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民国政要书法收藏-价格与书家名气密切相关
官员退休后书画作品贬值900万

官员退休后书画作品贬值900万,为啥?层出不穷的“艺术大师”,让人大跌眼镜的比赛评奖结果……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采访发现,近年来贪图虚名、权钱交易、结帮营私等丑恶现象,在国内文化艺术界时常出现,这种文化腐败损伤了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而且与个别党政官员的腐败息息相关。
某地有人曾花上千万元收藏了一位书协主席的字,结果这位主席下台后,其字贬值到100万元。
(3月31日新华网)通胀时代,书画艺术品,因为保值、升值功用,为藏家青睐。
千万藏品贬值到百万,赝品不过如此际遇。
落得如此荒唐,不过是时位之移人——台上时,值千万;下台,就只有百万。
不是艺术作品贬值,是本身因为权力而溢价——千万减百万,“书协主席”的头衔溢价九百万,权位的市场价格得以显现,无怪乎总有一些文艺圈人士,不怕斯文扫地,也要拼命跻身官场——好处实在可以看得见。
购买者,也不算冤大头,下台书协主席的字还值一百万,倒也显示出主席的真材实料。
遇上更加滥竽充数者,冲着当时的权位,一文不值的书画,您还不照样得买?当然,既然是场交易,谁都不会犯傻,任由商品贬值。
花大钱购买权贵的书画或什么艺术品,一来可以取悦权势,获得行事方便;二来可以狐假虎威,捞取好处。
这样的桥段你我都听过:曰有某地某人,凭着从当过领导警卫的老乡那里弄得一幅领导书画,一路招摇撞骗,居然就混上了个一官半职,要不是过于贪婪,东窗事发,估计现今依旧安然无事。
虽然艺术品衍生出的腐败名利场令人厌恶,但对于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可能也不见得有那么大的危害。
腐败存在,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利益输送媒介,书画艺术品被选中,借助儒雅嗜好,只是权钱交易双方之间寻求个心理安慰。
除此之外,与艺术品、艺术家的自身价值是不大相干的。
因为艺术品、艺术家的自身艺术价值,根本不能通过一时间的商品价格与价值去评判。
其实,真正的艺术品、艺术家,在早先都是没有身价的。
而艺术品的交易市场,也要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才能对艺术品有新的价值发现。
“家书”收藏抵万金

“家书”收藏抵万金“家书”只有在烽火战乱年代才“抵万金”吗?今年几场有关书札收藏的拍卖专场上,规模虽不大,但也同样引人注意。
比如在北京保利2015春拍上,钱大钧藏《蒋介石密令手谕》以1782.5万元成交。
同样在西泠印社2015年春拍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文物――胡鄂公上款名人书札专场”成交率为百分百,总成交额达800多万元,2015年嘉德春拍“笔墨文章――信札写本”专场中,陈寅恪《致傅斯年信函》以115万元成交;等等。
这些拍卖行情备受藏家重视,越来越可见书札“抵万金”的收藏价值、鉴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书札具有史料研究价值著名收藏家许礼平说:“书札”,也作“书??”,或作“手札”、“书启”、“尺牍”,其实就是书信,是异名同实。
但诸种名称之中,算“尺牍”一词最为普及。
许礼平指出,但从“收藏”角度而言,“书札”固然是“尺牍”之义,却是指广义的,内中是包括了一些笔记、题辞、手稿、札记、公牍、讣告、收条、请帖、名刺、板报等种种纷繁的“杂多”形式。
换言之,“书札”是纷繁的搜藏项目的一种概括。
在许礼平看来,“书札”的狭义就是指“尺牍”,而尺牍多是真情所流露、心声所寄。
其中会触幽动隐,是历史宏观视角所不及见的。
所以读史者,往往爱从尺牍微言,用之作历史的补充和解释。
也因书札具有其史料研究价值,自古以来,收藏书札、品赏书札者就不乏其例。
尤其从近代以来,书札收藏渐渐成风。
“只是‘书札’的搜藏,向来是无所忌讳的。
附说一下:‘搜藏’是一项强调‘知性’的行为。
所以‘血沁’、‘尸席纹’、‘遗嘱’、‘讣告’都百无禁忌成为把玩清赏之物。
”许礼平说,“钱化佛收藏黄兴的讣告即是一例。
名人讣告若出现在拍卖场,许多藏家是要争夺的。
要是什么绝命诗、绝笔书,则更显珍贵。
”他的藏品中就有王时敏的遗嘱,有王国维的讣告,从来不忌讳。
百万元争夺一封“家书”作为香港收藏界的知名收藏家,许礼平博识多见,眼界独到,字画收藏甚丰,书札收藏亦同样令人啧啧称赞。
国民党内的四大书法家

国民党内的四大书法家
凌霄
【期刊名称】《岭南文史》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 古人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己任,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所以"文艺之道",对他们而言,仅是"小道",不足挂齿.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近现代的仁人志士.但自民国建立以来,国民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在党内,不乏有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等,但在党内身居要职,在艺术等其他方面同时也有极高造诣之人不为多见.如在书法艺术上,在当时的国民党党内,就有"四大书法家"之称的国民党高官,他们在书法上的成就,足以与当时最优秀的书法家相媲美.这四大书法家分别为吴稚晖、谭延闿、于右任和胡汉民.
