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兼语式综述

合集下载

从题元理论看现代汉语兼语句

从题元理论看现代汉语兼语句

从题元理论看现代汉语兼语句本文在题元理论的框架下,对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并根据兼语动词的题元结构,对兼语句的种类进行了重新划分。

按照题元结构的不同,现代汉语兼语句共分为6类。

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特征表现为题元重合,题元指派具有方向性,并且兼语句中存在不定式结构。

标签:题元理论兼语句兼语动词一、引言兼语句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长期以来一直备受语法界的重视和关注。

由兼语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称为兼语句,兼语句里的第一个动词称为兼语动词。

汉语语法学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宋玉柱,1998;游汝杰,2002;杨大然,2006;张云香,2009)从不同视角研究现代汉语兼语句,从而使兼语句的研究逐步深入,但鲜有文章专注于兼语句的句法特征。

本文拟在题元理论的框架下,对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特征进行深入剖析。

二、理论框架题元角色是指由谓项指派给其论元的语义角色。

谓项与题元角色之间的关系是谓项所表达的事件或获得的参与者之间关系。

它和论元不同,论元是指带有题元角色的名词性的成分。

题元角色常见的包括:施事(agent)、受事(patient)、述题(theme)、经历者(experiencer)、受益者(benefactive)、目标(goal)、来源(source)、方位(location)等。

按照题元理论,句子是以动词(或其他谓词)为中心的结构;词之所以能组合成不同类型的句子,主要与词,尤其是动词的词汇特征有关,即词的特征决定句子的基本结构。

题元准则要求句中谓词的每一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出去,且只能分派给一个论元;同样,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得到一个而且只能是一个题元角色;一个名词短语倘若得不到题元角色就必然会导致错句的产生,而一个论元获得了多个题元角色或一个题元角色分派给了一个以上的论元,也会因为违背了题元准则而被视为不合语法的错句。

三、兼语句的划分(一)7类兼语句正如上文提到的,句子是以动词(或其他谓词)为中心的结构,词的特征决定句子的基本结构。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_相关句式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_相关句式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_相关句式论文导读::兼语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

兼语式的类别。

兼语式与相关句式的比较。

论文关键词:兼语式,概说,类别,相关句式兼语式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其特点是一个动宾结构套在一个主谓结构上。

两个谓语不连系同一主语。

(吕叔湘,1979)所谓的“兼语式”用符号可以表示为:(S)V1N V2。

其中,S表示动词可能存在的主语,外加括号表示可有可无,V1表示动词,V2表示谓语,N表示V1和V2之间的那个名词性成分。

各成分的语法关系是N 是V1的宾语;N 是V2 的主语;V2是N的谓语,不是其他成分。

一、兼语式研究概况汉语语言学界明确地对兼语结构进行的研究已经很多相关句式,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这种研究经历了由提出到论争,最后趋向统一的过程。

第一阶段:兼语式命名及其定义兼语式问题由来已久。

最早是由王力(1955)提出的“递系式”,并将其定义为:“凡句中包含两次连系,其初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即用为次系的主语者。

”丁声树(1963)首次使用“兼语式”:“兼语式的特点是两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

”吕叔湘(1979)称为“递谓式”。

名称虽然不同,但基本精神是想同的,都存在一个名词性成分既是前边动词的宾语或表位,又是后边成分的主语。

后来才逐渐采用“兼语式”这个名称。

即便是语法学家把它看作独立的句式,他们对其范畴的界定也不尽相投。

主要有两类观点:“肯定说”和“否定说”。

㈠“肯定说”:在兼语式这一特殊句式被提出来之后,承认兼语式的存在的代表人物有:胡附、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索》(1955),他们将兼语式的第一动词限定在致动意义这一范围内论文提纲怎么写。

陈建民《记兼语式和一些有关句子分析法问题》(1960)从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分析兼语式。

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1982)认为兼语式符合切分三原则,承认兼语式的存在。

邢欣《论兼语式的生层结构》(1984)借用转换生成的语法理论,深入这类结构的深层结构中去,认为兼语式是站得住的。

现代汉语兼语句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兼语句研究综述

兼语句在作为汉语研究中无可回避的语法,虽然早在古代汉语中就已可考,但是与它相关独立成系统的研究却是始于现代汉语。

从命名和存废开始就存在争议,而后在本体研究方面,无论是从句法、语义还是语用方面,各家都有不同观点。

这些观点在不同程度上对兼语句的应用方面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直接体现在二语学习者在兼语句的习得方面,影响到对二语学习者习得偏误方面的研究。

