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句法的欧化

合集下载

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论文•相关推荐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论文摘要:汉语语法的欧化,可说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

通过对《中国现代语法》的学习,从欧化历史回顾、欧化现象、研究现状和利弊四个方面考察了汉语语法的欧化历程及其发展趋势,认为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欧化将日益普遍,汉语的语言传统将受到进一步的冲击,我们应当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欧化现象研究现状利弊0 引言王力是我国第一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他在40年代初所著的《中国现代语法》中,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六个方面对新文化运动以后汉语的欧化表现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书中对“欧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

”近年来,何自然、吴东英、谢耀基、石定栩等不少学者也发表有关文章和著作,列举了近年来香港报纸中汉语句子在句法层面上的一系列变化,并认为这些变化是受了英语的影响。

自从西方语言进入中国后,就存在了“欧化”的问题。

王力将文法的欧化视为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

后来有观点认为,促成现代汉语尤其书面语的面貌和精神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当年所提出的欧化。

欧化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打通了一条宽广的大路,为它的壮大提供了支持,这是不能否认的。

1 欧化的表现1.1 句子延长“句子的延长也是欧化文章的一种现象。

”通过连接词把句子延长,是英语的一大特点,而汉语无需使用或较少使用联结成份,因此趋向于使用短句。

然而现代汉语文章里的句子却越来越长,长句越来越多,使用长句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文风。

尽管这种句子明显是欧化了的,但同时又有被汉语“同化”的味道,因为它被标点符号“化整为零”,又用了连接词,因而也算一种规范的汉语句子。

汉语句子无节制地延长,是人们在翻译中模仿印欧语句子的结果。

翻译者顺着翻译,比先理解原文再按汉语习惯去写要容易得多。

但也不可否认,有的翻译者刻意模仿外文句子结构,殊不知久而久之,渐成风气,以至损害了汉语的传统。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以“被字句”的发展为例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以“被字句”的发展为例

五四是一个思想文化全 面解放 、 全面更新 的时期 , 同时
也是汉语 书面Βιβλιοθήκη 发生深刻变革 的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 动中

个标 志性的突破是 白话文运 动。白话 文运动在五 四新 文
为基础 的书面语 , 但写作 和说话毕竟不 是一 回事 , 况且 当时 汉 民族共 同语 的明确规范 还没有 建立 起来 , 汉语 口语方 言 分歧严重。白话文既然不能完全凭借现实 口 语, 人们又把 目光转 向历史 上的白话 文作 品 , 希望 从 中获得 可供仿效 的 榜样 。但人们很快发 现 , 与西方语言相 比, 历史上 的白话 文
注, 参与讨论 的人越来越 多 , 社会影 响也越来 越大 。当时 的 教育部通令全 国, 国民学校的教材一律采用 白话 文。从此 , 白话文全面进入影 响深远 的基础教 育领 域 , 在 文言 和 白话
之争 中, 白话终 于取得决定性 的胜利 。
2 . 白话文 的改造

五 四白话文 运动和现代汉语欧化
和白话文 改造 两个 并行 的过 程 。文 言 白话之 争 以胡 适 的 “ 八事 主张 ”为起点 , 以国 民学校教 材 的白话化 为终 点 , 前

适在 《 新青年》 上发表 文章 《 文学改 良刍议 》 , 全 面论述 了他 的八 事主张 , 并提 出白话 文学是 中 国文学的正宗 。同年 , 陈 独 秀在《 新青年》 上发 表文章《 文学革 命论》 , 坚 决支持胡适 的主张 。关于文 言 和 白话 的讨 论 逐渐 引起社 会 的广 泛关
象 。它最早产生 于 l 9世 纪传教 士翻译 和 书写 的汉 语文本 当中, 而后又 出现在 晚清 民初 浅近文 言和 白话 的翻译 作 品 中, 而欧化语法最集 中的体现是在 现代 白话文 中, 是现代 白 话 区别 于传统 白话 的根 本。五 四新文 化运 动 以来 , 西方 文

欧化句式的几种表现

欧化句式的几种表现

欧化句式的几种表现
欧化句式是指使用西式语法和句子结构的表达方式,其中包括了以下几种表现:
1. 长句和复杂句
欧化句式更倾向于使用长句和复杂句,通过使用从句和短语来增强语句的复杂性和表达能力。

