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物理化学A》教案

《物理化学A》教案Physical chemistry教案说明:1.本教案内容参照傅献彩主编《物理化学》(高教第五版,2005)确定。
2.本教案适用于应化和化工本科各专业。
3.根据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专业方向,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动态。
4.除绪论外,每一部分结束后进行归纳总结,并安排2学时习题课。
5.本课程授课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0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任务、研究方法、特点和学习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0.2 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与任务0.3 理化学课程的研究方法0.4 理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本章重点:1. 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与任务2. 理化学课程的研究方法3. 理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本章难点:1. 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与任务2. 理化学课程的研究方法第1章气体(7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气体分子动理论、及其有关计算;2. 掌握对比状态和对比状态定律。
本章主要内容:1.1气体分子动理论1.2 实际气体1.3 压缩因子图本章重点:1. 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公式。
2. 实际气体的行为。
3. 对比状态和对比状态定律。
本章难点:1.对比状态和对比状态定律;2. 压缩因子图的应用。
第2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理解并掌握状态与状态函数、热力学平衡态、热力学能、热与功、热容、焓、可逆过程等热力学基本概念。
2. 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体积功和过程热的计算;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及相变过程的应用。
3. 熟练掌握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Hess定律。
4. 了解用基希霍夫定律处理问题的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2.1 热力学总论及热力学基本概念2.2 热力学第一定律2.3 等容过程热、等压过程热与焓2.4 可逆过程和最大功2.5 热容2.6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及相变过程的应用2.7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2.8 热化学2.9 绝热反应本章重点:1.理解状态函数、可逆过程、焓、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五个基本概念;2.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及相变过程的应用。
第十二章 胶体及大分子溶液

•分子分散系 •胶体分散系 •粗分散系
•液溶胶 按分散相和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 •固溶胶 •气溶胶
•憎液溶胶 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亲液溶胶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1.分子分散系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彼此混溶,没 有界面,是均匀的单相,分子半径大小在10-9 m以下 , 粒子能通过滤纸和半透膜,超显微镜下不可见。通常把 这种体系称为真溶液,如CuSO4溶液。 2.胶体分散系 分散相粒子的半径在1 nm~100 nm之间的体系,目 测是均匀的,但实际是多相不均匀体系。粒子能通过 滤纸但不能通过半透膜,超显微镜下可见。 3.粗分散系 当分散相粒子大于100 nm,目测是混浊不均匀体系, 放置后会沉淀或分层,如黄河水。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和半透膜,一般显微镜下可见。
2.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相差愈显著,则散射作 用亦愈显著。 3.散射光强度与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成正比。
乳光计原理
保持粒子大小相同
I1 c1 I 2 c2
如果已知一种溶液的散射光强度和浓度,测定 未知溶液的散射光强度,就可以知道其浓度,这就是 乳光计。
超显微镜的特点
普通显微镜分辨率不高,只能分辨出半径在200 nm以上的粒子,所以看不到胶体粒子。 超显微镜分辨率高,可以研究半径为5~150 nm 的粒子。但是, 超显微镜观察的不是胶粒本身,而是 观察胶粒发出的散射光。是目前研究憎液溶胶非常有 用的手段之一。
E.离子反应制氯化银溶胶
AgNO3(稀)+ KCl(稀) → AgCl (溶胶) +KNO3
(2).物理凝聚法
A. 过饱和法
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显著差别来制
备溶胶,而且两种溶剂要能完全互溶。 例1.松香易溶于乙醇而难溶于水,将松香的乙醇溶 液滴入水中可制备松香的水溶胶 。 例2.将硫的丙酮溶液滴入90℃左右的热水中,丙酮 蒸发后,可得硫的水溶胶。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Eb。Eb。是活化络合物与反应物最 低势能之差,E0是两者零点能
之间的差值。
这个势能垒的存在说明了实验活化能的实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势能面剖面图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三原子系统振动方式
