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优选(15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选(15篇)《道德经》读后感19月27日,在学校会议室听取了尼尔基一中范永胜老师针对《道德经》的视频讲座,受益匪浅。
正如范老师所说,大道,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恒常的大道了,许多道理是用心去领会的,也就是同一本经典不同的人理解起来是不一样的,下面我就针对本次视频学习,浅谈两点体会。
一、“无”与“有”。
第一章中有这样的内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中提到了“有”与“无”,按我们正常理解有与无应该是一对反义词,但这里所说的“无”是指的大道,而“有”则是由道而产生的万物。
这可以用一句成语来解释“无中生有”,也就是先“无”然后才能“有”,同时也阐明了从无到有的自然规律。
“无”还是一种境界,一种虚无的境界,一种无法描绘的广阔,所以有“虚怀若谷”的成语。
说到这里范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青年觉得自己很有学问“恃才放旷”。
他想拜当时的一位圣贤为师,却不肯放下姿态。
圣贤为其倒茶,已经溢出来了还在倒。
青年人提醒“已经满了。
”圣贤接过话茬:“你都已经满了,我还能教给你什么呢?”生活中,往往越浅薄的人越觉得自己了不起,而越渊博的人越觉得自己需要充实。
所以我国自古就有“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句,还有“欲速则不达”、“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阴”的至理名言。
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中使我懂得,放下姿态,心胸开阔才是为人之“道”。
二、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句话13个字道出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人离不开生活的地球,地球离不开其运转的宇宙,而宇宙是有运行规律的,这种规律是自然的,不是随意改变的。
我个人理解所谓“道法自然”,就是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刻意地去改变。
尊重客观比主观武断更有说服力。
老子的学说主张“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是不做为,而应该是劝诫统治者顺应天道、民心。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道德经》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一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
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
“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
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
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
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部分是“治国”。
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
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
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
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
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那么多白领过劳死),良心可以抛弃了(学术造假、官场权钱交易)。
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
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积极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
“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的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道德经》中,老子着眼于道与德的关系,而得到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
而书中所讲的道与德是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过这本书的,是不会想明白更深一层次的道与德有什么含义的。
在老子看来,道一是宇宙产生之根源,二是万物运动变化开展的规律。
在我看来道是宇宙的根源是很难理解清楚的,或者说是,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
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根源呢?那么宇宙的根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吗?这样的话,宇宙的根源不也是无声无形无色无状的东西吗?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自己是解释不了宇宙的根源问题的。
相对而言,我更赞成道是万物运动变化开展的规律。
我认为道是道理原那么一类的,说简单就是天道,地道,人道。
天之道指自然变化开展的规律,地之道是指治国之道,人之道可以理解为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是“是自然的道。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是治国之道。
《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资治通鉴》的“兼听那么明,偏信那么暗”,《战国策》的“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是为人处世之道。
《大学》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孟子·公孙丑下》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篇那么是讲整个道的集合,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
深一点的,我把“道”理解为“信仰”。
“道”有道路的含义,就像老子坚信自己的道与道路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的信仰。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十分名。
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哀悼短信舆。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
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
道德经读后感10篇

道德经读后感10篇道德经读后感10篇 读完某⼀作品后,相信⼤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是⼩编精⼼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道德经读后感1 这是⼀篇迟交的作业,师⽗在暑假就让我写了,可是⼀直俗务缠⾝,往往有所得时也没有什么时间写下来,今天正好有空,赶紧抽空码⽂。
《道德经》,⼀部著作,在短短五千⾔⾜以让世⼈细细品读⼀⽣。
第⼀次看时我只是当成课外的读物⼀样看,⼀⽬三⾏,粗粗扫过,只觉得这篇韵⽂哲理诗在努⼒向我们阐述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但具体是什么,根本不得⽽知。
第⼆次,结合很多资料去看,发现很多⼈⽤庄⼦的《天下篇》来概括其旨:“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有,主之以太⼀,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 其说⼤体从天⼈合⼀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发明修⾝治政等⼈道。
所谓“⼈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然。
道之理则,分⽆、有⼆⾯。
道常⽆,⽆名⽆形,先于天地⿁神,⽽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天地万物,具⽆穷之⽤。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有之⽤,常以⽆为本,“有⽣于⽆”。
