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咸:二泉映月和阿炳其人(新)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瞎子阿炳”是谁?阿炳与《二泉映月》的关系

历史趣谈:“瞎子阿炳”是谁?阿炳与《二泉映月》的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瞎子阿炳”是谁?阿炳与《二泉映月》的关系导语:众人都有所听闻“瞎子阿炳”,他的那曲《二泉映月》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那么阿炳简介到底是什么样的?阿炳这一生过得如何?阿炳简介其实没有众人都有所听闻“瞎子阿炳”,他的那曲《二泉映月》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那么阿炳简介到底是什么样的?阿炳这一生过得如何?阿炳简介其实没有过多复杂的东西,只是身世较为坎坷,但是阿炳在逆境中创出新的生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的一所“一和山房”道观旁,从小就对音乐有着非同常人的天赋,阿炳4岁时母亲去世,于是跟着父亲一起生活。

阿炳父亲是华清和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又会各种乐器,阿炳便从小就开始学习二胡、琵琶等乐器。

17岁的阿炳已经可以正是的参加音乐吹奏会,被世人称作“小天师”。

好景不长,阿炳21岁时父亲也去世了,他继为道士,后因交友不慎,吃喝嫖赌甚至吸毒,34岁时眼睛已经失明,只得走上街头自编自唱,成为一名街头艺人“瞎子阿炳”。

1939年,阿炳与农村寡妇董催娣结尾夫妇,阿炳每天都会根据时事自己便一套说唱曲儿,行走在大街小巷。

著名的《二泉映月》就是在这段时期内创作出来的,在中国人民饱受日本鬼子侵害时,阿炳用《听松》来向大家表示不愿作亡国奴的爱国情怀。

阿炳简介简单却充满波折,在一个天才沦为瞎子,再从瞎子变成天才,虽然有遇到过挫折,但最重要的就是不放弃。

1950年12月4日,阿炳承受不住上吊自杀,还有一种说法是因肺病去世,后葬入道士墓。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一位优秀的民间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二百七十多首民间乐曲。

而现存的几首有名的曲子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例如:《二泉映月》《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

那么,阿炳怎么死的呢?这样以为著名的艺术家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死的?阿炳,出生于生活常识分享。

阿炳和《二泉映月》

阿炳和《二泉映月》

阿炳和《二泉映月》被称为阿炳的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1893年9月诞生在无锡。

阿炳中年失明,一生孤苦,曾创作《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音乐作品。

1950年夏天,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来到无锡,找到了“瞎子阿炳”,录下了他演奏的《二泉映月》等3首二胡曲和3首琵琶曲。

他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渗透着传统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扣人心弦,越过地域、时空,深受听众的喜爱与珍藏!第二年,阿炳去世,留下的六首乐曲成了千古绝唱。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竟激动得泪流满面,身不由己地跪了下去。

《二泉映月》以其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神韵。

阿炳从小就随父亲在雷尊殿当道士,法名华彦钧,小名阿炳。

他4岁时丧母,到了17岁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21岁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26岁那年父亲去世。

34岁双目失明,因生活所迫,他流浪街头卖艺,饱尝了人间的不平!在他走过的大街小巷中,也将他的一首首滴血的乐曲,散落人间,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

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

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

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

乐曲的后半部分,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

这是作者对旧社会愤怒控诉的声音,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强、刚毅的性格,表达了他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反抗和斗争。

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呢?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

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

当代“小阿炳”一曲《二泉映月》,感人动听!

当代“小阿炳”一曲《二泉映月》,感人动听!

当代“小阿炳”一曲《二泉映月》,感人动听!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

从小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他原先是无锡城区雷尊殿的一名道士,16岁便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年过而立之后,没有经受住俗世诱惑的阿炳开始纵情享乐,沾染了一身恶习。

时逢风云巨变,阿炳瞎了眼睛,流落街头,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了数十年,直到最后染病去世。

他的《二泉映月》可谓是赫赫有名。

它不但受到广大国人的欢迎。

当代“小阿炳” 一曲《二泉映月》,感人动听!

