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斑岩铜矿的蚀变分带及成因模型
试论斑岩型铜矿找矿中围岩蚀变的应用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试论斑岩型铜矿找矿中围岩蚀变的应用廖松子(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安徽 安庆 246000)摘 要:斑岩型铜矿有着相当独特的分带,蚀变围岩较矿体更大,方便寻找和圈定,从而为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工作提供支撑。
本文结合斑岩型铜矿围岩蚀变的类型及特征,从具体的矿藏出发,对围岩蚀变在斑岩型铜矿找矿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为斑岩型铜矿找矿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找矿;围岩蚀变;应用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05-0134-2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rock alteration in porphyry copper ore prospectingLIAO Song-zi(326 geological team of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Bureau of Anhui Province, Anqing 246000,China)Abstract: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has a very unique zoning. Altered surrounding rocks are larger than ore bodies, which are convenient for finding and delineating,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prospecting work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Based on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ll rock alteration i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the application of wall rock alteration i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fic mineral resourc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prospecting work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Keywords: porphyry copper deposit;ore prospecting;wall rock alteration;application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使得社会对于各类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矿产开采也受到了越发广泛的关注。
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分析

195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分析王建平(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铜陵 244000)摘 要:对于斑岩铜矿床而言,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类型的铜矿资源,现阶段社会上的一般以上的铜矿资源供给,都是由斑岩铜矿提供。
这种矿床,具有着明显的特征性,例如低品位、吨位大以及在开发过程中较为容易等特点。
并且在矿石成分上较为简单,比较容易进行选择。
为此,本文为了能够更好的发现以及开发斑岩型矿床,就需要对其矿床的成矿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斑岩型;矿床;构造环境;成矿模型;经济价值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24-0195-2 收稿日期:2020-12作者简介:王建平,男,生于1978年,汉族,安徽铜陵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
伴随着人们对于铜资源的需求量提升,使得人们对其斑岩矿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明确出其成矿的实际特征,通常情况下,预期火成岩成分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其岩石的种类比较丰富,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对其成矿的模式,进行细致的了解。
1 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以庐江县沙溪铜矿为例,该勘查的区域,位于杨子准地台、华北地台以及大别山造山带,与其郯(城)~庐(江)断裂带等,是山脉的复合部位,在地质条件上,构造独特。
在该区域当中,由于构造上的特殊性,使得岩浆活动的十分频繁,同时在西侧位置,受到北西西向的构造控制的影响,因此出现了粗面岩的火山岩带。
而在南东侧,则受到了北东向构造的影响。
在长期的地质环境变迁的过程中,其陆相的火山岩构造,都是形成与侏罗纪到白垩纪之间的时期,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与我国东部地区的燕山期岩浆的喷发,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由于在该区域当中,岩浆的活动较为频繁,同时在燕山旋回区域当中,是以岩浆喷发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或者进行侵入的活动,不仅仅有着侵入的,沙溪山长杂岩体,同时还需要流纹质,以及粗面质的火山喷发岩石组合。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
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
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
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1.基本地质特征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
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
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