另外,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对教学顺序亦或是教材编写方面都给予了更多选择。

本文将考察现代汉语兼语句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并从句法、语义特点和语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希望能在应用方面对兼语句偏误及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一、兼语句的本体研究(一)兼语句句法层面相关研究1.兼语句的“名称之争”。

在名称问题方面,除了现在常见的“兼语句”外,有关该语法的命名,各家说法不一。

黎锦熙(1924)在《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提出“宾语补足语”的概念,他认为有几类外动词在使用时,除了后面要带宾语之外还要在宾语之后带补足语。

这几类外动词中有表示使令、请托、劝告意义的,也包含认定、称谓、更改或表示情意作用的。

[1]黎锦熙先生书中介绍“宾语补足语”的有关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兼语句式。

王力(1994)和张志公(1957)等人提出“递系式”的概念。

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认为递系式有如下三类:目的位为主语类、谓语为主语类和表位为主语类;[2]张志公将其归入“动词连用”的“两个动作者”类别中,认为句中的V1表达的是使令意义,但对递系式的范围没有作出详细的解释和进一步规定。

[3]吕叔湘(1953)则称兼语句为“递谓式”,在《语法学习》中吕叔湘对递谓式进行了解释,认为“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主语,第二个动词的主语是第一个动词的宾语”。

[4]这样的语法结构就是“递谓式”。

随着研究的发展,在之后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文中,吕叔湘接受并使用了“兼语”的名称来现代汉语兼语句研究综述刘杨可心(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摘要:兼语句作为一种特殊句型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无可回避的部分。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前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语言来进行人际交往和表达意见,而语言也是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在语言学研究中,语法是研究语言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方向,其中语式则更注重语言的使用效果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综述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的相关成果和现状。

兼语式的概念和分类兼语式是一种语法结构,指同一个句子中由两个或多个动词共同构成谓语成分。

在现代汉语中,兼语式可以分为动合结构、动补结构、动补宾结构、动宾补结构、动宾补宾结构五类。

动合结构:指一个句子中两个动词构成一个谓语,是兼语式中最常见的一种。

如“走过来看看”、“吃完饭去散步”等。

动补结构:指一个句子中,动词加上其所需的动词补足语构成的谓语,如“我想跳舞”、“他学习写汉字”等。

动补宾结构:指一个句子中,动词加上其所需的动词补足语和宾语共同构成的谓语,如“他看见邻居走了进来”、“我又买了一件衣服”等。

动宾补结构:指一个句子中,动词和宾语通过宾语补足语共同构成谓语,如“他让我去做作业”、“我听到她唱歌”等。

动宾补宾结构:指一个句子中,动词和宾语通过宾语补足语和宾语共同构成谓语,如“他将问题解决了”、“我认为这首歌唱得好听”。

兼语式在汉语中的应用在现代汉语中,兼语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修辞效果。

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都充满了兼语式的运用,如《红楼梦》中的“宝玉满面愁云,翠缕黄衫,投闲处、对晚照,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句子,就有多种不同的兼语式结构。

除了文学作品,兼语式在日常交流、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气氛热烈的宴会上,人们可能会使用“喝个彩,祝福永远”等兼语式的祝福语;在商业广告中,兼语式的使用可以增强商品的吸引力和描述效果,如“一条龙服务,尊贵享受”等。

兼语式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机制兼语式的语义特征是将两个或多个动作或事件整合在同一个语句中,从而可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时间关系。

现代汉语兼语句综述

现代汉语兼语句综述

现代汉语兼语句综述【摘要】:兼语句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

本文从兼语句的定义、分类、结构以及与其他句式的比较和区分来说明兼语句的特性,也是我结合书本知识和个人对其内容的理解而对这一句式展开的综述。

【关键词】:兼语短语语义特征结构区分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过程中,兼语句是我不太熟悉,理解也不透彻的一个句式,在经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后,我对兼语句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以下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个人的一点理解对现代汉语兼语句进行综述。

一、兼语句的定义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在《现代汉语》中所下的定义是:由前一动词的宾语兼做后一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即动宾短语的宾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重叠,形成一个宾语兼主语的兼语。

