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_张志
西藏多龙铜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及蚀变遥感信息提取

写一篇西藏多龙铜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及蚀变遥感信息提取的报
告,600字
多龙铜多金属矿集区位于西藏强尼唐藏族自治县戈拉屯县,是西藏青海省最大的矿集区之一。
它是由四个相关的多龙铜多金属矿系统组成,包括乌拉铜、松花江、黄金及乌拉砂砾分布交叉覆盖的一个区域。
该地区被认为是一片重要的资源区,经过多年的勘查和开发,被证实有很多资源可以开发,并且拥有很多晶体结构优越的黄铜矿石,对金属材料制造十分有价值。
该矿集区构造复杂,属於薄覆高山前缘构造带,地质构造主要为断裂、滑动、冲刷、塑性变形、蚀变以及堆积变形,地表形态变化明显。
矿床的形成通常与断裂构造有关,而矿床的存在和发育则受蚀变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岩石的蚀削、孔洞的增大以及岩石的破碎型变形。
由此可见,蚀变是西藏多龙铜多金属矿集区采矿勘查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为了充分了解该多龙铜多金属矿集区的构造特征,我们采用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利用空间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地质信息库,对蚀变差异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蚀变可以揭示出该地区的构造活动,因此可以得出准确的影像数据,为该地区的构造特征提供实用信息。
总之,西藏多龙铜多金属矿集区的构造特征复杂多变。
通过采用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利用空间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地质信息库,可准确提取蚀变差异,从而为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及采矿勘查提供实用信息。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地质与蚀变

写一篇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地质与蚀变的报告,600字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是一种难得的多元素矿床,其地质特征及蚀变现象具有很强的学习意义。
本报告将对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地质与蚀变进行简要介绍。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位于西藏南部的杂多县,整个矿区的地质形态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多不杂斑岩矿床大体分布在褶曲-断层构造中,由于构造变形作用加剧了矿床的发育,形成
了丰富的矿产种类。
矿床中的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赤铜矿、磁铁矿和钒铁硫矿等。
蚀变现象主要表现在矿床矿层的内部,矿床矿体表现出明显的裂缝演化、矿石内部变质,这些裂缝具有明显的构造活动痕迹,也促进了形成各种矿物的侵入和沉积。
矿床矿体也受到了氧化还原过程的不断作用,在构造作用的强烈作用下,形成了矿物的不均衡分布,也就是所谓的“蚀变效应”。
此外,矿床的矿石也受到了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使矿石中的不同组分矿物出现不同的变化,并且由于火山岩的混合,对矿床的形态类型有很强的影响,例如可以形成半岩浆状的矿体。
总之,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蚀变现象,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特殊矿床,其特殊地质结构及蚀变现象十分独特,对研究矿床地质结构及成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西藏厅宫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

岩
石
矿
物
学
杂
志
v o I .3 4 ,№ .4 : 4 4 7 -4 7 4
J u l y ,2 0 1 5
A CF A P E TR OL O GI C A E T MI NE R AL OGI C A
西 藏 厅 宫 斑岩铜矿床地质 、 蚀 变 及 矿 化 特 征 研 究
Ab s t r a c t :Ti n g g o n g i s a l a r g e p o r p h y r y C u d e os p i t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we s t e n r s e g me n t o f t h e Ga n g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y ,C h i n e s e Ac a d e my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1 0 0 0 3 7 , C h i n a ; 2 . C in h a Na t i o n a l G o l d Gr o u p C o r p o r a t i o n , B e i j i n g 1 0 0 0 1 1 , C h i n a ; 3 .T i b e t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o mp C a n y , L h a s a 8 5 0 0 0 0 , C h i n a )
要发生在中新世的钾硅酸盐化和绢英岩化 的转换 阶段 。 关键 词:蚀变分带 ; 岩浆演化序列 ; 斑岩铜矿床 ; 厅宫; 冈底斯 ; 西藏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地质与蚀变_祝向平