式中r0是分子中双原子分子间的平衡核间 距,De是势能曲线的井深,a为与分子结构有 关的常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双原子分子的莫尔斯势能曲线
AB双原子分子根据该公式 画出的势能曲线如图所示。
当r>r0时,有引力,即化学键力。 当r<r0时,有斥力。 0时的能级为振动基态能级,E0为零点能。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2.1 碰撞理论 *§12.2 过渡态理论
§12.3 单分子反应理论 * §12.4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2.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 §12.6 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
Ea≈ E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 没有考虑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率因子 来校正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
P=k(实验)/k(理论)
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初中化学12章教案

初中化学12章教案教科书:《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二册章节:第十二章变化的物质教学内容:1. 物质的化学变化2.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4. 氧化还原反应5.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2. 学会编写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3. 掌握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4.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5. 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1. 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2. 化学反应方程的书写方法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及其影响4.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规律5.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规律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验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2.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规律3. 实验演示法:展示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学过程:1.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2. 教授化学反应方程的书写方法及其意义3. 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并讨论其影响4. 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5. 展示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过程,并让学生总结其规律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书写实验报告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检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作业检查:布置作业,并检查学生是否完成并掌握相关知识教学反思:1. 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深度2. 多使用实验和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结语: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愿大家都能在化学的世界中有所发现和收获!愿大家都能成为优秀的化学家!。
12 氧族元素

12-3
过氧化氢(H2O2)
11-3-4 过氧化氢
二、物理性质
无色粘稠液体,极性比水强,分 子间存在氢键 在固态和液态时分子易发生缔合, 沸点(150C)比水高 与水可以任何比例互混
常用的双氧水为过氧化氢水溶液 浓度有35%和3%
三、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易分解 2H2O2(l) → 2H2O(l) + O2(g) ∆rH m= -196.06 kJ· -1 mol 减缓分解方法 (1)储存在光滑塑料瓶或棕色玻璃瓶中 (2)置于阴凉处 (3)加入稳定剂,如锡酸钠、焦磷酸钠、 8-羟基喹啉等
、 、
ⅥA 氧(O) 硫(S) 硒(Se) 碲(Te) (Po) 8 16 34 52 84 原子序数 典型非金属 2 4 2 4 金属4 22p4 3s23p4 4s准金属 5p 6s26p 4p 5s 价层电子构型 2s -1 -2 -2 、0 、 -2 4 0 、 -2 、 0 、 价层电子构型为ns2np、,其原子 +2 、+4 +2 、+4 主要氧化数 0 +4 、+6 +6 获两个电子可达到稳定电子层结 +6 66 104 117 原子半径/pm 常见的氧化数为-2 137 153 构,即有较强的非金属性 离子 r(M2-)/pm 140 184 198 221 硫、硒、碲还可利用外层d轨道形 r(M6+)/pm 29 42 56 67 半径 成氧化数为+2、+4、+6的化合物 I1/(kJ· -1) 1314 1000 941 869 812 mol
(1)在酸性和碱性介质中均有氧化性 氧化性 酸性介质>碱性介质
氧化还原性
0
O2 H2O2 H2O 酸性介质 H2O2+2I-+2H+1.763+ 2H2O EA /V O2 0.695 H2O2 → I2 H2O PbS+4H2O2 → PbSO4 + 4H2O EB /V O -0.076 H O 0.867 HO 2 2 例2 2
