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的汉语准定语句研究_程工
生成语法视角下汉语量词句法功能研究

生成语法视角下汉语量词句法功能研究
安丰存;程工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37)3
【摘要】汉语量词的功能常被分析为名词量化单位、分类词或名词可数化成分.然而,这些提法并不能体现汉语量词的本质功能.本文在生成语法理论对量词形态句法属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句法功能进行重新分析和定位.结合量词具有的功能语类的全部特征,本文认为量词是轻名词这一功能语类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句法功能是用来核查名词的可属性特征,即汉语中名词的个体特征.同时,这一观点也进一步证明汉语名词具有可数与不可数的区分.
【总页数】8页(P51-58)
【作者】安丰存;程工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延边13300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3
【相关文献】
1.生成语法框架下汉语量词研究的新视野——《汉语普通话的量词结构》述评 [J], 邓昊熙
2.贵州毛南语、汉语量词句法形式及功能比较研究 [J], 周旭东
3.生成语法视角下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J], 彭媛媛
4.生成语法视角下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J], 彭媛媛;
5.转换生成语法视角下维吾尔语致使句的深层句法研究 [J], 潘艳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程式句法研究》范文

《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程式句法研究》篇一一、引言胡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三国演义》译本,作为民族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交汇点,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与语言驾驭能力。
此部译作不仅仅是将汉文名著的情节故事以蒙古族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原作句法结构的提炼与再造,展现出了独特的程式句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的程式句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句法特点、语言风格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二、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的句法特点胡仁·乌力格尔在翻译《三国演义》时,充分利用了蒙古族语言的表达特点,使句法结构具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
在句法上,他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以凸显历史故事中情节的复杂性。
在结构上,胡仁·乌力格尔喜欢运用并置、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句子在保持逻辑性的同时,又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各种从句和短语,使得句子更加灵活多变。
三、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胡仁·乌力格尔的《三国演义》译本,语言风格独特。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描绘场景。
在人物塑造上,他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精妙处理,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场景描绘上,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
此外,他的语言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的程式句法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胡仁·乌力格尔的《三国演义》译本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他的程式句法为蒙古族读者提供了理解汉文名著的桥梁,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内容和思想。
其次,他的翻译为汉文名著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更多的蒙古族读者能够接触到优秀的汉文文学作品。
此外,他的翻译还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汉蒙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欣赏。
构式形态学及其对汉语词汇研究的启示

Construction Morphology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Vocabulary
作者: 安丰存[1,2];程工[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58;[2]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
页码: 44-5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构式;形态学;图式
摘要:构式形态学是形态学理论的最新发展。
该理论借助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框架,把构式这一概念引入到形态学理论中,旨在把词语与句子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
构式形态学一改
以往形态学理论只关注词语构成及形变等研究思路,把构式这一概念全方位融入词语的语音、