第48卷第2期2012年3月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Vol.48No.2March ,2012金属矿产[收稿日期]2011-08-17;[修订日期]2011-12-06;[责任编辑]郝情情。
[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青藏高原南部大陆聚合与成矿作用”(2011CB403100)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1212011086074)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祝向平(1979年),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E -mail :zhuxiangping3@ 。
[通讯作者]陈华安(1964年—),男,本科,高级工程师,地质普查与勘探专业。
E -mail :ckscha@sina.com 。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地质与蚀变祝向平1,陈华安1,马东方1,黄瀚霄1,李光明1,卫鲁杰2,刘朝强2(1.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1;2.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青海格尔木816000)[摘要]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
多不杂矿床内发育三期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到侏罗系曲色组变砂岩中,北东向断层是多不杂矿床的主要控岩断层。
多不杂矿床由内向外发育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钾化主要发育于第一期花岗闪长斑岩出露区域,绢英岩化环绕钾化带发育,并叠加在钾化带之上,青磐岩化在矿床西侧的玄武安山岩和南侧的火山角砾岩中呈团块状发育。
多不杂矿床的的铜矿化以黄铜矿矿化为主,金矿化与铜矿化密切共生。
黄铜矿化主要发育于第一期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与变砂岩接触带内,第一期花岗闪长斑岩为多不杂矿床的成矿斑岩。
[关键词]多不杂斑岩铜矿蚀变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图分类号]P6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12)02-0199-8Zhu Xiang-ping ,Chen Hua-an ,Ma Dong-fang ,Huang Han-xiao ,Li Guang-ming ,Wei Lu-jie ,Liu Chao-qiang.Geology and alteration of the Duobuza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in Tibet [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12,48(2):0199-0206.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地处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境内,位于改则县城北西方向约90km 。
西藏多不杂铜金矿床成矿特征分析

西藏多不杂铜金矿床成矿特征分析
杨成业;钟康惠;于涛;张根
【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
【年(卷),期】2017(000)010
【摘要】西藏多不杂铜金矿床是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一个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多不杂矿体为向南陡倾的板状体;成矿斑岩为花岗闪长斑岩,具黄铜和黄铁矿化;以斑岩体中心向外依次划分为钾硅化带、粘土化带、角岩化带以及硅化-绿泥石化带.通过对多不杂矿床矿床地质、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蚀变特征等方面分析,认为多不杂铜金矿床与多不杂斑岩关系密切,应先成岩后成矿;后期含矿热液以细脉或细脉浸染状溶在褶皱轴部节理(为主)及褶皱相关节理裂隙系统;矿床类型为斑岩型铜金矿床.
【总页数】3页(P275-277)
【作者】杨成业;钟康惠;于涛;张根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工学院,西藏拉萨850000;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西藏大学工学院,西藏拉萨850000;西藏大学工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41;P618.51
【相关文献】
1.西藏多不杂铜金矿床成矿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J], 赵洪飞;张磊
2.西藏多不杂铜矿区成矿岩体锆石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J], 朱松华;徐璐;王程;王慧军;黄涛
3.西藏多不杂铜矿区成矿岩体锆石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J], 朱松华;徐璐;王程;王慧军;黄涛;
4.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地质与蚀变 [J], 祝向平;陈华安;马东方;黄瀚霄;李光明;卫鲁杰;刘朝强
5.西藏改则县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勘查模型 [J], 李玉彬;多吉;钟婉婷;李玉昌;强巴旺堆;陈红旗;刘鸿飞;张金树;张天平;徐志忠;范安辉;索朗旺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Ⅰ号矿体的蚀变与矿化特征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Ⅰ号矿体的蚀变与矿化特征西藏谢通门县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Ⅰ号矿体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矿体。