2024年度-物理化学全册电子教案

28
拓展延伸:前沿领域介绍及挑战性问题探讨
纳米材料物理化学
探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制备 方法以及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 应用前景。
生物物理化学
介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以 及生物体内的物理化学过程,如 蛋白质折叠、DNA复制等。
能源转化与存储
分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的转化与存储技术,以及新型电 池、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存储器件 的原理与应用。
分子晶体
由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熔 点低、硬度小,具有各向异性 。
原子晶体
由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 具有高熔点、高硬度、导电性 差等特点。
金属晶体
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 ,具有导电、导热、延展性等
特性。
25
非晶体材料简介及发展趋势
非晶体材料概述
非晶体材料指内部结构无序的固 体材料,与晶体材料相比,缺乏 长程有序性。
原电池工作原理
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包括负极氧化、正极还原、离子迁移和电 子传递等过程。
电解池工作原理
在外加电压作用下,电解质发生电解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包括阳极氧化、阴极还 原、离子迁移和电子传递等过程。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与联系
原电池是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而电解池需要外加电压才能发生反应;两者都涉及电极反 应和离子迁移,但方向和驱动力不同。
1 2
热力学能
系统内能的变化量,与做功和热量传递有关。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ΔU = Q + W,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外界对 系统传递的热量与系统对外界做功之和。
3
热量与功
热量是系统与外界之间由于温差而传递的能量, 功是系统与外界之间由于力作用而传递的能量。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1.2 课时安排:本章共5课时1.3 教学目标:1.3.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1.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2.1 引言:介绍物理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2 第一节基本概念:物质的量、状态、相等、平衡等概念的解释。
2.3 第二节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2.4 第三节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反应速率、化学动力学等基本概念。
2.5 第四节溶液:溶液的性质、浓度、稀释、渗透压等概念。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3.3 互动教学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四、教学步骤4.1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化学的重要性。
4.2 讲解基本概念:清晰地讲解本节课的重点概念。
4.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物理化学的应用价值。
4.4 课堂互动:提问、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5 总结本节课:回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5.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2 选择一道实际问题,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5.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6.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6.3 单元测试:进行一次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7.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
7.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7.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八、拓展阅读8.1 推荐学生阅读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物理化学教材、论文或科普文章。
第十二章 动能定理

2. 受力分析 只有重力做功。
3. 建立动力学方程 用动能定理。
v C
A
c
θ
R
★理论力学电子教案
vC (R r) vC / r (R r)/ r
第12章 动能定理
T1 0
T2
1 2
m vC2
1 2
JC2
3 4
m(R
r )22
W12 mg (R r)(1 cos )
力功之和可以不为零。如引力。
2. 刚体间的理想约束做功之和为零。
为什么?
★理论力学电子教案
第12章 动能定理
12
五、功率
单位时间内力(或力偶)所做的功。
P
W
F
dr
F
v
dt dt
力做功之功率
或P W M d M 力偶(力矩)做功之功率
dt
dt
功率的单位:瓦(W)
1.重力功
F FW k
W12
M 2 F
dr
z2
FW
dz FW
z1 z2
M1
z1
2.弹F性力k功r l0 r0
其中r0为r方向的单位矢量,l0为原长
W
F
dr
kr
l0 r0 dr
kr l0 r dr kr l0 dr r
1W 1N 1m / s
★理论力学电子教案
第12章 动能定理