【总页数】4页(P42-45)
【作者】凌霄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正——论唐代四大书法家之颜真卿 [J], 王彧浓
2.大——论唐代四大书法家之柳公权 [J], 王彧浓
3.论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的四大新挑战——基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与1980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文本比较研究[J], 姚选民
4.国民党内的四大书法家 [J], 凌霄
5.抗战时期国民党党内民主与共产党党内民主比较研究 [J], 高聪颖;卜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上海书画市场:近代艺术品价高几许

民国上海书画市场:近代艺术品价高几许传统中国文人画的概念,认为作画的目的是为抒发画者的个人情感,而非用作图利的工具。
因此,自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以来,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被文人画家所鄙视。
然而,从画史研究中可知,在这个理想的前提下,于传统中国社会,画家常以不同的模式,以书画换取所需的利益,如金钱、日用品、礼物,甚至是服务。
著名画家如明代才子唐寅(唐伯虎)、仇英就是以卖画为生的。
但由于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书画买卖的交易往往缺乏公开的纪录,而且都是在私人的空间里进行,所以未能为研究书画买卖的交易和机制提供足够的材料。
直至民国初年,一个公开的书画市场在上海形成,大量的原始资料为研究和理解中国书画市场提供了充分的数据和文献,不但让我们了解到书画的价格是如何厘定,亦令我们明白到书画买卖的机制如何在现代中国运作。
十九世纪末的上海,因为经济和政治的稳定,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自清末起,战乱和政治运动,为上海带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其中包括了书画家和文化人。
来自各省的书画家聚集在上海,形成一个巨大的艺术群体,他们透过组织书画会、出版书画杂志、举行书画展览会等,将一向被视为消遣寄托的书画艺术专业化,从而提高书画家在社会的地位,同时亦以专业的技能换取金钱维持生计。
十九世纪末,现代传媒的出现为画家提供一个全新的销售渠道。
如《申报》创刊后,即成为画家自我宣传的地方。
但由于对公开卖画仍存顾忌,此时画家的卖画启示都是打赈灾的名义。
如1887年4月3日《申报》的一侧《画润助赈》启示,内容是“古吴金润卿、沣溪王一亭愿画人物花鸟助赈,共五百件,折纨扇册页琴条每一角,人物倍之。
”不难发现,在赈灾的背后,其基本的目的只是卖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艺术专业化,公开卖画已不再是禁忌,在《申报》上也出现书画的分类广告。
如1927年一则张大千的卖画广告就直接以“张季蝯卖画”为标题,可见此时画家已无须借赈灾、慈善为名,而是直说卖画,反映出他们已从旧有文人画的概念走向专业化和商业化。
晚清民国政局中的书画名家

晚清民国政局中的书画名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民主革命者所领导的旨在推翻独裁政权、建立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转眼已过去整整N周年。
在回顾这场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时,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辛亥风云人物浮现在眼前。
他们中,有身先士卒的革命党人(如孙中山、黄兴),也有顽固守旧的保皇派(如康有为);有壮怀激烈的新军将领(如蔡锷),也有异军突起的北洋军系(如段祺瑞);有同情革命的社会贤达(如江孔殷)。
也有阻挠革命的遣老遗少(如张勋)?有踌躇满志的立宪派(如张謇、谭延?]),也有海外声援的爱国华侨(如伍廷芳)……无论以何种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作为特定年代的辛亥风云人物,他们为历史留下了可圈可点且浓墨重彩的辉煌―页。
到了民国时期,无疑成了群雄并起的时代。
这一时期,不仅政治、军事方面风云人物辈出,在学术、文艺方面也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兴盛时期。
尤为特别的是,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军中豪杰,还是运筹帷幄的政客儒将,他们在政治、军事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同时,大多雅擅临池,留下令后人可圈可点的书法墨宝,成为我们了解那个辉煌时代的重要载体。