它的形成过程中,蚀变和矿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其蚀变与矿化特征。
1.蚀变特征该矿体的原岩为二长花岗岩和次生碎屑岩。
经过蚀变之后,组成矿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长英石岩和黑云母岩。
其中,长英石岩主要分布在矿体中部和西部,黑云母岩则主要分布在矿体东部和南部。
在长英石岩中,普遍存在着钾长石和石榴子石的不均质蚀变。
这种蚀变使原来均质的岩石纹理变得复杂,形成了角砾状石英脉、塞状闪长岩脉和石榴子石簇等构造。
在黑云母岩中,主要存在着石英-硅卡岩蚀变、钾长石蚀变和碳酸盐蚀变等。
这些蚀变使岩石原来的组成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黄铁矿、辉石和异钒铁矿等矿物。
2.矿化特征该矿体主要为铜金矿化,其中含有铜、金、银等多种有价金属。
矿化主要位于长英石和黑云母岩之间的接触带和矿体中部的脉状岩体中。
矿体中的铜矿主要为黄铜矿和辉铜矿,金矿主要为自然金、银矿主要为自然银。
在矿体中,铜金等有价金属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黄铜矿是最主要的矿物。
此外,矿体中还含有少量的氧化物、碳酸盐和卤化物等矿物。
矿化主要受到矿体内部构造的影响,形成了众多的石英脉、斑脉和块状矿体。
综上所述,西藏谢通门县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Ⅰ号矿体的蚀变与矿化特征比较典型,对于认识类似矿体的成因与演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西藏谢通门县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Ⅰ号矿体的相关数据:1.铜金矿含量该矿体中的铜矿平均含量为1.23%,金矿平均含量为5.89g/t,银矿平均含量为18.12g/t。
这些数据表明该矿体含有较高的有价金属含量,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
2.岩石组成该矿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长英石岩和黑云母岩,其中长英石岩主要分布在矿体中部和西部,黑云母岩则主要分布在矿体东部和南部。
这些岩石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蚀变,形成了角砾状石英脉、塞状闪长岩脉和石榴子石簇等构造。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高温高盐高氧化成矿流体:流体包裹体证据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岩石学报
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高温高盐 高氧化成矿流体:流体包裹体证据
李光明1 李金祥1 秦克章1 张天平2 肖波1 L I G u a n g Mi n g ,L I J i n X i a n g ,Q I NK e Z h a n g ,Z H A N GT i a n P i n ga n dX I A OB o
L i G M,L i J X ,Q i nK Z ,Z h a n gT Pa n dX i a oB . 2 0 0 7 .H i g ht e mp e r a t u r e ,s a l i n i t ya n ds t r o n go x i d a t i o no r e f o r mi n gf l u i da t D u o b u z ag o l d r i c hp o r p h y r yc o p p e rd e p o s i ti nt h eB a n g o n g h ut e c t o n i cb e l t ,T i b e t :E v i d e n c ef r o m f l u i di n c l u s i o n s .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 2 3 ( 5 ) : 9 3 5- 9 5 2 A b s t r a c t T h eD u o b u z ag o l d r i c hp o r p h y r yc o p p e r d e p o s i t ,l o c a t e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西藏改则县多不杂铜矿床是近年发现的超大型规模的斑岩型铜矿床,由于此矿床的发现,使班公湖~怒江构造成矿带成为继玉龙、冈底斯之后的西藏第三条斑岩铜矿带。
矿区位于羌塘地块最南缘、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的中生代铁格隆构造岩浆弧中。
矿体产于花岗闪长斑岩及其曲色组围岩中,花岗闪长斑岩全岩矿化。
区域上近EW向F2断层从矿区中部穿过,为矿区的主要控岩~控矿构造。
标签:西藏多不杂铜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1地质特征1.1研究区范围多不杂铜矿床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境内,距离改则县城90km。
矿区坐标东经83°25′00″~83°27′00″;北纬32°49′00″~32°50′30″,面积8.66km2。
1.2地层矿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下侏罗统曲色组第二岩性段(J1q2)、下白垩统美日切错组(K1m)、古近系康托组(E3k)和第四系(Q)。
曲色组(J1q2)是多不杂花岗闪长斑岩的主要围岩,大面积分布于矿区中部、南部。
美日切错组(K1m)呈近北东向分布在曲色组北侧,岩性为紫红色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安山玢岩。
康托组(E3k)仅在矿区的北部有少量的分布。