形态及意义分析当中,通过构式图式的分析方法把词语的音、形、义三方面内容纳入统一分析
模式中。
本文介绍了构式形态学的基本理论内容,并简单分析了该理论对汉语词语研究的应用
效果。
汉语里定式句和非定式句划分

而对 于汉 语 ,如何 区分汉 语 的定 式 句 和非 定 式 句 一 直 是 语 言 学 研 类动 词 ,但是 他们 却 能和 “ 要” ,“ 能” 等 情态 词 ,而且 也符 合 语
他认 为 :“ 汉 语没 有 系统 标志 词 ,也就 是说 汉语 没有 时 态 和一致 特 征 ,尽 管如此 ,我 们 能发 现 区分 汉语 定 式 子 句 和非 定 式 子 句 的特 征 ,即情 态 特征 和体貌 特征 。 ” 据 此 ,黄 正德 先生 把汉 语 动词 分 为 两类 :一类 是 “ 说” 类 动词 ,如 ’ “ 相信” 、“ 知道 ” 、“ 告诉 ” 等 ,
之分 ,并用例 子进 行相 关说 明。 关键 词 :汉语 ;定 式 ;非定 式 中 图分 类号 :H 1 4 6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7 )0 7- 0 2 0 9— 0 1
汉语 是一种 形 态 贫 乏 的语 言 ,他 和英 语 在 形态 变化 方 面 存 在
对 于 这些学 者 的观 点 ,我 认 为 汉语 里 是 有 定 式 句 和 非定 式 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9 .我 劝他 [ 作 了这 套 练习题 ] 。 在 这句 话 中 ,“ 了 ” 就是体 标记 ,表 达将 来 的时 间概 念 。即使 没有 明确 的时 间状 语 ,我 们 也 能理 解 其 中 所 暗含 的 意思 。所 以和
焦 阳
( 天津工业大学外 国语学院 天津 3 0 0 3 8 7
作者 简介 :焦 阳 ( 1 9 9 0 .O 5 一) ,女 ,汉 族 ,河北 唐 山人 ,硕士研 究生 ,天津 工业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研 究方 向 :英 语语 言学 。 摘要 :由于 汉语形 态变 化少 , 因此许 多学者都 认 为汉语 不存 在定 式 与非定 式之 分。本 文 基 于 多位 学 者 的研 究 ,提 出汉语 有定 式 与非 定 式
汉语语句主题语义倾向分析方法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3-0077(2007)05-0000-00汉语语句主题语义倾向分析方法的研究姚天昉,娄德成(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240)摘 要:本文介绍了如何识别汉语语句主题和主题与情感描述项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主题的语义倾向(极性)。
我们利用领域本体来抽取语句主题以及它的属性,然后在句法分析的基础上,识别主题和情感描述项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决定语句中每个主题的极性。
实验结果显示,与手工标注的语料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用于识别主题和主题极性的改进后的SBV极性传递算法的F度量达到了72.41%。
它比原来的SBV极性传递算法和VOB极性传递算法的F度量分别提高了7.6%和2.09%。
因此,所建议的改进的SBV极性传递算法是合理和有效的。
关键词:意见挖掘;主题;语义倾向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Semantic Orientation Analysis for Topicsin Chinese SentencesY ao Tian-fang, Lou De-cheng(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China)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how to identify the topic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bewteen topics and sentimental descriptive terms in a Chinese sentence, and how to compute the sentiment orientation (polarity) of topics. We extract the topics and their attributes from a sentence with the help of a domain ontology, then identif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opics and sentimental descriptive terms beased on parsing results, and finally determine the polarity of each topic in the sentence. The experiment has shown that the F-measure of the improved SBV polarity transfer algorithm for identifying topics and the polarity reaches 72.41% as compared with the manual annotation corpus which serves as a golden standard. It is increased by 7.6% and 2.09% than the F-measure of the original SBV and VOB polarity transfer algorithm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proposed improved SBV polarity transfer algorithm is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Keywords:opinion mining; topic; semantic orientation1概述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与日剧增,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
吕叔湘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吕叔湘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的研究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始于20世纪初期。