2. 间接语气
欧化句式更倾向于使用间接语气来表达建议、要求、建议等。

这种语气让人感到更为礼貌和尊重,而且更为常见于欧洲文化的交流中。

3. 同位语和插入语
欧化句式更倾向于使用同位语和插入语来进一步描述或解释名词或动词。

这些元素不仅可以增加句子的表达力,也可以强调特定的细节或信息。

4. 定语从句
欧化句式更倾向于使用定语从句来进一步详细描述主语或宾语。

定语从句可以增加句子的复杂性和表达力,并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

总的来说,欧化句式是一种更为复杂和表达能力更强的句式,它的使用需要更多的语法知识和表达技巧。

在学习和使用欧化句式时,我们应该注重语法和上下文的联系,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欧化语法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欧化语法,即受欧洲语言影响而产生的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日益明显,这既是中国语言国际化的体现,也是语言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更全面地认识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本质和特征。

文章首先将对欧化语法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对比分析现代汉语和欧洲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方面的异同,揭示欧化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欧化语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国际交流的影响、语言接触的作用、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认知等因素。

还将分析欧化语法现象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包括促进语言创新、丰富语言表达方式、改变语言习惯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特点和趋势,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发展路径。

通过对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语言发展规律的认识,还可以为语言教学和语言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历史演变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伴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加深而逐渐显现。

这一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影响。

在初期阶段,主要是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翻译文学的兴起,一些欧化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开始进入汉语。

这些欧化元素主要集中在科技、政治、经济等领域,如“民主”“科学”等词汇,以及“的”“了”等助词的使用。

这一时期的欧化现象主要以词汇为主,语法结构的变化相对较少。

到了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白话文运动的推广,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开始加速发展。

白话文运动主张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这使得欧化的语法结构和句式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例如,被动句、倒装句等欧化句式开始在现代汉语中出现,并逐渐被接受和使用。

浅谈汉语文学语言欧化的可能与限度

浅谈汉语文学语言欧化的可能与限度

浅谈汉语文学语言欧化的可能与限度作者:孙丹娜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4期摘要:欧化,顾名思义,指的是汉语中吸收的西方文法的现象。

对于汉语文学语言而言,欧化现象不仅体现在语言结构上,也体现在思想、价值观念、审美习俗、艺术风格、创作对象等多个层面。

欧化是一种文化影响另一种文化的具体体现,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认识欧化现象,并对汉语文学语言欧化的可能与限度进行探究,进而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完善语言表达结构,并突显汉语文学语言的特色。

关键词:汉语文学;语言欧化;可能与限度“欧化”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其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现代汉语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尤其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断裂论”、“失语症”等具有明显文化纯净色彩的的汉语言发展焦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欧化”这一概念持否定态度。

而在文学发展到了今天,汉语言的包容性也逐渐体现,如何重新看待“欧化”问题则成为我们在文学创作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汉语文学语言欧化的可能近代中国历史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以称之为一部“西学东渐”的历史,在晚清政府与对外交流中屡屡受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希望从西方先进文化中寻找救国之道。

因此,晚晴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逐渐兴起,梁启超、章士钊等传统文人,主动转变传统的语言表达结构,提倡新文体,这期间一些早期的翻译家不仅从西方引入了大量新颖的词汇、句法、文法,更是在情感思想表达中体现出了明显的欧化,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学语言表达的疏离。

这种情况在“新文化运动”中达到了顶峰,“白话文”使得佶屈聱牙、艰深刻板的古文表达时代终结,汉语文学语言真正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正如胡适所言:“欧化的白话文就是充分吸收西洋语言的细密的结构,使我们的文字能够传达复杂的思想,曲折的理论。

”这种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当时适应了先进思想传播的需要,并为现代文学语言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现代汉语中的欧化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欧化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欧化现象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法、句法两个层面。

本文从句法入手,对现代汉语的主语、定语、以及“被”字句式三个方面的欧化现象进行分析。

标签:句法欧化现象“被”字句一、引言“欧化”可以说是现代汉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欧化的汉语是在西文影响下产生的新的表达方式和句式的总称。

