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源木吉村矿区赋矿岩体闪长玢岩岩相学研究
河北省涞源县于城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河北省涞源县于城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摘要】该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山西断隆与燕山台褶带结合部,成矿区划属太行山成矿带王安镇~银坊铜多金属成矿带。
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通过对矿区范围内的岩浆岩、构造及围岩等地质条件,阐述了于城铁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并总结了铁矿床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矽卡岩型铁矿;涞源县;找矿标志0.引言于城铁矿位于河北省涞源县,为一矽卡岩型矿床。
区域岩浆属涞源花岗杂岩体,杂岩体包括王安镇岩体和司格庄岩体,北部王安镇岩体呈菱形,南部司格庄岩体呈三角形,两者在浮图峪一带相连,总体呈不对称哑铃状,处在葫芦形涞源中酸性岩基的腰部地段。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新太古代阜平岩群元坊岩组和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两者呈断层接触。
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呈顶垂体产出,围绕顶垂体有四个矿点,分别为五回岭矿点、于城矿点、于城岭南矿点和牛头峪矿点。
1.区域地质背景该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山西断隆与燕山台褶带两个Ⅱ级大地构造单元接合部位,位于乌龙沟~上黄旗深断裂带南东侧,成矿区划属太行山成矿带王安镇~银坊铜多金属成矿带。
该区经历了阜平-吕梁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构造运动,以燕山运动为主,除断裂活动以外,并伴随大规模岩浆活动(包括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及地层褶皱,基本奠定了本区地质构造面貌,是本区主要成矿时期。
区内断裂构造有NNE、NE、NEE、近SN、NW向等多组,以NNE、NE向的乌龙沟断裂系为主,大多具多次活动的历史。
长期存在并活动的NNE向深断裂带是本区岩浆岩和内生矿产的主要控制因素,它控制着区域矿产和岩浆岩的展布。
区域地层可分为基底与盖层两部分。
基底:由新太古代阜平岩群元坊岩组组成,。
阜平岩群元坊岩组由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含铁石英岩、片岩、大理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白云质大理岩、角闪岩盖层:由中上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及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之碳酸盐建造,中生界侏罗系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沉积建造组成,并且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基底之上。
河北省涞源县支家庄铁矿荞麦地矿段地质特征

2 . 区域地质背景 帘石化 、 石榴子石化等 , 由于碱交代 ( 钠化 ) 作用, 在 内矽卡岩 带中常形 矿 段 大地 构造位 置位于 中朝 准地台 山西 断隆与 燕山台褶 带接 合部 成蚀 变花 岗岩 。 蚀变花 岗岩 : 花 岗岩 经后期热 液活 动产生蚀变 , 具 绿帘 位, 位于乌龙 沟 ~ 上黄旗 深 断裂带 中。 区域地 层可分 为基底 与盖 层两部 石化 、 石榴 子石化 , 其成 分随 之改变 , S i O 。 含量减  ̄ J 1 6 7 . 4 1 %, A 1 , O 含 量 分。 基底由中太古界 阜平群 、 上太 古界五台群组 成 , 盖层 由中上元古界长 减  ̄ J l 1 6 . 1 9 %, C a O、 Mg O 、 F 0 均略有增加 。 城 系、 蓟县 系、 青白 口 系及古生界 的寒武系、 奥陶系之碳 酸盐 建造 , 中生 3 . 4 . 2 9 1 " 蚀 变 带, 发 育于 围岩 ( 长城 系高于 庄组 白云 岩) 与岩 体 的