1.3构造矿区构造以断层和裂隙为主,矿区内发育近东西向的F2断层。
在岩体内外接触带及断裂两侧有密集的次级裂隙构造。
F2断层位于矿区中部,断层面南倾,倾角70°±,构造破碎带宽75m,断裂带形成较早,为多不杂花岗闪长斑岩的侵入提供了通道和空间。
这些裂隙成为重要的容矿空间,主要充填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裂隙面平直,为成矿期后构造作用所致。
1.4岩浆岩矿区岩浆岩发育,有花岗闪长斑岩(γδπ53)、辉绿岩(βμ53)、玄武质安山岩(αβ53)出露。
1.5蚀变分带及矿化特征自斑岩体至围岩初步划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表现为变长石石英砂岩中的条带状绿泥石、绿帘石化、硅化)→褐铁矿化角岩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12月December,2014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第33卷第6期33(6):1268 1286文章编号:0258_7106(2014)06_1268_19西藏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张志1,陈毓川2,唐菊兴3**,李玉彬4,高轲1,王勤1,李壮1,李建力4(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2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4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青海格尔木816000)摘要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是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第一个勘查评价出的大型斑岩铜矿床。
文章在对矿区野外地质编录及室内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矿区发育典型斑岩铜矿蚀变系统,且分带性非常明显,从斑岩体内部向外具有钾硅酸盐化带(外缘叠加泥化蚀变与绢云母化蚀变)→绢英岩化带(大部分叠加有泥化蚀变)→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的分带特征。
根据穿插关系、矿物组合及蚀变晕等特征可划分出21种脉体,早期形成的脉体包括在钾硅酸盐化带发育的磁铁矿细脉(M型脉共1种)、石英ʃ钾长石ʃ黑云母ʃ磁铁矿ʃ黄铜矿ʃ黄铁矿脉(A型脉共8种)以及具有矿物组合分带特征的石英ʃ磁铁矿ʃ黑云母+钾长石+黄铜矿+黄铁矿脉(EB型脉共2种),中期形成的脉体包括主要在绢英岩化与泥化叠加带发育的石英ʃ黄铜矿ʃ黄铁矿ʃ辉钼矿ʃ石膏脉(B型脉共5种),晚期形成的脉体包括主要在青磐岩化带发育的石英ʃ黄铁矿ʃ黄铜矿ʃ石膏ʃ方解石脉(D型脉共5种),以A、B、D型脉最为发育。
与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带主要是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与泥化叠加带,与矿化密切相关的脉体主要为A型脉及B型脉。
与国内外典型矿床相比,多不杂矿床蚀变模式及矿物组合与“二长岩"模式相似。
多不杂矿床从内部的钾硅酸盐化带至外部的青磐岩化带均发育大量磁铁矿,且在青磐岩化带发育大量无矿石膏网脉,此是多不杂矿床的独有特色。
关键词地质学;斑岩铜矿;蚀变系统;脉体系统;多不杂;西藏中图分类号:P618.41文献标志码:AAlteration and vein systems of Duobuza gold_rich porphyrycopper deposit,TibetZHANG Zhi1,CHEN YuChuan2,TANG JuXing3,LI YuBin4,GAO Ke1,WANG Qin1,LI Zhuang1and LI JianLi4(1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610059,Sichuan,China;2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ycal 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3MLRKey Laboratory of Metallogeny and Mineral Assessment,Institute of MineralResources,CAGS,Beijing100037,China;4No.5Geological Party,Tibet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Resources Exploration,Golmud816000,Qinghai,China)AbstractThe Duobuza gold_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s the first larg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discovered in theBangong Co_NujiangRiver metallogenic belt.The authors conducted a detailed research on alterations and veins ofthe deposit based on detailed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and indoor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本文得到青藏专项优选项目(编号:12120113037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172077)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编号:2011CB403103)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张志,男,1985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地质矿产研究。