圣⼈体道之⽆,法道之⾃然⽆为,以之修⾝,当⽆欲⽽静,⽆⼼⽽虚,不⾃见⾃是,⾃伐⾃矜,为⽽不持,功成⽽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为之事,⾏不⾔之教”,还⼑兵,离争⽃,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实腹,⽆知⽆欲,则⽆为⽽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它以⼤部分内容劝告⼈们要慈善俭朴、谦虚处下、忍让不争、公正⽆私、淡泊名利、知⾜常乐;教导⼈们要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和平相处、互相帮助、宽容⼤度、以德报怨、先⼈后⼰、舍⼰为⼈;⿎励⼈们⽆为守静、顺其⾃然、清⼼寡欲、修道修德;告诫⼈们不要发动战争、不要⼲预⾃然;引导⼈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积极地⾯对⼈⽣…… 以上很多都是别⼈的思想,对《道德经》作出的简单概括。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2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2篇)《道德经》读后感1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________。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
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判断都是比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
因此价值的判断也是变化的。
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
善和恶,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而后半段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道德经》读后感2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__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子被后人按照西方哲学体系的标准,被归入自然主义哲学家的范畴,是有道理的,他对社会、个人存在、开展的哲思观点,都是从自然规律类比推理过来的,一句话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经的话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规律非常多,难以用详细语言驾驭,所以创造了本体论的“道”,整体代表自然规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证明天道的规矩是不居功,不作为,不占有,隐含了一个观念“得道高人~圣人应该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贪功,不念名,治理社会不要因为个人欲望而下发过多指令制定过多政策”。
当代,我认为,阿里巴巴的马云是修道得道了的,顺应天道而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东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见其道行只高。
东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把马云的照片发出来,问东哥,“马总你们做一个行业,你们应给很熟悉吧“,他答复“不熟悉,这么多年一起吃过一次饭,另外,可能没有共同语言,因为不是一代人”,从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东哥内心是把马云当做超越的对象,商业上的敌人,所以才如此急于用马云年龄比我虚长几岁,我比他年轻来向人证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证明,马云绝对是读道德经而得道的例子,在赢在中国的节目里,阿里巴巴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他也没有如此功名,当时节目组是把熊晓鸽,吴鹰等人作为更大贵客对待,但是马云节目中金句百出,如鱼得水,其中一句话“心中无敌,那么无敌于天下”的金句,他这个观点和道德经中上经二十二章的观点一模一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伤害,有伤害就有怨恨,怨恨那么是其他不良情绪的根源。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15篇)《道德经》读后感1说实话,读完道德经,最深刻的情绪体验是——很有成就感!通篇文言,读下来着实不易!但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收获还是有的。
首先是对老子的思想精华。
也无非四点:无为、自知、反战以及大道。
先说无为吧!有目共睹,现今社会浮华不堪,私欲膨胀,追名逐利,这就是一种“有为”。
“有为”令人们疲惫不堪,令社会千疮百孔,而“无为”就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只是我们不必如老子说的那般被动——完全去顺应自然,而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去满足我们合理的欲求。
或许这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好:商人之间正当竞争,且一心为消费者着想;明星为大家树立起正确榜样,而不是一味哗众取宠;官员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力;专家教授静心于学术,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而我们自己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修养,而不是醉心于求田问舍。
再来说说自知。
自知即自己知道自己的实力、能力,清楚的了解自己。
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就是自知的最好诠释。
不自知的品行对个人损害是十分大的,因为不自知也就是自满,而自满者根本不会有追求上进的热情,所以自满就难出成绩,难有进步,可见不自知害人不浅啊!反战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一点。
老子的话语中,表面上说的是担心民生疾苦,似乎是站在人民立场上反战的,但其实不然,老子的反战思想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从他反战的目的就可以看出:他反战是怕人民在战争中受苦而起义,进而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稳定,而不是单纯为人民着想。
但不论怎样,他的反战思想在当时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在现代国际社会中,究其导向还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最后要说的是大道,但不是要讲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而是“大道废,有仁义”中的大道。
他看到社会上宣扬仁义,不觉欣慰,反而担心,何者?因为他知道社会宣扬什么正是因为缺失什么这个本质。
老子能看到这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实在不得不佩服他极强的洞察力。
他确实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数千年前的回声
——读《道德经》有感
道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以著成《道德经》一书,并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后世的好多经典都出自或继承了《道德经》其中的主要观点,比如说,《庄子》中的逍遥游,以及后代的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
并且在以后的数千年里,与儒家思想相互碰撞、辩驳,甚至其中的一些观点或认识逐渐成为中国精神的内在品质,“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老子的一些思想在现代也有确实的反映,比如他在《道德经》中曾经说过“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他看来,世界的矛盾都是相存相依的,在激荡中求发展,在相补中求完善。
爱因斯坦也曾反问过问他的人:“为什么不能是既是这样,又是那样?世界本来就是矛盾的,这样不好吗?”而在我看来,矛盾是必然要存在的,没有“有”,焉知“无”?它们本来就是相生的。
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周末去听的西川的主题为“我的诗歌革命”讲座。
他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个词——“矛盾修辞”,在某种程度上,我比较认同他对中国现状的一些认识,比如他说的“在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矛盾修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
作为一个矛盾体,它们能如同“难易相成”、“长短相生”般,互相补充自己不足的一面,推动最终的发展。
在儒家经典文化中有“以人为本”、“民贵君轻”的思想,当然在道家精神中也有一些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观点方法,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在此看来,道家文化与儒家经典在中国历史中不断激荡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质也并非偶然了。
当然在道家文化中虽有“积极无为”,但也有一些“消极无为”的方面,“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些都和那些“富国贫民”、“强干若枝”的思想类似,一味地通过强调使民弱来相对地加强国家的富强,在我看来,这在本质上也是在破坏和谐,削弱国家。
老子的精神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的慢慢体会,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