课题研究论文:河北省叶树沟一带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125312 地理地质论文河北省叶树沟一带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82-31 位置叶树沟一带铁矿行政隶属河北省涞源县水堡镇管辖。
距涞源县城西南225°方位直距25km。
2 区域地质背景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为中朝准地台山西断隆五台台拱之阜平穹褶束的东北部。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五台群金刚库岩组。
岩浆岩为吕梁期花岗伟晶岩、辉绿岩,燕山期闪长岩和石英斑岩。
区域构造显著特点是褶皱、断裂发育,构造形迹复杂(图1)。
3 涞源县叶树沟一带铁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3.1 地层本区地层主要出露太古界五台群金刚库岩组,基本遍布全区,主要矿物成分为片麻状黑云变粒岩、含角闪石磁铁石英岩,含角闪石磁铁石英岩为含矿层,黑云变粒岩是铁矿体的主要近矿围岩。
第四系为坡积和冲洪积物,主要分布于沟谷和缓坡地带。
3.2 构造区内地层为古老变质岩系,遭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构造形迹复杂。
褶皱:形成时代主要为五台期。
主褶皱以旺儿沟复向形为主体,轴向NW,两翼倾角多大于45°,次级背、向形同等发育。
层间发育以层间剪切为主的褶曲,与褶曲相伴的“布丁”构造亦较发育。
这些小的构造可使矿层重叠加厚,拉断或减薄。
断裂:区内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一系列NNW向的高角度正断层,断距不等,断层带内多被辉绿岩脉充填。
叶树沟一带规模较大、对笔者研究区内影响较大的断层为F4断层,呈340°延伸,倾向东NE,倾角80°,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地表出露带宽10~20m,深部延倾向带宽逐渐变窄。
断层南部被辉绿岩脉充填,断距约20m,破坏了矿体的连续性。
3.3 岩浆岩研究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吕梁期花岗伟晶岩、辉绿岩,燕山期闪长岩和石英斑岩。
对矿体有影响的主要为花岗伟晶岩、辉绿岩。
花岗伟晶岩:是区内最早的脉岩,遍布全区,主要由巨晶微斜长石、斜长石、石英组成。
规模大小不一,最大宽可达50余米,延长500余米,小者宽不足1米,延长仅数米。
涞源县窑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涞源县窑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作者:梁婵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7年第02期摘要:河北省涞源县窑沟金矿受断裂构造控制,成矿作用发生于燕山运动晚期,与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密切相关,金矿(体)化带分布于张扭性断裂带中。
作者结合勘查成果对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地质特征进行总结,探讨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及控矿因素。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矿规律窑沟金矿位于太行山北段,山西断隆与燕山台褶带过渡地带,乌龙沟~上黄旗深断裂带的东侧,王安镇岩体中部断陷火山盆地中。
1、成矿地质条件地层:沉积盖层为古生界碳酸盐岩、中生界火山岩,受断裂切割和岩浆侵蚀作用多呈断块状分布。
侏罗系张家口组火山岩是本区金矿的主要赋矿围岩。
构造: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乌龙沟断裂带是区内主干构造。
乌龙沟断裂带呈NNE向展布,由南西至北东纵贯全区,区内断裂带宽100m±,由碎裂岩及糜棱岩化斑状花岗岩等组成,次级断裂及构造裂隙发育,是区域性控岩控矿构造,断裂带内有脉岩侵入。
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是王安镇杂岩体的一部分,主要岩性有细粒花岗岩、斑状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矿区内出露的主要岩性为斑状二长花岗岩。
金矿化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金矿床(点)多分布于岩体及其附近围岩中。
