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投资能带动地方投资吗
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博弈

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博弈作者:丁浩员来源:《海峡科学》2008年第07期1 引言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由来已久,中国经济一直存在条块之争,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问题。
追溯历史,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时,就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作为中国社会十大关系的第五对关系。
20世纪50、60、70年代的改革,实质上就是在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有句古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山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从现代的角度看来,这不正是对我国经济体制中广泛存在的政策博弈现象中的一个生动描述吗?实际上,我国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过程,就是确定经济利益主体的过程,就是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也是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个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各种类型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利益,当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不一致时,每一方都从自身利益考虑,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
因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博弈产生了。
2 博弈分析的前提2.1 博弈三要素的确定1)局中人(Player),即参加博弈的直接当事人,他们是博弈的主体和策略的制定者,在博弈中假设他们是理性的。
在这里,将要分析的博弈主体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2)策略集合(Strategy Set),是局中人在博弈中的所有可能选择行为的集合。
此处博弈主体包括支持或限制某产业,投资或不投资,进入某产业或不进入某产业等。
3)支付函数(Payoff Function),是指局中人采取策略后,他们得到的收益,一般用效用函数来表示:U(收入、充分就业等)=F(中央政府策略、地方政府策略)。
2.2 博弈的定位:博弈有很多种分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大部分属于非合作和非对抗性的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
2.3 博弈的机制:中央政府首先选择并公布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做出反应和对策→中央政府发现没有实现或存在偏差时调整政策→地方政府继续做出预期和反应→中央政府继续调整政策……2.4 博弈举例:在信贷规模控制下,中央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关于信贷资金问题的博弈;在给定税制下,政府征税与纳税人偷、漏、逃、避税之间的博弈;在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中,对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监管与被监管问题的博弈;在鼓励出口政策下,出口企业为争取补贴和出口退税与政府或主管部门之间的博弈……本文将以地方政府通过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争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问题的博弈为例进行分析。
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过去几十年来,政府投资一直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工具。
然而,政府投资并不是一把无所不能的利器,它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本文将探讨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在实施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政府投资的积极影响之一在于刺激需求。
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投资,使得更多的人口受益并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这样的投资增加了消费者支出,带动了经济增长。
例如,政府投资修建公路和铁路,可以提高交通效率,促进产业和商品的流通。
这对于促进制造业和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政府投资还可以激发私人部门的投资。
当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公共设施时,会创造出更多商机和就业机会,这将增强企业的信心,并鼓励私人企业加大投资力度。
这种多重效应有助于提高经济整体增长水平。
例如,政府在某地区建设风电场,将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资源,这将促使私人企业投资并扩大产能。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还有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减少环境污染。
然而,政府投资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需要我们在实施中加以规避和解决。
首先,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下降。
政府项目往往需要大量大规模资金,而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腐败和挪用现象。
因此,应该对政府投资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和透明度的要求,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政府投资可能导致过度扩张。
政府过多介入市场经济,可能会扭曲市场机制,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因此,在制定政府投资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供求关系,避免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最后,政府投资也应注重可持续性和长期效益。
一味追求短期经济增长,可能会忽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政府在投资决策中应考虑到环境影响和社会责任,鼓励绿色和可持续的投资项目,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综上所述,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在刺激需求和促进私人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千亿中央投资带来什么?

数千亿中央投资带来什么?