▼《二泉映月》
他的一生矛盾而神秘:擅长二胡和琵琶,艺术创作力极高,但最受人喜爱的是他独创的新闻说唱。

他的《二泉映月》原本只是一首无名的“随心曲”,若不是杨荫浏的发掘,可能就会永远消失在无锡的街头巷尾;他的出生年份众说纷纭,为他著书立传的后人对他的生平资料踏破铁鞋无觅处。

喜欢本文的朋友们,记得点哦。

瞎子阿炳:逛窑子抽大烟败光家产,晚年自杀前留名曲《二泉映月》

瞎子阿炳:逛窑子抽大烟败光家产,晚年自杀前留名曲《二泉映月》

瞎子阿炳:逛窑子抽大烟败光家产,晚年自杀前留名曲《二泉映月》阿炳的石像1918年,无锡雷尊殿的主持因病去世。

雷尊殿素来香火旺盛,主持华清和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道士。

所以整场丧礼筹备得很是隆重,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阿炳起身迎送每一个宾客。

他想他该是难过的,可难过之余又有几分难堪和迷茫。

他似乎能从每一个前来的人眼中看到戏谑,和一种对世俗八卦强烈的热枕。

阿炳意识到这些外人看待他的眼光从来都是这般“复杂”,只是以前的他不明真相,看不懂这背后的寓意罢了。

是啊,道士和寡妇的不伦之恋是何等的惊世骇俗。

而他就是这段恋情的“产物”,一个见不得光的私生子。

阿炳这样难堪的身份注定了他从出生那天起就要沦为外界议论的“笑柄”。

阿炳忍不住想到他父母当年的处境,是不是也如同他今日这般“如芒刺背”。

大约三十年前的冬天。

无锡秦家的少爷意外暴毙。

吴阿芬作为遗孀,眼泪早已经流干,她只是麻木地跪在灵堂。

听着外人对她或真心或虚伪的关怀。

吴阿芬知道他们的同情从何而来,因为自今日起,她就成了寡妇。

还是一个无儿无女的年轻寡妇,往后的日子没有依靠,也没有盼头。

吴阿芬看着秦家的高房大院,心却一点点沉下去。

这所谓的荣华富贵于她就如同万千枷锁,她漫长的一生都要彻底的“陪葬”在这里。

阿炳她接受的教育告诉她要为夫守节,从一而终。

可心底却有另一种异样的呐喊,让她人忍不住想要冲破道德的“牢笼”。

这种欲望在她遇到华清和的时候彻底爆发出来。

华清和是个道士,还是为吴阿芬亡夫的丧仪而来。

即便在心中念叨无数遍“不可”,吴阿芬还是忍不住靠近这个出家人。

和华清和在一起的日子里,吴阿芬很开心。

像所有沉浸在恋爱中的女子一般不可自拔,她觉得暗淡无望的人生有了新的动力。

殊不知这段别样的恋情是不为俗世所容的,甚至是令人唾弃和不齿的。

阿炳的铜像吴阿芬干脆搬到了华清和的雷尊殿,于她而言,华清和是她生命中仅剩的一抹光亮。

她如何也舍不得放手,更何况他们已经有了孩子。

很难想象在那个旧时代里,吴阿芬和华清和竟敢如此不顾世俗伦理,堂而皇之的走在一起。

二泉映月欣赏及阿炳简介

二泉映月欣赏及阿炳简介

乐曲的来历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 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20世纪30年代末,华彦钧在街头流 浪卖艺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 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映月》 的音调。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 以形成,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在1950年夏天,我 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 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钧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
乐曲的艺术特色

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运用二胡上五个把 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 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 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
轶事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 ……”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 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 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 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 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 “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 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 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 “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 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二泉映月》 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刻苦学习二胡

华彦钧天资聪颖,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天,为了弹好琵 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 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真可谓“冬练三九,夏 练三伏”。正由于这种勤学苦练,他在13岁时已经熟练地 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 16岁时已得到了无锡道教界的一致公认。此后,华彦钧不 顾父亲和道教长辈们的指责,沉迷于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 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并由此广泛学习了各地丰富的民间 音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 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 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 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 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 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 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 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又有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 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 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 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 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 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瞎子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