无论是辛亥风云人物,还是民国政要,他们大多受过旧学的熏陶,不仅在国学素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书法或绘画方面亦有不俗的表现,其中不少人同时也是在书画史上名垂后世的佼佼者,在20世纪早期的美术史上留下重要的―页。
近十几年来,―方面由于收藏热的复兴,另―方面由于对晚期民国时期政治、文化的追怀,有关晚清、民国时期文人、政要的书画越来越受到书画鉴藏者的追捧。
很多以晚清、民国时期书画为专题的收藏家群体或相关展览也应运而生。
今年是辛亥革命1010周年,本文借助各地均在举办相关展览和出版图录之机,对这一时期活跃于政坛中的书画名家大致疏理,尝试在这批风云人物中搜寻在书画上亦享有盛誉者,以略窥那个风云变幻的特别年代,让人们在缅怀其轰轰烈烈的政治业绩时,也分享其满怀激情的艺术作品。
因其不同的文化涵养,不同的身份地位,以及在政治、美术上的不同定位,可将晚清民国政局中的书画家大致分为如下几类:一、重要政治人物书法这类人物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的中国政治舞台上留下或伟岸、或奇崛甚至惊天地泣鬼神的身影。
民国政要给老字号留下的墨宝

民国政要给老字号留下的墨宝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外资》
【年(卷),期】2009(0)6S
【摘要】中国现代史上的所谓民国,从国民政府一九二五年正式成立到一九四九年结束对大陆的统治,只有二十四年。
时间短暂加之战乱连年,经济发展上自然是乏善可陈。
尽管如此,在一些老字号保存至今的档案中,却也偶见一些民国政要的题词。
玩味这些题词,不仅可证老字号当年克服时艰的努力,对于开展有关历史人物的研究,也是颇有价值的资料。
【总页数】2页(P90-91)
【关键词】中国现代史;历史人物;一九;蔡廷锴;饮和食德;乏善可陈;可证;中华革命党;孔祥熙;经济发展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让每个学生留下“墨宝” [J], 胡忠;
2.千年榆次老城:市楼城隍庙县衙古建众多米芾祝枝山留下墨宝 [J], 世界旅行玩家;
3.大胆蟊贼作案后竟留下墨宝 [J],
4.生涯规划要给中学生留下更大想象空间 [J], 吴克勇
5.谭宏宇:“要给后人留下红色记忆” [J], 刘振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民国书法家张伯英

78
张伯英 行书四条屏 1933年 私人收藏
外力强加而引起的内在无可奈何的变,另一方面是中 国的早慧知识精英对于中国社会与政权本体问题的思 考而进行了各种尝试;二是沉重,这种沉重一是来源 于传统的深厚而带来的沉重,另一面是在变与不变、 如何变之间的沉重以及士人心态的变和变与不变的对 抗矛盾。知识分子或社会精英在这样的变局中,无论 是激进还是保守,都会有一定的表现。葛兆光在《且 借纸遁》中有这样的表述:“至少从1895年以后,中 国大概很少有全然闭目塞听的人了,无论他自己持什 么立场,都不得不回应当时流行的问题。”在那个时 代无论是什么样的知识分子都会对当时的流行问题有 一定的看法与反应。但我们纵观张伯英的诗文,或许 是因为散佚太多,从留下来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 多是友朋应和或者论书诗,或是中秋寿诞之类的诗 咏,当然在吟咏中也能感受到他的无奈与惆怅,甚至 是忧郁与牢骚,但似乎在张伯英的世界中对于社会变 革、社会思潮于心无动,似乎他在任的政权与他是无 涉的,亦或是他能置身事外,或许他真的就是冬烘。
79
张伯英 楷书对联 1915年 私人收藏
80
张伯英 行书 1940年 私人收藏
词更是酷爱,定居天津时,还专 门到北平参加诗会与修禊。许宝 蘅、夏仁虎都曾担任过北洋政府 国务院秘书长,而郭则沄担任过 铨叙局局长。张伯英与这些士大 夫官员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 在于他是将诗文书画研究、鉴定 碑帖、方志研究撰写等官员们消 闲的玩意作为人生事业来做的。 从张伯英的本性,做官与否与做 多大的官对他意义并不大,他或 许也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有人 说,既然是儒家思想为主导,儒 家不是强调学而优则仕吗?因为 从他的为官之路看,他长期做的 是小官,进入北洋政府国务院, 他从事的也是文案起草之类的文 书工作,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 此是一;其二是,他对于官差兴 趣并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1917年,他任职北洋政府国务院 秘书,获准拓《三希堂帖》及 《快雪堂法书》,并作校勘;1925 年,任国务院秘书长,获准再拓 《三希堂帖》数通,续为校勘。 