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变电流传感器课时作业39
2024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变电流传感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4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变电流传感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第十一章 交变电流 传感器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利用电容传感器可检测矿井渗水,及时发出安全警报,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如图所示是一种通过测量电容器电容的变化来检测矿井中液面高低的仪器原理图,A 为位置固定的导体芯,B 为导体芯外面的一层绝缘物质,C 为导电液体(矿井中含有杂质的水),A 、B 、C 构成电容器。
若矿井渗水(导电液体深度h 增大),则电流( D )A .从b 向a ,A 、B 、C 构成的电容器放电 B .从a 向b ,A 、B 、C 构成的电容器放电 C .从b 向a ,A 、B 、C 构成的电容器充电D .从a 向b ,A 、B 、C 构成的电容器充电[解析] 本题考查平行板电容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注意由题意找出我们常见的模型再进行分析。
由图可知,液体与芯柱构成了电容器,由图可知,两板间距离不变;液面变化时只有正对面积发生变化;则由C =εr S4πkd 可知,当液面升高时,正对面积S 增大,故可判断电容增大,再依据C =Q U,电压U 不变,那么电容器的电荷量Q 增大,因此电容器处于充电状态,电流方向从a 向b 。
A 、B 、C 错误,D 正确。
2.(2021·山东聊城月考)一种常见的身高、体重测量仪如图所示。
测量仪顶部竖直向下发射波速为v 的超声波,超声波经反射后被测量仪接收,测量仪记录发射和接收的时间间隔。
测量仪的底座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与作用在其上的压力成正比。
质量为M 0的测重台置于压力传感器上,当测重台没有站人时,测量仪记录的时间间隔为t 0,输出电压为U 0,某同学站在测重台上,测量仪记录的时间间隔为t ,输出电压为U ,则该同学的身高、质量分别为( B )A .v (t 0-t ),M 0U 0U B .12v (t 0-t ),M 0U 0(U -U 0) C .v (t 0-t ),M 0U 0(U -U 0) D .12v (t 0-t ),M 0U 0U [解析] 设测量仪高度为L ,人的身高为h ,质量为m ,当测重台上没有站人时,根据超声波的速度和位移关系得2L =vt 0,根据传感器输出电压与作用在其上的压力成正比得U 0=kM 0g ,当测重台上站人时,同理可得vt =2(L -h ),U =k (M 0+m )g ,联立可得h =12v (t 0-t ),m=M 0U 0(U -U 0),B 正确,A 、C 、D 错误。
2020届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交变电流传感器课时作业Word版

45分钟高考热点练(十一)交变电流 传感器热点一 交变电流的图象和“四值”问题1.某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匀速转动,产生的交变电流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A .在A 、C 时刻线圈处于中性面位置B .在B 、D 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C .从A ~D 线圈转过的角度为2πD .若从O ~D 历时0.02 s ,则在1 s 内交变电流的方向改变了100次解析: 由题中交变电流的图象可知,在A 、C 时刻产生的感应电流最大,对应的感应电动势最大,线圈处于垂直中性面的位置,选项A 错误;在B 、D 时刻感应电流为零,对应的感应电动势为零,即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此时磁通量最大,选项B 错误;从A ~D ,经历的时间为34周期,线圈转过的角度为32π,选项C 错误;若从O ~D 历时0.02 s ,则交变电流的周期为0.02 s ,而一个周期内电流的方向改变两次,所以1 s 内交变电流的方向改变了100次,选项D 正确。
答案: D2.正弦交变电源与电阻R 、交流电压表按照图甲所示的方式连接,R =10 Ω,交流电压表的示数是10 V 。
图乙是交变电源输出电压u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则( )A .通过R 的电流瞬时值表达式是i R =2cos 100πt (A)B .通过R 的电流瞬时值表达式是i R =2cos 50πt (A)C .R 两端的电压瞬时值表达式是u R =52cos 100πt (V)D .R 两端的电压瞬时值表达式是u R =52cos 50πt (V)解析: 交流电的峰值电压U m =10 2 V ,ω=2π0.02=100π(rad/s),故R 两端的电压瞬时值表达式是u R =102cos 100πt (V),C 、D 错;由于i =u R,故通过R 的电流瞬时值表达式是i R =2cos 100πt (A),A 正确,B 错误。
答案: A3.(2018·唐山模拟)一个U 形金属线框在匀强磁场中绕OO ′轴以相同的角速度匀速转动,通过导线给同一电阻R 供电,如图甲、乙所示。
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变电流传感器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40[双基过关练]1.(2020·六安一中模拟)(多选)对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内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但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大B.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C.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D.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作用力就一直减小E.当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解析:温度高的物体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大,内能不一定大,选项A正确;外界对物体做功,若物体同时散热,物体内能不一定增加,选项B错误;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选项C正确;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作用力可能先增大后减小,选项D错误;当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选项E正确.