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满堂支架预压验收1
满堂支架预压规程完整

第7节、支架预压施工方案规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194-2009《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浇筑与市政工程中搭设钢管满堂支架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支架基础与支架预压。
2.0.1 支架基础预压:为检验支架搭设范围内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沉降状况,对支架基础进行的加载预压。
2.0.2 支架预压:为检验支架的安全性,收集施工沉降数据,对支架进行的加载预压。
3.0.1 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钢管满堂支架的预压应包括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
3.0.2 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支架基础类型、施工工艺等条件进行预压组织设计。
4.1.3 支架基础应设置排水、隔水设施,不得被混凝土养护用水和雨水轻浸泡。
4.1.4 支架基础预压前,应布置支架基础的沉降监测点;支架基础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基础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基础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4.1.5 对支架基础代表性区域的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最初72h各监测点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时,应判断同类支架基础的其余部分预压合格。
5 支架预压5.1.1 支架预压应在支架基础预压合格后进行。
5.1.3 支架预压加载范围不应小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物的实际投影面。
5.1.4 支架预压前,应布置支架的沉降监测点;支架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预压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5.1.5 在全部加载完成后的支架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判断支架预压合格:1、各监测点最初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2、各监测点最初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5.1.7 支架预压后应编写支架预压报告,支架预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项目名称;2、支架分类以及支架代表性区域的选择;3、支架沉降监测;4、支架预压的合格判定。
5.2.1 支架预压荷载不应小于支架承受的混凝土结构恒载与模板重量之和的1.1倍。
支架地基预压合格标准

支架地基预压合格标准
支架地基预压合格标准是指在支架地基施工过程中,对地基进行预压处理的标准要求。
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预压强度要求:预压强度应根据地基情况和支架载荷确定,一般要求不低于设计荷载的70%。
2. 预压时间要求:预压时间应根据地基情况、支架尺寸和预压强度确定,一般不少于48小时。
3. 预压方式要求:预压方式应根据地基情况和支架类型确定,一般采用均匀加压或逐级加压方式。
4. 预压检测要求:预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预压强度、地基沉降等指标,确保预压质量符合要求。
5. 预压记录要求:对预压过程进行记录,包括预压强度、预压时间、预压方式、检测结果等信息,以备后续维护和管理。
以上是支架地基预压合格标准的主要内容,通过合理的预压处理可以提高支架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 1 -。
满堂支架预压技术交底

据
数据整理方法: 对监测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 和处理,制作 数据表格和图
表
数据安全保障: 确保监测数据 的完整性和保
密性
05
预压成果分析
支架、地基非弹性变形量
预压目的:消除支架、地基的塑性变形 变形量测量:通过沉降观测法进行监测 数据分析:对沉降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支架、地基的非弹性变形量 预压成果: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支架高度,确保模板平整度
监测频率
预压过程中,每30分钟对支架进行一次监测 预压稳定后,每2小时对支架进行一次监测 预压结束后,每24小时对支架进行一次监测 监测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安全
数据记录与整理
监测数据的获 取方式:通过 预压监测设备 进行实时采集
数据记录要求: 详细记录每个 测点的沉降量 和沉降差等数
预压完成后应及时卸载,并 检查支架和模板的完好情况。
卸载时间
预压完成后,应 进行卸载
卸载过程应缓慢 进行
卸载完成后,应 对支架进行检查 和维护
卸载时间应根据 实际情况确定, 监测点设置
监测点布设:根据支架高度、跨度等因素确定监测点数量和位置 监测点标识:对每个监测点进行编号、标识,方便识别和管理 监测点安装: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确保能够准确反映支架变形情况 监测点维护:定期检查监测点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及时修复或更换
预压过程中支架变形 情况:观察支架在预 压过程中的变形情况, 判断支架的承载能力 和稳定性。
预压效果评价:根据预 压前后沉降差和支架变 形情况,对预压效果进 行评价,确定是否需要 进行调整和加固。
预压成果分析结论:根 据以上分析结果,得出 预压成果分析结论,为 后续施工提供依据和保 障。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满堂支架预压规程