王红茹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周刊》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1月初,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未来两年投资将达4万亿元,出手之快、出拳之重,为历年来所少见。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王红茹
【作者单位】《中国经济周刊》报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9
【相关文献】
1.老龄化呼唤适老智能锁,或将为智能锁行业带来近千亿市场规模 [J], 今日头条
2.机上互联将带来千亿元商机 [J], 贾璇
3.九千亿元中央投资背景下中国工程咨询业发展的积极对策 [J], 谢春梅
4.5G将给传媒业带来千亿级市场空间 [J],
5.两部门要求确保新增千亿元中央投资发挥预期作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改委解读新增中央投资流向和对经济拉动作用

严重 污染着周 边 的环境 。长春创 世纪集 团和玉米 工业 园 区领 导多次 来上 海考察 , 在上海 科促会 牵线搭 桥下 , 终于促 成这一项 目。据悉 , 项 目技 术将应 用 台湾 的筛 该 选技术 和天南 公司的垃圾资 源再生利用 技术 , 不仅将 筛 选 干净 之土壤用 于回填改造 , 而且可再生 有机肥 和环保
化处理能力 为 1 2万 吨 , 害化 处理 率 为 5 .2 . 无 6 5 %。然 而, 全省 仍存在 着生 活垃圾 处理 场建设 滞后 、 生活垃 圾 处理收费制度不健全 等问题 。辽 宁省政府表 示 , 宁将 辽 围绕建设 垃圾无 害化 处理场 工作 , 同时开展编 制城市 生 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 设生活 垃圾收集 和转运 等 建 配套设施工作 。到 2011 年末 , 全省无 害化处理场 总数 将达到 55座。另悉 , 宁省将 在 2 9 6月底前 , 辽 0 年 0 全 面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 发 改委解读新增 中央投 资流 向和对经济拉动作用 20 年 1 08 2月 O 1日中华网 为尽快推动扩 大 内需 , 进 经济平 稳 较快 增 长 , 促 应 对国际经济危机对我 国的影 响, 中央确定今 年第 四季度 增加 中央投资 10 00亿元 。这笔投 资可望带动 40 亿 元 00 社会投 资 , 对就业 和相 关行业 产生 积极 的拉动 作用 。 将 记者为此 专访 了 国家发 展改 革委 有关 负责 人。这位 负 责人介 绍 , 四季 度新增 的中央投 资 中, 增 污水垃圾 处 新 理设施 和污 水管 网建设 中央投 资 5 元 , O亿 可带 动地 方 和社会投 资 6 亿元 , 0 可拉 动钢材 消费量 3 万 吨 , 泥消 0 水 费量 10 吨, 1万 带动污水处 理设备 制造及 相关 产业 的发
政府投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政府投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向各个领域注入资金的行为。
政府投资的力度和方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政府投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拉动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政府投资可以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政府投资的项目涉及到很多行业和领域,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环保项目等等。
政府投资带来的项目建设常常需要专业人才,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必然带动了就业,当前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政府投资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进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政府投资还可以激活市场需求,增加市场投入,促进市场和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社会平等和公正政府投资也可以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
政府投资的项目面向全社会大众,建设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项目可以如水电、煤炭等行业一样,优先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即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政府投资的力度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对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关注与态度。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投资也可以促进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政府投资的项目还包括了许多环保及可持续发展项目,比如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等。
政府投资的力度和方向对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对社会文明进步与文化发展的促进政府投资也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
政府投资不仅仅只投资了经济,例如:自然保护区建设、博物馆建设、公园建设等等,都是对于社会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促进,政府投资对于社会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投资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调节社会矛盾、保障环境等多重作用。
尤其是在现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政府投资更具市场化也更具策略性,更多的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惠民工程和社会福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投资应该是合理、稳健、科学的,不能出现因过度投资、投资资金流失等问题而导致国家负担沉重的情况,政府投资也需要完善其投资管理体系,防止资金的滥用和挥霍。
如何用好中央投资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搞好项目建设

五 大 部 分
第一部分 作铺垫
确定资金来源,为项目建设
第二部分 遵循基本建设程序搞好建设, 控制资金与建设同步进行 第三部分 履行审批程序,资金支付必 须实行全过程监管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价 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作绩效评估和项目后评