答案:ACE2.(多选)下列关于温度及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两个动能不同的分子相比,动能大的分子温度高B.两个不同的物体,只要温度和体积相同,内能就相同C.质量和温度相同的冰和水,内能可能不同D.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即使温度不变,内能也可能发生变化E.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解析: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客观体现,单个分子不能比较温度高低,A错误;物质的内能由温度、体积、物质的量共同决定,故B错误、C正确;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不变而体积发生变化时,内能也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质量不确定,只知道温度的关系,不能确定内能的大小,故E正确.答案:CDE3.(2020·昭通质检)(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热量多B.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多C.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大D.相互间达到热平衡的两物体的内能一定相等E.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解析: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热量是过程量,不是状态量,选项A错误;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体积及物体所含的摩尔数等有关,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多,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大,选项B、C正确;相互间达到热平衡的两物体的温度一定相等,内能不一定相等,选项D错误;由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的关系可知,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选项E正确.答案:BCE4.(多选)给一定质量的温度为0 ℃的水加热,在水的温度由0 ℃上升到4 ℃的过程中,水的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我们称之为“反常膨胀”.某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水分子之间存在一种结合力,这种结合力可以形成多分子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水分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势能.在水“反常膨胀”的过程中,体积减小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关于这个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分子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分子间的结合力做正功B.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C.水发子的平均动能增大D.水分子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克服分子间的结合力做功E.水分子间的总势能增大解析:温度升高,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体积减小,分子间的结合力做负功,水分子间的总势能增大,选项C、D、E正确.答案:CDE5.(2020·云南名校联考)(多选)关于分子动理论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说明物质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B.压缩气体时气体会表现出抗拒压缩的力是由于气体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缘故C.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里的微小颗粒的运动D .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用来表征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热学性质”的物理量是内能E .已知某种气体的密度为ρ,摩尔质量为M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则该气体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可以表示为 3M ρN A解析:压缩气体时气体会表现出抗拒压缩的力是由于气体压强增大的缘故,选项B 错误;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用来表征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热学性质”的物理量是温度,选项D 错误.答案:ACE6.(2020·山东泰安模拟)(多选)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 ,只在两分子间的作用力作用下,乙分子沿x 轴方向运动,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E p 与两分子间距离x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设乙分子在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总能量为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分子在P 点时加速度为0B .乙分子在Q 点时分子势能最小C .乙分子在Q 点时处于平衡状态D .乙分子在P 点时动能最大E .乙分子在P 点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解析:由题图可知,乙分子在P 点时分子势能最小,此时乙分子受力平衡,甲、乙两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乙分子所受合力为0,加速度为0,A 、E 正确.