随着英语的普及,英汉两种语言频繁接触,汉语欧化现象也不断加深。

欧化不仅体现在汉语中英语借词的增加,而且还体现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如语序中的主语突显、定语长度和位置变化,以及“被”字句的泛化使用等。

这些语言变异现象对汉语语法规范带来一些冲击。

二、理论背景近几十年来,中国与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也不断提高。

自1922年陈独秀做《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大书“国语的欧化”以来,汉语欧化现象一直备受语言学者关注。

王力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

王力(1954)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

”随后,Tsao(1978)通过从报纸和文学作品中收集语料,分析了三种欧化句式结构:“被”字句、数词“一”的使用(受英语冠词的影响)、“可能”句式的增加。

Kubler(1985)第一次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对白话文语法的欧化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他采用描述的方法从巴金的小说《家》先后两个版本中收集数据,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去论证汉语的欧化现象。

台湾学者Hsu(1994)也对汉语欧化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欧化语言主要局限于书面语体,流行于各种新闻媒体,一般出现在比较正式的语言环境中。

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句法层面对汉语的主语、定语以及“被”字句的欧化现象进行分析。

三、汉语句法欧化的表现形式(一)主语突显化汉语是简洁的,只要不妨碍理解,句子成分能省则省(谢耀基,2001),但由于受到英语主语突显结构的影响,句子里的主语往往不被省去。

试分析下面一段文字:言语是人类彼此交换意见与传达感情的,他没了意见,没了希望,说话干吗呢?除了讲价,他一天到晚闭着口:口似乎是为吃饭喝茶与吸烟准备的。

汉语欧化现象的看法

汉语欧化现象的看法

汉语欧化现象的看法
汉语欧化是指现代汉语在印欧语言的影响下出现或发展的语法现象,在翻译自英文的作品中尤其常见。

欧化汉语存在滥用抽象名词、拐弯抹角等各种不符合原本汉语生态逻辑的问题,使得汉语变得不够精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汉语欧化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方面,欧化汉语可以丰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过度欧化可能导致汉语失去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影响汉语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在保持汉语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吸收欧化汉语的表达方式,以丰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同时,应该加强对汉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探究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的全新审视

探究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的全新审视

探究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的全新审视汉语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汉语语法也呈现出欧化的特点。

但从现代汉语语法形式分析,现代汉语语法欧化更多是停留在书面上,对口语并无直接影响。

本文重点以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作为讨论基础,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是由于社会时代变迁;二是受其他文化影响,吸收其他语言文化的优点,进而方便人们日常交流。

对于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来说,汉语欧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封建大门被迫打开,由于列强的压迫,使得我们被迫吸收外来文化,大量的外来词的引入逐渐使得我国汉语语法出现了一些变化,由此出现了汉语语法欧化现象。

而真正的汉语语法的欧化则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白话文更容易直接接受西方语法的影响。

一、欧化论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一)汉语词类功能与布局五四运动带动了白话文推广工作,也逐渐将欧洲语言的词汇和完全不同的语法表达方式引入中国,使得欧洲语言文化对我国汉语语法产生了一定影响。

首先随着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汉语产生了新的词类---区别词;我国传统的形容词分为基本式和复杂式,基本式分为单音节和多音节,例如“高”、“矮”、“胖”、“瘦”等,而复杂式是“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天苍苍野茫茫”等带有叠词的形容词,在传统的复杂式中,汉语语法中没有将复杂式作为状语,但在欧洲语言影响下,复杂式形容词有了状语功能。

(二)语体分化扩大五四运动倡导的国语运动使我国的书面语从文言文逐渐过渡为白话文,但这一过程也是步履艰辛,人们使用白话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确立白话书面语的过程,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很多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印歐系语言的语法和书面语言表达方式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形成过程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使现代汉语语法也呈现出模仿欧洲语法的现象,但在欧化之处主要体现在书面语上,现代汉语口语语法变化不大,汉语语体上也出现了很大差别,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的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造成汉语语体分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汉语语法的欧化,是汉语语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显著特征。

欧化的语法现象之多、速度之快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其中汉语句法的欧化越发明显。

本文对汉语句子的复杂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包括汉语主语的增加,系词“是”引入汉语,被动式使用范围变宽,连接成分的使用,插入语增加,分句前置向后置转化,说话者的语序位置灵活性等等。

