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含矿斑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

合集下载

云南某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云南某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云南某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云南铜矿区地质结构复杂,且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致使成矿地质条件极其优越,本文基于找矿实践和长期野外工作,对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矿床成因进行探讨,为今后铜矿勘查工作奠定基础。

标签:云南铜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云南的中甸地区是著名的铜矿发育基地,矿种包括钼矿、银矿、金矿、锌矿、铅矿、铜矿等,其中以普朗铜矿最为著名,在中甸地区,由于构造背景独特,致使成矿条件极为优越,是探寻斑岩型铜钼矿和斑岩型铜金矿的重点区域。

一直以来斑岩型铜矿的分布特点表现为易采易选、埋藏浅、规模大等,是获取铜矿资源的主要来源,社会各界对此极其重视。

1铜矿矿床地质特征针对矿床地质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矿体地质特征:在此矿区共有共有矿体群10个,矿体41个,其中低品位矿体有32个,工业矿体有9个,矿体的总体走向为NNW,倾角约为450,倾向NE,垂直分布标高为3189-3888m。

矿体形态表现为透镜状、似层状,从倾向和走向来看,其特点表现为尖灭再现、复合、分枝等。

(2)岩石特征:在此矿石矿物中以黄铁矿和黄铜矿居多,而方铅矿、斑铜矿及磁铁矿含量比较少,其中辉钼矿和闪锌矿更是少见;脉石矿物主要包括绿帘石、黑云母、石英、碳酸盐、钾长石、绿泥石、绢云母、斜长石等。

而矿石类型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浸染状、细脉状等。

在方解石和石英中细脉状的黄铁矿和黄铜矿分布的比较多,在蚀变岩中浸染状的矿石分布的比较多,在黄铁矿的裂隙中常常分布有黄铜矿,因此,从形成时间来看,黄铁矿早于黄铜矿。

一是矿物特征:不同的矿物所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比如黄铜矿,主要存在于硫化物矿石中,在蚀变岩中的分布呈现浸染状,在碳酸盐脉和硅酸盐卖中呈细脉状分布,伴随黄铜矿共同存在的矿石还有方铅矿、黄铁矿、镜铁矿等;在矿石含量中,斑铜矿极少,呈现兰-黄红色,通常与黄铜矿共生,在黄铜矿的边缘分布的比较多。

二是脉石矿物特征:长石:其中比较多见的就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在基质呵呵斑晶中钾长石存在的比较多,形态为半自形-它形;斜长石的形态为半自形-它形,存在形式为斑晶式,具有环带结构;石英:产出形态为半自形-它形,包裹有金属硫化物,少数存在黑云母和斜长石假象。

超大型斑岩型铜矿是大型火山喷发失败的产物

超大型斑岩型铜矿是大型火山喷发失败的产物

超大型斑岩型铜矿是大型火山喷发失败的产物2022年5月6日,日内瓦大学研究人员在《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斑岩型铜矿主要是由类似于引起大型火山喷发的机制所形成,超大型斑岩铜矿是大型火山喷发失败的产物。

斑岩型铜矿是铜、钼的主要来源,通常形成于地壳板块汇聚边缘。

一直以来,斑岩型铜矿成因始终是有待科学家破解的热点科学问题。

该研究关于斑岩型铜矿成矿机理最新结论的得出,主要依据矿业公司提供的数据、研究人员在野外和实验室收集的数据,并结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模型。

该研究认为,铜是从冷却岩浆释放出的热流体中析出的,这些岩浆在地幔中形成,并在中低层地壳层中演化,然后上升至表层,形成岩浆房,在此它们饱和并溶解水流体和铜。

岩浆房的深度一般在5 km 至15 km之间。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岩浆注入这个储层的数量和速度非常大,导致火山爆发,大量流体可能会随着岩浆灾难性地排放到大气中,这样就无法形成铜矿,因此,只有这些流体在地表下以一种更安静的方式发展即火山喷发失败,才能在1 km到6 km的深度形成斑岩型铜矿。

尽管这种现象并不常见,但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全球铜矿特别是大型斑岩型铜矿稀少的原因所在。

研究人员强调,一次失败的喷发取决于几个参数的组合:岩浆注入速度、岩浆冷却速度以及岩浆房围岩的刚性。

并且后者必须灵活地吸收新岩浆的压力,这样才确保不会发生喷发。

物质平衡计算表明,超大型斑岩铜矿(> 1000万吨铜)必需具备岩浆体积(> 2500 km3)和岩浆注入速率(>0.001 km3/a)是裂谷、热点和板块俯冲等背景下的大型火山喷发的典型特征。