据追溯,汉语语法学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就是吕叔湘(1889-1941年)。
他于1930年出版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这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视为汉语语法学界的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
吕叔湘的著作《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以及他追溯语源、论述汉语语法结构及演变的论文,拓展了20世纪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前沿,促进了汉语语法学的发展。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由三篇论文组成,它们探讨了语法形态学,变形学和状态学等语法学研究中有关要素的变化。
语法形态学部分,吕叔湘从语音学和词法学的角度分析汉语语素,提出了类和种的概念,类指把同类的字分组的行为,即把词语划分为词类,而种指在每一大类中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同一类的词分为几个亚类。
他还指出汉语的变形主要在词尾部分,如动词的谓语变形等,是由词语形态学发展出来的。
变形学部分,吕叔湘从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的角度分析了变形的规律,发现变形也伴随着语言的变化而改变,强调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变化的关系,如演变中多种形态学特征的混合,提出了变形的模式和定律,以及复杂单位变形学科的研究等。
状态学部分,吕叔湘提出了三种汉语句法结构的基本状态“主句”、“从句”和“片语”,着重介绍了各种结构的特点和规律,关注系动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特殊变形和协调关系等。
他认识到因素可以改变句子的状态,如语意上的意义变化和新语法现象的出现,从而为汉语句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吕叔湘提出的汉语语法观念,特别是他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新的概念及其理论,对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站在历史的高度,将汉语语法学的研究面向发展的高度。
近代新的汉语学者继承了吕叔湘的语言研究成果,将其扩展和发展。
新的研究者拓展了吕叔湘的观点,深入探讨了汉语研究内容,把汉语观念提升到新的层面,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内涵。
出题老师简介:

出题老师简介:(1)程娟老师:负责出现代汉语语音和词汇部分的试题。
分别于1984与1987年获山东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现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对外汉语系主任。
主要从事近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专著为《词汇专题研究》,主要论文有《〈现代汉语词典〉词语功能义项计量考察》、《HSK单双音同义动词研究》(第一作者)、《新词新义对比研究》、《〈金瓶梅〉复音形容词结构特征初探》、《试论〈金瓶梅〉单音形容词的构词特征》、《〈金瓶梅〉动词研究》等。
2004年获北京市优教师称号。
(2)郑贵友老师:负责出现代汉语语法部分的试题。
目前主要专业兴趣在汉语篇章语言学、汉语语用学等方面。
1963年10月生于内蒙古赤峰市。
1986年6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6月,在延边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9月至1997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师从邢福义教授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获文学博士学位;1997年7月,入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工作,1998年10月晋升副教授,2003年12月晋升教授。
1998年至今,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学、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
自1988年以来,在各种专业杂志上发表《中国古代语法学发展缓慢原因之思考》(1993)、《汉语歇后语中的“谤佛”现象与中国佛教》(1995)、《新时期文学语言变异现象概观》(1996)、《现代汉语语用价值之考究》(1997)、《重复性是非问句群》(1997)、《“加线式”插说浅议》(1999)、《汉语句子实义切分的宏观原则与主位的确定》(2000)、《关联词“再说”的篇章功能》(2001)、《汉语对话语体中的“岔断”现象》(2002)、俨小句中枢说”与汉语的篇章分析》(2004)等学术论文20多篇;有专著《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的“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韩国新星出版社,2001年5月)、《汉语篇章语言学》(外文出版社,2002年9月)(3)石定果老师:负责出古代汉语的试题。
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

