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定风波赛课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定风波》(完美版)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苏轼《定风波》(完美版)PPT课件

定风波苏轼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了解背景飞来一场横祸的“乌台诗案”,苏轼遭到严刑逼供,被迫对无中生有的罪名供认不讳,之后,他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无名无权,穷愁潦倒。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赏析小序三月七日沙湖同行的人、余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故作此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写作缘由快速阅读小序,简要概括交代了哪些信息。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这是一场疾风骤雨。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②“同行皆狼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010000雨后又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①春风微凉,寒意初上。

②雨后初晴,斜阳暖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01000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这场狂风骤雨,词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处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一词表明词人认为风雨虽大,但不足以挂在心上,“何妨”透出一点俏皮,即使风狂雨骤,在雨中照常缓步前行,一副泰然自若的神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却轻捷得胜过骑马,与“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词人的欢快豪迈的姿态。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什么好怕的?裹着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谁怕?”便是不怕,表现了词人的从容坦然的心态。

这 一 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获得的启示:自然界的风雨都是这般常见,那么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有何足挂齿?因此,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一样,要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定风波》课件 (20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定风波》课件 (20张PPT)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第三年,偏居荒野, 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在几个朋友的陪同下去 沙湖相田看地。出门时,风和日丽,却不料途中 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 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 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 这首《定风波》。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公元1101年)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 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 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 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 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定风波
苏轼
新课导入
苏轼在他的绝命诗中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 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东坡仕宦一生, 沉浮一生,飘泊一生。乌台诗案是一场政治迫害,他被贬黄州。从政治 上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生命的低谷;从文学创作来看,黄州 是他的“洞天福地”、生命的巅峰。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道 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际。”在黄州,留下了他的旷世之作,最富盛名的 是“赤壁三咏”——二赋加一词。除此还有一首谪居黄州时所作之词不 能不提—— 《定风波》。
2.从这首词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
(1)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5)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6)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人教版必修4定风波 课件(20张PPT)

人教版必修4定风波 课件(20张PPT)
——余秋雨《东坡的突围》
延伸拓展探深意
1.黄州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时间 词文作品 元丰3年 《菩萨蛮》
诗句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 年
思想感情 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
元丰3年 《西江月》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 凄凉北望。
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
元丰5年 《念奴娇》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 江月。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钱钟书《谈艺 录》),收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文心 雕龙·物色》)
讲练结合
1.课内练习( 超乎象外,得其环中)由已知到未知(文本)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5分) 1、全词上片写雨中事,下片写雨后感,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如的状态。 2、“竹杖芝鞋轻胜马,谁怕?”传达出作者笑傲人生之情。 3、“料峭风吹酒醒,微冷”说明作者在酒醒过后的孤独寂寞。 4、本诗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有力的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雨不退缩,坦 然处之的旷达心境。 5、文中“风雨”和“晴”指的是大自然中的现象,借景抒情,使全诗营造出 一种逆境过后乐观积极的态度。
野外途中所遇的风雨和晴
“风雨”“晴”
(一语双关)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点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这让我想到五祖的弟子的话“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 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延伸拓展探深意
1.黄州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寻常小事→人生哲学
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 言观色的从容,一种 终于停止向周围申
诉求告的大气,一种 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 漠,一种无需声张的 厚实,一种并不陡峭 的高度。

《定风波》PPT课件人教版

《定风波》PPT课件人教版

作业:
以“我看磨难” 为题写一段议论性 文字,100字左右。
词人对风雨的感受
走进背景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
入狱103天, 一日数惊, 生死未卜。
“风雨” ?
“晴” ?
即事感怀
作者就某件事发表自 己的议论、抒发自己 的感慨
Hale Waihona Puke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写作练习
通过写一件生活小事, 表现你的思考或情感。
好一场春雨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品读课文,学习即事 抒怀的手法,感悟豁达的 人生态度。
苏轼,字 子瞻 , 号 东坡居士 ,眉山人 (今四川眉山县) 北,宋
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父 苏洵 ﹑弟苏辙 合称为“三
苏”。
词的小序交代了什么?
时间、 地点、人物、 事件、写作缘由 。
形象
特点
词中描写了一个 时而吟咏时而长啸 慢慢行走,拄着竹 杖,穿着草鞋的不 畏艰巨、镇定从 容、乐观的智者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示范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示范课件
同行:皆狼狈 作者:独不觉、吟啸、徐行 心态:泰然自若、闲适、 坦然
3、从上阙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 个怎样的形象?“竹杖芒鞋轻胜 马”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竹杖芒鞋:表明词人被贬谪后 穷困潦倒的处境 马:达官贵人的象征 轻:心情的轻松,愉悦,镇定从 容、旷达乐观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齐读下阙 回答下面的问题
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这句话中你得出怎样的人 生思考?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 . 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词中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是词的点睛之笔,语 含双关,结合全词,谈出你的看法!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 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 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们。
齐读全文
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 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 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 的感情。 2.在理解文章基础上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 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 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 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 坡乐府》。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原文朗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 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苏轼《定风波》的音韵之 美。
字词讲解
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 “莫听”、“何妨”、“吟啸” 、“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 本含义。
文本结构分析与写作特点
文本结构
分析《定风波》的上下两片结构,引 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 象和自身行为来表达内心情感。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和豁达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定风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词藻 的华美和意象的丰富上,更在于苏轼成 功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 理相结合,使得这首词具有超越时空的
普遍意义。
04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之子。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掌握 《定风波》的背景、主题 及艺术特色。
人教版苏一轼等《奖定优风秀波课》件(公开课)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定风波背景及作者简介
《定风波》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通过野外途 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 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 想。