该研究有关大型火山喷发和矿床形成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的重要发现,不仅将有效推进目前对斑岩型矿床成矿机理的认识,而且为在铜资源日益减少的背景下开发铜矿勘探新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

下一步,研究人员将基于该研究成果开发一个模型,将实现对矿床总铜含量的量化,从而准确判断潜在可开采矿床的质量。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特征及成矿模型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特征及成矿模型

1 区域 地 质 背 景
义 敦岛 弧带 位 于 青 藏 高原 东 部 , 子 陆块 西 扬 缘, 夹持 于甘 孜 一理 塘 结 合 带 与 德 格 一 中甸 陆块 及 金沙 江结合 带 之间 。义 敦 岛弧作 为甘 孜 一理塘 洋 壳 向西俯 冲 的产 物 , 主体 形 成 于 一 个 长期 伸 其
[ 稿 日期 ]2 0 —11 收 0 70 —0 [ 金 项 目]国家 自 基 然科 学基金 资助项 目 4224) 中国地质调查局 资助项 目(0 10009 ; (0706 ; 20 1200)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 目(02000) 201201 [ 者 简 介 ]李 文 昌 (9 2 ) 男 , 授 级 高 工 , 要 从 事 找 矿 勘 查 和 地 质研 究 ,- i 1 n hn y d y 1 3 tm。 作 16一 , 教 主 E ma : l wec a同 。北 段 洋壳 板片俯 冲 角度 较 陡 , 度较 快 , 育 以弧 间裂 谷 和弧后 盆地 速 发 为特 征 的张性 弧 , 昌 台 弧 , 导 致 VMS型 P — 即 并 b Z — u矿 床 和浅成 低 温热 液型 AuAg Hg矿床形 nC — — 成 。南段 洋壳 板 片俯 冲角 度较缓 , 度较 慢 , 速 发育 以安 山质 火 山岩 和 中酸 性 斑 岩 为特 征 的压 性 弧 ,
细网脉 状浸染和顶部 围岩 中产 出大脉状矿 体 的“ 三层楼” 式。其 斑岩体 、 素组合及 矿 化特 模 元 征与蒙古 的欧玉 ・陶勒 盖斑岩 铜矿 可 以对比, 资源潜力 巨大。
[ 键 词 ]云 南 ; 朗 ; 岩 铜 矿 ; 矿模 型 关 普 斑 成 [ 类 号 ]P 1. 1 分 6 8 4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摘要]普朗斑岩铜矿床位 于义敦 岛弧带南端 , 中国 目前 可以确定 的印支期斑 岩铜矿床 的典 是

中甸弧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成因的开题报告

中甸弧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成因的开题报告

中甸弧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成因的开题报告摘要:中甸弧构造带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弧构造带,发育了许多重要的岩浆和成矿作用,其中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是该构造带的重要代表。

本文首先对中甸弧构造带的地质特征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然后分析了岩浆活动对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以及成矿物质来源问题,并讨论了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因模式。

最后,提出了研究计划,并分析了预期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甸弧构造带;岩浆;成矿作用;斑岩铜矿床;成因1. 研究背景中甸弧构造带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一条具有重要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弧形构造带。

中甸弧的建立和演化始于晚元古代普通亚洲洋闭合和印度洋板块俯冲作用。

在后期地质历史时期,中甸弧经历了多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浆岩和成矿矿床。

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是中甸弧构造带中最重要的铜矿床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等级最高的斑岩铜矿床之一。

该矿床以块状、斑状和脉状的含铜斑岩为主,铜资源量达到150亿吨以上。

近年来,随着对普朗铜矿床成因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该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成因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是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探索和研究。

2. 研究内容(1)中甸弧构造带的特征和研究现状:本部分对中甸弧构造带的区域地质特征、构造特征、岩浆特征、成矿特征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便更好地理解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因。

(2)岩浆活动对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本部分以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为例,分析岩浆活动对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包括岩浆热、物质输运、物理化学变质等方面。

(3)成矿物质来源问题:本部分研究成矿物质来源问题,包括地壳物质和地幔物质对成矿作用的贡献以及二者之间的混合作用和相互影响。

(4)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因模式:本部分综合前三部分的研究成果,探讨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因模式,提出合理的成因假说。

3. 研究计划本研究将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多学科方法,以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相关研究,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野外地质调查及采样:采集岩石样品、矿物样品、水样等,进行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