第 一 部 分 确定资金来源,为项目建设作铺垫
资金来源即获得资金的渠道,可分为自有 资金、吸收资金、专项资金三大类。项目 资金一般是建设方筹措,近年来由承包商 融资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如BOT项目、BT 项目等。各类资金互相弥补,共同支持项 目进展。做项目,必须先确定资金来源, 使项目周期内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是在 项目前期论证可研阶段就必须考虑确定的 问题之一。
第 三 部 分 履行审批程序, 资金支付必须实行全过程监管
1、项目管理单位的内部管理 关键点:
经济业务发生后,取得正规原始凭证; 填写报销审批表,将原始凭证附于表后; 逐级报业务主管、主管领导、财务部长、 法 定代表人审批; 财务进行帐务处理;
2、土建合同的管理和控制 关键点: 严格控制合同额不得突概算额; 计量支付需要逐级审批方可完成; 工程量变更与工程建设同时进行;
3.在施工过程中的变更,财政评审规定须 保留现场,通知评审人员察看。而在实际 施工中,由于工期、气候等条件的制约, 无法长时间保留现场。
第 五 部 分
如何作绩效评估和项目后评价
1、绩效评估定义、内容 定义: 在项目执行中和执行完毕后,都需进 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运用一定的评价 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为实现某 种职能所确定的目标的实现程度,及为实 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 的综合性评价。
新增中央投资拉动经济作用显现

一
,
( 上接第2 页 ) 6 价格有控制地 问接接 轨 。这是 一项过 度性 的措 施 ,符合 当前 我 国国情 和石化产 业 发展 实际 。 随 着 竞 争 性 市 场 结 构 的形 成 以及 市 场 体 系 的 不 断 完 善 , 国 内成 品 油 价 格 最 终 将 由 市 场 竞 争 形 成。
一
七部 门联合 启动三年百万高校 毕业 生就业见习计划
《 国改革 报 》20 年5 日报 道 ,人力 资 中 09 月5
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工业 和信息化部 、围 资 委 等7 门 日前联 合 启 动 3 百万 高校 毕业 生 就 部 年 业 见 习 汁 划 , 明 确 从 20 年 到 2 1年 ,组 织 09 0 1
●国情市情 ●
《 资料信息 》 0 9 第 6期 20 年
新增中央投资拉动经济作用显现
《 经济参考报 》2 0 年5 日报道 ,据 国家 09 月7 发展 和 改革 委员 会 日前 介 绍 ,去年 四季 度 以来 , 中央 已分三 批安 排 30 0 乙元投 资 ,用 于扩 大投 资 规模 ,拉 动 经 济增 长 。从 一 季度 情 况看 ,扩 大投 资政 策对经 济 的拉 动作 用 已经 开始 显现 。 国家发展 改 革委 副 主任 穆 虹 近 日在接 受 者 采访 开说 ,一 季 度 ,上 述 扩 大投资 的政 策对 经 济 寸 的拉 动作 用 已经 开始 显 现 :中央 投 资拉 动全 社 会 固定 资产投 资 增 长速 度 加快 ,带 动 重点 领域 投 资 明显加 快 。 同时 ,经 济 运行 出现 积极 变 化 ,工 业 生 产和部分 投 资品价 格逐 步企 稳 。 季 度 , 全 社 会 同 定 资 产 投 资 同 比 增 长 2. 8 %,增 幅 比去 年 同期 和第 四季 度分 别 提高 8 4 个 和6 个 百分点 ;新 开工项 目汁划总投 资同 . 2 . 4 比增长8 . 7 %,增 幅 比去年 同期提高 9. 7 21 个百分 点 。农业 、水利 、交通 运 输 、教 育 、卫生 、环保 投资分别增长3%、9 %,中部 、两部 和东北老 0 0 工 业 基 地 投 资 增 长 分 别 为 3. 37 %、 4 . 61 %和 5. 8 %,均高于全国平均投资增长水平。 9 同时,一些与投资关联度高 的行业 ,如工程 机 械 、建 材 、机 电装 备 等生 产 形 势好 转 。 3 份 月 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前两个月加快4 个百 . 5 分点 。4 份制造 业 采 购 经理 指 数 为5 . 月 35 %,作为 观察经济走势的重要先行指标 ,已连续5 个月 回
财政部关于加快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加快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公布日期】2009.10.12•【文号】财建[2009]631号•【施行日期】2009.10.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财政部关于加快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9]6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按照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为了确保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更好地发挥扩大内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要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快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地方各级政府是落实本地区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的责任主体。
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措施,加大力度,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快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对于配套资金不落实的地区,要相应扣减或暂缓下达该地区后续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预算。
二、要统筹地方财力,确保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财力,切实保证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及时落实到位,推动实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战略目标。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可通过以下渠道筹集:一是地方各级政府一般预算资金;二是地方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等各类政府性基金;三是中央财政代理发行的2009年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四是利用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市场机制筹措的资金;五是地方政府其他可用财力。
三、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使用2009年为解决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足问题,中央采取了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办法,并明确规定了用途。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遵循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使用次序,确保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落实。