兼语句就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齐沪扬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下的定义是:一个述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叠在一起,而且述宾短语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中的“主语”,这样的短语为兼语短语。

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称作兼语句。

结合上述两种定义,我们可以把兼语句的定义概括为:兼语句是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和由兼语短语构成的非谓语句。

比如说:爸爸鼓励我学英语。

二、兼语句的分类从广义上分,兼语句可分为一般兼语句和特殊兼语句两种。

(1)一般兼语句在一般兼语句中,名词兼宾语、主语双重身份,且在语义上名词是前一个动词的受事,同时又是后一个动词的施事。

比如说:老师叫我告诉你这件事。

“我”是前半部分“老师叫我”的宾语,是受事;同时也是后半部分“我告诉你这件事”的主语,是施事。

并且,两个动词“叫”和“告诉”之间也具有目的关系。

(2)特殊兼语句特殊兼语句包括第一个动词是“有”的兼语句和第一个动词是“是”的兼语句。

比如说:我有朋友去法国留学。

“朋友”是“我有朋友”的宾语,是“朋友去法国留学”的主语,也就是说名词“朋友”兼宾语和主语双重身份。

从狭义上来分可以根据兼语句第一个动词的语义特征分类。

(1)表示使令意义的兼语句。

在这种兼语句中,第一个动词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如“请、使、叫、让、派、催、逼、求、托、命令、吩咐”等。

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2002年12月第6期汉语学习Chinese Language LeamingDec.,2002 No.6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游汝杰(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关键词]兼语式;连谓句;施事;受事;论元;题元[摘要3兼语句是一种可以独立的句式,它与连谓句、小句宾语句、补语句和复句紧缩句明显不同。

兼语动词在语义上的共同特点是含有致使义。

兼语句中的第一个动词导致第二个动词的出现。

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的必有论元有两个,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第二个动词的必有论元只有一个,是在它的前面,可有论元则是在它的后面。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206一o001一06Sv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V]+N+V2in Mandarin ChineseYOU Ru—iie(Department 0f ChineS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Key words:subj ect;predict;agent;recipient;argument;themeAbst瑚Ict:In Mandarin Chinese“jianyuju”means a sentence with its object plays as subject of the second verb simultaneously.The first verb in a‘0ianyuj u’’has meaning of incuHing and results in appearanceof the second verb.The first verb must be 1inked with two obligatory arguments,one of them precedes it and the other foUows it.Only one obligatory argument is necessary to precede the second verb,and an optional argument follows it.本文将句法和语义相结合,运用题元理论和论元结构研究现代汉语兼语句。

《现代汉语兼语式》评析

《现代汉语兼语式》评析

《现代汉语兼语式》评析作者:刘芳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6期[摘要]《现代汉语兼语式》是一部研究汉语特殊句式兼语式的专著,其价值在于引入西方语法理论并兼顾汉语特点,为汉语句型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现代汉语兼语式书评[中图分类号]H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40-01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兼语式当作一种特殊句式加以研究,认为这种结构形式(NP1+VP1+NP2+VP2)不同于印欧语言的基本句式,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界最具有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肯定与否定的争论中,对兼语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邢欣的《现代汉语兼语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以下简称《兼语式》)就是一部以这种特殊句式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

由于汉语句法缺乏严格的主谓一致关系,而句型中又多是以NP1+VP1+NP2+VP2的语序排列的,这就导致兼语式的结构形式与多种句式有交叉现象,如双宾语句、小句作宾语句、动词补语句等。

所以深入研究兼语式,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前人对兼语式的争论问题,而且有助于归类和分析汉语句型,从而形成系统的现代汉语句型体系,也许这也正是《兼语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该书作为一部研究兼语式的专著,在方法上不囿成见,时有新意,为现代汉语兼语式的研究确立新的理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用西方生成语法理论解决兼语式中是否存在“兼语”的问题。

一般学者认为兼语式存在一个既做动宾结构的宾语又做主谓结构主语的“兼语”NP2。

而《兼语式》则运用空语类理论、题元理论、控制理论等充分证明:在兼语式中是存在着一个无语音形式而有语义作用的空语类成分“e”,只是由于“e”没有语音形式,而它的控制语作为一个显性名词NP2又恰好处在“e”的空位这样一个位置,所以我们一直以为存在一个身兼二职的“兼语”。