后期脉岩主要为煌斑岩脉、闪长玢脉、花岗斑岩脉、石英斑岩脉、正长斑岩脉、花岗细晶岩脉。
围岩蚀变:蚀变及矿化受NNE向断裂构造控制,在断裂带内形成了较强的围岩蚀变和矿化现象,形成了近于平行的构造蚀变带。
构造蚀变带主要蚀变为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星点状黄铁矿化,并见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表现为石英脉和硅化岩。
少量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自形晶和半自形晶呈星点状分布,蚀变岩与围岩呈渐变关系。
地表出露长300m-1200m,宽8~35m,走向NE20°~30°展布,SE倾,倾角65°~85°。
河北省涞源县龙门斑岩型钼矿床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华北克拉通是全球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经历 了多阶段的构造演化和强烈的变质改造,多数研究 认为克拉通的东西板块沿中部造山带拼合于 1.85 Ga 左右,完成克拉通化(Zhao et al., 2001; 2012)。在 1.85~1.7 Ga 期间进入伸展构造体制,内部及边部发 生了拉张、抬升等地质事件,对应于古元古代末—中
Key words: geochemistry, zircon U-Pb dating, molybdenite Re-Os dating,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 Longmen, northern Taihang Mountain
中国是钼储量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钼储量的 54%,在中国各种类 型 的 钼 矿 床 中 ,斑 岩 型 钼 矿 床 是 储 量 最 大 的 矿 床 类 型(曹 冲 等 ,2018)。 因 此 ,斑 岩型钼矿床的研究对保障钼金属资源具有重要的 意义。空间上,全球斑岩钼矿床主要分布在北美科 罗 拉 多 钼 矿 带 、秦 岭 - 大 别 山 钼 矿 带 以 及 中 亚 造 山 带(Ludington et al., 2009a; Mao et al., 2011; Zhong et al., 2017)。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斑岩钼矿床进 行了分类,目前,众多学者普遍接受的是根据大地构 造背景将斑岩型钼矿床划分为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 弧后扩张环境的 Climax 型钼矿床、产于陆缘弧环境 下的 Endako 型钼矿床和产出于大陆碰撞环境下的 碰撞型斑岩钼矿,对其成矿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 进 展(Ludington et al., 2009a; 2009b; Taylor et al., 2012; Chen et al., 2017)。在世界范围内,石英-辉钼 矿网脉是斑岩型钼矿最常见的矿化方式,脉宽度多 小于 5 cm,辉钼矿在石英脉中形成不连续的层,富集 于 石 英 脉 的 脉 壁 ,或 位 于 石 英 颗 粒 中(简 伟 等 , 2010);或者是以石英-辉钼矿大脉的形式产出,矿化 脉 宽 度 较 大 ,最 宽 能 达 到 数 米 ,如 加 拿 大 的 Boss Mountain 钼矿床(Soregaroli, 1975);此外,还有少量 斑岩型钼矿中的辉钼矿赋存于隐爆角砾岩中,辉钼 矿分布于角砾岩基质或岩屑中,如中国鱼池岭钼矿 床(周珂等,2009)和美国 Questa 钼矿床(Ross et al., 2002)。目前, 对于产于隐爆角砾岩中的斑岩型钼矿 床的成矿机制研究还相对薄弱。
木吉村铜 (钼) 矿床地质特征

! 第一作者简介 马国玺,男, # 5 ; @年生,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地质找矿与矿床学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 陈立景,女, : !! # 5 > f年生,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找矿与矿床研究。 ’ K D 9 B V 8 I % 9 % L " # 6 f : & 8 ’ 收稿日期 ! ;改回日期 。许德焕编辑。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4 # $ 6 7 " 1 / 4 " # , & + 3 87 % 0 2 2 5 2