J u n .2023V o l .43N o .3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6月第43卷第3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西交流背景下汉语词汇学的构建与理论创新研究 (21&Z D 310)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贺文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词法学及方言语法㊂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ʻ贺文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 2010年以来,汉语词法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取得一系列进展,本文主要依据词法研究的对象,对重要成果进行分类梳理㊂我们发现,近年来,学者们对于诸如合成复合词㊁名词的小称标记㊁动词重叠式㊁汉语史上的音变构词等现象讨论相对集中㊂韵律词法学㊁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等视角下的词法研究都有所发展㊂近期,界面研究㊁历时演变㊁类型学等角度逐渐成为学者们分析词法问题的新趋势㊂[关键词] 词法; 汉语; 综述[中图分类号]H 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3-0020-11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8610.2023.03.003 词法学(m o r p h o l o g y)又称形态学,是以合成词的结构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分支㊂‘马氏文通“[1]曾用 骈列 加字 殿字 等术语对古汉语的词法结构有所归纳㊂陆志韦先生的‘汉语的构词法“[2]是早期汉语词法研究的代表作㊂邵敬敏先生[3]361-370对改革开放至2010年的词法研究成果有简要归纳㊂近年来,汉语词法的研究又有新的发展,本文将综述2010年以来这一领域的成果①㊂近年来,学者大多着力于某一具体的词法现象展开分析,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所讨论的现象大体可分为复合㊁加缀㊁重叠及内部屈折等四大类,本文首先将分别对四类词法现象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然后进一步总结2010年至今汉语词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㊂一㊁汉语复合词法的研究从数量上看,研究复合词法的文献在汉语词法研究中占据优势,并在近些年形成了韵律词法学㊁形式主义㊁功能主义等多视角深入的面貌㊂由于这些视角在所关注的问题㊁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上均有不同,下面主要根据三种研究视角来梳理复合词法的研究㊂在此之前,我们绕不开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即词与短语的区分问题,这是学者们研究复合词的一个前提㊂结构主义时期,学者们对词的特征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词不能拆分㊁不能扩展,构成成分不能变换位置,词的意义不是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组合㊂尽管如此,动补式( 看见 )㊁动宾式离合词( 洗澡 )㊁由自由语素构成的定中式( 羊肉 )等边缘成员是否视为词,仍存在争议[4]21-36㊂02在以上共识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㊂ 韵律词 是在韵律词法学视角下对词的界定,汉语的标准韵律词由双音节构成②,三音节及多音节的组合要成为韵律词,则需要满足更多条件,[2 +1]式的定中黏合结构( 雨伞厂 )一般被认定为韵律词[5]㊂由此可见,韵律词的范围比传统上认定的词的范围更大㊂功能主义学者大多将 词 视为一个原型范畴,典型的词是 结构稳固㊁意义凝聚㊁音节适长 的,可从语义透明度㊁结构可扩展性区分出有不同词化程度的词,还可借鉴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边缘成员的公众 词感 进行调查[4]㊂邓盾在分布式形态学的背景下对该问题进行反思,有一些不同于结构主义时期的认识,比如,词不是备用单位,而是句子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单位;在利用扩展法判断单位的性质时,扩展前后的片段应具有派生关系, 生的肉 不是由 生肉 派生而来,不能以此来判断 生肉 的性质[6]㊂杨大然㊁程工试图综合功能主义和分布式形态学的视角,对处在短语到词的连续统上的三类复合词的词法结构进行阐释,也有一定参考意义[7]㊂(一)韵律词法学视角下的复合词法研究韵律对汉语词法构造有制约作用,这是韵律词法学的基本主张,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推出的 汉语韵律语法丛书 对以往观察到的韵律词法现象及相关研究成果有专题梳理㊂‘汉语的韵律词“[5]‘汉语的最小词“[8]从不同角度归纳标准韵律词㊁双音节等韵律单位对汉语词法面貌的制约㊂‘汉语的句法词“[9]总结了处于词和短语过渡环节上的各种句法词现象,梳理生成这些词的句法运作方式,还涉及句法词在历时演变中的地位问题㊂‘汉语的弹性词“[10]‘汉语的韵律形态“[11]从不同角度关注词长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后者将音节长短看作汉语中一种超音段的词法手段㊂‘汉语的四字格“[12]聚焦于韵律㊁语体因素对四字格的形成及共时特征的影响㊂除了对过往成果的系统总结外,近年来,不少学者继续从该视角出发展开复合词的个案研究,最突出的是对像 碎纸机 纸张粉碎机 这样的合成复合词的研究㊂与较早期的研究相比,学者们更关注合成复合词在生成过程中韵律㊁词法㊁语义语用等层面的互动[13-14]㊂应学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 松紧象似原则 来概括合成复合词的生成机制㊂该原则认为 语言单位的松紧与语义特征㊁语用环境之间存在象似性关系 ,它制约着合成复合词的构成,例如,在形式上, 纸张粉碎机 是 粉碎纸张机 利用换序手段紧缩而成的词法词,在语义上, 纸张粉碎机 具有类指意味,意义透明度更低,在语义组合上也更加紧密[15]㊂汉语母语者为陈述具体事实会利用形式上相对松散的句法词(如 征求意见稿 ),合成复合词很好地体现了汉语 该松松,该紧紧 的松紧象似原则㊂另外,周韧对于以往过度强调韵律对句法语义(包括词法)的单方向制约的倾向,从现象和理论上提出了反思,有不少具有启发性的看法[16-17]㊂例如,以往提出的一些韵律规则(如 左起构词㊁右起构语 )本身就包含句法语义因素㊂因此,如果 韵律制约句法语义 的说法建立在这种规则之上,便会显得不是那么可靠㊂再如,以往分析的某些韵律词法个案不一定是韵律因素在起作用③㊂总的来看,作者认为,韵律和词法㊁句法㊁语义的关系不妨看作是一种 互动调试 的关系㊂(二)形式主义视角下的复合词法研究从形式主义视角观察复合词法的学者更关注复合词的生成问题以及复合和句法的关系㊂近年来,形式主义词法学的最新理论 