瞎子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

SDNJH文学副刊/瞎子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张潇丹70年前的今天,曾经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乐曲响遍大江南北,响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这首曲子便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N曲作者阿炳,江苏无锡人,正一派道士,杰出的民间音乐家。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通多种民族乐器。

阿炳受其熏陶,十多岁便会演奏鼓、笛、二胡、,十五岁精,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

1918年父亲,他继为雷尊殿当家道士°后来阿炳因交友不慎染,,被出雷尊殿,从此以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12月,阿炳病逝,年57岁,葬于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道士O《二泉映月》被灌制成唱片后,风靡全国,也在国乐不,国多,为世界名曲,成为多著名乐团演奏的经典曲°1978年,著名家演奏的《二泉映月》后,,出“这首乐曲应该跪下来听”的感叹!1991年,一位英国音乐家听二泉映月》的音后国的多。

”1985年,美国评出“十首受西方人的行乐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

《二泉映月》一开始平静、舒缓,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无锡惠山之下,藤萝摇曳,树影婆娑,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如倾如泻,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那些跳跃的旋律组合其中,缓缓滑行,给人一种心灵沐浴的感受。

阿炳用这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爱那惠山的清泉,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此时此刻,心中所有的g躁、郁闷都被11泉水冲走了,身体似乎已经飞向广阔的天穹。

听着听着,音乐忽然变得低沉起来,轻拢慢捻之间,诉人浮沉,道O阿炳4岁丧母,29岁丧父,英年°的阿炳来,《二泉映月》是一首之,是宣泄、愁肠寸断的苦吟。

阿炳把所见、所、所感、所想化作一人心弦、催人的音符,每个音符似乎都在倾诉命运多舛。

弓弦在呜咽,阿炳用琴声平静心的,一个个音之,人感受人生的悲痛之情O弦弦,见阿炳的光出二胡地泣诉,在飘飘洒洒的飞雪中,吟着凄婉哀怨、悲伤欲绝的O正当沉婉低沉的之,琴声渐亢,刻间,水,出刀,乐曲为,低沉,而如,时而若春雷鸣响。

介绍二月映泉阿炳 故事

介绍二月映泉阿炳 故事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无锡市的一位著名民间音乐家,人们习惯称呼他为“瞎子阿炳”。

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展示了他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

阿炳的生活经历充满了坎坷。

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华清和是一名道士,无力抚养年幼的阿炳,只能将他送回老家交由亲戚抚养。

阿炳8岁时回到父亲的身边,在雷尊殿当了一名小道士,并开始学习各种乐器。

然而不幸的是,阿炳在3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由同族婶母抚养长大。

他在12岁时已经能够演奏多种乐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尽管生活艰辛,但阿炳的音乐才华横溢,创作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

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阿炳的故事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被描绘成一个嫉恶如仇、正义凛然的民间音乐家,但这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阿炳。

事实上,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他的音乐作品和一些基本的历史资料。

无论如何,阿炳的音乐才华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深深地尊重
和怀念。

音乐鉴赏论文瞎子阿炳与《二泉映月》

音乐鉴赏论文瞎子阿炳与《二泉映月》

音乐鉴赏论文瞎子阿炳与《二泉映月》双目失明后,阿炳的命运在其眼前一片漆黑的一刹那,被确定下来了,他已没有了丝毫挣扎的余地,身上的力气全用尽了。

他开始走上了那条上街卖艺、乞讨为生的末路。

他融入了中国普通百姓里命运最悲惨的那一类人的行列。

乞丐那常年不变的身份标志是:草绳子、破衣烂鞋和一只等待施舍的瘦骨嶙峋的手,一只发黑的手,以及听天由命的微微佝偻的肩背,遭遇饥饿和寒冷、遭遇人们白眼或辱骂时的默默无语以及肮脏的外表--这其中有一部分细节或许是作戏剧性伪装的--为生计所迫。