格咱地区普朗特大型斑岩铜矿床叠加成矿作用

格咱地区普朗特大型斑岩铜矿床叠加成矿作用




4 5 5 0 5 5 6 0 6 5 7 0 7 5 8 0
( a ) Q A P 图解
 ̄ o ( S i O ) / % ( b ) K 0 一 S i 0 图解
地区的斑岩成矿作用形成于印支期 引, 尤其 以普朗 特 大型斑 岩 型铜 矿为 印 支期 成 矿 的典 型代 表 J 。
体 主要落 在 了 后造 山 花 岗 岩类 ( P O G) 构 造 背 景 范
由图 1可 知 , 格 咱地 区成 矿斑 岩 ( S i O ) 为 5 9 . 1 6 % 一7 3 . 0 2 %, 属 于 花 岗岩 类 ( 见 图1 ( a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 目( 编号 : 1 2 1 2 0 1 1 1 2 0 6 0 8 ) 。
斑 岩 岩石地 球化 学 特征 进 行 对 比分 析 , 认 为普 朗 斑
岩型铜矿存在印支期后 的叠加成矿作用 。
S i O 含量普遍较高 , 为6 8 %一 7 3 %, 而代表印支期 斑岩成矿作用 的雪鸡坪矿区成矿斑岩 S i O 含量为 5 9 %~ 6 3 %, 虽属 于花 岗岩类 , 但 明显 低于热 林 及红 山成 矿斑 岩 , 且 其碱 性 长 石 含 量 明显 低 于 燕 山期 花 岗斑 岩 , F e O 3 含量 高 , 为7 . 1 % 一9 . 4 8 %; 而普 朗矿 区斑岩体 S i O : 含量 中等 , 为6 2 %一 6 6 %, F e 0 含
金属矿床( 8 2 ±1 0 ) M a 、 休瓦促钨钼矿床( 8 3 ±1 )
Ma 、 热 林铜 金 多金 属 矿 点 ( 8 1 . 2±2 . 3 ) Ma 、 红
英 二长闪长岩 ; V一石英闪长岩 ; Ⅵ一英 云闪长岩 ; 奥长花岗岩 ; V I I 一

普朗大型斑岩铜矿控矿条件.

普朗大型斑岩铜矿控矿条件.

普朗大型斑岩铜矿控矿条件谭康华,李光军,黄定柱,张世全 收稿日期:2005203231 作者简介:谭康华(1969~),男,四川甘孜人,工程师,从事矿产勘查及矿床研究。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矿产调查所,大理市下关 671000) 摘 要:普朗大型斑岩铜矿受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浆岩、岩体蚀变的综合控制,形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成矿条件。

区域性断裂控制多期岩体侵入,形成普朗复式斑岩体;活动性差的硅铝质砂板岩形成岩体的天然屏障;不同期次构造交汇部位,形成密集的构造裂隙,为矿质的运移和积淀提供有利条件;多期多类型蚀变使矿质富集形成工业矿体。

关键词:大型斑岩铜矿;构造控制;岩浆岩侵入;蚀变富集;普朗 香格里拉(中甸)中图分类号:P618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885(2005)0221672081 区域控矿条件普朗铜矿位于特提斯2喜马拉雅成矿域义敦岛弧带的南段,中甸(香格里拉)岛弧东侧。

该带是西南三江成矿带中重要的成矿区域,通常称为中甸构造2岩浆岩区。

东侧是元古宇与下古生界的恰斯古陆;西侧为乡城2格咱大断裂所限;南部和东南为扬子准地台。

该区发育与碰撞造山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及陆内汇聚成矿作用(图1)。

随着义敦岛弧的成生和发展,大量弧安山岩的喷发和钙碱性中2酸性斑(玢)岩体的侵位,形成一个巨大的近NS 向重力低值带,向北延伸至四川夏塞、呷村;向南止于玉龙雪山。

区域上分析该区应有多个隐伏岩体。

重力低值主体内为近NS 向低缓正磁异常带,与义敦岛弧印支期中酸性火山岩带相一致,并在中酸性岩浆岩体蚀变带形成中等强度的局部异常,走向上呈串珠状分布。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甸雪鸡坪2普朗地区及其邻区,表现为近NS 向Pb 、Zn 、Ag 、Cu 、Au 等元素综合异常带,与重力低值带耦合。

