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从哲学上看,世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科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事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S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性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HR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水
金
物质=具体实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
牛顿 化学原子论
道尔顿
物
物质结构图
分
子
原
……
物质=原子
质
子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物质 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 和中抽象出来 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的。 ‛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主张社会 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主张社会 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Nhomakorabea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联系、发展、 矛盾的观点 孤立、静止、 否认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 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 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过去 现在 将来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质只能按照 长、宽、高这三个方向延伸。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自 在 世 界
(名师推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二
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的 某一层次,从而具有机械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三
它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 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特定 历史条件下的关于物质结构的 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 范畴混为一谈,从而具有形而 上学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四
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的物质统一性,没有把握人 类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特点,在 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一节 物质世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
归纳: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有形物视为 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 的“原子”概念直接作为世界的本原。
共同的错误
哲学物质范畴 =物质的具体形态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能被人的意识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恩格斯1886年《路 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
(1)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 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2)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 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 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性物质极其存在⽅式第⼀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与实践的观点内在统⼀的。
物质的存在⽅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和静⽌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维性,即时间的流逝⼀去不复返。
空间:物质运动的⼴延性、伸张性,特点:三维性,即空间具有⻓、宽、⾼三⽅⾯的规定性。
具有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限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从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然界⻓期发展的产物由⼀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 →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等⽣物的感觉和⼼理。
意识是也是社会历史(劳动)发展的产物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意识的能动作⽤主要表现在意识具有⽬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正确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正确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正确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段世界的物质统⼀性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和旧事物的灭亡判断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式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向、具有远⼤前途的东⻄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灭亡的东⻄对⽴统⼀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盾的同⼀性和⽃争性及其事物发展中的作⽤⽭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统⼀关系的哲学范畴和谐是⽭盾的⼀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盾双⽅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思维与存在 的对立)是哲 学的起点,这 个起点构成哲 学的全部意义。
黑 格尔
费 尔 巴 哈
神是否创造世界,即 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 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 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 关系如何的问题……这 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 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 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 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 周围绕圈子。
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
理 性 VS 本 语 能
创造性 VS 模仿性
言 VS 非语言
社会性 VS 群体性
结论: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使意识的主体—人成为社会的人
◆劳动使意识的工具—语言得以产生和
发展(狼孩、猪孩、鸡人)
◆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不断完
善
(3)意识的本质
物 质 原 子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 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 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 共同属性。
=
培根
洛克
爱尔维修
拉美特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质原 的子原 特构子 性成是 。,世 原界 子的 的本 特原 性, 就物 是质 物由
人的意识4
动物的感 觉、心理3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1
水滴石穿
岩石风化现象
桂林象鼻山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
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 答能力。
闻歌起舞现象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
葵花向日
动物的感觉、心理3(视频大猩猩)
狗追来,人吓跑
人捡石,狗吓跑
人类无意识的机械节律活动
非生物反应特性
机 械 反 应
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时间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
人类有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反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反之。
(二)物质的客观现实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列宁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哲学概括。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状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从泰勒士起,我们才真 正开始了我们的哲学史”。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是 永恒的、不灭的,它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有两种具体的表现: 一是机械运动中的位置没有移动情况 二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上的相对稳定 状态,即没有发生质变。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互相依赖。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运动
这颗灿烂的明星,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879—1955)。
正像有人所指出的:“从形成来说,爱因 斯坦的早期哲学思想是休谟、马赫、康德、 斯宾诺莎、亥姆霍茨、弗普尔、彭加勒等 哲学家及自然科学家的复杂影响和爱因斯 坦自发唯物主义倾向相互作用的综合结 果。” ——朱亚宗:《伟大的探索者——爱因斯 坦》,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思维
???
?
存在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 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是普遍 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形而上学 是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 界观方法论。
理论化
世界观
哲学
系统化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 们对界总 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
我的世界观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 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 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
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 不认识的人,他们的 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 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 起。
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
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 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 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 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 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 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1)意识的起源
意识 是自然 界长期 发展的 产物
三个决定性环节
人类意识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无机物的反应特征
机 械 反 应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 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
劳动产生了语言
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 了。需要产生了自已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它指出了物质是通过感觉 感知的,揭示了物质的可
第二
知性,同唯心主义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它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 在的哲学范畴,强调“客 第三 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 特性,同旧唯物主义的物 质观划清了界限。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它具有高度抽象性,使马克 思主义哲学在物质观问题上 第四 完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 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 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奠定了基础。
---恩格斯1886年《路 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
(1)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 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2)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 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 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世界 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 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 变动性的统一 。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 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 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 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
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
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 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 难以忍受。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
──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
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
荣、奢侈的生活──都是可鄙的。
照亮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
哲学思维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性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初,正当多数科学家为“两朵乌 云”困忧之际,1905年一颗灿烂的明星从 瑞士伯尔尼上空升起,震惊了整个科学界。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与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
归纳: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有形物视为 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 的“原子”概念直接作为世界的本原。
共同的错误
哲学物质范畴 =物质的具体形态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能被人的意识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黑格尔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 希 腊 朴 素 唯 物 论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中 国
火土
五行说
的
朴 素
唯木
相生
金
物
相克
论
水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中 国 的 朴 素 唯 物 论
八卦说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中
国
阴
的 朴
阳
素
说
唯
物
论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这正是爱因斯坦成功的秘密,也是他的伟大 之处。如果我们每一个青年大学生都能够像爱因 斯坦那样虚怀若谷,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人类文 明,认真地学习一些哲学思想,我们一定能够出 现更多地像爱因斯坦一样伟大的哲人科学家,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 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空间和时间总是由物质的运 动来量度
时空特性随物质状态和运动 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和空间的 绝对性与相对性
任何物质都有空间和时间,整个物质世界在 空间上无限,在时间上永恒。空间和时间 是客观、普遍、无限的,因而是绝对的。
具体物质形态及其相应的运动形式在空间 上总有其大小,在时间上总有其“寿命”, 其时空特性又总是随质量、密度、速度的 变化而变化,所以空间和时间又是特殊的、 有限的、相对的。
中有静止, 静止中有运动
2、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 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具有 三维性。
宇宙:四方上下曰宇
往来古今曰宙
世界:世——时间概念
界——空间概念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 表现
没有运动着的物质就没有空 间和时间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 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 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
物质的东西而已” 。 --马克思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 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 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 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 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猿脑变成了人脑
的器官;猿类不发达
的喉头,由于音调的
抑扬顿挫的不断增多,
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
到改造,而口部的器
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
一个个清晰的音
狼孩
节。 —恩格斯
什么是意识
帕斯卡:"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 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 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 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命了.然而,纵使 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 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 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 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 时间和空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 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原则."
3、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 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 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 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 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
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二
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的 某一层次,从而具有机械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