分布式形态学在海外快速发展,国内学者持续引介该理论的动向[18-19]㊂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词法和句法采取统一的生成框架,在句法推导中包含词根和定类语素一层的单位,利用合并和移位操作进行构词;其二,词根没有12语类特征,词的语类特征是由 定类语素(c a t e g o r y-a s s i g n i n g m o r p h e m e) 赋予的;其三,借鉴C h o m s k y所提出的 语段(p h a s e) 思想,提出词是一种语段,由此维护了词的句法完整性[19]㊂在引介的同时,不少学者借助分布式形态学考察了汉语的一些复合现象,涉及合成复合词[20]㊁动结式[21]㊁V N定中式[22-23]等,获得不少新的认识㊂邓盾集中讨论了像 炒饭 申请人 这样的V N定中式的语法性质和生成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点结论[22-23]㊂其一,根据 词汇完整性假设 ,定中式的 炒饭 是词而非词组,其论证理由是, 炒饭 内部无法进行句法操作,如 *悄悄炒饭㊁*炒一点饭 ㊂其二, 炒饭 中的 炒 属于没有语类的词根㊂作者认为,如果认为 炒 是动词会造成逻辑上的矛盾:因为词类是根据词的句法分布确定的,又由于复合词内部无法进行句法操作,所以词内语素的语类是无从判断的㊂基于以上两点, 炒饭 的生成过程是:两个词根合并构成一个复合词根,再与名词定类语素合并㊂其三, 申请人 中的 申请 不是动词而是事件名词,理由是事件名词的内部论元只能出现在它的左边,不能出现在右边,这一点与动词的表现有别,例如,只能说 学位申请记录 ,一般不说 申请学位记录 ㊂作者指出,以上三点认识既符合语言的普遍规律 动词不能作定语,又能揭示出汉语相对于英语等语言在词法上的特点 词根多㊁词缀少 ,汉语无法通过形态变化来区分词根㊁动词及事件名词等不同性质的单位㊂另外,还有学者结合汉语的事实,反思分布式形态学的某些理论假设㊂例如,杨炎华认为分布式形态学中 词根不具有词性 的主张存在理论问题,提出汉语词根可能带有不完整的句法特征[24]㊂邓思颖在形式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复合词法的共性和差异[25]㊂通过对比汉语普通话㊁粤语㊁香港潮流用语中复合词的结构类型,观察到主谓式缺乏㊁偏正式占优是汉语复合词法的共性㊂缺乏主谓式可支持词法层面缺乏轻动词的观点,传统中认为是主谓式的复合词实际上可被重新分析成偏正式[26]㊂文章还试图建立复合词法的类型学描写框架,假定汉语复合词在词法结构上可分为附接型和中心语 补足语型两类㊂附接型用于构造主谓式㊁偏正式㊁联合式,这是汉语复合词的基本类型;中心语 补足语型用于构造述宾式㊁述补式㊂(三)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复合词法研究持功能主义观的学者对复合词法模式的形义特征展开了细致的共时分析,尤其是针对一些有汉语特色的词法模式,如并列式[27-28]㊁包含使役义的动宾式[29-30]㊁四字格式[31-32]㊁方言中的正偏式复合词[33]等㊂还有一些共时研究是对复合词法特定问题的分析,包括形义错配现象[34]㊁复合模式的能产性问题[35]㊁词法结构和复合词无标记转类的关系问题[36]㊁不同模式之间的阻断现象[37]以及一些近义模式的比较[38]等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主义学者开始关注复合词法模式的历时演变问题,这些研究中既有侧重意义方面的考察,也有从形式方面的思考㊂词法模式的演变往往包含意义的扩展,这可以从当代涌现的一些新模式中观察[39-40]㊂朱彦借鉴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考察当代复合模式的扩展机制[39]㊂作者将模式扩展的方式分为完全类推和创造性类推,创造性类推是指原式和类推式在形义特征上只是部分相似,这是词法模式扩展的主要方式,词法模式的扩展最终呈现为有家族相似性的辐射结构㊂从形式角度来看,多数学者认同词法和句法结构有同有异,这是历时演变的结果[41-42]㊂施春宏强调,汉语句法和词法结构在总体一致的背景下是存在差异的,由此我们可以讨论句法结构词法化和词法结构词汇22贺文翰/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化的问题[41]㊂所谓的 词法化(m o r p h o l o g i-z a t i o n) 是指在词汇化现象中反映出的结构化规则[43],句法结构内部各个语义次类在词法化的可能性上是有差异的,例如, 打破 洗累 都是动结式,但以 打破 为代表的次类的词法化程度明显更高,以这种方式生成的词汇词的数量更多㊂该文以 V+V 的组合为例,从动词底层论元的整合规则的角度归纳了其词法化和词汇化的相关规则㊂还有不少研究是对复合模式历时演变的个案考察[44-45]㊂宋作艳以词汇构式化为视角考察了三个形容词并列构成的复合模式的演变过程,这个复合模式经历了单个词的实体构式化(s u b s t a n t i v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和整个词法模式的图示构式化(s c h e m a t i c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的过程,其中图示构式化的表现包括词法模式的意义组合性降低㊁图示性增强;这一模式从并合型( 真善美 )发展出交合型( 高富帅 ),从表示属性到用于指称,从类指到个体指,构式不断扩展,但它们都有统一的图示构式义: 具有性质A1㊁A2㊁A3的,或具有性质A1㊁A2㊁A3的人或物 ,最终形成具有层级的图示性构式[45]㊂历时视角还可以为词法的共时研究提供解释,董秀芳对[2+1]式复合词的专题研究为我们提供很好的范例[46]142-146㊂在古汉语中 O+V 表示事件的结果或动作的完成,这种特指性和复合词给事物命名所要求的泛指性冲突,而 V+O 表示动作进行,所以不存在冲突,因而现代汉语一般不说 纸碎机 而说 碎纸机 ;动词发生双音化后,名词性大大增强,当V㊁O都是双音形式时, O+V 的指称性强于 V+O ,因而不说 粉碎纸张机 而说 纸张粉碎机 ㊂小结一下,近年来,汉语复合词法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深入的面貌:韵律词法学视角的词法研究在理论方面有系统的总结,逐渐转向对韵律㊁词法㊁语义等多层面互动的研究;在引介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的同时,形式主义的学者开始利用该理论解决汉语复合词法的具体问题;功能主义的词法研究十分多样,近年来愈加关注词法的历时演变问题㊂二、汉语加缀词法的研究2010年至今,汉语加缀词法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学者们一方面重新审视一些典型词缀及类词缀的语法地位和词法意义,另一方面挖掘更多有汉语特色的表达性词缀㊂本节将具体梳理这两方面的研究,还会简要总结对于一类相对边缘的词法现象 