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配套课时精练:第9单元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含解析)

第14课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2015·江苏单科·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解析】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1949年3月”不符,故B项错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反映了对下层民众的侮辱与伤害,照片中看不到战争场面,符合“没有硝烟”,故C项正确;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不是“1949年3月”才“萌生着”,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习俗变革
【解析】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 1。
高考历史总复习+名校名师讲义精萃+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讲课件

限时规范特训一、选择题1. [2013·淮南二模]右图选自《点石斋画报》,描述了19世纪上海西餐馆“一品香”内男女客人并坐吃西餐的情景。
下列对此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②男女平等意识增强③上海人生活方式完全西化④图中现象与“西学东渐”有较大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19世纪上海西餐馆”“男女客人并坐吃西餐”说明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而且男女平等意识增强,这一变化与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紧密相关,①②④正确,故B项正确。
答案:B2. [2014·江西省高三新课程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社会各阶层的饮食和服饰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一时期的饮食、服饰能反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想等。
以下衣、食信息对应反映的经济状况或社会思想不正确的是()A. 长袍马褂/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B. 中山装/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C. 粮票/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匮乏D. 购物券/改革开放后商品丰富解析:长袍马褂是传统中国的象征,不能体现文明开放的社会心理。
故答案选A。
其他选项呈现的对应是正确的。
答案:A3. [2014·广东省“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A. 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B.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C. 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D. 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解析:A项说明的是电灯;B项说明的是报刊业的兴起;C项说明的是服饰的变革,男女平等;而D项在清初就已经存在,并不能反映新风尚。
答案:D4. [2013·广东韶关一模]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A. 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 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 生活用水受到污染D. 工业文明受到抵制解析:关键信息:“在近代上海引进时”,说明新工业文明刚进来,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中西文化冲突,这说明了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
新人教版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单元滚动检测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

(智慧测评)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13真题、14最新模拟及解析)(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4某某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 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C、D两项错误;商品经济下人员的流动不利于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成,故排除A项,答案为B。
答案:B2.(2014某某模拟)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中说:“天下利国利民之事,虽小必为;妨民病国之事,虽微必去。
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这表明清朝( )A.存在“海禁”与开放“海禁”之争B.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D.始终坚持“闭关锁国”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时的“海禁”政策。
题干信息“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表明蓝鼎元反对“海禁”政策,但事实上清政府正在推行“海禁”政策,与此相吻合的只有A项,故答案为A。
答案:A3.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相对隔绝状态。
但是有人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的“全球分裂”主要是指( )A.政治纷争加剧 B.军事对抗升级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迅速崛起。
而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绝大部分亚非拉国家则更加贫穷、落后,从而造成了新的“全球分裂”。
因此D项正确。
答案:D4.(2014某某联考)某历史著作中包含有“蒸汽机引发的技术革命……‘工场退位,工厂上位’……‘东方诸国的衰落’……‘无产阶级的出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小标题。
全国2015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目录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错误!未定义书签。
L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L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10L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A1 L1 K239.(30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
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
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
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
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
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
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
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
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
——摘自《中国家庭史》材料二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
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
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
——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材料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2000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单元整合课件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发展多种所有制 实行中央领导,强 经济,调整产业 核心 化计划经济,废除 把企业推向 结构,改变企业 内容 生产资料私有制, 市场 管理方式,实行 片面追求工业化 政企分开等 对于恢复国民经 济,进行工业化建 设曾起过积极的作 结果 用。但它超越了历 史发展阶段,使企 业失去了活力
增强了企业活 力,解放了生产 经济出现了 力,工业得到发 活跃局面 展
二、横向链接
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 (英国)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私 所有制 有制 工业化 道路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先轻工业后 重工业 资本主义大 农场 市场经济体 制 中国特色社会 斯大林模式 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 生产资料公有 体,多种所有制 制 成分并存 优先发展重工 农、轻、重协调 业 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 集体化农庄 任制 高度集中的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 划经济体制 济体制
照搬苏联模式; 中国共产党缺乏 经济建设经验; 原因 主观上追求“一 大二公”,急于 实现工业化
总结新中国成立 以来工业建设正 反两方面的经 验,特别是吸取 了“文化大革 命”的教训,并 借鉴了外国经 验,决定实行对 内经济体制改 革、对外开放的 政策
认识国情和总 结社会主义建 设的经验、教 训,加快经济 体制改革
再回首
单元高效整合
单元通史坐标
知识纵横链接
一、专题连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新中国成立初到 中共十一届三中 20世纪 时期 90年代 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到20世纪 项目 90年代初 全会前 以来 从单一的公有制 由以公有制为主 经济结构到以公 20世纪90 体的多种经济结 有制经济为主体 年代以 构并存到单一的 的多种经济结构 来,向社 表现 社会主义公有制 并存,从计划经 会主义市 及建立高度集中 济体制向以计划 场经济体 统一管理的计划 经济为主、市场 制转变 经济体制 调节为辅的经济 体制转变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解析)