实际上NP2只作VP1的受事宾语,并不兼作VP2 的主语,VP2真正的主语是空语类“e”,NP 2只是“e”的控制语。

试论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试论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试论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发表时间:2011-09-13T13:52:00.933Z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8月C 作者:马小玲[导读] 兼语句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

摘要:兼语句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

本文试从兼语句的结构特征、语义特征以及兼语句与其它句式的结构比较中区别这一句式的特性,并试图通过分析说明“使/让”类动词的使役特征,说明其在兼语句中具体致使意义和在使动结构中抽象致使意义的区别。

关键词:兼语句;结构特征;语义特征;使/让类动词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8-0057-03 作者简介:马小玲(1975-),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讲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对比。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宁夏银川邮编750002在现代汉语的几种特殊句式中,兼语句一直是语法界研究的重点句式之一,因为它与连动句、双宾语句、主谓短语作宾语句等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兼语句中的第一个动词大多具有使役性,而其中的“使/让”类动词又在使动结构中充当着使役轻动词的作用。

该不该区分以及如何区分这两类结构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一、兼语句的定义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者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黄伯荣 2002:126)。

也就是说兼语句的谓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在一起构成的,谓语中前一个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作后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

如例(1):(一)我们请他作报告。

在例(1)中,主语是“我们”,谓语中动宾短语“请他”的“他”也是后边的主谓短语“他作报告”的主语,这种句子叫兼语句,“他”是兼语。

通常兼语句的第二个动词与主语不存在主谓关系,即兼语句谓语中的两个动词不共用一个主语。

兼语句中主谓短语的谓语多为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主谓短语或名词。

例如:(二)大伙儿夸她能干。

(三)我祝你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兼语式综述摘要:兼语式结构在现代汉语的语法中一直被当做特殊的结构,对这一结构的论证也是由来已久。

兼语式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兼语”部分,它担当着双重身份。

在句子单位中,兼语句中的两个谓语中心也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不少学者已对“兼语式”这个特殊的结构作了很多的研究。

因此,本文将从兼语式存废问题、句法特征、与其他特殊句式的辨析等方面对兼语式已有的研究进行叙述。

关键词:兼语式;语法;句法特征;辨析正文:简单地说,兼语句是指句子的谓语由兼语短语充当的句子叫兼语句。

兼语短语往往是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构成,如“使、叫、让”等。

兼语式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自出现以来就受到诸多争议,许多语言学家都不赞同“兼语式”作为一种单独的句式存在。

下面我将由兼语式的存废问题逐步深入探讨兼语式的特点。

一、兼语式的存废问题自“兼语式”提出之后,取消这种句型的观点层出不穷,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兼语式可以与其他句型,如或复句、或宾语句、或连谓句、或紧缩句等归为同一类。

以下便是几种主张取消兼语式句型的观点①:1、补语说:史存直(1954)以句子的意义做基点,认为承认“兼语”就等于承认两个叙述的结合。

这不符合一个单句只有一个叙述的要求。

而兼语式只是一个叙述,没有必要单独成立“兼语式”,可把V2看作是句子的补语成分。

2、复句说:萧璋(1956)从结构形式出发,认为V2部分不读重音,并且可以倒置,可看作V1的补足语,V1和V2分别构成两个分句。

因此可以吧兼语式归到“扩大的主从动词词组”和“复句”里去。

3、双宾语句说:张静先生(1977,1981)认为,“兼语式”破坏了单句只有一套中心的分析法,不能成立。

其中“使、让、叫”等动词意义虚化,已成为介词,不再分析为动词。

由这几个构成“兼语式”,其V1不是兼语,它与V2合起来组合成介词结构做V2部分的状况;而有其他动词构成的“兼语式”可归入双宾语句或紧缩句里。

4、连谓句说:朱德熙(1985)认为N2在语义关系上是V1的受事和V2的施事,但结构形式上只作V1宾语不作V2主语。

而在“连谓结构”中许多做谓语动词V1宾语的名词N2都可以与V2构成各种语义关系。

因此也把“兼语式”归入连谓结构。

5、小句宾语说:吕翼平(1979)主张把“兼语式”里的“V1+V2”当作V1的宾语,即N2+V2是小句宾语。

二、兼语式的句法特征兼语式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它有自己独特的句法特征,以下便是不同学者对兼语句语法特征的概括。