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斑岩型铜矿床是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埋藏浅、成群成带出现,矿石易选,可综合利用元素多等特点,在已探明的铜储量中斑岩型铜矿居首位。
近年来斑岩铜矿的发现与有关找矿实践与研究说明,斑岩铜矿在国内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成矿类型,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本文通过对斑岩型铜矿形成的主要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探讨,并对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和前景进行了相关分析。
标签: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前景1斑岩铜矿床主要地质特征(1)斑岩铜矿形成主要与钙碱性花岗岩类有关,成矿斑岩源于地幔、下地壳或洋壳物质的参与。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含矿岩性成分范围较宽,可以是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
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顶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有利。
(2)斑岩铜矿形成环境主要以活动大陆边缘为主,其次为岛弧,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两板块接触缝合带是矿床形成的有利地区。
矿床受区域断裂-构造带控制,故常呈带状分布。
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控制(层间裂隙、片理、原生裂隙等)。
(3)矿床的围岩蚀变很明显,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
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
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
(4)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
斑岩型铜矿床一般矿化品位较低,形成深度较浅。
但矿化均匀,矿化分带明显,矿石构造以细脉侵染状为主,也有致密块状、角砾状等。
矿石选、冶性能好,矿床工业利用价值高。
2斑岩铜矿矿床成因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赞同斑岩型矿床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析出,并在有利的部位富集成矿。
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综述

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综述作者:孙渺汪鹭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3期摘要:斑岩型矿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因此该类矿床一直是矿床学家研究的热点和矿业公司的首要勘查目标。
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关于斑岩型铜矿床的资料,总结了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特征,斑岩型铜矿与钙碱性系列的侵入体的关系,矿体的赋存位置、围岩的岩性,斑岩型铜矿的蚀变组合和分带等,并对板块俯冲和大陆环境的斑岩型铜矿成因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成因模式1. 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1.1 与岩浆侵入体的紧密联系。
斑岩型铜矿在空间、时间以及成因上都与钙碱性系列的斑岩岩浆侵入体有关,斑状侵入体常为闪长玢岩——花岗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其中以花岗岩闪长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为主要含矿岩侵入岩。
侵入体的侵位年代主要为中新生代,岩相上主要为浅成、超浅成相,极少数为中深成相,其中浅成、超浅成相与斑岩型铜矿关系尤为密切,它们常为多期多阶段复合杂岩体的晚期产物。
超浅成相主要由潜火山岩组成,它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
潜火山岩的产状总体来说是侵入状的,而非层状,岩相上与火山岩类似,比如其基质结构与火山岩相似。
因此野外详细地质调查,尤其是对岩体产状的调查,是区分火山岩和潜火山岩的重要途径。
含铜矿的斑岩岩体,一般受构造控制,因此形态上常为蘑菇状、筒状、喇叭状、蝌蚪状以及不规则脉状。
也常见上部为脉群,下部为不规则的岩株体,通常形态特点比较复杂。
需要注意的是,侵入体是否含矿只靠岩石结构、矿物成分和化学分析方面来判断显然是不够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多借助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造岩矿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辅助判别。
斑岩型铜矿虽然赋存于斑岩体内,但矿化并不局限于岩体内,有些矿化体还可以产于硅铝质的变质岩或者沉积岩的围岩里。
从找矿的角度来说,不能受困于火山岩的限制,要注意到与火山岩无关的浅成岩地区,特别是那些与构造岩浆带有关的浅成岩。
论斑岩铜矿的成因

$斑岩铜矿的产出具层控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区域 内斑岩铜矿产于一定时代的地层中,如中国西南部
包裹体常具沸腾流体包裹体组合的特征。作者详细 (三江地区)的斑岩(或夕卡岩型)铜矿(西藏的 研究了玉龙含矿二长花岗斑岩中石英斑晶的流体包 玉龙、莽总、扎拉尕、多霞松多、马拉松多、青海 裹体特征,并确定为饱和及过饱和盐水3蒸气沸腾 流体包裹体组合,根据饱和盐水3蒸气沸腾流体包 裹体的均一温度确定石英斑晶的形成温度为 +!! ’
与变成论之争已有一个半多世纪。争论的焦点主要 是空间问题和 ’、()、水及热的来源问题。
[!] [2] 与鲍文 为代表 早期的岩浆论有罗森布什普
的“一”元论,认为花岗岩由玄武岩浆结晶分异而
[#] [.] 成;邦森 及理查逊 为代表的“二”元论,即认
组合,因而根据全球板块构造的特点,按地质环境 分为造山花岗岩和非造山花岗岩。 !"! 造山花岗岩 造山花岗岩可分为 . 类: (!)西太平洋型。为
为存在花岗岩与玄武岩。变成论有以凯尔霍 变化) ;马莫
[+]
[1]
与克
奈德洪为代表的花岗岩化理论(物质与体积未发生 提出热液花岗岩化概念,即花岗岩
收稿日期:2""! 0 "! 0 !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2) 。 作者简介:陈文明,男,研究员,!3.2 年出生,矿床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金属矿床的研究工作。
!