一是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优先用于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公益性项目地方政府配套。
二是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在满足中央扩大内需投资公益性项目地方政府配套需求后,可用于其他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10中央投资能带动地方投资吗?郑新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北大-林肯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廖凯原楼508室,北京100871 中国--------------------------------------------------------------------------------------------------------------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北大-林肯中心及相关机构的观点与立场。
文章作者与北大-林肯中心共同拥有该工作论文的所有版权,若需转载或引用文章中任何内容或数据,须事先得到版权所有人的书面许可,并明确标注资料来源。
目录一、引言 (3)二、中央投资和地方投资 (6)三、研究设计 (9)(一)回归等式设定 (9)(二)固定效应模型 (10)四、主要发现 (11)五、稳健性检验 (13)(一)内生性与工具变量 (13)(二)工具变量的选取 (13)1、中央转移支付的描述 (13)2、外生性 (14)3、相关性 (14)(三)工具变量的检验 (15)1、内生性检验 (15)2、显著性检验 (16)(四)工具变量结果 (17)六、结论 (18)中央投资能带动地方投资吗?郑新业一、引言政府投资是一种经济现象,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投资地区的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以及贫富差距都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调节各地区贫富差距的重要财政工具,政府资金一方面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完善社会福利建设,让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直接投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切实缓解相对贫困地区财政困难和发展落后难题。
缩减贫富差,是政府投资的重要目的之一。
同时,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问题,这便需要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减小经济波动、调节经济周期,其重要途径即为政府投资。
在经济下滑、运行低迷时,政府扩大支出增加投资,保证就业稳定,保持产出能力,促进经济复苏。
在经济发展过热时,政府调整投资规模,控制投资支出,以避免造成产能过剩、资本闲置等问题,从而稳定经济增速,保持发展潜力。
而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投资在经济中扮演的更为重要和普遍的角色则是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已有文献表明,效率高低和富裕程度是影响中央政府投资的主要因素。
就富裕地区而言,政府投资通过促进网络科研、环境治理等方面实现促进增长的目标,这可由内生增长理论所解释。
就贫困地区而言,政府投资作用方式则更可能符合传统的索罗增长模型的思路(Aschauer,1989)。
事实上,包括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和不同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们都支持此理论,并将其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作为直接手段,政府投资本身即为经济总产出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另外,通过直接影响人力资本分配(Lucas,1988,1993)、技术进步(Grossman&Helpman,1991)、和基础设施建设(Faini,1984),公共投资提高了投资回报,带来总体经济增长。
作为间接手段,由于基础设施的多寡和质量高低是投资者选择投资地的重要依据(世界银行,1994),而政府投资可以为企业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私人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从而吸引私人资本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拉动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渠道实现的。
第一,公共投资通过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吸引私人投资(Martin&Rogers,1995;Martin,1999),这在原始资本存量较低的地区效果更为显著。
如对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投资有利于人力资本形成,从而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并扩大私人投资需求,而事实表明,当生产性公共服务的减少时,总是会伴随着一般性劳动生产率增速的降低(Aschaeur,1989b)。
第二,包括对公共建筑、教育和医疗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完善了投资环境,减少了私人资本的运作成本,从而促进私人资本投资。
例如,对法律基础设施的提供有助于保证对私人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可以弥补市场本身对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缺失,这都可以吸引私人资本(Erdal Atukeren,2010)。
第三,公共投资可以提高经济总产出,增加私人资本投资所需的物质资源和资金来源供给量和供给渠道,吸引私人资本投资。
第四,政府运用投资作为总需求的管理工具,一方面通过扩大总需求和产品市场来拉动吸引私人资本,另一方面通过控制经济波动,提供稳定的投资环境来激励私人资本投资。
然而,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环境不同带来的投资环境的差别以及政府投资规模的不同,公共投资的挤入效应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挤出私人投资(Erdal Atukeren,2010)。
首先,公共投资的增长可能扭曲了资本运行的政治经济环境,从而挤出私人投资。
例如,如果政府和私人部分竞争经济资源,政府投资会挤占私人投资渠道,减少私人投资可能。
同时银行的贷款量会减少,私人投资的融资成本会增加,从而阻碍其投资。