欧化是大势所趋,既要有着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有着谨慎的态度,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皆不可取。

关键词:现代汉语句法欧化一、引言王力(1985)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

”“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

”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以前,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语言文字是一种不受语法约束的文字。

汉语无冠词、无形态变化、无格位变化,可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因此,语言的组合存在相当大的自由空间。

这一传统与逻辑性较强、完全受语法约束的印欧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汉语重领悟、重意会而不重形式;印欧语则注重形态结构,具有模式性。

自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国门洞开,西学东渐。

现代汉语朝着结构更复杂和句法更严密化的方向发展。

汉语这种古老文字的开放性体系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随着和西方精神的接触,一种逐渐增长的形式化趋势引入汉语……”。

近百年来,由于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的进入及其影响的日益扩大,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句法上,判断词(是)、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的扩大,连接词、代词、主语的增加,插入语、补足语的频繁使用打破了汉语的意会传统,冲击乃至不同程度地改造了汉语的语言规范。

二、欧化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自20世纪初国语运动以来,从文言发展到当时的旧白话,再从当时的旧白话规范到现在的新白话,汉语语法在这数十年间的变化比由汉到清的变化还多。

对于一向渐变的语法来说,汉语语法的急剧欧化,凸显了语法发展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反映使用该种语言的社会群众的思维规律。

思维规律的共同性,联系着表达形式的习惯性,使语法跟语音、词汇比较起来,出现较少的区域差异,有较大的稳定性。

但是,这不代表语法没有变动。

一方面,语言本身有发展需要。

活的语言需要不断作出调整,吸取新的养分。

不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汉语一向都经过选择,加以吸收,并且去旧立新,在稳定中不断演进,以求精炼、丰富,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要求。

另一方面,语法虽然倾向于渐变,但也像语音、词汇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自17世纪西学东渐以来,西方语言的影响与日俱增。

鸦片战争以后,政治、经济、社会急剧变化,中外语言文化交流频繁。

国语运动前后,语文工作者在写作、翻译以及语法研究等方面大量模仿、借用外来语,对汉语语法的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大胆的欧化,是白话文学作品的倾向,作家的创作风格早已带有欧化成分。

翻译跟汉语欧化关系更为直接。

翻译时,“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

这样,“翻译―除出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借着“输入新的表现法”,使“中国现代文更加精密、清楚和丰富”。

(罗新璋,1984)“语法学是世纪末从西方传入的。

所以汉语语法研究从一开始就受到印欧语语法的深刻影响。

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大都是模仿印欧语语法的”(朱德熙,1985)。

张志公认为,“这八十年来,我们的语法研究,不管哪种体系,不管哪一家,共同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始终没有摆脱西方语法学的羁绊”(张志公,1991:490)。

语法学家模仿、借用西方语言理论来描写汉语语法,引介西方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增进国人对西方语法的认识,帮助推动了中西语言的接触和发展。

汉语的欧化,如生活的欧化般,是潮流所趋,势所难免。

在当时欧化热潮的冲击下,新事物、新概念的涌现,新时代的新需求,催生了大量新的表现形式和用法。

三、现代汉语句法欧化(一)主语的增加只要不妨碍理解,汉语句子成分能省则省。

但是受到英语句子结构形式的影响,汉语句子里的主语,往往不省略。

在英语里,主谓结构是一个句子的核心,每个句子都要带上主语,即便一些习惯上不带主语的句子,如“下雨了”“七点了”“是我害了她”等,在英文中都得配上形式主语“it”。

而汉语不同,只要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人或物,习惯上采用承前省略的形式,也就是说在第一次出现后就不再出现。

但是自“五四”以来,由于大众传媒和翻译文学的影响,欧化的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句子中使用的主语数量增多了。

对于这一情况,赞成欧化的人认为,这样可以使句子意思更加明确。

例如:(1)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现代汉语中出现较多的主语,使得句意明确,指代清楚,语言流畅。

有时候句中主语增多,违背了汉语的语言习惯,因而会导致语言平淡,文风呆板。

例如:(2)“单独”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个条件。

(你)要发现你的朋友的“真”,(你)就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

(你)要发现你自己的真,(你)得给你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以上两个例句,若改为欧化的语言,大都可以添上“()”中所提供的主语,但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不添主语,行文反而流畅简洁,语言更富美感。