语缀的研究㊂(一)典型词缀及类词缀的研究学者们针对此前普遍认定为词缀的现象有一些新的认识,涉及 子 [47-48]㊁ 者 [49]㊁ 们 [50-51]等㊂邓盾在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框架下重审 子 的语法定位,认为它属于定类语素,可以和无语类的词根( 担㊁桃 )共同构词,像 担子㊁桃子 这样的词是一个具有内部完整性的语段,在语音㊁语义及词法上均有表现[47]㊂李旭平通过对比英语的复数标记对汉语 们 的语义性质进行反思,认为 们 不参与构造复数个体的过程,只是起到标示复数个体的作用,其本质是最大化算子(m a x i m a l i t y/i o t ao p e r a t o r),其主要依据是汉语的光杆名词本身就有单复数的解读[50]㊂张新华从 们 的搭配限制来分析其功能, N 们 中的 N 本身指的是 类(k i n d) ,光杆名词的属性义居前景地位,而具体事物义被抑制, 们 的功能在于转换这种凸显关系 抑制属性义㊁指称复数个体, 们 和个体量词都表现出个体化的功能[51]㊂现代汉语还存在大批像 化㊁超 这样的类词缀,也是学者们持续挖掘和研究的对象㊂尹海良的‘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52]系统研究了类词缀的判定㊁类型㊁演变等问题,还对一些近义的类词缀进行了比较㊂宋作艳观察到类词缀构词时的谓词隐含现象,并用事件压迫进行整体解释[53]㊂袁野认为,引入构式形态学能对复合与派生现象有统一阐释,有32贺文翰/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助于解决汉语中的类词缀现象[54]㊂(二)表达性词缀的描写和研究表达性派生(e x p r e s s i v e d e r i v a t i o n)又称评价性形态(e v a l u a t i v e m o r p h o l o g y),是指不改变词类㊁不改变意义的领域㊁只是反映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的派生词法类型[55]㊂董秀芳指出,汉语的派生类型主要就是表达性派生,加缀是表达性派生的一个重要手段[46]35-39;董秀芳进一步指出,评价性形态比较凸显是汉藏语系语言词法的一大特点,这体现在表达性派生词法手段多㊁词类分布广及词法功能的主观性强等方面[56]㊂近年来,学界对汉语方言中属于表达性派生的加缀词法④有广泛的挖掘,包括名词的指小后缀[57-58]㊁动词的表达性词缀[59-60]㊁形容词的表达性词缀[61]㊂从文献数量来看,以名词的指小后缀的描写最多,涉及的方言范围相当广泛㊂在描写的基础上,不少学者试图对表达性词缀的来源及演变进行解释,视角涉及语义演变[62-63]㊁方言接触[64-65]㊂夏俐萍㊁严艳群对湘语指小后缀 唧 的词法㊁语义描写后发现, 唧 在分布上发生了扩展,由附着于词扩展到附着于各类短语成分,甚至可在句末充当语气词[62]㊂在语义上,指小后缀 唧 发生主观化,由客观小量发展出主观小量义,同时带有亲切㊁喜爱等语用义㊂ 唧 在类指和无指名词后或在句首话题后,以及在形容词谓语句句末,还有小量义消退的语义变化㊂董秀芳主要关注像 慢悠悠 颤悠悠 等A B B式中的 B B ,它们也是表达性后缀,具有可选性和主观性[66]㊂作者对其历时形成过程进行了细致考察,发现 悠悠 等重叠形式最早来源于上古汉语的叠音词,它们和名词㊁形容词构成的主谓或并列短语逐渐凝固成A B B式复合词㊂随着 B B 发生类推㊁搭配范围变广而发生词法化,以此为词法模式就可以直接形成A B B式㊂另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汉语中的语缀现象㊂语缀(c l i t i c s)是句法独立㊁语音依附的一类颇为特殊的词法现象,亦称 附缀 附着形式 等,从历时上看,它是从独立词语法化为词缀的中间环节㊂近些年,学者们主要依据Z w i c k y[67-68]㊁刘丹青[69]550-551中的原则和参项,对汉语中的语缀进行界定,目前被认为是语缀的现象如把字句( 把他给忘了 )中的 给 [70]㊁方言中附着于名词性短语之前的 人 [71]㊁方言中依附于短语或小句的一些小称标记[72]70-79等㊂除了界定外,学者们对汉语语缀的演变问题尤其感兴趣㊂严艳群经个案考察后发现,汉语语缀的演变路径有三种: 实词ң语法词ң语缀 实词(ң语法词)ң语缀ң词内成分 实词(ң语法词)ң语缀ң合音词ң内部屈折 ,后两条路径的终端反映出汉语的类型特征[73]㊂董思聪观察到某些词缀会发生 去语法化(d e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而变为语缀[72]㊂小结一下,近年来,加缀词法的研究有所发展,除了有针对典型词缀及类词缀的研究外,学者们广泛挖掘方言中的表达性词缀,尤以名词指小后缀的研究最为集中,同时对表达性词缀的演变问题进行探索㊂另外,汉语的语缀现象在近些年来也得到关注㊂三、汉语重叠词法的研究2010年以来,重叠词法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尤以动词重叠的研究最为集中,形容词㊁量词等其他词类的重叠也有代表性研究,本节主要分词类梳理重叠词法的研究成果㊂在此之前,先来看近年来针对重叠词法的系统性研究,既有对汉语重叠系统特点的归纳[74],也有跨语言(方言)的类型学研究[75]㊂王芳根据重叠的动因,分出基于象似性和基于儿语的两类重叠式,其中基于象似性的重叠式的功能又分为数量㊁时体和其他范畴分别讨论,在分类的基础上,文章借助语义地图模型建构起重叠式各种语义功能之间的关联模式[75]㊂针对动词重叠,既有侧重于词法意义的42贺文翰/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研究,也有对重叠式词法结构及生成方式的研究,下面分别来看㊂学者普遍认同动词重叠表示减量,这一点因有违象似性原则而需要得到解释㊂刘丹青从重叠范畴的角度区分了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认为汉语普通话及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属于次生重叠,它是由动量结构重新分析为重叠式的,由此可以解释其语法意义不同于原生重叠而表减量的事实[76]㊂之前对于动词重叠的词法意义有 短时 延续 尝试 惯常 等多种概括,学者们试图进行统一归纳[77-78],大多都涉及重叠的词法义与所在环境的互动关系㊂李宇凤在考察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将动词重叠分为现实和非现实两种用法,其中非现实是无标记的用法[78]㊂两种用法在可重叠的词基㊁句法位置㊁语体倾向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具有统一的词法意义 