乙分子在Q 点时分子势能为0,大于乙分子在P 点时的分子势能,B 错误.乙分子在Q 点时与甲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分子引力小于分子斥力,合力表现为斥力,所以乙分子在Q 点合力不为0,故不处于平衡状态,C 错误.乙分子在P 点时,其分子势能最小,由能量守恒可知此时乙分子动能最大,D 正确.答案:ADE7.(多选)相距很远的分子A 、B ,固定A ,让B 仅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直至不再靠近.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力先增大,后一直减小B .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C .分子动能先增大,后减小D .分子势能先增大,后减小E .分子势能和动能之和不变解析:两分子从相距较远处仅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直至不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力先是分子引力后是分子斥力,分子间距离r>r 0时为引力,随着距离r 的减小分子引力先增大后减小,分子间距离r<r 0时为斥力,分子斥力一直增大至最大,故选项A 错;在两分子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引力做正功、分子斥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分子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所以选项B 、C 正确,选项D 错;分子仅在分子力作用下运动,只有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和动能之和不变,选项E 正确.答案:BCE8.(2020·大连模拟)(多选)某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 mol ,摩尔体积为V mol ,密度为ρ,每个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分别为m 和V 0,每个分子占有的体积为V.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可表示为( )A .N A =M mol mB .N A =ρV mol mC .N A =V mol V 0D .N A =M mol ρV 0E .N A =V mol V解析: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M mol m =ρV mol m =V mol V,其中V 应为每个气体分子所占有的体积,而V 0是气体分子的体积,故C 错误;D 中ρV 0不是气体分子的质量,因而也是错误的.答案:ABE9.(2020·山东潍坊模拟)在“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直径”的实验中,某同学按如下操作:a .在量筒中滴入一滴已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出其体积;b .在装有水、撒适量痱子粉的浅盘中滴入一滴已配制好的溶液,使薄膜形状稳定;c .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将油膜形状描绘在玻璃板上;d .将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油酸体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1)其中有操作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2)已知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体积占比为k ,N 滴油酸溶液体积为V ,一滴油酸溶液形成油膜的面积为S ,则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解析:(1)要测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即在量筒中滴入N 滴油酸酒精溶液,测出其体积为V ,则一滴该溶液的体积为V 1=V N ,故有操作错误的步骤是a ;(2)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为V 0=kV N,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形成的油膜面积为S ,那么油酸分子直径为d =kV NS. 答案:(1)a (2)kV NS[能力提升练]10.(2020·河南百校质检)(多选)将一个分子P 固定在O 点,另一个分子Q 从图中的A 点由静止释放,两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与间距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Q 由A 运动到C 的过程中,先加速再减速B .分子Q 在C 点时分子势能最小C .分子Q 在C 点时加速度大小为零D .分子Q 由A 点释放后运动到C 点左侧的过程中,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E .该图能表示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分子力随分子间距变化的规律解析:C 点为分子斥力和引力相等的位置,C 点的右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C 点的左侧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因此分子Q 由A 运动到C 的过程中,分子Q 一直做加速运动,分子的动能一直增大,势能一直减小,当分子Q 运动到C 点左侧时,分子Q 做减速运动,分子的动能减小,势能增大,即分子Q 在C 点的分子势能最小,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C 点为分子引力等于分子斥力的位置,即分子力表现为零,则分子Q 在C 点的加速度大小为零,选项C 正确;分子Q 由A 点释放后运动到C 点左侧的过程中,由分子力的图象可知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选项D 正确;气体分子间距较大,分子作用力很小,不能用此图表示气体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规律,但可表示液体和固体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规律,选项E 错误.答案:BCD11.(多选)一般情况下,分子间同时存在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若在外力作用下两分子的间距达到不能再靠近时,固定甲分子不动,乙分子可自由移动,则去掉外力后,当乙分子运动到很远时,速度为v ,则在乙分子的运动过程中(乙分子的质量为m)( )A .乙分子的动能变化量为 12mv 2 B .分子力对乙分子做的功为12mv 2 C .分子引力比分子斥力多做的功为12mv 2 D .分子斥力比分子引力多做的功为12mv 2 E .乙分子克服分子力做的功为12mv 2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1章交变电流传感器新人教版