在长400km 异常带内,形成4个异常、矿床(点)密集区:北段四川境内有呷村、夏塞区;南段有乡城-雪鸡坪、阿热-天宝山区。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岩浆混合作用:熔融包裹体证据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岩浆混合作用:熔融包裹体证据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岩浆混合作用:熔融包裹体证据陈玲;潘磊;黄丰;许继峰【摘要】普朗矿床是云南中甸地区规模最大的斑岩铜矿床,其探明的Cu金属量达418万吨.普朗含矿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野外及镜下观察显示,普朗岩体中含有大量镁铁质微粒包体.相比于寄主岩,包体明显富集角闪石和黑云母.在普朗岩体锆石中发现暗色和浅色两类熔融包裹体:暗色熔融包裹体多含黑色和白色两相,浅色熔融包裹体加热均一化后为灰白色.暗色熔融包裹体黑色相为富Fe熔体(Si02<5.5%、FeO>80%).加热均一化的浅色熔融包裹体为富Si熔体(Si02>69%、Fe0<2.2%),较全岩组分更酸性.此外,锆石中还含有Fe 质与Si质含量相当的熔融包裹体(33.26% Si02、40.58% FeO).这些特征指示普朗岩体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镁铁质富Fe熔体和长英质富Si熔体的混合,使后者获取了大量的硫和亲铜元素,还促使Cu、Au和Mo等成矿元素分配进入岩浆-热液流体,形成斑岩铜矿床.【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18(042)005【总页数】13页(P880-892)【关键词】锆石;熔融包裹体;岩浆混合;斑岩铜矿床;普朗岩体【作者】陈玲;潘磊;黄丰;许继峰【作者单位】钦州学院广西北部湾海洋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钦州535011;钦州学院广西北部湾海洋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钦州5350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斑岩铜矿床是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 是Cu、Mo、Au等金属的重要来源。

世界上的斑岩铜矿床主要产出于与大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岩浆弧环境(Mitchell, 1973; Kerrich et al., 2000; Cooke et al., 2005; Sillitoe, 2010)。

云南普朗铜矿一期采选工程范围岩体地质特征

云南普朗铜矿一期采选工程范围岩体地质特征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云南普朗铜矿一期采选工程范围岩体地质特征施宝生摘要:云南普朗铜矿一期采选工程开采范围为7-20线3720m标高以上矿体。

一期范围内主要出露印支期I号斑(玢)岩体, 岩体内发育有典型的斑岩型蚀变分带,构造发育,节理(裂隙)杂乱产出,根据目前工程揭露情况,主要连接出5条较大断层。

岩体内矿化以黄铜矿为主,产出KT1铜矿体。

铜矿化与岩性、蚀变、构造均有一定关联性。

关键词:普朗铜矿;一期采选范围;岩体;蚀变;断层;关联性云南普朗铜矿是我国的一个大中型斑岩铜矿床,伴生金、银、钼等元素,该矿于2017年投料试车,目前已进入正式生产阶段,一期采选工程设计年处理原矿1250万t。

矿山自1999年发现至今,历经20余年探矿工作,勘查工作单位及地质人员随勘探程度不同而变换,在岩性、蚀变、构造等方面认识也存在一定出入,但随着工程的不断揭露,一期采选工程范围内主岩体内地质特征也越发清晰。

本次工作笔者总体按个人对斑岩型矿床的认识而开展,文章从一期采选范围内岩体的岩性、构造、蚀变及矿化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普朗铜矿地质工作更好生产及下一步找探矿提供支撑。

1 矿区地质概况普朗铜矿区位于普朗~红山铜多金属矿亚带南缘,矿区地质格架相对简单,矿区主要出露三叠系尼汝组二段(T2n2)、上三叠统图姆沟组(T3t)和第四系(Q)地层。

矿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发育断层、次级褶皱及节理(裂隙)。

其中褶皱主要为普朗背斜,受普朗复式岩体的影响,总体呈构造穹窿状,核部侵入有普朗中酸性斑(玢)岩复式岩体,围绕斑(玢)岩体分布图姆沟组地层,两翼地层普遍发生角岩化。

断裂主要发育有NW向的黑水塘断裂及近EW向的全干力达断裂。

(图1)。

图1 普朗铜矿区地质图矿区内岩浆岩分布较广,侵入岩以浅成—超浅成中酸性斑(玢)岩为主,形成时代为印支期及喜马拉雅期,岩石由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等组成,构成普朗复式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含矿斑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矿床之一,规模巨大,资源丰富,约包括铜金矿床、钼矿床和银矿床。

该矿床的成因机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也是许多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人们逐渐明确了该矿床的成因及其成矿意义。

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25亿至18亿年前)的中酸性条件下,在下地壳深部岩浆的协同作用下产生。