如果是他对官位非常重视,怎么 会有这样的举动呢?这不是玩物 丧志吗。我非常赞同徐州董尧的 判断,“统观张伯英的历史,我 认为他当官是被动的,是应付 的,没有获取权力和金钱的目 的。他是书法艺术家、理论家、 古碑帖的鉴赏家,他努力他的追 求,他实现了他的目的”。目的 是什么,可以肯定不是当官。他 在北洋政府的官,是因为同乡同 学徐树铮的推荐与提携,其实是 徐树铮将文案之类的事交给了张 伯英。但张伯英因此与皖系联系 在了一起,许宝蘅在民国十三年 十月初七的日记中说:“晤张勺 圃,勺圃本合肥旧人,久在秘书 厅,自定国军败,退居数载。” 这里有两点,一是张伯英退居的 原因是1920年直奉联手击败了皖 系,段祺瑞下台,徐树铮去职, 张伯英因为是徐树铮的关系,于 七月退居, 12月,父亲亡故,他 回徐奔丧,认为张伯英是因为父 亲病故而退居,是不对的。他的
民国书法:一种迟来的“补给”

民国书法:一种迟来的“补给”艺市纵横2017-07-03点击'艺市纵横' 关注《艺术市场》刊于《艺术市场》2017年6月号上半月刊《民国书法五大派,派派惹人爱》《民国20人20作,20泰斗20风骨》《民国十大才女书法》《书画收藏潜力大,民国书法最值钱?》……在微信中搜索“民国书法”一词,可以看到若干相关微信,或从作品、派别方面褒扬,或从人格、收藏各项热捧,莫不以赞叹追慕民国书法、书家为尚。
不独微信圈,近些年,一些博物馆、美术馆、拍卖行相继举办近现代书家、名人书法展或拍卖专场,虽鲜挂“民国”之名,但所展所拍作品多为民国中人所书,如“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近现代名人书札展”“近三百年江右先贤书画展”“字响调圆—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名士风流侠士剑——章士钊致潘伯鹰及友朋诗稿、书札”“猗欤新命—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名人墨迹文献专场”等。
民国书法到底魅力何在,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确定、价值如何评估,对当下书法界又有何启发?“民国热”下的书法出版物中华民国(1912—1949)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说民国书法,不能不先说近10年兴起的“民国热”,从之前的“高烧不退”到如今的“略有降温”,可以看出公众希图从探求真相和怀旧情绪中获取知识补给和心灵慰藉的路径。
此一热潮波及书法界,使之也获得了一次重新回视过往的机会,并产生出若干纷杂的研究文本和出版成果,在书法界鲜有热点的当下,民国书法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价值和原先未被开掘的能量正在一步步被认知和释放,而这一切对于书法界来说像是一种迟来的“补给”。
说是“迟来”,是因为书法界对民国书法的回视起步并不算早,这从相关研究文本和书籍的出版年份便可知晓。
孙洵著《民国书法史》初版初版于1998年、由孙洵所著的《民国书法史》,是目前所见将民国书法作为完整研究对象的一本影响力较大的专著。
此外,相关出版物还有不少,譬如四川美术出版社编的《民国时期书法》(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上海市档案馆编的《民国名人手迹》(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编的《辛亥百年百位名人墨迹》(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郑一增编的《民国书论精选》(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版),朱万章主编的《民国政要书法集》(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王贵忱、王大文编的《可居室藏清代民国名人信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的《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中华书局2012年版),陈彬龢、查猛济编著的《民国文存5:中国书史》(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遗产文化研究院编、赫俊红主编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清末民国书画印本书目》(中华书局2012年版),沈传凤、舒华编撰的《民国书法篆刻人物辞典》(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管继平编著的《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版),龚方纬著、宗瑞冰整理的《清民两代金石书画史》(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沈广杰著的《民国辽沈金石书画史:1911—1949》(沈阳出版社2014年版)等,于中可见,以时值辛亥革命百年的2011年分界,相关出版物数量近年呈增长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谈民国政要书法收藏:价格与书家名气密切相关