第十一章交变电流传感器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48分。
1~4题为单选,5~8题为多选,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1.(2018·江苏扬州检测)电阻R1、R2与交流电源按照图甲方式连接,R1=10Ω,R2=20Ω,合上开关S后,通过电阻R2的正弦交变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导学号 21993509( B )A.通过R1的电流有效值为1.2AB.R1两端的电压有效值为6VC.通过R2的电流最大值是1.22AD.R2两端的电压最大值是62V[解析]由i-t图象可知,电流最大值I m=0.62A,有效值I=I m2=0.6A,因R1与R2串联,则I1=I=0.6A,U1=IR1=6V,I2m=0.62A,U2m=I2m R2=122V,故A、C、D错,B 正确。
2.(2018·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如图所示,等边三角形导体框abc边长为L,bd⊥ac,导线框绕轴bd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导体框所在空间有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 21993510( A )A.导体框中无感应电流B.导体框中产生正弦交变电流C.a、d两点间电势差为0D .a 、d 两点间电势差大小为12B ωL 2 [解析] 导体框绕bd 转动过程中,穿过导体框的磁通量无变化,故无感应电流产生,A正确,B 错误;a 、d 两点间电势差为U ad =B L 20+ωL 22=18B ωL 2,C 、D 均错误。
3.(2018·湖北华中检测)图为模拟远距离输电实验电路图,两理想变压器的匝数n 1=n 4<n 2=n 3,四根模拟输电线的电阻R 1、R 2、R 3、R 4的阻值均为R ,A 1、A 2为相同的理想交流电流表,L 1、L 2为相同的小灯泡,灯丝电阻R L >2R ,忽略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
2024高考物理一轮复习限时检测11交变电流传感器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十一章交变电流传感器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邹城高三模拟)如图所示,(a)→(b)→(c)→(d)→(e)过程是沟通发电机发电的示意图,线圈的ab边连在金属滑环K上,cd边连在金属滑环L上,用导体制成的两个电刷分别压在两个滑环上,线圈在转动时可以通过滑环和电刷保持与外电路连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图(a)中,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垂直,磁通量变更率最大B.从图(b)起先计时,线圈中电流i随时间t变更的关系是i=I m sin ωtC.当线圈转到图(c)位置时,感应电流最小,且感应电流方向变更D.当线圈转到图(d)位置时,感应电动势最小,ab边感应电流方向为b→a[解析] 图(a)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故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磁通量变更率为0,选项A错误;图(b)不是中性面,从线圈在中性面位置起先计时的表达式才是i=I m sin ωt,选项B错误;当线圈转到图(c)位置时,线圈在中性面位置,故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产生的感应电流最小为零,电流方向将变更,选项C正确;当线圈转到图(d)位置时,磁通量最小,磁通量的变更率最大,故感应电动势最大,ab边感应电流方向为b→a,选项D错误。
2.(2024·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如图所示,志向变压器的原线圈接在u=2202sin 100πt(V)的沟通电源上,副线圈接有R=55 Ω的负载电阻,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41,电流表、电压表均为志向电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为220 2 WB.电流表的读数为1 AC.电压表的读数为55 VD.通过电阻R的交变电流频率是100 Hz[解析] 原线圈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220 V,由公式U1U2=n1n2可知,副线圈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55 V ,电压表的读数指的就是有效值,所以电压表的读数为55 V ,C 正确;由欧姆定律I 2=U 2R 得副线圈中电流为1 A ,由公式I 2I 1=n 1n 2得原线圈中电流为14 A ,即电流表读数为14A ,B 错误;原线圈的输入功率P 1=U 1I 1=220×14W =55 W ,A 错误;由电源的瞬时值表达式知角速度w =100 π rad/s,交变电流频率f =w2π=50 Hz ,D 错误。
全程复习构想近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交变电流 传感器 1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课时作业 新