在冯志纯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增订本)中,他提出兼语句的主要特点是包含有“兼语”,“兼语”成分对前面的动词来说是宾语,对后边的词语来说是主语。

作谓语的兼语短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的,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通常是使令性动词,也可以是“有”、“陪”等动词。

复旦大学游汝杰认为:典型的兼语句中的两个动词陈述的对象不同,第一个动词是陈述全句主语的,第二个动词是陈述兼语的,也就是说兼语一定要是第二个动词的施事,第一个动词和第二个动词的施事不同。

换句话说,第一个动词的论元是全句的主语和兼语,第二个动词的论元是兼语和兼语的宾语。

由兼语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称为兼语句,兼语句里的第一个动词称为兼语动词。

显然游汝杰对兼语句的研究角度不同于冯志纯,他是在将句法和语义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题元理论和论元结构的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兼语句。

年玉萍在论文《谈谈兼语句》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兼语式的句法特征有以下几点:①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有一定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构成兼语句,常见的能构成兼语句的动词有上文所属几类。

如表示使令意义动词,表示称谓或认定意义的动词等等,使令意义动词是最常见的一种;②两个动词不共用一个主语,即第一个动词与全句的主语有主谓关系,而第二个动词与兼语有主谓关系,兼语与全句的主语无直接关系;③兼语后可以停顿或插入状语,也就是说第一个谓词后即兼语前不能有停顿,也不能插入状语。

年玉萍的观点主要是从兼语动词的特殊性、谓语与名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兼语后能否插入状语成分的角度来概括兼语式的句法特点的。

但是她的观点不免显得有些不全面,比如在两个谓语动词的关系上,年玉萍没有作出解释。

刑欣对兼语句的句法特征作了全面详尽的解释与概括,特别是在两个谓语动词的角色关系上。

刑欣认为:兼语式的特征主要在于“兼语”部分和两个谓语中心。

根据兼语式的语义特点,我们用N1+V1+N2+V2来表示兼语式的基本框架。

其中N1是全句的主语,N2是兼语,它既充当V1的受事宾语又充当V2的施事主语。

在角色关系上,N1对N2实行控制,N2是受控方,它在N1的控制下完成或实施某种行为;而N1是主控方,由它发出指令让N2去完成和实施。

动词V1是描述N1的,它是全句的谓语中心,由V1发生的动作导致N2+V2发生动作;动词V2是陈述N2的。

其中,动词V1是兼语动词,它对于兼语式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我命令他来”这一句中,“命令”控制了“来”这一动作的发生,而“我”是“命令”这一动作的实施者,即“命令他来”是由我主控的,而“他”只负责去完成我的“命令”。

此外,对于兼语式中的两个动词V1和V2的关系,其他语言学家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由兰宾汉、邢向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中指出:兼语句中的两个谓语动词之间须存在一定的语义联系。

主要包括行为与目的、原因与结果、事物与解说等语义联系。

陆俭明(1994)按戴浩一(1985)提出动词连用遵循“时间顺序原则”,总结出鉴于结构V1为先发生的行为动作,V2为后发生的动作。

②比如在“你叫他过来”一句中,“叫”是先发生的动作,“他”是在听到“你叫”之后才发出动作“过来”的。

而邓守信在对兼语式的使成式一类做了探讨后,认为V1和V2诗使成与表现状态的关系。

V1是兼语动词,其含有“致使、使成”的意思,由于V1的出现才导致了V2表现出某种状态。

③例如,“朋友的关怀令他感动不已”,“工作上的失意促使他不得不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一点”。

“让”、“促使”都是典型的兼语动词,含有“致使、使成”之意,而“感动”“努力”在语境中则是状态动词,表示主语发出动作的持续性,即一种连续保持动作进行的状态。

因此V1除了“致使、使成”的意思之外,还会“引起某种结果、导致某种局面”。

然而刑欣认为对于兼语动词V1来说,它并不限于具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它还可以是没有使令意义的或使令意义不明显的动词。

