不平凡) 岁月稠.(多)..(击打水) 峥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考核文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句子内容作答,题中A项,“挥斥”的意思是“奔放”。
“怅”在这里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C项,“万户侯”在本词中指大军阀、大官僚。
D项,“击水”的意思是“游泳”。
二、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__________。
丙申新春,《中国诗词大会》也以__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__________。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1.1沁园春 长沙(课时1)(课后练习) Word版含答案

沁园春长沙(课时1)课后练习【基础过关】1.下列各项中加线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é) 遏(è)制C.漫江(满) 寥(liáo)廊挥斥(斥责)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辟谣(pì yáo)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C.《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熟悉的历史,带着观众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D.一匹脚踏飞燕、身姿矫健的骏马气宇轩昂,凌空奔腾,骏马矫健的身影与基石上镌刻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几个金色大字交相辉映。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5.《沁园春·长沙》一词的下阕的统领字是“”,该字主要统领了“”几句,这几句从“”三个方面写中心意象“”,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阅读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问题。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01 课 沁园春 长沙(第 01 课时)1.词: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________,最初称为“曲词”或“________”,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________”。
词的特点是长短句交叉,长的长达十一字,短的短得仅一字,因此又称为“________”。
根据篇幅大小,词可分为________(58 字以内)、________(59〜90 字)、________(91 字以上)。
2.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其段数、句数、韵律、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早期的词一般只有词牌而没有词题,到了宋代,作者为了表明词作的意思,常在词牌之下,另外加上词题,或者加上小序。
《沁园春 长沙》中,“沁园春”是________,“长沙”是________。
3.橘子洲__________ 百舸争流__________ 挥斥方遒__________ 万户侯__________浪遏飞舟__________ 岁月稠__________峥嵘__________怅寥廓__________4.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①chóu__________怅chóu__________密未雨chóu__________ 缪diāo__________敝②è__________止jié__________力东临 jié__________石 拜 yè__________③究 jìng__________jìng__________赛jīngjīng__________业业jìng__________界④百 gě_______争流坎 kě__________横 kē__________上蔽kē__________刻11.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同时,当时的革 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但他却能泰然处之;他面对秋天,关注的不 是衰败肃杀之景,也不只是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 多彩、充满生机。
2.“怅寥廓”字以下三句的表面意是什么?深层意指什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表面:大自然的盛衰荣枯由谁来主宰。
深层:中国的命运由谁来主宰/中国革命由谁来领导。
胸怀祖国 的博大胸怀。
3.“看”字领起的七句运用了诗歌的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这种手法有何作用?这七句写景在上片词中有何作用? “赋”的手法。
铺陈排比、气势酣畅地展示了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
为下文抒情烘托了背 景,准备了气氛。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廖廓(kuò)分外(fèn)浪遏飞舟(è)B.沁园春(qìn) C.岁月稠(chóu) D.怅寥廓(chàng)百舸(gě) 苍茫(cāng) 颓圮(qǐ)峥嵘(zhēng) 百侣(lǚ)沉浮(fú)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犒劳咒语凄婉义气风发B.迷茫斑阑辐射忸怩不安C.辑录打蜡峥嵘箭拔弩张挥斥方遒(qiú) 风华正茂(mào)橘子洲头(jú) 激昂慷慨(kāng)2D.寥廓凌侮引申恼羞成怒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从这个角度看,此次全国范围全面控烟,可谓彻底厘清了个人_______与公共利益的界限。
②初冬,寒风起、落叶纷飞,当_______大地开始染上一分萧瑟的时候,清水江畔的苗岭明珠凯里却在冬韵中滋长生机与活力。
③全剧采取史诗性叙事与跳跃式创作手法相结合的方法,将_______岁月、宏伟场景、辉煌历史红线串珠般地融合在一起。
A.自主苍茫铮铮B.自由苍凉峥嵘C.自由苍茫峥嵘D.自主苍凉铮铮4.下列成语含有与词的下阕“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的用法相同的词的一项是A.不耻下问不远万里草菅人命B.大快人心惊心动魄丰衣足食C.风起云涌狼吞虎咽道听途说D.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先礼后兵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纵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B.16 支合唱团各展风采,人人精神饱满,情绪昂扬,用真挚的歌声回顾了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讴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C.新年元旦,登山小组在清晨到达泰山极顶,他们迎着新年的第一缕曙光,异常兴奋,指点江山,赞不绝口。
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2)《沁园春 长沙》中起到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
”(3)《沁园春 长沙》中体现“书生意气”的诗句是:“,,, 。
”。
”8.某班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请你做主持人。
现请你写一段开场白,用来渲染气氛,营建良好的环境 氛围。
不少于 100 字。
9.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扩写“鹰击长空”,要求所写语句符合表达方式的特点。
不超过 40 字。
(1)用描写的方式扩展。
(其特点是:能反映出事物的具体情形,如形、声、色、动态等)(2)用议论的方式扩展。
(其特点是:语句中有观点,有分析判断)(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 1935 年 10 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望断”,望尽,一直到望不见了,表示望得久、远。
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行程”指长征已走过的路程。
C.“红旗漫卷西风”,“漫卷”,随风翻卷,有旌旗猎猎的雄伟气势。
D.“何时缚住苍龙”,“苍龙”,太岁星的别名。
古代以太岁星为凶神恶煞,这里喻指日本帝国主义。
2.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雁群渐飞渐远,消失在南方天际,可是词人还长久凝望,这寄托了诗 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眷恋。
B.“不到长城非好汉”,语言通俗,表达了钢铁的誓言和雄心,表现出藐视一切困难和压倒一切敌人 的英雄气概。
C.“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所描绘的景物与“天高云淡”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色彩鲜明, 境界壮阔,表现出胜利在望的欢跃情怀。
D.“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词抒情委婉含蓄,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 昆仑① 毛泽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 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 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一九三五年十月 【注】①念奴娇:词牌名。
昆仑: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帕米尔高原,沿新疆、西藏边界向东延伸。
东端分为北、中、南三支。
南支可可西里山,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一些支流的源头。
南支东延为青海境内 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的源头。
巴颜喀拉山东接四川的岷山和邛崃山处,是一片海拔六千米的雪原。
本词 作于 1935 年。
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的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
此诗是毛泽东在 1935 年 10 月登 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1.词的开头三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给人以怎样的艺术感受?2.上阕结尾“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两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5【2018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3 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 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 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 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 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1.D63.C 【解析】自由: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自主:自己做主。
此处与“公共利益”相 对,应为“个人自由”。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苍凉:凄凉。
此处用“苍茫”更合适。
峥嵘:形容 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不平凡。
铮铮:形容坚贞、刚强。
此处修饰“岁月”,用“峥嵘”更合适。
4.A【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 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5.C 【解析】A 项,“风华正茂”指风采才华正盛。
B 项,“峥嵘岁月”指不平凡、不寻常的日子。
C 项,“指 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此处应为“指指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