第单元中国特色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建设的起步1、2、3、4、5、6探索与失误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广州调研)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北伐战争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开放时期解析:B 根据图中“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分析,此时处于中苏关系密切的成立初期,选项中最接近成立初期的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聊城模拟)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 45.2% 92.1% 91.4%富农、地主14.5% 54.8% 7.9% 8.6%A.土地——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C.宪法颁布——建立了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解析:A 从材料中两类阶层的人口比重及其土地占有比重的变化等信息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
B、C、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3.(浙江文综,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锹、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鞍山钢铁厂”,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因为鞍山钢铁厂建立于“一五”计划时期。
从材料中的“多消灭一个敌人”可判断出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据此可排除D项。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1953年,符合题干材料的要求,故C项正确。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 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研析人民版真题典例1. [2015 •四川高考]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A. 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 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 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 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B解析由题干材料中“无论然否”“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等信息可知,他们并不是完全相信“八字”等命运之说,而是将其看作一种仪式,B项与此相符;A、C两项不符合历史事实,且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 [2014 •课标全国卷H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
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系,A、 C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 项。
3. [2014 •安徽高考]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 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 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 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D解析题干文章指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日常行为的模仿和日常用品的争购上,忽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体现出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分析,故D项符合题意。
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判断解误和分点突破和新题对练) 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1)铁路
淞沪铁路 。 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___________
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③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 第一 、世界第四。 ④“九五”期末:运营总里程亚洲_____ ⑤1997年以来:实现几次大提速。 青藏铁路 全线通车。 ⑥2006年:__________
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
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特点 1.地域 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 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③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1.报刊业走向繁荣 中国丛报》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________ 申报 和《万国公报》等;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是《 ______》。 (2)19世纪70年代起:报刊越来越多,反映社会思潮,呈 现繁荣景象。 (3)20 世 纪 前 期 : 中 国 共 产 党 先 后 创 办 《 共 产 党 》《 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____________ 红旗 (4)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 《 人 民 日 报 》《______ 》《 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 ____________
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2)表现 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 中山装 革命后, ___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欧式洋房 或中西合璧的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 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4海淀区模拟)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①欧风美雨的影响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服饰质地的不同④服装款式的差异A.③④B.②③C.①②D.②④解析:根据所学,影响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社会政治、思想变革等。
本题选C项,③④是变化的具体表现,而不能作为原因。
答案:C2.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服饰变迁。
题干中“1912年”表明所描述现象与辛亥革命有关,五花八门的服饰背后浓缩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时间“1912年9月8日”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表面讲的是东西服装、汉满服装,实际上讲的是当时东西思想、新旧思想的并存,而这些又对服装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也就带来了穿着打扮的纷繁复杂。
所以选C。
答案:C3.(2014 临沂模拟)《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了某一时期江苏宜兴地区民间婚礼:“新郎高冠峨峨履声,在前面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注:即长辫)犹在,红绿辫线,坠落及地。
又有所谓陪宾者,新郎之护卫也,多亲友任之,通常四人。
此四人中,有西服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清廷礼服者,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清朝末年B.20世纪40年代C.民国初年D.20世纪50年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及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表明民间婚礼风俗出现了新变化(有所谓陪宾者),同时穿着打扮也是五花八门,有西服,有便服,还有清廷礼服,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民国初年。
答案:C4.(2014梅州质检)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 A.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解析:据题干商行的广告,可判断只是反映出饮食上的变迁,故选D项。
A 项说法绝对化,B项在题干中未反映,C项“新变化”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D5.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时认为:20世纪“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
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有()①“大跃进”运动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联系20世纪50至90年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A6.(2014南京调研)如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
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
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
……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
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解析:题干材料中用男女平等的现象作为论据,证明《易·系辞上》中阴阳结合的观点,说明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念受到冲击。
A项不符合史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B项说法太绝对;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D7.(2014太原模拟)《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解析:据题干材料分析,说明西方生活方式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影响,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它的影响范围有限。
答案:C8.清末有人说:“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不欲同人道于牛马耳。
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
”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①近代工业的发展②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③节省时间的考虑④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乘电车”说明近代工业的发展,①正确;“心有不忍”说明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②正确;“光阴宝贵”说明③正确;④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④。
答案:D9.(2014珠海模拟)1914年的一份中国报纸在一则告示中说道:“更有一般孤僻的人,自己觉着不肯趋时,他哪里晓得孔子是时中的圣人。
他若生在这个时候,也是要剪了辫子,同大家一样。
”这则告示的直接目的是() A.劝导大家剪掉辫子B.倡导移风易俗C.批判儒家传统道德D.鼓吹反清革命解析:1914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清朝统治早已被推翻。
由材料中孔子“若生在这个时候,也是要剪了辫子”的信息分析,其“直接目的”在于劝导剪辫。
答案:A10.(2014乐山一模)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下表信息表明() 20世纪初中国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A.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完全的新闻自由制度B.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紧密相关D.中国知识界普遍欢迎日本的近代化模式解析:表格材料展示出20世纪初中国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主要属于民办,而且主要刊行地区是在上海,可知这一时期上海的近代化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A、B、D三项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
答案:C二、非选择题11.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
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
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等级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材料二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
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
材料三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
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括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4)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应如何看待人们择偶观念的变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婚姻家庭观念的发展变化。
第(1)问的“择偶标准”可直接从材料中得出,回答合理或不合理都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第(2)问的“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社会角色”主要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等角度考虑回答。
第(3)问可根据表中数据变化回答:择偶标准的多元化、重个人学历等。
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合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家庭稳定。
不合理:偏向要求妇女,等级观念,从一而终。
(2)资本主义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3)择偶标准的多元化,男女双向性选择,政治色彩减弱,重个人能力。
(4)略,言之有理即可。
12.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
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
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
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材料二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顷!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
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材料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
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
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原因和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的作用。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
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
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可知明朝棉布、茶叶的盛行和理学的兴盛;从舞太极剑、饮茶可知注重养生。
第(2)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娱乐活动是看电影,电影是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等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注意综合分析。
第(3)问,联系抗战的大背景,说明其作用。
第(4)问,属于探究性问题,从现代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注意回答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答案:(1)物质特征:棉布成为主要衣料,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精神特征:注重养生;理学兴盛。
(2)娱乐活动:看电影。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或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电影)传入中国。
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播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3)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知识,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广泛的思想动员。
(4)观点一: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理由: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果,体现了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如计算机网络、汽车交通、电视电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