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变电流传感器1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课时作业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变电流传感器1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课时作业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变电流传感器 1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课时作业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一、选择题(1~6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7~11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交流发电机工作时的电动势为e=E msin ωt,若将其电枢的转速提高1倍,其他条件不变,则其电动势变为( )A.e=Em sin(ωt/2) B.e=2E msin(ωt/2)C.e=E m sin(2ωt)D.e=2E m sin(2ωt)解析:交流发电机工作时,电动势的最大值E m=NBSω,当其电枢的转速提高1倍而其他条件不变时,ω提高一倍,E m提高一倍,则其电动势表达式为e=2Emsin(2ωt).答案:D2.在图示电路中,已知交流电源电压u=200sin 100πtV,电阻R=100 Ω,则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A.1.41 A、200 VB.1.41 A、141VC.2 A、200VD.2 A、141 V解析:交流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均是有效值,U=\f(Um,\r(2))=错误!=141(V),I=错误!=错误!=1。
41(A).应选B.答案:B3.如图所示,虚线OO′的左边存在着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右边没有磁场.单匝矩形线圈abcd的对称轴恰与磁场右边界重合,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线圈沿图示方向绕OO′轴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即ab边先向纸外、cd边先向纸内转动),规定沿a→b→c→d→a方向为感应电流的正方向.若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下图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线圈内感应电流i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是( )解析:0~错误!内,ab一侧的线框在磁场中绕OO′转动产生正弦交变电流,电流方向为d→c→b→a且越来越大;错误!~错误!内,ab一侧线框在磁场外,而dc一侧线框又进入磁场产生交变电流,电流方向为d→c→b→a且越来越小.依次类推,正确的i-t图象为B。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变电流传感器第一讲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课时作业(2021学年)

2018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变电流传感器第一讲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课时作业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变电流传感器第一讲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课时作业)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交变电流传感器第一讲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课时作业的全部内容。
第一讲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A组·基础题]一、单项选择题1.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单匝线框绕垂直于匀强磁场的固定轴转动,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已知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则结合图中所给信息可判定( )A.t1时刻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为BL2B.t2时刻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为零C.t3时刻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D.线框转动的角速度为错误!解析:t1时刻,感应电动势最大,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应为零,A错误;t2时刻,穿过线框的磁通量最大为Φm=BL2,B错误;t3时刻,感应电动势最大,则磁通量变化率也最大,C错误;交变电流的最大值为Em=BL2ω,则ω=\f(Em,BL2),D正确.答案:D2.(2017·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如图所示为某一线圈交流电的电流—时间关系图象(前半个周期为正弦波形的错误!),则一个周期内该电流的有效值为( )A.错误!I0ﻩB。
错误!I0C。
错误!I0D。
错误!I0解析:设电流的有效值为I,由I2RT=(错误!)2R·错误!+(2I0)2R·错误!,解得I=错误!I。
0答案:B3.(2017·山东师大附中模拟)如图所示,一交流发电机的矩形线圈共有10匝,其电阻r=2 Ω,面积是0.2 m2,在磁感应强度B=错误!T的匀强磁场中,若线圈从中性面位置开始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对称轴OO′以ω=10π rad/s的角速度匀速转动,向R=18 Ω的电阻供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线圈产生的是余弦式交变电流B.线圈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最大感应电动势为40 VC.线圈开始转动错误! s时流过电阻R的瞬时电流大小为错误!AD.电阻R上消耗的电功率为9 W解析: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将按照正弦规律变化,选项A错误;由于OO′为线圈的对称轴,所以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应为E m=错误! nBSω=20 V,选项B错误;线圈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为e=20sin 10πt V,所以其感应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为i=sin 10πtA,故当t=错误!s时,流经电阻R的瞬时电流大小为i=sin(10π×\f(1,60))A=错误! A,选项C错误;流经R的电流的有效值为I=错误!A,所以电阻R上消耗的电功率为P=I2R=9 W,选项D正确.答案:D4.