但阿炳没有这类琐屑的伪装。

在妻子董翠娣的照应呵护下,他每天外出时仍旧尽可能穿上家中仅有的最体面的衣裳,虽然大多破旧不堪,但都经过缝补、洗干净了。

他的手总要比别的乞丐洗得干净,他毕竟是卖艺的,而且仍是无锡城里技艺最出众的艺人。

他正式启用艺名“瞎子阿炳”行世--“灵感”来自大街上。

这一艺名是经他本人首肯的,说明了他面对自身境遇的不咸不淡的心态,其中亦有一些处乱不惊的自我解嘲,一种骨头很硬的幽默感。

这时的阿炳已经超越了生,进入了死亡的崇高境界。

他默默地放弃了一部分生命的嘈杂和欲念,在为自己的死亡作准备。

他生命的后二十多年,都给人以这样一种心情宁静坦然的感觉,而他生命之中的前后五十多年,则给人以暴烈与宁静、炽热与冷漠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

中间的七八年,恰好以他一右一左相继失明的眼睛为痛苦醒目的界线。

尘世的一切得失善恶、利益冲突都随光明世界的骤然退却而永久消逝了,剩下的则是一个无色无欲、永恒的黑夜。

这永恒的黑夜渐渐给予这名乡村纯朴的孩子以一种新鲜而奇异的力量。

现在,他倚赖于这种清醒而孤寂的力量,坚如磐石地支撑着自己伤残的身躯在市井中活着,活下去!一年一年地持续着他那人类音乐史上最惊人的一个流亡者灵魂的杜鹃泣血般的吟唱。

他的每一曲吟唱都为他换来每天的饭食,但更多的获取,却是他那在畸型社会的压迫下,仍然顽强跳动的一名歌者的心灵。

他从未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即使在双目失明的不幸境遇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咸:《二泉映月》和阿炳其人1950年夏季,人民共和国建立不久,中国音乐学院的杨荫浏和曹和安两位研究民族音乐的专家,就抓紧时间来到无锡,录下了民间艺人阿炳的民族音乐作品: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其它五首乐曲: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舟》。

这些作品立即受到音乐界的广泛传播和高度评价。

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说,阿炳的作品“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尤其是《二泉映月》,它是震撼人心的作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送了《二泉映月》和阿炳的其它作品,并且制成唱片,广为发行。

1959年我建国十周年庆典时,《二泉映月》灌制的唱片成为赠送给参加庆典的国际友人的礼品。

由此,阿炳的作品进入了国际社会,同样得到高度评价。

1985年,在美国举行的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评选中,《二泉映月》名列首位,1993年,《二泉映月》和《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荣誉奖。

《二泉映月》不仅成为学习二胡演奏必奏的作品,而且已改编为多种乐器演奏的乐曲,尤其是改编为交响乐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交响乐团,如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交响乐团、法国里昂交响乐团等,都演出过《二泉映月》改編的交响乐。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录制开始,《二泉映月》在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就成为世界名曲,扩大了中国音乐在世界的影响,证明了它的强大的生命力,阿炳也成为和贝多芬齐名的伟大的世界级的音乐家。

《二泉映月》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要从中国当时的整个形势来认识。

这首乐曲以高超的中国民族音乐艺术,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命运悲愤和深思,是中国人民长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呻吟和呼喊,也是对人类共同的不幸命运的控诉和抗争;既是中国人民的情感的宣泄,更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的共鸣,因而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有广泛的国际性。

一部好的的乐曲必然是和全人类的感情相通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著名的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聆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并且真的从椅子上要跪下去。

他还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不敢指挥这个曲目。

因为我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二泉映月》强有力的人民性和世界性。

《二泉映月》这样杰出的音乐作品的作者,也必然是有丰富而崇高的思想情感的。

于是,人们对作曲者阿炳的生平有了兴趣,开始了探寻阿炳其人的事迹。

然而,由于阿炳只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街头卖艺人,并没有什么历史资料可以查寻,再加上世俗观念的阻碍,使人们不能理解阿炳这样一个沉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的辛酸和苦难,也就不能理解阿炳思想情感的不平凡。

阿炳是江苏无锡人,他的本名是华彦钧。

他在中年以后,因双目失明而被称“瞎子阿炳”。

他出生于1893年8月17日(癸巳年农历初八),在他生活的半个世纪,是中国人民经受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最严重的时期,长时期的封建压迫已经深入到社会报方方面面,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又使国家民族处于灭亡的边缘,双重压迫使中国人民在生死线上挣扎。