花岗岩成因概述
; ;5958< 和 =)>8?<8 提 出 (相 当 于“ 4 ”型 花 岗 岩) 花岗岩的成因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岩浆论 “@” 型 (壳幔混合) 和 “ %” 型 (壳源) 花岗岩; =A5B8668 和
斑岩铜矿成因探讨

斑岩铜矿成因探讨目 录前言……………………………………………………………………………………序…………………………………………………………………………………第一部分 绪论………………………………………………………………第一章 岩浆热液矿床理论的滞后对勘查工作的影响……………………一、关于岩浆活动成岩成矿理论的反思…………………………………二、对勘查工作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斑岩铜矿的重要意义……………………………………………一、概述………………………………………………………………………二、斑岩矿床系列……………………………………………………………三、斑岩铜矿成矿系统……………………………………………………… 第二部分 多宝山矿田的研究工作……………………………………………第三章 多宝山矿田概况………………………………………………………第四章 地层(围岩)在成矿中的作用………………………………………一、起到矿源层的作用………………………………………………………二、起到热流体通道的作用…………………………………………………三、起到“屏蔽层”的作用……………………………………………………四、围岩某些成分在蚀变矿化中的作用…………………………………… 第五章 多宝山矿田构造………………………………………………………一、矿田构造位置……………………………………………………………二、北西向构造带的控制作用………………………………………………三、弧形构造带………………………………………………………………四、矿田构造裂隙的控矿作用………………………………………………五、铜山断层…………………………………………………………………六、构造发展史………………………………………………………………第六章 岩浆活动在成矿中的作用……………………………………………一、概述………………………………………………………………………二、岩浆岩系列特点…………………………………………………………三、多宝山矿田岩浆活动的特点……………………………………………四、成岩成矿的一种机制………………………………………………………五、花岗闪长斑岩岩浆的侵位特点……………………………………………六、斑岩体与含铜钾化带的关系………………………………………………七、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深度…………………………………………………第七章 热流体……………………………………………………………………一、热流体特点……………………………………………………………………二、各期岩浆活动及其伴生的主要蚀变期次的特点……………………………三、蚀变分带和矿化的几点说明…………………………………………………四、蚀变和矿化的演化过程(仅限于多宝山矿床)……………………………… 第八章 矿田成因佐证……………………………………………………………一、流体包裹体……………………………………………………………………二、稳定同位素地质………………………………………………………………三、几个问题的探讨……………………………………………………………… 第九章 多宝山铜矿成因模式……………………………………………………一、正岩浆成因模式……………………………………………………………二、岩浆抽排系统模式……………………………………………………………三、成矿模式图…………………………………………………………………… 第十章 多宝山矿田的勘查工作…………………………………………………一、多宝山矿田第一阶段工作……………………………………………………二、多宝山矿田第二阶段工作……………………………………………………三、总结经验教训,认识逐步深化………………………………………………四、铜山矿床重要性的认识………………………………………………………五、铜山断层下盘铜矿远景资源的预测………………………………………… 总结…………………………………………………………………………………斑岩铜矿成因探讨在人类社会里,通过反复实践,常常可以总结出来一些理论用来指导社会实践。
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

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关于斑岩铜矿的成因,应该是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定论,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岩浆热液说(正岩浆模式):岩浆热液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学者所认同的学说,持此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斑岩铜矿的矿质、成矿热液及其伴生的中酸性岩体都是来之上地幔(或下地壳)。
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由于温压条件的变化而出溶,并在有利位置富集成矿。