Email:tancer@qq.com**通讯作者唐菊兴,男,1964年生,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勘查。
Email:tangjuxing@126.com收稿日期2014_03_19;改回日期2014_10_06。
苏杭编辑。
deposit develops typical alteration systems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and obvious zoning composed from the interior to the exterior of the porphyry of potassium silicified zone(with the superposition of argillic alteration and sericite alteration at the edge)→phyllic zone(with the superposition of argillic alteration)→propy_litization zone→hornfels zone.According to the cutting and offsetting relationships,mineral assemblages and alter-ation halos,twenty one vein types were identified.The early stage contains magnetite veins(M type veins),quartz ʃK_feldsparʃbiotiteʃmagnetiteʃchalcopyriteʃpyrite veins(A type veins)and quartzʃmagnetiteʃK _feldspar+biotite+chalcopyrite+pyrite veins(EB type veins)which were formed in the potassium silicified zone mostly.The mid_stage contains quartzʃpyriteʃchalcopyriteʃmolybdeniteʃgypsum veins(B type veins)which were formed in the superimposed alteration zone with phyllic and argillic alteration.The late stage contains quartzʃpyriteʃchalcopyriteʃgypsumʃcalcite veins(D type veins)which were formed in the propyl-itization zone.A,B and D type veins are especially well developed.Potassium silicified alteration and phyllic alter-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re_forming process,and A and B type vein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minerali-zation.The alteration model of the Duobuza deposit is similar to the monzonite"model in contrast with typical de-posits abroad.The Duobuza deposit develops a large quantity of magnetites from the potassium silicified zone to the propylitization zone and a lot of gypsum stockworks in the propylitization zone,which constitute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Duobuza deposit.Key words:geology,porphyry copper deposit,alteration system,vein system,Duobuza,Tibet蚀变与脉体系统研究一直以来是斑岩型矿床研究中最为基础的命题。
早在上世纪40年代,Schwar-tz(1947)便开始了斑岩矿床蚀变与矿化研究;随后,Meyer等(1967)提出了斑岩铜矿蚀变分带模式,Lowell等(197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二长岩"蚀变分带模式;后来Hollister(1978)对“二长岩"模式进行修正并提出了“闪长岩"蚀变分带模式,“二长岩"模式与“闪长岩"模式作为经典的斑岩矿床蚀变分带模型得到了后来诸多学者的广泛应用,此后,对于斑岩矿床热液蚀变问题涌现出大量研究文献(Perellóet al.,1995;Arancibia et al.,1996;Hedenquist et al.,1998;Sillitoe,2000;2010;Seedorff et al.,2005;Bouzari et al.,2006;杨志明等,2008;Li et al.,2011),与此同时,蚀变分带研究还开启了矿物学、岩浆演化、成矿与找矿研究的方便之门。
而对斑岩成矿系统中脉体分类特征研究最早由Gustafson 等(1975)进行,并首次提出从早到晚由石英+不同矿物组合组成的具有不同蚀变晕特征的3种脉体类型(A、B、D型脉),后来Arancibia等(1996)、Gustafson等(1995)又对此进行了补充,在前述基础上新增更早形成以及具有过渡性质的2种脉体类型(M及EB型脉),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Hunt et al.,1983;Dilles et al.,1992;Redmond et al.,2001;Pollard et al.,2002;Cannell et al.,2005;Masterman et al.,2005;李光明等,2007;杨志明等,2008;Li et al.,2011),脉体系统的定位排次,为矿床流体演化研究提供了更为直接明了的还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