本月初,笔者在北京举办的一场“畅怀—历代书法夜场”拍卖会上了解到,梁启超《金刚经》以超估价16倍的价格575万元成交;吴昌硕的《行书自作诗手卷》以471.5万元成交,超最低估价近4倍……民国书法一直延续着清代余脉,民国书坛群星璀璨、蔚然大观。
然而,目前对民国书法的价值判断尚不到位,因此其作品价格尚处洼地。
有关专家提醒藏家,民国政要书法价格的高低与书家名气大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应注重“名人书法名人在先,书法在后”的原则;同时,还要警惕民国书法中赝品。
近年来,各家拍卖公司纷纷推出民国书法专场,让藏家更进一步认识到民国书法的收藏价值。
民国书法之所以受到追捧,还取决于其特殊的政治和历史背景。
这些民国书法家大多都是决定、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人。
他们的作品极具稀缺性,可以说每件作品都代表了历史的见证。
现在的藏家眼光和品位更高,更加关注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价值,这些民国书法的收藏投资价值不仅在于书法的艺术,作者的历史地位和传奇经历更是其价值所在。
目前民国书法作品的价格比较低,与其自身应有的价值不成正比,所以值得藏家关注,尤其是对中小投资者更为适合。
对于民国书法作品的未来价格走势,分析人士认为,民国书法肯定会是一个稳步增长的趋势,因为之前书法作品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近几年随着大家对书法认识加深,价格有所上涨,但仍没有到达应有的价格,民国书法的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
如何选购民国书法作品?分析人士认为,很多民国文化名人的书法存世并不多,但是市场对他们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其投资潜力较大。
民国政要名人的手迹往往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历来是诸多买家争抢的“焦点”,而民国早期政坛风云人物书法各有所长,其手迹既有一定艺术价值,又凝聚了历史价值。
民国政要书法价格的高低与书家名气大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应注重“名人书法名人在先,书法在后”的原则。
从某种角度而言,书法作者的名望至关重要。
在中国各历史时期,都会涌现一批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名人。
在市场上,名气越大,其书法价值越高,反之亦然。
书法的形式从市场上看,一般以册页、手卷价格最高,其次为条屏、对联、立轴,再次为横批、成扇等。
书法价值还有不少的影响因素,如名家书写的难度、字的多少、字的书体、作品的品相等。
当然,民国书法价位高企,赝品遍布。
建议藏家要有明辨真伪的眼力。
多看真东西,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所藏的民国书法;多比较,才会练就法眼。
多年来,近现代历史长河中的民国书法板块总体表现平平,然而,这种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如今中国书法收藏市场劲吹“民国风”,民国书法的关注度正在慢慢升温,成为拍卖场的黑马。
6月6日晚,2015年北京匡时春拍“畅怀—历代书法夜场”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槌,共推出40件历代书法精品,总成交额达到1.18亿元。
此次春拍中有多件民国书法拍品以高出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梁启超《金刚经》以超估价16倍的价格575万元成交;溥儒的《草书临卷》以270.25万元成交,超最低估价3倍;曾国藩的《行书八言联》以310.5万元成交,超最低估价4倍;吴昌硕的《行书自作诗手卷》以471.5万元成交,超最低估价近4倍。
2014年中国嘉德春拍书法拍卖专场中,黄宾虹的《大孟鼎铭文手卷》以1725万元成交,也刷新了其书法类作品的最高纪录。
2014年北京匡时拍卖中,吴昌硕1915年作《篆书十六言》以1207.5万元成交;2014年北京瀚海拍卖中,齐白石1948年作《篆书五言》以1242万元成交;2014年12月3日的北京匡时拍卖中,弘一法师的《楷书安本分学吃亏手卷》以920万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