阿炳在《二泉映月》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忧愤、悲世的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精神上的压抑、苦闷、和挣扎;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心底的奋起反抗以自求解放的深层次的情感。

阿炳从他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背负了封建主义的礼教对他的摧残。

他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吴氏是一个姓秦的秀才家的寡妇。

她和华清和的爱情是不被当时充满封建礼教的社会所承认的。

她母亲和她父亲相爱,在生育他以后被迫返回秦家,一年以后就去世。

父亲只能把他寄养在东亭镇亲戚家,而不能承认自己的父亲身分。

阿炳从出生那一天起,既没能得到母爱,也没有得到父爱的关怀,背着“私生子”这样一个名号。

在当时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下的社会气氛中,“私生子”是受人蔑视的“另类”。

阿炳八岁时,他的父亲把他领回身边,仍不敢承认是他的儿子,对外只能宣布是他领回的“徒弟”,阿炳也只能称其父为“师傅”。

——在这种受人蔑视的环境中长大的阿炳,在他幼稚小在他心灵中留下深深的伤痕。

虽然如此,阿炳总算得到了父亲的关怀和教育,学了《三字经》、《百家姓》等中国传统的识字教育,又学习了道教音乐的基本技能,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一个精通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能手。

对中国乐器件件皆能。

在华和清的严格的教育下,阿炳显出了他的音乐才能,能熟练地弹秦琵琶、二胡等乐器,演奏多种道教曲牌和民间小调,表现了他极高的音乐天赋。

他十七、八岁时参加了道教音乐吹奏,表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不仅技术娴熟,而且神彩飞扬,被称为“小天使”而名扬无锡。

道教是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在东汉时,道教的创始者借鉴了刚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模式,把中国原有的长生、成仙的思想,和古代的巫术、方术等组合而成。

在音乐方面,道教引进了梵音,即印度的佛教音乐,又大量吸收了中国本土的民间音乐。

尤其是道教传布到江南地区后,大量吸收了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昆曲曲牌,常锡滩簧、苏州评弹、江南丝竹、民间小调、吴地山歌、苏南吹打等,加以融会贯通。

道教音乐是为“耳听仙乐,眼观上界”的道教宗旨服务的,但也保存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

阿炳的音乐素养的基础是在道教音乐的环境中打下的。

但他的学习并不限于道教音乐,凡是有民族音乐演奏,他总要去聆听和学习,抗战以前,著名雷琴艺人王殿玉曾到无锡演出,他总要在戏院大门口聆听。

后来,著名的苏州评弹艺人张步蟾在无锡演出时,要先弹一曲琵琶,阿炳也总要在书场入口处聆听。

他还三次登门,向无锡滩簧艺人袁仁仪学习演奏《梅花三弄》。

他和无锡的民乐爱好者祝世匡和俞志成、黎松寿等探讨民乐的演奏技巧,并合作演出。

特别是他和无锡世家大族出身的杨荫浏切磋二胡和琵琶的演奏技艺,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结成“知音”的佳话。

1911年10月,发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

社会上出现强烈的重视科学反对迷信的新思潮,当时的道教斋事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带有迷信色彩,因而受到很大的冲击,各地的道教活动都受到影响。

无锡洞虚宫三清殿就在这时被拆除,改建成无锡县图书馆,玉皇殿也拆除改作它用。

1914年,阿炳父亲病逝,阿炳和他的堂兄共同经营雷尊殿。

但由于斋事减少,阿炳在中年以后又因眼疾而双目失明,无法主持斋事,生计发生困难,他开始走上街头卖艺以维持生计。

当阿炳本人的生活主要是靠街头卖艺时,他穷困潦倒,但他的音乐活动却出现了新的局面:脱离宗教气氛,快速接近人民群众,反映普通市民的思想感情。

这就使他的音乐思想出现了升华,达到了新的境界。

我们知道,阿炳的音乐基础是在道教音乐的氛围中形成的。

当他脱离了宗教活动,走上了街头,也就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人民群众,感受人民的感情,从中吸取营养。

无锡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著名的米市,人口流动量大。

从无锡工运桥、光复门、盛巷、新生路、到观前街、崇安市,以及北塘沿河一带,是无锡热闹之地,也是阿炳街头说唱常去的地方。

四面八方的劳动者聚会在这里,传布新闻、发表感慨,表达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情感。