依据:1,矿化体(斑)岩体紧密共生,矿化呈细脉浸染状产于岩体及其围岩中,有的甚至整个岩体矿化,且分布较均匀;2,矿化体及周围岩石具一定的热液蚀变,并具有一定的分布;3,矿床常产于深大断裂附近,在空间上常呈带状分布,并与一定的构造,岩浆带相一致(古亚洲带、古地中海带及环太平洋带);4,矿化岩体的产状常与围岩不一致;5,同位素资料,如硫化物的值及容矿岩石的锶同位素的初始比值(87Sr/86Sr),多接近于陨石与玄武岩但是该成矿模式的难点在于难以解释以下基本地质事实:1,众所周知,中酸性岩浆岩的活动,在各个时期和不同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
据统计,目前中国出露的中酸性岩浆岩的面积为859248Km2,而全国与铜矿相伴生的中酸性岩浆岩(包括斑岩型与夕卡岩型)的出露面积最多也不会超过其中的1%。
即有99%以上的中酸性岩浆岩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使铜等金属元素富集,铜的克拉克值只有20×10-6~35×10-6,它比基性岩浆岩要低一倍而与沉积岩相当。
上述资料表明,在中酸性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至少是绝大部分),铜等金属元素并没有得到富集。
那么为什么在某些中酸性(斑)岩体中有铜矿产出呢?用岩浆分异热液成矿说很难解释。
2,实验资料表明,岩浆中水的含量是有限的,它与压力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35](图1)。
因此对浅成、超浅成(小于3Km)的中酸性(斑)岩体来说,岩浆中水的含量是很有限的,一般其含水量小于3%,含矿的中酸性(斑)岩体中水的含量一般为1%~2%,同时,含矿斑岩的规模又往往很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析斑岩铜矿的蚀变分带及成因模型
斑岩铜矿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矿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矿化呈网状和细脉浸染状,铜的平均品位较低(一般为0.3%-0.8%),但分布均匀,储量巨大;
(2)矿床与中酸性侵入岩关系密切,矿质来源深,但矿体埋藏浅;(3)热液蚀变十分发育,常呈带状分布。
斑岩铜矿是世界范围内铜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我国,斑岩铜矿的探明储量占全部铜矿储量的35.53%,在各类型铜矿床中居第一位(黄崇轲等,2001),而在世界范围内,其储量则超过铜金属储量的50%(候增谦等,2003)。
另外,斑岩铜矿易于形成大型及超大型矿床。
因此这一矿床自被认识以来便成为矿床学家研究的焦点,并且对其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矿模型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目前为止认识程度最高、研究比较充分的矿床类型之一。
1、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构造背景
斑岩铜矿的成矿时代一般都很新,多数形成于中生代和新生代。
全球范围内有四个重要的斑岩铜矿成矿带(王肇芬等,1990):(1)东太平洋成矿带:从阿拉斯加到南极洲(拉西特沿岸),沿北美和南美大陆西部边缘延伸。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斑岩成矿带:(2)西太平洋成矿带:(3)欧亚特提斯成矿带;(4)其他的一些成矿时代较老的成矿带,矿床主要形成于三叠纪以前:a)乌拉尔—蒙古成矿带,b)澳洲大陆东部边缘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斑岩铜矿带;c)北美大陆东部边缘、加拿大和美国的中、晚古生代斑岩铜矿带。
斑岩铜矿大都位于板块的汇聚边缘,如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岛弧和陆缘弧、大陆碰撞造山带等(候增谦等,2004)。
sil.1itoe(1972)通过对东太平洋以及阿尔卑斯斑岩成矿带研究成果的总结,提出了斑岩铜矿的板块成因模型。
该理论认为斑岩铜矿床形成于俯冲消亡带,成矿物质来自洋壳,洋壳在俯冲过程中于毕乌夫带上熔融分异形成了斑岩铜矿。
这一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斑岩铜矿的时空分布关系,对于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探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因此,沿一些古老缝合线可能找
到年代比较久远的斑岩铜矿。
但这一理论还不能解释一些远离俯冲带和成矿时间与俯冲时间相差太远的矿床(夏斌等,2002)。
2、蚀变分带模型
热液蚀变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几乎所有的斑岩铜矿都显示出一致的蚀变规律。
这种蚀变特征在斑岩铜矿的勘探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Lowell 和Guilbert(1973)通过对圣玛纽埃一克拉玛祖矿床和美洲其他27个斑岩铜矿的对比研究,建立了斑岩铜矿的蚀变模型(图-1),从岩体中心向外依次划分钾化带、千枚岩化带、泥化带和青磐岩化带四个蚀变带。
(1)钾化带:这个蚀变带可能并不总存在。
以次生钾长石一黑云母带或黑云母带的发育为标志特征。
这些次生矿物取代了侵入体中原来的钾长石、斜长石和镁铁质矿物。