第7节、支架预压施工方案规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194-2009《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浇筑与市政工程中搭设钢管满堂支架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支架基础与支架预压。
2.0.1 支架基础预压:为检验支架搭设范围内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沉降状况,对支架基础进行的加载预压。
2.0.2 支架预压:为检验支架的安全性,收集施工沉降数据,对支架进行的加载预压。
3.0.1 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钢管满堂支架的预压应包括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
3.0.2 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支架基础类型、施工工艺等条件进行预压组织设计。
4.1.3 支架基础应设置排水、隔水设施,不得被混凝土养护用水和雨水轻浸泡。
4.1.4 支架基础预压前,应布置支架基础的沉降监测点;支架基础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基础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基础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4.1.5 对支架基础代表性区域的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最初72h各监测点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时,应判断同类支架基础的其余部分预压合格。
5 支架预压5.1.1 支架预压应在支架基础预压合格后进行。
5.1.3 支架预压加载范围不应小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物的实际投影面。
5.1.4 支架预压前,应布置支架的沉降监测点;支架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预压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5.1.5 在全部加载完成后的支架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判断支架预压合格:1、各监测点最初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2、各监测点最初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5.1.7 支架预压后应编写支架预压报告,支架预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项目名称;2、支架分类以及支架代表性区域的选择;3、支架沉降监测;4、支架预压的合格判定。
5.2.1 支架预压荷载不应小于支架承受的混凝土结构恒载与模板重量之和的1.1倍。
满堂支架预压规程

第7节、支架预压施工方案规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194-2009《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浇筑与市政工程中搭设钢管满堂支架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支架基础与支架预压。
2.0.1 支架基础预压:为检验支架搭设范围内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沉降状况,对支架基础进行的加载预压。
2.0.2 支架预压:为检验支架的安全性,收集施工沉降数据,对支架进行的加载预压。
3.0.1 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钢管满堂支架的预压应包括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
3.0.2 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支架基础类型、施工工艺等条件进行预压组织设计。
4.1.3 支架基础应设置排水、隔水设施,不得被混凝土养护用水和雨水轻浸泡。
4.1.4 支架基础预压前,应布置支架基础的沉降监测点;支架基础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基础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基础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4.1.5 对支架基础代表性区域的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最初72h各监测点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时,应判断同类支架基础的其余部分预压合格。
5 支架预压5.1.1 支架预压应在支架基础预压合格后进行。
5.1.3 支架预压加载范围不应小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物的实际投影面。
5.1.4 支架预压前,应布置支架的沉降监测点;支架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预压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5.1.5 在全部加载完成后的支架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判断支架预压合格:1、各监测点最初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2、各监测点最初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5.1.7 支架预压后应编写支架预压报告,支架预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项目名称;2、支架分类以及支架代表性区域的选择;3、支架沉降监测;4、支架预压的合格判定。
5.2.1 支架预压荷载不应小于支架承受的混凝土结构恒载与模板重量之和的1.1倍。
042、满堂支架预压技术交底

项目(东北环段)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交底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标二〇一四年二月1. 目的1、检查满堂支架的安全性,确保施工的安全;2、检验满堂支架的强度、刚度,并与计算值比对;3、消除地基、支架自身非弹性变形的影响,有利于桥面线形控制;4、测量预压时支架产生的弹性变形,根据测量结果进行预拱度调整。
2. 参考依据1、《建筑施工碗扣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2、《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3、国家其他现行有关工程施工验收规范、规程、条例及标准;4、其他相关资料。
3. 基本规定1、现浇混凝土桥梁工程施工的钢管满堂支架应进行预压试验,预压分为地基预压与支架预压;2、钢管满堂支架预压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型、施工工艺等条件进行预压方案设计;3、钢管满堂支架搭设所采用的材料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和《碳素结构钢》GB/T 700中的规定;4、钢管满堂支架预压前,应对支架进行验算。
支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满足相应技术规程的规定;5、钢管满堂支架预压前,应对支架进行安全检验,并应符合相应技术规程中脚手架检查与验收的规定;6、钢管满堂支架预压前,应制定安全隐患预防措施,施工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时,必须立即终止预压,并按预案排除隐患。
4. 预压要求4.1 地基要求1、地基处理之前,应查明施工场地内不良地质现象;2、存在不良地质现象的地基,如农田、绿化带、暗浜、坑、塘、沟渠等地段,应进行地基处理;3、对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地基应进行局部加强处理;4、地基处理宽度应大于施工工程(包括桥梁)实际投影面宽度两侧各加宽至少1m;5、地基应设置排水、隔水措施,地基严禁被上部混凝土结构养护用水和雨水浸泡。
4.2 预压荷载要求1、每个单元内的地基预压荷载应为此单元内上部结构自重与钢管支架、模板重量之和的1.2倍,预压荷载在每个单元内宜采用均布形式。
2、每个单元内的支架预压荷载应为此单元内上部结构自重及未铺设的模板重量之和的1.1倍,预压荷载在每个单元内宜采用均布形式。
满堂支架预压