(2015·高考四川卷)小型手摇发电机线圈共N匝,每匝可简化为矩形线圈abcd,磁极间的磁场视为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线圈中心轴O O′,线圈绕OO′匀速转动,如图所示.矩形线圈ab边和cd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都为e0,不计线圈电阻,则发电机输出电压( ) A.峰值是e0ﻩ B.峰值是2e0C.有效值是错误!Ne0D.有效值是错误!Ne0解析:由“磁极间的磁场视为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线圈中心轴OO′,线圈绕OO′匀速转动”知线圈产生正弦交流电.矩形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为2Ne0,又“不计线圈电阻",故发电机输出电压的最大值等于2Ne0,有效值是最大值的错误!,D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5.(2016·忻州模拟)如图所示,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的矩形线圈的周期为T,转轴O1O2垂直于磁场方向,线圈电阻为2 Ω。
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1 交变电流传感器(含解析)

与下一级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之和。只有选项
D
正确。
3.下图为两根间距为 20 2 cm 的无限长光滑金属导轨,电阻不计,其左端连接一阻值为 10 Ω 的定
值电阻,两导轨之间存在着磁感应强度为 1 T 的匀强磁场,磁场边界虚线为正弦曲线的一部分。一
阻值为 10 Ω 的光滑导体棒,在外力作用下以 10 m/s 的速度匀速向右运动(接触电阻不计),交流电
ω 解析由电压公式知交变电流的角速度为 ω=100πrad/s,则频率 f= =50Hz,变压器不改变电流的
2π U1 n1
频率,故副线圈交变电流的频率是 50Hz,A 错误;原线圈两端的输入电压有效值为 220V,由 = 知, U2 n2
副线圈两端电压为 U2=4V,即为电压表的读数,故 B 正确;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从最上端滑到最下 端的过程中,电路中的总电阻减小,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变压器的输出电流增大,则输入的电流也增 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定值电阻 R 两端的电压变大,副线圈两端电压不变,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 电压变小,故 C、D 错误。 6.图中甲、乙分别表示两种电压的波形,其中图甲所示电压按正弦规律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I1 n1 A. =
I2 n2 C.I1U1=I22R
U2 B.I2= R D.I1U1=I2U2
答案 D
I1 n2
解析根据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得 I1U1=I2U2、I2
=
,公式中的 n1
U2
不是加在
R
两端的电压,故
I2≠
U2 ,而
R
I1U1
等于
R
上消耗的功率I22R
2 齿形交流电压,有效值不能按正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公式计算,B 错误;题图甲所示的正弦式交流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39[双基过关练]1.(2016·江苏单科)贝克勒尔在120年前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如今原子核的放射性在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属于放射性衰变的是( )A.14 6C→14 7N+0-1eB.235 92U+10n→139 53I+9539Y+210nC.21H+31H→42He+10nD.42He+2713Al→3015P+10n解析:A属于β衰变,B属于裂变,C是聚变,D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故选A项.答案:A2.(多选)铀核裂变是核电站核能的重要来源,其一种裂变反应是235 92U+10n→144 56Ba+8936Kr +310n,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上述裂变反应中伴随着中子放出B.铀块体积对链式反应的发生无影响C.铀核的链式反应可人工控制D.铀核的半衰期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解析:根据题给裂变反应方程,可知上述裂变反应中伴随着中子放出,选项A正确.铀块体积对链式反应的发生有影响,只有铀块体积大于临界体积时才能发生链式反应,选项B 错误.铀核的链式反应可人工控制,铀核的半衰期不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选项C正确、D错误.答案:AC3.(多选)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与夫人何泽慧一起,于20世纪40年代首先发现铀的三裂变、四裂变,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下列关于核物理的说法正确的有( )A.235 92U→143 56Ba+8936Kr+310n是铀的一种裂变方程B.核不会轻易散开,因核内任两个质子之间的核力都大于库仑力C.235 92U的比结合能一定比8936Kr的比结合能小D.单质的235 92U与化合物中的235 92U半衰期相同解析:铀的裂变方程中左边掉了“入射中子”,变成了“衰变”方程,选项A错误;核力是短程力,只有邻近核子间才会发生,选项B错误;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结合能最大,选项C正确;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取决于核内部本身的因素,跟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选项D正确.答案:CD4.(2018·湖北七市州联考)(多选)如图所示是氢原子的能级图,大量处于n=5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一共可以辐射出10种不同频率的光子.其中莱曼系是指氢原子由高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释放的光子,则( )A.10种光子中波长最短的是从n=5能级跃迁到n=1能级时产生的B.10种光子中有4种属于莱曼系C.使n=5能级的氢原子电离至少要0.85 eV的能量D.