绿泥石、硬石膏和绢云母也有可能在这一带中出现。
次生的钾长石通常比原生的钾长石的钠质含量高。
该带中经常出现一个绿泥石和绢云母占主导的低品位核。
(2)千枚岩化带:这个带的蚀变类型以出现绢云母化、硅化和高级泥化而著称。
典型的矿物共生组合为石英一绢云母一黄铁矿,经常还有少量的绿泥石、伊利石和金红石。
很少出现碳酸盐和硬石膏。
从手标本尺度看,典型的特征为除石英外其他的硅酸盐矿物均绢云母化。
带中心绢云母占主导,向外逐渐过渡为粘土矿物。
该带与钾化带的接触边界呈逐渐过渡关系,达数十米宽。
如果该带出现的话,浸染状和细脉状的黄铁矿将在该带最大程度的发育。
(3)泥化带:该带也不总是出现。
高岭石和蒙脱石是其特征的矿物组合。
从矿体向外围,粘土矿物由高岭石占主导渐变为蒙脱石占主导。
黄铁矿普遍发育,但数量上没有千枚岩化带多,而且通常发育在细脉中而不是里浸染状。
原生的黑云母一般保存完好,没有转化成绿泥石。
钾长石也一般没有蚀变。
(4)青磐岩化带:最外部的这个带一般不缺失。
绿泥石是其发育最普遍的矿物,黄铁矿、方解石和绿帘石与其共生。
原生的镁铁质矿物部分或完全蚀变为绿泥石和碳酸盐。
该带一般相围岩过渡数百米后而消失。
根据各个蚀变带中石英包裹体的测温资料,计算出各带旷物共生组合的温度范围为:含黑云母和正长石的蚀变带温度为750—350℃,含绢云母和绿泥石的蚀变带为350-200℃,泥化带250—150℃,青磐岩带为250—100℃。
但一些低硅高钾斑岩体中的铜矿床蚀变似乎并不服从上述模式,因此,人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式。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闪长岩模式,尽管矿床的主岩可能是正长岩、二长岩、闪长岩和碱性的侵入体(Hollister,1982)。
闪长岩模式与Lowell&Guilbert模式的主要差别是缺少千枚岩化带和高级泥化带,且蚀变带的石英含量很低。
具有这种蚀变特征的斑岩铜矿往往发育强烈的金矿化,钼/铜比值很低。
除了这两种典型的模式外,还有钙一碱性模式和二长岩模式。
具有镁铁质洋壳的岛弧和其他区域内的矿床,“闪长岩”模式有代表性,“二长岩”模式适用于硅铝质层很厚的环境(Hollister,1982)。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斑岩铜矿外围的高级泥化蚀变是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典型产物,标志着斑岩成矿系统之上浅成热液矿床的发育,是矿化叠加的产物。
3、角砾岩及角砾岩筒
发育有大量的裂隙,并且许多斑岩铜矿床中角砾岩筒和角砾岩很发育,是斑岩铜矿的一个重要特征。
角砾岩可以出现在斑岩体内,也可以出现在围岩中。
他们常常是矿化的,在有些矿床,角砾岩筒就是矿体。
角砾形状常呈棱角状、次棱角状,也有经熔蚀或滚动而成浑圆状,角砾大都经过了强烈的交代作用。
角砾成
份复杂,既有从岩体中带来的深源物质,电有捕获的围岩。
角砾岩筒的形状常呈上宽下窄的脉状或筒状(黄占起等,1982)。
多数斑岩铜矿内裂隙也很发育,且矿化与这些裂隙关系密切,说明在矿化过程中斑岩体内产生了大量的挥发份,而且这些挥发份具有很大的能量和压力。
这些挥发份是在岩体冷却结晶的过程中产生的,当聚集在斑岩体冷凝外壳下的挥发份的内压超过上覆围岩的静岩压力时,就会发生水力破裂(hy—draulic fracturing)及随后的流化作用(fluidization),形成角砾岩和角砾岩筒,以及密集的、不规则的网状裂隙(Anthonyetal,1982)。
Laurent(2003)通过试验模拟认为,当岩体与围岩的能干性相差相差很小时,水力破裂的产物以角砾岩筒为主;但二者能干性相差较大时,将主要产生网状裂隙,裂隙脉的范围可能延伸很远,并可能产生其他类型的矿床。
角砾岩的产生过程也是流体的分异和矿质的沉淀过程,正是由于角砾岩和角砾岩筒产生的降压作用才使得更多的流体和矿质得以从熔体中分离出来,因此角砾岩的产生对斑岩铜矿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顶部的角砾岩筒可以指示深部的斑岩矿化,它是斑岩铜矿的重要找矿标志之一。
4、成矿体系
斑岩铜矿可以与其它类型的矿床(如矽卡岩矿床、低温热液矿床等)在空间和时间上共生,构成了一个成矿体系。
Sillitoe(1973)提出了斑岩铜矿的垂向变化模型(图-2),认为顶部的层状火山岩、角砾岩筒、斑岩体和深部的岩浆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斑岩铜矿体系,该模式将斑岩与深层的岩浆房和上覆的火山岩联系了起来,较好的解决了斑岩矿床的成因意义。
并且将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斑岩相关的矽卡岩矿床和角砾岩筒矿床,以及其他类型的一些斑岩型矿床联系了起来,对于认识斑岩矿床的全貌及与其他类型矿床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Hedenquist(1998)曾证明菲律宾Lepanto斑岩铜矿与其伴生浅成热液矿床的成因联系。
斑岩铜矿成矿模型的建立,极大的提高了对这一矿床类型的认识程度,很好的指导了找矿和勘探工作,成为矿床研究工作中的十分成功的模型之一。
同时也展现了建立矿床模型的重要性,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必将有更多更好的矿床模型被建立,推动矿床学向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