13
例题 鼓轮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在常力F作用下作 纯滚动。试求F在s上所作的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019/1/18
3.有效碰撞直径和碰撞截面
运动着的A分子和B分子,两者质心的投影落在 直径为 d AB 的圆截面之内,都有可能发生碰撞。
d AB 称为有效碰
撞直径,数值上等 于A分子和B分子的 半径之和。 虚线圆的面积称为碰 撞截面(collision cross section)。数 2 。 值上等于 d AB
返回
2019/1/18
b值越小,碰撞越激烈。 b=0 , 迎头碰撞,最激烈。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7.碰撞参数(impact parameter)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18
8.有效碰撞分数
分子互碰并不是每次都发生反应,只有相对平动能 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大于阈能(阈能又称为反应临界能, 数值与温度无关,碰撞理论本身尚无法确定,而是从实 验活化能计算而得:Ec=Ea-[1/2]RT。)的碰撞才是有效 的,所以绝大部分的碰撞是无效的。 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真正的有效碰撞要在碰撞频率 项上乘以有效碰撞分数 q,有效碰撞分数 以下式表示。
2 2 AB
为反应阈能,从图上可以 看出,反应截面是相对平动能的 函数,相对平动能至少大于阈能, 才有反应的可能性,相对平动能 越大,反应截面也越大。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d AB A
B
分子间的碰撞和有效直径
返回
2019/1/18
4.A与B分子互碰频率
将A和B分子看作硬球,根据气体分子动理论, 它们以一定角度相碰。 互碰频率为: 相对速度为:
u r [u u ]
2 A
2 1/ 2 B
8 RT 1/ 2 uA ( ) M A 8 RT 1/ 2 uB ( ) M B
由于所采用模型的局限性,使计算值与实验值不能 完全吻合,还必须引入一些校正因子,使理论的应用受 到一定的限制。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18
2.两个分子的一次碰撞过程 两个分子在相互的作用力下,先是互相接 近,接近到一定距离,分子间的斥力随着距离 的减小而很快增大,分子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 相互远离,完成了一次碰撞过程。 粒子在质心 体系中的碰撞轨 线可用示意图表 示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N A N B 8RT 1/ 2 Z AB d ( ) V V 2 2 8 RT 1/ 2 或 Z AB d AB L ( ) [A][ B]
2 AB
MAMB 式中 MA MB
NA [A]L V
返回
NB [B]L V
2019/1/18
N A 2 RT 1/ 2 2 d ( ) ( ) 2 d 2 L2 ( RT )1/ 2 [A]2 AA V MA M
2 AA
A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18
6.硬球碰撞模型
设A和B为没有结构的硬球分子,质量分别为 mA 和mB,折合质量为 ,运动速度分别为uA 和 uB , 总的动能为 E 1 m u 2 1 m u 2 将总的动能表示为质心整体运动的动能 g 和分子相对运动的动能 r ,
8.有效碰撞分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13.碰撞理论的优缺点
返回
2019/1/18
1.速率理论的共同点
与热力学的经典理论相比,动力学理论发展较迟。 先后形成的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都是20世纪后建立起 来的,尚有明显不足之处。 理论的共同点是:首先选定一个微观模型,用气体 分子运动论(碰撞理论)或量子力学(过渡态理论)的 方法,并经过统计平均,导出宏观动力学中速率系数的 计算公式。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18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上一内容
碰撞理论
§12.9 催化反应动力学
过渡态理论
单分子反应理论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快速反应的测试* 光化学反应
化学激光简介*
回主目录
下一内容
返回
2019/1/18
§12.1
碰撞理论
9.反应截面
1.速率理论的共同点
2.两个分子的一次碰撞过程 10.碰撞理论计算速率 3.有效碰撞直径和碰撞截面 系数的公式 4.A与B分子互碰频率 11.反应阈能与实验活 5.两个A分子的互碰频率 化能的关系 6.硬球碰撞模型 7.碰撞参数 12.概率因子
Ec q exp( ) RT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18
9.反应截面(cross section of reaction)
反应截面
r 的定义式为:
式中br是碰撞参数临界值,只有 碰撞参数小于br 的碰撞才是有效的。
c r br d (1 ) r
碰撞参数用来描述粒子碰撞激烈的程度,通常 用字母b表示。 在硬球碰撞示意图上,A 和B两个球的连心线 d AB 等于 两个球的半径之和,它与相对 速度 ur 之间的夹角为 。 通过A球质心,画平行于 ur 的平行线,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就是碰撞参数b 。数值上: bd
b d sin max AB AB
回主目录
5.两个A分子的互碰频率
当体系中只有一种A分子,两个A分子互碰的 相对速度为:u r (2 8 RT )1/ 2
M A
每次碰撞需要两个A分子,为防止重复计算, 在碰撞频率中除以2,所以两个A分子互碰频率为:
Z AA 2 2 N A 2 8RT 1/ 2 d AA ( ) ( ) 2 V MA
2
A A
2
B BΒιβλιοθήκη 应没有贡献,而相对动能可以衡量两个分子相互趋 近时能量的大小,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1 1 2 2 E g r (mA mB )ug ur 2 2 两个分子在空间整体运动的动能 ug 对化学反
返回
2019/1/18
7.碰撞参数(impact para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