而主语的频繁使用致使文风过于呆板,并且有拖沓冗余之感。

(二)系词“是”引入汉语(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4)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5)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6)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朱自清《背影》)“是”字主要表示判断或起强调作用,但不管是否表示判断或需要强调,“是”的使用变得像英语“be,am,is,are”一样普遍和必需。

以上句子中的“是”显然受到了西方欧化影响。

所以,如果去掉汉语受到欧化的影响,可以把上面四个句子改为:(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4′)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5′)他再三嘱咐茶房,甚仔细。

(6′)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三)被动式使用范围变宽“被”字结构是欧化语法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

古汉语中的“被”字结构主要用来表示不利情况,发生了某种不幸的事情,如“被捕”“被杀”“被惩罚”等。

古代汉语中的“被”有“遭受、蒙受”义,本来是动词。

例如:(7)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战国策?燕策》)(8)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战国策?齐策》)(9)身被二十余创。

(《汉书?赵充国传》)这三个例子中的“被”都有“受到、遭受”义,是动词。

“被”字用来表被动,战国末开始出现,两汉时代使用渐多。

例如:(10)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一》)(11)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

(《韩非子?五蠹》)(1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3)错卒被戮。

(《史记?酷吏列传》)这几个例子中的“被”虽然还有“遭受、蒙受”义,但已可以看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尤其是例(12)中的“见”“被”上下句相对,被动意义更加明显。

(四)连接成分的使用英语的衔接方式是所谓的形合(hypotaxis),即一定要使用显性的连接标记,而汉语体词的并列方式主要是意合(parataxis),即简单地排列在一起,不用任何显性的连接标记。

英语的“father and son”在汉语里既可以说成“父亲和儿子”,也可以说成“父亲儿子”或者“父子”。

汉语的谓词性成分之间在并列时很少用连词,而英语的并列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则一定要用连词。

汉语“唱歌跳舞”只能用英语“sing and dance”对应。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由于受到英语等欧洲语言的影响,汉语中“和”“而且”“又”等连接成分的出现频率在逐步增加。

关联词语的使用便由“随便”变得“需要”。

组织看似松散了一些,语义却较为严密。

(14)这些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和产品走出了国门,靠的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诚实守信。

而个别企业之所以一败涂地,也恰恰正是失去了诚信这一基本美德。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讲诚信就能赢得信誉,赢得市场,就能广开渠道,广积资源,不断发展壮大。

不讲诚信,不仅国家难以兴旺,企业也难迈出国门,即使迈出了国门,也很难立足,并影响国家信誉和形象。

(《人民日报》2010年7月8日第4版)(五)插入语增加插入语是句中独立成分的一种,它不与句中其他成分发生句法结构关系,也不互为句法成分。

插入语独立于主要句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之外,即使删除插入语,对句子的主要句法成分也没有影响,一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关系依然完整,因此,有人称其为“句子的特殊成分”。

如果单从句法成分的层面研究插入语,那么插入语的确是特殊成分,因为它可以删除,其他句法成分都是相对的。

插入语在句中自成一体,与所在句子没有直接关联,只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或对所说内容的评价。

古代汉语中几乎没有插入语,受到西方欧化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的插入语大多是完整的从句或动词短语,多半以表达类动词为谓语的核心,如“看起来”“毫无疑问”“说实在的”“老实说”“据说”“相传”“据报道”“总的说来”“简而言之”,等等。

有时候也会用单独的名词结构,主要是那些可以充当表达类动词宾语的,如“一句话”“实在话”及“上海人的说法”等。

在此基础上,插入语用法增多,由传统的插在句前变为也可放在句子中间。

如老舍《想北平》,“这样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

由一般插进一两句不相干的话到可表示注释、补充,如鲁迅《女吊》,“一到‘跳吊’时分――‘跳’是动词,意义和‘跳加官’之‘跳’同――情形的松紧可就大不相同了。

”根据插入语在篇章中所衔接连贯的句子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可将插入语分为以下几类:1.评论性的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插入语使后句成为对前句的评论,或是由前句引发出的评论。

2.解释性的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后句对前句予以解释,让听话人更明白。

3.补充性插入语:插入语衔接连贯前后两个句子,后句对前句的某一部分予以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