求其次,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往往是外部负债或者财政支出——高外部债务意味政府在未来可能会提高税率以获取收入用于还债,这便会使私人资本产生高税负的预期,限制其当期投资(Solimano,1989;Cardoso,1993;Larrain and Vergara,1993;Oshikoya,1994);而高财政赤字可能会降低可贷款量,提高贷款利率,增加私人投资成本并挤出私人资本。
第三,若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可替代性,政府投资会挤占私人投资市场,那么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直接竞争也将会挤出私人投资。
因此,在理论分析上,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会产生挤入还是挤出效应尚无定论。
在经验分析中,学者们对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的相关关系也难以达成一致,其采用不同理论模型和不同数据得到了不同的经验分析结果。
尽管多数学者的分析结论均证实了公共资本投资和私人资本投资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在其正负关系的讨论中始终存在分歧。
部分学者认为公共投资会显著拉动私人投资,即产生挤入效应。
Aschauer在1985和1988年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没有产生挤出效应,Aschauer(1989)进一步采用美国数据分析表明美国公共投资支出在总体上带动了私人资本。
Barro(1991)运用1960-1985年间98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同样得出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结论。
Erenburg(1993)运用非线性参数限制,采用完全信息最大似然估计的统计方法建立两方程模型,并分析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不同影响,结论证实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Erenburg和Wohar(1995)则采用多元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1954-1989年间数据进行检验,证实了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之间的反馈效应。
Argimon et al (1997)运用14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Ramirez(2000)运用1980-1995拉丁美洲国家数据作为样本,均得到公共投资挤入私人投资的结论,Albala-Bertrand 和Mamatzakis(2004)发现同样的结果也出现在对智利的研究中。
Reinikka和Svenson(2002)对乌干达243个企业的调查显示,政府对电力公共投资的不足则成为私人投资的最大阻碍。
在最近的研究中,Erden和Holcombe(2006)采用具有代表性的19个发展中国家1970-1998年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公共投资对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的私人投资同样具有显著拉动作用。
Kollamparambil和Nicolaou(2010)以南非1960至2005年数据为样本,认为尽管公共投资不存在显著的挤入或挤出效应,但其的确通过“加速器效应”间接促进了私人投资,从而得出财政政策应提高投资产出比以带动经济增长的结论。
然而,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也在多篇文献中得到支持。
在Barro的早期研究结果中(1971,1976),劳动市场存在超额供给和商品市场存在超额需求时,公共投资的增加会完全挤出私人投资,这与其1991年的研究结果相反。
Cebula(1978)采用美国和加拿大1949-1976年数据而Bairam和Ward(1993)采用OECD国家截面数据,均证实挤出效应的存在。
Pradhan et al(1990)运用货币非中性的假设并采取18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公共投资可以挤出私人投资。
Voss(2002)同样以美国和加拿大作为样本,采用其过去四十年数据,根据新古典理论和基本的VAR模型分为长期与短期进行检验,并得到公共投资挤出私人投资的结论。
Diego Martinez-Lopez(2006)以1965-1997年西班牙各地区作为样本,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GLS估计和工具变量法对私人资本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生产性公共投资和社会性公共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均可以带动私人资本投资的增加。
国内学者同样对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但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均支持挤入效应存在的结论。
郭庆旺和赵志耘(1999),庄子银和邹薇(2003),郭庆旺和贾俊雪(2006)通过不同模型分别验证了公共资本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正面影响。
然而,田杰棠(2002),张勇和古明明(2011)分别采用我国1998-2000年数据和1978-2008年数据并将利率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之中,得到公共投资挤出私人投资的相反结论。
事实上,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之间相关关系的复杂性是造成学者们得到相悖结论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我国为例,尽管在1995至2008年间,中央项目支出和地方项目支出都有大幅增长,但其增长趋势并未出现绝对的线性相关关系,这可能因为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既产生挤入效应又存在挤出效应。
另外,政府投资在刺激私人投资的同时,不可否认地私人资本的运作也同时影响政府资金的投入决策。
私人资金的参与会替代部分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并在产品供给市场和要素需求市场上与政府资本形成竞争关系,从而降低政府投资意愿,减少公共投资,从而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地线性相关关系。
同时这种私人资本对政府资本的反向影响使我们在考虑两者相关性时不可避免地考虑内生性问题,内生性问题已被学者们广泛证实,但在对两者相关性研究的经验分析过程中却没有被给予足够重视。
因此,其复杂的相关性便引起我们进一步思考,是否存在政府投资的最优规模,能够在最大限度地挤入私人投资的同时,又不产生挤出效应,从而达到政府资金的最优配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中采用我国30个地区1995至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