单纯的有界量化 ,即不指明量的大小增减,只是将动作行为转化为具体事件㊂动词重叠式在词法及句法上有一定的分布限制,不少文献以此为突破口分析动词重叠的生成过程[79-80]㊂隋娜㊁胡建华观察到,动词重叠式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常用在祈使意愿句中,不能出现在关系小句,如果将动词重叠式处理为动量成分或复数化体算子,上面这些句法语义表现都无法得到解释[80]㊂该文认为,动词重叠式是通过句法推导生成的:其基础生成于A s p位置,由于它带有情态㊁语气特征,在L F层需提升到M o o d或M o d a l位置才能得到解读,由此可解释动词重叠式的分布限制㊂另有学者根据动词重叠式的韵律特征,归纳重叠的生成机制及动因[81-82]㊂王永娜认为,韵律和语体因素制约着动词重叠式:从历时上看,同源量词结构 V O V 及其弱化形式 V O V 中的后一个 ( )V 由于语音轻化,并入前一个V,由此 V V 构成双音节标准的 重轻 音步;共时上看,词基的韵律特征也影响重叠方式的选择,例如,动宾离合词( 洗澡 )在韵律上为 轻重 ,它就不能像非离合词( 动员 )那样重叠为A B A B( *洗澡洗澡 ),只能重叠为A A B( 洗洗澡 )[81]㊂动词重叠的语体动因体现在,动词重叠可满足非正式语体的具时空性要求,其语义可概括为 将动作具体化㊁简单化 ㊂另外,近年来,学者们对动词重叠的历时发展和共时变异情况也有所关注㊂崔应贤[83]㊁潘国英[84]都对动词重叠的历史发展线索有比较全面的梳理㊂部分方言中的动词重叠有自身的特色,例如,在有些方言中,动词重叠时会发生变音[85],有些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式有不同于普通话的分布及语义[86],学者们对此加以描写和解释㊂形容词重叠也是近年来关注较多的现象[87-88],石锓对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时演变进行了专题考察[87]㊂在重叠式的分类问题上,该书将历史上与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同形的形式全部纳入考察范围,重视重叠的基式是性质形容词还是状态形容词的差别㊂该书对各种重叠式的演变过程的讨论相当细致,看法也较为可信,例如,A A式在汉语史中经历了从状态形容词为基式的 重言式 ( 忡忡 )到性质形容词为基式的重叠式( 长长 )的变化,这一变化伴随的是单音节状态形容词作为形容词次类的消亡与重言式描写性的减弱;A A B B式总体上经历了从叠加( 兢兢业业 )到重叠( 高高兴兴 )的演变过程,其演变机制主要是类推和重新分析㊂近年来,对量词重叠的研究也逐渐深入㊂学者试图区分量词重叠的两种词法意义,即周遍义和多量义[89]㊂隋娜㊁胡建华对量词重叠式生成机制进行分析,认为汉语的量词重叠可以分为句法中生成的重叠和词法中生成的重叠,两种重叠式有不同的句法限制:句法推导出的重叠式由于带有[T O P]特征,需要特征核查,因此它不能分布在宾语㊁兼语等句法位置,如 *通知个个学生 ,而词法重叠式可以,如 吹来阵阵微风 ㊂词法生成的重叠式由于和述谓性轻语类P r e d的合并而具有5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6
程 工等 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的汉语准定语句研究
他的老师当得好 。( 插入 “ 的” 字) c . 也用类似方法来推衍准定语结构 , 以“ 他的头发理得不错 ” 为例 : H u a n 1 9 8 2) g( 他理头发得不错 。( 深层结构 ) 7) a . ( 他头发理得不错 。( 宾语 “ 头发 ” 提前 ) b. “ 他的头发理得不错 。( 的” 字插入 ) c . 以上分析法的基本假设是 : 当主语 “ 他” 和宾语 “ 老师 、 头发 ” 并排时 , 在结构上引起了重新分析 , 导致 “ 。 后来 , 的” 字插入 , 形成一个名词短语 ( 黄正德 2 重新分析法虽然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 ( 如黄正 0 0 8) , 德2 但潘海华和陆烁 ( 认为 , 重新分析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操作 , 用其来分析 0 0 8) 2 0 1 1)
4〕 准定语句有一定的合理性 。 该文为准定语句提出了两种分析方法 。 一种基于动词拷贝句式 :〔
他 当 老师 得好 。( 深层结构 , 8) a . S V O C) ( 他 当老师 当得好 。( 动词拷贝式 , b. S VO VC) 他当老师 当得好 。( 重新分析 : 主语和 V c . P S VO VC) 1 结合为小句 , 他的当老师 当得好 。( 名物化 , d. S 的 VO VC) 他的 老师 当得好 。( 动词删除 , e . S 的 O VC) ; 首先 , 主语和 V 形成小句 “ 他当老师 ” 然后通过名物化和动词删略形成准定语句式 。 P 1 发生重新分析 , “ “ “ 如此 , 的” 字的出现是名物化的结果 , 得好 ” 则是主动词 “ 当” 的补足语 。 删除动词后 , 他的老师 ” 依然 。 另一种分析法基于焦点结构 : 保持了原本名物化结构的语义关系 , 因而得到一个 “ 准定中结构 ” 他 当 老师 得好 。( 深层结构 , 9) a . S V O C) ( 。( ) 他 老师 [ 当得好 ] 重新分析 : 中间结构 , b. S O[ V C] [ 。( [ ) 他的老师 ][ 当得好 ] 准定中结构 , c . S 的 O][ V C] 在基于焦点结构的分析法中 , 其深层结构与前一种分析相同 , 只是在第二步时 , 动词与其补足语重新分 , 当得好 ” 整个句子此时为一个焦点结构 。 然后 , 主语 “ 他” 和宾语 “ 老师 ” 结合 , 插入 “ 的” 析为动词短语 “ , 形成定中结构 “ 他的老师 ” 整个句子成为准定语句 。 通过重新分析法对准定语句所进行的上述分析 ,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不少方面优于其他分析方式 , 尤其是反映了准定语结构和动词拷贝句式的密切关联 。 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 。 首先 , 它没能很好地解 答重新分析与准定语句相互关联的机制问题 , 即准定语句为何不同于其他句式 , 为何可以触发重新分析 和“ 的” 字插入的问题 。 其次 , 一般意义上的重新分析只涉及结构的重新组合 , 而上述分析还涉及动词删 除、 名物化等步骤 , 存在较强的 任 意 性 。 另 外 , 它 对 参 数 变 异 性 等 核 心 事 实 缺 乏 解 释 力。 因 此, 我们认
1 引言
准定语句指诸如 “ 他的老师当得好 ” 这样的结构 , 其中的 “ 他的 ” 在形式上与一般定语相似 , 但意义上
〔 1〕 与定语相异 。 准定语句有五个显著特点 。