从n=2能级跃迁到基态释放光子的能量等于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释放光子的能量解析:10种光子中波长最短的就是频率(能量)最大的,是从n=5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子,A正确;10种光子中,从激发态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子有四种,分别为从n=5、4、3、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子,它们都属于莱曼系,B正确;使n=5能级的氢原子电离至少要0.54 eV的能量,C错误;从n=2能级跃迁到基态释放光子的能量为10.20 eV,而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释放光子的能量为1.89 eV,D错误.答案:AB5.(2018·重庆八中适应性考试)(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α、β、γ三种射线中,α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B.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C.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42He+14 7N→17 8O+11HD.质子、中子、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m3,那么质子和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所释放的核能为ΔE=(m1+m2-m3)c2解析:α、β和γ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故A错误.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与核外电子无关,故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故B正确.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42He+14 7N→17 8O+11H,故C正确.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质量亏损Δm=2m1+2m2-m3,由质能方程可知,释放的能量ΔE=Δmc2=(2m1+2m2-m3)c2,故D错误.答案:BC6.(多选)关于原子核的结合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的最小能量B.一重原子核衰变成α粒子和另一原子核,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原来重核的结合能C.铯原子核(133 55Cs)的结合能小于铅原子核(208 82Pb)的结合能D.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解析:由原子核的结合能定义可知,原子核分解成自由核子时所需的最小能量为原子核的结合能,选项A正确;重原子核的核子平均质量大于轻原子核的平均质量,因此原子核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衰变前的结合能,选项B正确;铯原子核的核子数少,因此其结合能小,选项C正确;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选项D错误.答案:ABC7.(2018·河北省石家庄第二中学高三联考)如图所示是原子物理史上几个著名的实验,关于这些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B.放射线在磁场中偏转,中间没有偏转的为γ射线,电离能力最强C.电压相同时,光照越强,光电流越大,说明遏止电压和光的强度有关D.链式反应属于重核的裂变解析: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A错误.放射线在磁场中偏转,中间没有偏转的为γ射线,电离能力最弱,选项B错误.电压相同时,光照越强,光电流越大,说明光电流和光的强度有关,不能说明遏止电压和光的强度有关,选项C错误.链式反应属于重核的裂变,选项D正确.答案:D8.图示为氢原子能级图以及从n=3、4、5、6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辐射的四条光谱线,已知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为656 nm,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四条谱线中频率最大的是HδB.用633 nm的光照射能使氢原子从n=2跃迁到n=3的能级C.一群处于,n=3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3种谱线D.如果Hδ可以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只要照射时间足够长,光的强度足够大,Hβ也可以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解析:频率最大的光子对应的能量最大,即跃迁时能量差最大,故从n=6跃迁至n=2的频率最大,选项A正确;原子跃迁过程中,吸收光子的能量应刚好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选项B错误;从n=3向低能级跃迁时,可以是从3→2、2→1或者是3→1,即有三种频率不同的光子,选项C正确;光电效应与光照的时间无关,Hδ光子的能量最大,故其他光子不一定可以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选项D错误.答案:AC9.(2018·浙江杭州期末)(多选)在家居装饰中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天然石材,这些岩石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射性元素238 92U发生α衰变的方程是238 92U→234 90Th+42HeB.α衰变中,α粒子获得的能量越大,其德布罗意波长越短C.β衰变中产生的电子来源于原子核的内部,故半衰期会受元素化学状态的影响D.若某一原子核衰变辐射出一个频率为ν的γ光子,该过程的质量亏损为Δm,则hν>Δmc2解析:衰变过程中遵循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A正确;α衰变中,α粒子获得的能量越大,其动量就越大,由p=hλ得λ=hp,动量大的粒子德布罗意波长就短,B正确;β衰变中产生的电子来源于原子核的内部,半衰期不受元素化学状态的影响,C错误;若某一原子核衰变辐射出一个频率为ν的光子,该过程的质量亏损为Δm,由于衰变后生成的粒子一般会有动能,所以hν<Δmc2,D错误.答案:AB[能力提升练]10.