这类动词有“嘱咐、告诉、打、找、喜欢、嫌、有、是、讨厌、邀请、鼓励……”等。

例如,“我讨厌自己太懦弱”、“不远处有个村子叫周庄”、“这件事是他挑起来的”等句中,我们也可以分析出“兼语”现象。

这里的“自己”、“村子”、“他”都是既充当V1的宾语又充当V2的主语。

因此在对于V1兼语动词的分析中,V1是否含有使令意义并不是唯一的判定标准。

若V1含有使令意义则兼语结构成立毫无异议,但如果V1不含有使令意义,则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对于兼语句的区分标准,贾庆阁在他的论文《兼语式研究述评》中提出了以下几条:⑴兼语式的第一个谓语有使令意义,如“请”、“命令”等;⑵、兼语式的第一个谓语和第二号个谓语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请他来”,“来”是“请”的结果;⑶、兼语句的第一个谓语后不能停顿,也不能插入状语,而只能在兼语后即第二个谓语前停顿式插入状语;⑷、兼语句的后一谓语同前一谓语的宾语发生主谓关系,而与全句主语不发生主谓关系。

在这个区分标准里,前面的三条是为了区别兼语式和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句式,最后一条是为了区分兼语式和连动式。

贾庆阁提出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在兼语式的区分上,但这几条区分标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显得有些繁琐,于是刑欣在《现代汉语兼语式》中又提出了两条方法:⑴、扩展法④:即在结构上插入由“使、叫、让、令、要”这几个单纯类使令动词构成的兼语式构成复句时,原句为兼语式;否则原句不是兼语句。

如“我告诉自己不要乱花钱”(兼语式)可以改为“我告诉自己,叫自己不要乱花钱”,“小明邀请你参加他的生日会”(兼语式)可以改为“小明邀请你,让你参加他的生日会”;相反“妈妈怪我做错事”(非兼语式)就不能扩展成“妈妈怪我,让我做错事”,不符合语法规范;⑵、替代法⑤:在第一个动词无法扩展时,可以用能否用单纯类使令动词替换来区别。

能替换的就是兼语动词,不能替换的就是非兼语动词。

如“工作上的失意促使他不得不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一点”中的“促使”可以用“使”来替换,所以“促使”是兼语动词;但是在“妈妈教育我要好好学习”不能改为“妈妈让我要好好学习”,因此“教育”是非兼语动词。

显然,相对于贾庆阁的区分标准,刑欣提出的扩展法与替代法更具有操作性,适合运用于具体语境的分析中,特别适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三、兼语式与其他句型的辨析1、兼语式与复句的区别: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密切相关,在结构上相对独立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叫做分句。

⑥在复句中,当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时,复句的结构与兼语式的结构相似。

例如“我买了这袋零食,很好吃。

”在后半句中,“很好吃”的主语也是“这袋零食”,但是这句话不是兼语式。

原因在于“很好吃”的主语“这袋零食”是承前省略,即在进行语法分析的时候可以把它补出来;而如果是在兼语式中,则这个主语是不能不出来的,因为动词V2的主语由动词V1的宾语担当了;况且补出来后就不符合语法规范。

在复句中,分句中是可以加时态限制词的,但在兼语式中却不行。

例如“我昨天买的手表,今天就坏了”,显然这是一个复句,在分句中存在时态限制词。

但如果在兼语式“我叫他过来”一句中加上时态限制词“了”,变成“我叫了他过来”就不符合语法了。

2、兼语式与双宾语句的区别:双宾句是指句子的谓语动词同时涉及两个充当宾语的句法成分的句子。

⑦双宾句是动词谓语句中一个重要的下位句型,,双宾句是句中述语动词后边带两个相互之间没有句法结构关系的宾语句子,其格式为:“主语——动词+ 宾语1+ 宾语2”。

刑欣认为双宾语与兼语式的区别在于:双宾语句是可以带三个显性名词的,而兼语式只能带两个显性名词。

例如在双宾语句中,“他认为我没有干好活”,“他”、“我”、“活”都是名词;而在兼语式“他叫我过去”一句中,只有“他”和“我”两个显性名词。

其实发出“过去”这一动作的主语仍然是“我”,只是这个“我”是由前一个“我”兼职了,因此在兼语式中只有两个显性名词。

而狄化夷在《现代汉语鉴别语法》一书中,则对双宾句与兼语句的鉴别分为三种情况:⑴、用词几乎相同,意思基本一致,但句型不同。

例如:“大家叫她傻姑”和“大家叫她是傻姑”两句话,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后一句是兼语句而前一句是双宾句。

狄化夷指出这两种句型的根本区别在于近宾语与远宾语之间有无与前面表称谓的词相呼应的动词:“是、当、为、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