人们在这里欣赏阿炳的说唱和音乐演奏,他也听人们诉说种种见闻。

附近的居民也就熟悉了这位盲人民间音乐家,看到他背着二胡走来,就欢快地招呼他,要他表演一段。

他尤其喜欢为孩子们演奏,喜欢用二胡演奏动物的呜叫声来吸引孩子来听他拉琴。

他喜欢这种充滿儿童天真气息的欢乐场面。

从阿炳在街头说唱开始到无锡解放,约有三十年左右。

在这并不短暂的时期中,统治者不断变化,继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之后、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达八年之久。

虽然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但腐朽的社会制度依旧,人民生活的困苦与日俱增。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原以为祖国复兴有望,不料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以致经济凋疲,民生更加困苦。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阿炳的生活困难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并不是只关心个人生活,更多的是关心社会动态和国家大事,爱憎分明地为人民呐喊。

他因双目失明,不能看报,就注意倾听从商店广播中传来的新闻,还请人读报给他听。

他用自己熟悉和爱好的无锡滩簧调和各种民间小调,编成小调进行演唱,表达对时事的评论。

他的爱憎分明而又活泼生动的说唱,在无锡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一些人在许多年后仍能记忆他说唱的内容:民国初年,他曾歌颂蔡松坡起义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抗战初期他歌颂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抗击日寇侵略,台儿庄战役胜利后他精神振奋,立即编出唱词歌颂抗日英雄。

日本侵占江南地区后,他抨击汉奸卖国求荣,歌颂游击队枪杀汉奸的正义行为。

他还揭露地方恶势力的罪行,如:抨击某地主“三扁担打死童养媳“的罪行,控诉奸商不顾人民死活抬高米价的行为等。

所有这些,都说明阿炳的思想感情是紧贴人民群众的。

正如吕骥先生所说:“(阿炳的《二泉映月》)既含有他多年来在街头卖艺的各种感受的融汇,也必然要反映他几十年来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他还指出:《二泉映月》及阿炳其它的许多作品,所以如此动人,“是因为它是来自人民的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

”阿炳的作品富有创造性,他的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虽和《二泉映月》意境不同,有的欢乐,有的深沉,有的慷慨激昂,各有特色,也都是他的“依心曲”,反映了他不同时期了的心境与感受,说明他的精神生活极其丰富。

阿炳的音乐作品富有创造性。

他学习勤奋,却不墨守成规。

他在早年演奏《梅花三弄》时,就增加了不少花腔的变化。

他在演奏一些民间乐曲时,也总要增加自己编的一些内容,表达自己的理解。

他没有学习过西方的作曲理论,也没有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他主要是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的自己的艺术见解,却相当深刻和有创造性。

例如:他说自己的音乐创作是“依心曲”,指的就是由内心感情直接激发出音乐的旋律,而不通过文字语言的转达,类乎西方音乐中的“无标题音乐”,避免了命题作文所可能产生的公式主义,阿炳的《二泉映月》常常是在夜深人静时边走边拉,抒发内心的痛苦、不平和抗争,又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即时增添。

人们对阿炳的回忆中,他拉《二泉映月》这一乐曲时,主要不是以此卖钱,常常是一个人边走边拉。

也就是说,这是一首阿炳的自我咏叹的心曲。

《二泉映月》原来没有标题,是后来由杨荫浏先生在为此曲录音时,和阿炳商量后加上去的。

这一命名过程和贝多芬的《月光曲》惊人的相似。

此曲是贝多芬在1800到1801年所作,原来也没有标题,是在他去世后不久,音乐家路德维希·瑞乐期塔布在此曲出版时才冠名为《月光曲》。

阿炳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不仅表现为他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和对旧中国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体会,更表现在他善于用中国民间的音乐语言进行新的创造,使人民的痛苦和愿望表现得如些动人。

据杨荫浏先生回忆:阿炳最看重的,是人们能欣赏他的“功夫”和“神韵”,也就是说:他最在乎的是欣赏他的演奏乐器的技巧(功夫),和这种技巧所表达的他内心思想情感所激发出的灵感(神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