定风波ppt课件73 人教课标版

定风波ppt课件73 人教课标版
生老师
学习目标:
高中作文大赛让评委崩溃,九成学生不会写议论文
1“、能诵入读围的词同作学,作文初基步础把应当握是苏相轼当不的错形的象,但 是特让点我们。评委十分痛心的是,90%的参赛学生都没写 成毛写2理议 麟 得、,论角像深文。模解入,所像读写以样探苏议让的究论人议轼,文尴论的的尬文领思同的,会学是就想作中,急情能我忙品怀提们拉中出在到。蕴分评特论奖 等含点时奖的的,里哲更一来是看。凤到”
这首词作于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 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的生活态度和要求解脱的 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 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 “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 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 思想上,苏轼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精 华。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渴 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在生活上他较多 地采取道家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
•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词句:
• 《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独失意、凄清哀伤)
• 《念奴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 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仰慕英雄、壮志难酬、 人生空幻)
• 《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 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把人在宇宙中 之渺小的感觉道出,表现出超脱的思想)
• 《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 老而叹息,表现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拓展延伸: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

苏轼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时代背景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为苏轼等文学家的涌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个人经历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 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苏轼文化 现象。
文学传承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勇于创 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的一座丰碑。
02
诗词内容解析与赏析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全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穿林打叶声:指风雨声。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一 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料 峭:形容微寒的风。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也无风雨也无 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启示读者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 ,应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热爱生活,珍惜当下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美景 ,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境遇,提 醒读者珍惜当下,把握美好时光

鼓励读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乐趣。
传承文化,弘扬精神
苏轼的《定风波》作为经典文学作品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苏轼所处的时代,正值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的高潮期,他继承并发扬了前辈 的文学传统。
《定风波》一词便充分体现了苏轼的 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
01
02
03
诗歌方面
《题西林壁》、《饮湖上 初晴后雨》等。
词作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 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赏析探究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 “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 怎样的人生感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 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 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宠辱 偕忘,超乎物外,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不放在心 上。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定 风 波
苏轼
赏析探究
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 怎样的态度?上片哪些词语体现了这种态度? “莫听” “何妨” “谁怕” “吟啸且徐行” “超然物外” 向风雨挑战 潇洒安闲 泰然自若 不为环境左右的自得境界
品形象:
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
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
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
以下四首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请分析苏轼在这五首词中的内心情感以及发展变化的过程。
西江月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 眉头鬓上。 影。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 凄凉北望。 冷。 定风波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 生。 子规啼。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 也无晴。 唱黄鸡。
1083
《浣溪沙》
门前流水尚能西,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中期
后期
乐观豪迈
前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积极向上
洒脱旷达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 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 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 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 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 人。
如 何 理 解 苏 轼 的 归 去
《满庭芳》苏轼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 来日苦无多。 《水调歌头》苏轼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定风波》苏轼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 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临江仙》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 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赏析探究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 “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马” “轻”
闲散江湖 奔波官场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轻胜马”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 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 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 书》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 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 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 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读东坡,让我们看到一种醒醉 全无,无悲无喜,胜败两忘,宠辱不惊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面对政治祸难,东坡总能看的远,放的下,从容不迫,处之若 常。 (王国维)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 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 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 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 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归”字 竟出现了100多次,这是深可玩味的现象。李 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 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 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 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 沉重。 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 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 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 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1080 1080 1082 1082 词作
《卜算子》 《西江月》
诗句
思想感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 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 寂寞沙洲冷。 中秋谁与共孤光, 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 把盏凄凉北望。
《念奴娇》 人生如梦,一尊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还酹江月。 《定风波》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探究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怎么理解? “烟
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心境?
“风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任”
赏析探究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 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人生的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