矿床所在的地质区域状况特殊,存在多个岩浆中心,并有强烈的地质变动和多次构造事件,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矿物质基础和复杂的成矿物质来源。

在矿床构造形成期间,尽管经历了多次的岩浆侵入、变质、褶皱、断裂等过程,但矿床更新及维持了其特有的化学与热力条件,有利于矿体的形成及质量的优化。

该矿床的含矿斑岩是普朗维角岩,富含重晶石、方铅矿和黄铜矿等,均含有丰富的铜、银、钼等金属元素。

矿物学研究表明,这些矿物质的形成与岩浆热液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在岩浆热液系统的作用下,矿体中原有的矿物质被改变了特定的热液流体,也从热液中吸收了大量的矿物质。

在构造变动的作用下,含矿斑岩随着矿区中粗粒岩浆体的断层拉张与侵入,形成了裂隙和空腔,并导致矿物的活化和富集,形成了丰富的大块状和管状矿体。

同时,矿区巨大的地应力和热作用也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矿意义非常重要。

首先,它被认为是了解华南岩浆成矿区的代表性矿床之一,能够为华南岩浆成
矿地质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其次,矿区内金属资源丰富,储量巨大,能够满足国家的铜、钼、金等金属需求,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该矿床的形成过程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探测方法和理论基础,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探讨铜矿床的成矿机制及其成矿规律,指导矿床勘探和开采实践。

总之,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含矿斑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是一门复杂而重要的领域,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人们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未来,随着矿床成因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加强,我们也能更好地认识该矿床,更好地挖掘其潜在的价值。

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部,铜金矿床的概算储量为4.4亿吨,铜品位为0.3%至0.6%、金品位为0.2 g/t,钼
矿床概算储量为1.17亿吨,钼品位为0.04%至0.07%。

银矿床
也非常丰富,其中银含量达到23克/吨。

这些数据显示,普朗
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拥有巨大的矿藏储量和高品位的矿物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以铜资源为例,普朗矿区的铜矿藏覆盖面积约为120平方公里,具有世界上最大的铜储存量之一。

据报道,普朗铜矿可减少中国进口铜的依存度,进一步增强我国的金属工业生产力。

从当前中国国内铜矿的供需关系来看,铜矿的供应紧缺,而全球铜矿产量亦现短缺情况,以至于铜矿价格出现较大波动。

普朗铜矿床的丰富储量对于解决当前供需矛盾,稳定价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普朗铜矿的高品位含量也是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之一。

据报道,普朗铜矿储量庞大,矿含量高,综合回收率高达75%
以上,铜品位达0.3%~0.6%,属于低品位大型铜矿床,而此类矿床一般需通过大规模开采方式,综合治理工艺比较复杂,所需的成本比较高,但矿床开采后将极大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

总之,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矿藏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环境和战略意义。

其它钼矿和银矿的成矿规模同样非常庞大,成色也不错。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普朗铜矿床在未来的资源开发中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2020年,全球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远洋集团利用其自身优势和创新性思维,成功打造了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智慧船舶管理平台”,提高了远洋船舶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远洋集团的“智慧船舶管理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将船舶信息高效地进行存储和共享。

平台能够监测船舶实时位置、航行状态和船舶温度等信息,并能够及时汇总分析,并以具有直观性的方式展现于船长和船员的操作界面上。

这能够为航运公司带来众多优势,如大幅提高船舶管理的效率和精度、优化运力调度安排,减少因不合理的调度和未能及时办理手续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此外,船长和船员还能通过平台直接获取有关船舶及货物的实时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排查,为委托方提供更加精准和快捷的服务。

其次,远洋集团的智慧船舶管理平台还采用了大数据技术,将大量的数据进行整合,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比对和预测。


台能够通过“大数据”方式实现对船舶数据的“智能”管理,挖掘
和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审计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

如,通过收集和处理大量货运数据,远洋集团可以预测货物运输的时空变化和货船从未公开的空间模式,提升运输效率和船舶稳定性,降低航行风险;而且通过分析船舶设备运行状态及其修理记录等方面的数据,平台可以预测潜在故障的发生,从而及时维修,减少故障造成的损失。

总的来说,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支持,远洋集团的智慧船舶管理平台能够为航运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高效管理和安全保障。

总之,远洋集团利用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优势,成功打造了智慧船舶管理平台,提高了远洋船舶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中,远洋集团通过该平台助力行业缓解疫情带来的困难和危机。

现代技术对于航运行业的革新、提高管理水平,减少风险损失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