(2018·湖北省襄阳市高三调研测试)(多选)静止在匀强磁场中的238 92U核发生α衰变,产生一个未知粒子x,它们在磁场中的运动径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核反应方程为238 92U→234 90x+42HeB.α粒子和粒子x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时转动方向相同C.轨迹1、2分别是α粒子、x粒子的运动径迹D.α粒子、x粒子运动径迹半径之比为45:1解析:显然选项A中核反应方程正确,A对;238 92U核静止,根据动量守恒可知α粒子和x新核速度方向相反,又都带正电,则转动方向相同,选项B对;根据动量守恒可知α粒子和x 新核的动量大小p 相等,由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半径公式R =p qB 可知轨道半径R 与其所带电荷量成反比,半径之比为45:1,选项C 错、D 对.答案:ABD11.(2018·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联考)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1,激发态能量为E n =E 1n2,其中n =2,3,4,….1885年,巴耳末对当时已知的在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做了分析,发现这些谱线的波长能够用一个公式表示,这个公式写作1λ=R ⎝ ⎛⎭⎪⎫122-1n 2,其中n =3,4,5,….式中R 叫里德伯常量,这个公式称为巴耳末公式.用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里德伯常量R 可以表示为( )A .-E 1hc B.E 12hcC .-E 12hc D.E 1hc解析:从n =3能级向n =2能级跃迁辐射出的光子的能量为E 3-E 2=hc λ,而1λ=R ⎝ ⎛⎭⎪⎫122-133,E 2=14E 1,E 3=19E 1,四式联立解得R =-E 1hc,A 正确. 答案:A12.(2018·天津五校联考)氢原子能级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大量氢原子从n =4能级向n =2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可见光a ,从n =3能级向n =2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可见光b ,则( )A .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会辐射出γ射线B .氢原子从n =4能级向n =3能级跃迁时会辐射出紫外线C .从n =3能级跃迁到n =2能级时,电子的电势能减小,氢原子的能量也减小D .氢原子在n =2能级时可吸收任意频率的光而发生电离解析:γ射线的产生机理是原子核受激发才产生的,故A 错误;根据跃迁规律可知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光子的能量等于这两个能级的能量差,从n =4能级向n =3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光子能量小于a 光子的能量,不可能为紫外线,故B 错误;根据库仑引力提供向心力,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可知ke 2r 2=m v 2r,从n =3能级跃迁到n =2能级时,电子的动能增大,电子的电势能减小,由于放出光子,氢原子的能量减小,故C 正确;欲使在n =2能级的氢原子发生电离,吸收的光子能量一定不能小于3.4 eV ,故D 错误.答案:C13.(多选)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中微子(ν)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探测中微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吨四氯乙烯(C 2Cl 4)溶液的巨桶,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个氩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ν+3717Cl→3718Ar + 0-1e.已知3717Cl 核的质量为36.956 58 u, 3718Ar 核的质量为36.956 91 u , 0-1e 的质量为0.000 55 u ,1 u 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 MeV.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 )A .中微子不带电B .中微子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所以中微子属于强子C .该核反应中3717Cl 核中有1个中子转化成了1个质子和1个电子D .参与上述反应的中微子的最小能量约为8.2 MeV解析:在核反应中,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可以判断中微子所带电荷数是零,质量数是零,选项A正确.粒子家族分为强子、轻子和媒介子三大类.核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参与强相互作用,属强子;电子、中微子、μ子、τ子及其反粒子参与弱相互作用,属于轻子;光子、胶子、中间玻色子则是相互作用的传递者,故称媒介子,选项B错误.该核反应中3717Cl核转化为3718Ar核时,其内部有1个中子转化成了1个质子和1个电子,选项C 正确.中微子的能量E≥931.5×(0.000 55+36.956 91-36.956 58) MeV≈0.82 MeV,选项D错误.答案:AC14.一个静止的氡核222 86Rn放出一个α粒子后衰变为钋核218 84Po,同时放出能量为E=0.09 MeV的光子.假设放出的核能完全转变为钋核与α粒子的动能,不计光子的动量.已知M氡=222.086 63 u、mα=4.002 6 u、M钋=218.076 6 u,1 u相当于931.5 MeV的能量.(1)写出上述核反应方程;(2)求出发生上述核反应放出的能量;(3)确定钋核与α粒子的动能.解析:(1)222 86Rn→218 84Po+42He+γ.(2)质量亏损Δm=222.086 63 u-4.002 6 u-218.076 6 u=0.007 43 uΔE=Δmc2=0.007 43×931.5 MeV=6.92 MeV.(3)设α粒子、钋核的动能分别为E kα、E k钋,动量分别为pα、p钋,由能量守恒定律得:ΔE=E kα+E k钋+E不计光子的动量,由动量守恒定律得:0=pα+p钋又E k=p22m,故E kα:E k钋=218:4联立解得E k钋=0.12 MeV,E kα=6.71 MeV.答案:(1)222 86Rn→218 84Po+42He+γ(2)6.92 MeV (3)0.12 MeV 6.71 M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