第一 , 形义错配性 。 准定语句中的 “ 虽有领属结构的形式 , 表达的却是主宾结构的意义 , 形 X 的 Y” 。 比如 , “ 式和意义的匹配发生了错位 ( 邓思颖 2 在“ 他的老师当得好 ” 中, 他的老师 ” 形式上看似表 0 0 9) 。 具 体 来 讲, 的” 字短语 , 但意义上传 递 的 却 是 主 宾 关 系 , 相当于“ 他 当 老 师” 在 该 句 式 中, 领属关系的 “ “ “ 是施事 , 是受事 , 表示某人做某事的能力 , 传递技能性意义 。 X” Y” 第二 , 与动词拷贝句的内在关联性 。 一般而言 , 准定语句和动词拷贝句关系密切 , 常常可以相互转 例如 : 换, 他的周瑜演得好 。 b. 他演周瑜演得好 。 1) a .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尽管准定语句一般都可以转换成动词拷贝句 , 但并非所有的动词拷贝句都可用准
1 2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浙江 杭州 3 1 0 0 5 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 7 1 0 0 3
提要
准定语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 , 具有形义错配性 、 与动词拷贝句的内在关联性 、 歧义性 、 非强 制 性
其中以形义错配性最为突出 , 因而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 文章在分布式形态学 理 论 及参数变异性等 5 种特征 , 框架下 , 通过 “ 特征拷贝 ” 和“ 特征引入 ” 等句法后操作对由句法推导而来的结构进行修饰性调整 , 从而较好地 统一解释准定语句的上述特征 。 这一分析在理论上更加自然 , 无需特设结构层次 , 与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词 汇 阵列 、 语段推导等主流思想保持了一致 。 关键词 准定语 分布式形态学 形义错配 特征拷贝 特征引入 中图分类号 H 1 4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9 4 8 4( 2 0 1 5) 0 3-0 2 2 5-1 2
5〕 为, 重新分析法难以成为准定语句的最佳分析方案 。〔
2. 2 动词移位法
6〕 黄正德 ( 对重新分析和 “ 的” 字插入分析进行了批判 , 并运用轻动词理论和词义分解法 ,〔 提 2 0 0 8)
“ 词义分解与核心词移位 ” 分析法 。 黄认为 , 他的老师当得好 ” 是通过以下派生过程产生的 : 出“ 。( 他 DO 他的 当 老师 ( 得好 ) 深层结构 ) 1 0) a . (
2 现有研究
自吕叔湘 ( 等注意到准定语结构以来 , 这种特殊句式一直广受关注 。 现有研究成果可分 1 9 6 5, 1 9 8 4) 为两类 , 一是基于生成语法框架的研究 , 二是基于认知框架的研究 。 由于本文主要以句法推导的方式来 探讨准定语句的生成机制 , 因此 , 限于篇幅 , 下面只回顾生成语法框架下的两种主要分析模式 , 即重新分
语言科学 / I S S N1 6 7 1-9 4 8 4 C N3 2-1 6 8 7 G
2 0 1 5年5月 第1 总第 7 4 卷第 3 期 ( 6期) 2 2 5-2 3 6
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的汉语准定语句研究 *
程 工1 熊建国2 周光磊2
《 潘海华 、 胡建华 、 邓思颖等学者提出建设性建议 ; 语言科学 》 审稿人对文章进行了细致的审读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 在此 一并致谢 。 文中疏漏之处 , 概与上述各位无关 , 均为本文作者之责 。 〔 ) 等所指准定语包括以下三类句式 : 他的篮球打得好 。b 张三的原告, 李 四 的 被 告 。c 我来 1 〕 朱德熙 ( 1 9 8 2 a . . . ) 帮你的忙 。 这类定语均由人名或人称 代 词 构 成 , 表 面 上 表 示 领 属 关 系, 但 实 际 意 义 有 别。句( 意 为: 他打篮球打得 a ) ) ) ) 好; 句( 意为 : 张三是原告 , 李四是被告 ; 句( 意为 : 我来给你帮忙。邵敬敏( 指出, 句( 中的定语是技能性准 b c 2 0 0 9 a ) ) 句( 是角色指派性准定语 ; 句( 是关涉性准定语 。 限于篇幅 , 本文只讨论技能性准定语 。 定语 ; b c
2 2 5
语言科学 2 0 1 5年5月
定语结构来表示 , 例如 :
*? 他喜欢数学喜欢得很 。 b. 他的数学喜欢得很 。 2) a . ( 例( 是对心理活动的描述 , 与技能无关 , 因而无法转换为技能性的准定语结构 。 2)
第三 , 歧义性 。 准定语句和真定语句之间在解读时经常出现歧义现象 。 如下句可以表达 “ 别人给他 理头发 , 理得不错 ” 和“ 他理头发理得不错 ” 两种意思 : 他的头发理得不错 。 3) ( “ 该句中 , 他的头发 ” 有歧义 , 既有领属关系的解读 , 也有准定语解释 。 但我们认为 , 这两种解读来自不同 , 源于不同的词汇阵列 ( 详见下文 。 的句法结构 , L e x i c a l A r r a y) 第四 , 非强制性 。 准定语句中的 “ 的” 字既无形式上的强制性 , 也无意义上的必要性 , 有“ 的” 为准定 , ( : 语句 , 如例 ( 无“ 的” 为焦点句 , 如例 ( 如例 ( 吴怀成 2 4) a 4) b 或动词拷贝句 , 4) c 0 0 8) 他的篮球打得好 。 b. 他篮球打得好 。 c 他打篮球打得好 。 4) a . . ( “ 换言之 , 以上 3 个句子中 , 的” 是否存在不会导致语义变化 , 也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 。 从这一角度来看 , 准定语结构中的 “ 的” 字在句法和语义上均未发挥实际作用 , 是可选的 、 非强制性的 。 第五 , 参数变异性 。 首先 , 类似于北方话 “ 他的老师当得好 ” 的准定语句在不少南方方言中是不能接
3〕 析法和动词移位法 。〔
2. 1 重新分析法 、 梅广 ( 是较早采用重新分析法来探究准定语结构生成机制的研究 。 其中 , 梅广 1 9 7 8) H u a n 1 9 8 2) g( ( “ , 认为 , 他的老师当得好 ” 这样的结构源自对应的动词拷贝结构 “ 他当老师当得好 ” 经动词删略和 1 9 7 8) “ 的” 字插入等操作生成 , 过程如下 : 他当老师当得好 。( 深层结构 ) 6) a . ( ) 他老师当得好 。( 删除第一个动词 “ 当” b.
2〕 体现出跨方言的参数变异性 。 如以下各例所示 :〔 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