海东大道二号桥碗扣式脚手架预压技术交底中铁二十一局第四工程公司海东大道二号桥2015年6月20日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公司海东大道二号桥项目部技术交底单编号:工程名称海东大道二号桥接受交底班组桥梁施工班交底项目碗扣式脚手架预压交底日期2015年6月20日一、适用范围本交底仅适用于海东大道二号桥碗扣式脚手架预压。
二、施工前准备预压前对支架进行整体检查,将扣件打紧。
检查起重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支架预压实物为砂袋,预压重量为现浇拱圈重量的120%,预压观测按每10米一个断面设置,每个断面设置6个观测点(拱架左右均布置在地基表面、拱盔模板顶面按左、中、右均匀布设),加载前,先准确确定各测点位置及高程,用油漆做好记号。
三、施工要求1、支架预压采用砂袋,左、右幅分别预压,按混凝土重量的分配情况,加载至现浇拱圈重量的120%,左幅第一跨重量为1471.7t,右幅第一跨重量为1781.53t,左幅第二跨重量为1591.87t,右幅第而跨重量为1926.96t, 左幅第三跨重量为1476.78t,右幅第三跨重量为1787.69t.预压材料用吊车吊装、人工堆码,分三次水平加压,第一次试压重为现浇拱圈重量的50%,第二次现浇拱圈重量的100%,第三次现浇拱圈重量的120%全部加完,纵向加压时从拱脚开始向跨中对称布置;横向加压时,分别从左、右幅从混凝土结构中心线向两侧进行对称预压,每级加载完成后应先停止下一级加载,并应每间隔12h对支架沉降量进行监测,当支架顶部监测点1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2mm时,可进行下一级加载。
加压完成后没隔24h进行一次沉降观测,并记录各测点的标高,进行沉降量计算;各测点最初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或各测点最初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时,方可卸载。
2、为防止砂袋压载时碰到阴雨天气,吸湿重量增加而引起支架失稳,所以砂袋上完后,应用蓬布覆盖防雨。
3、预压完成后分层卸载,预压荷载应对称、均衡、同步卸载,卸架原则:横桥向必须同时均匀卸落,在纵桥向从拱顶向拱脚逐排卸落,并保持左右两侧同时对称进行。
满堂支架预压规范流程

第7节、支架预压施工方案规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194-2009《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本规程适用于浇筑与市政工程中搭设钢管满堂支架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支架基础与支架预压。
支架基础预压:为检验支架搭设范围内基础的承载能力和沉降状况,对支架基础进行的加载预压。
支架预压:为检验支架的安全性,收集施工沉降数据,对支架进行的加载预压。
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钢管满堂支架的预压应包括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
支架基础预压与支架预压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支架基础类型、施工工艺等条件进行预压组织设计。
支架基础应设置排水、隔水设施,不得被混凝土养护用水和雨水轻浸泡。
支架基础预压前,应布置支架基础的沉降监测点;支架基础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基础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基础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对支架基础代表性区域的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最初72h各监测点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时,应判断同类支架基础的其余部分预压合格。
5 支架预压支架预压应在支架基础预压合格后进行。
支架预压加载范围不应小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物的实际投影面。
支架预压前,应布置支架的沉降监测点;支架预压过程中,应对支架的沉降进行监测;支架预压监测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在全部加载完成后的支架预压监测过程中,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判断支架预压合格:1、各监测点最初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2、各监测点最初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支架预压后应编写支架预压报告,支架预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项目名称;2、支架分类以及支架代表性区域的选择;3、支架沉降监测;4、支架预压的合格判定。
支架预压荷载不应小于支架承受的混凝土结构恒载与模板重量之和的倍。
支架预压应按预压单元进行分级加载,且不应小于3级。
3级加载依次宜为单元内预压荷载值的60%、80%、100%。
当纵向加载时,宜从混凝土结构跨中开始向支点处进行对称加载;当横向加载时,应从混凝土结构中心线向两侧进行对称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