*/A B 8 C D E F G ,H I D J B K L E F G ,0 D M D L E*/C D K 8 ? % L E*/M D L G B E 4 +O B L 3 I % L L P$ 2 QO B ? % L N N NK N
! ! 3 ’
矿
床
地
质
’ 3 ! 3年
大陆边缘活动带 () ) ( " * ( + 个大地构造演化 阶 段。
! 成矿地质背景
木吉村铜 (钼) 矿床位于太行山北段山西断窿与 燕山台褶带的过渡地带, 乌龙沟 上黄旗深断裂带中 "
其基底主要由中 上太古界阜平群、 五台群片麻岩组 " 成, 盖层主要由中 上元古界和古生界碳酸盐岩、 碎 " 屑岩组成。中生界主要为陆相火山岩和碎屑岩。
涞源县支家庄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及下一步找矿方向

2 . 2 岩 浆 岩 条 件
支 家庄 顶垂 体 : 位于 F 1断裂 以西 ( 下盘) , 由五 台群片 麻 岩 、 高 于庄 组及雾 迷 山组 白云岩 组成 , 基底 与盖层 问 为剥离 断裂带 , 属 区域 性不 整合 面 , 兜底 岩
本 区 出露 的岩 浆 岩 , 属燕 山期 王安 镇 杂岩 体 的
2 . 4 构造条 件 区 内深断 裂 ( F 1 、 F 3 ) 是 区域性 导 ( 控) 矿构造 ,
成 到 中深 成 的环 境 。内外带 透辉 石化 阶段成 矿流体
均 为富 含钾 、 钠、 钙、 镁、 氯 和 二氧 化 碳 , 略偏 碱 性 的 盐水 体 系 。盐度 由内带 向外 带增 高 , F 一 / c 1 一比值 自
为 特征 。 2 . 3 围 岩 条 件
岩浆 带交 接部 , 涞源花 岗杂 岩体 中腰西 缘南侧 。
NNE向深断 裂 带 反 复 活 动 ,控 制着 本 区 岩浆
岩和 内生 矿产 的分布 。
矿 区 出露 地层 为太古 界五 台群板峪 口组 片麻 岩 和 长城 系高 于庄组 、 蓟县 系雾迷 山组 自云岩 , 除西南
2 0
河 北 地 质
2 0 1 3 年第 2 期
涞 源县 支 家 庄铁 矿成 矿 地质 条 件 及 下一步 找矿 方 向
朱 志义 李 星梅 邓 志 东 王 志 敏
( 河 北 省保 定 地 质 工 程 勘查 院 0 7 1 0 5 1 )
摘
要
支 家庄 铁 矿 是 中 型 的典 型矽 卡 岩 矿 床 , 分布 于支 家 庄 顶 垂 体 的东 部 接触 带 内 , 由支 家庄 和 矿 段 、 养 麦
3河北省涞源县王安镇杂岩体多金属成矿规律_许洪才

中图分类号 :P 618. 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4135(2006)01 - 0011 - 10
王安镇杂岩体是 燕山期中 酸性岩浆 活动的 产物 , 位于中生代大兴安岭 —太行山构造岩浆 岩带上 。 该杂岩体是河北省重要的金属矿产 地 , 主要有金 、铁 、钼 、铜 、铅 、锌 、银等矿产 。 前 人在该杂岩体中及附 近发现了 一批多金 属矿床 和矿点 、矿化点①② , 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 , 石 准立 [ 1] 、王式 洸 等 [ 2] 、秦 大军 [ 3] 、蔡 剑辉 等 [ 4] 等 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工作 。 这些工作多在点上探 求储量 , 区域性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研究相对 较少 , 本文中对该杂岩体多金属成矿规律进行 了综合探讨 。
12
地质调查与研究
第 29卷
图 1 河北省王安镇杂岩体地质矿产略图 F ig. 1 G eologica l sketch m ap of th eW an g'anzhen comp lex 1. 高于庄组 ;2. 雾迷山组 ;3. 铁岭组 ;4. 馒头组 — 炒米店组 ;5. 冶里组 ;6. 髫髻山组 ;7. 张家口组 ;8. 大石峪片麻岩 ; 9. 坊里片麻岩 ;10. 龙门庄单元 ;11. 黄土岗单元 ;12. 烟煤洞单元 ;13. 蔡 家峪单 元 ;14. 三道 城单元 ;15. 小庄单元 ; 16. 鲍家路 单元 ;17. 紫荆关独立单元 ;18. 闪长玢岩 /潜流纹岩 ;19. 闪长岩脉 /辉绿岩脉 ;20. 闪长正长斑岩脉 /花岗 斑岩脉 ;21.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22. 上黄旗 — 乌龙沟 深断裂 (带 );23. 紫荆关 — 灵山深断裂 (带 );24. 性质不 明断裂 /正断层 ;25. 脉动 /超动接触关系 ;26. 地层产状 片/ 麻理产 状 ;27. 铜钼 矿 ;28. 铅锌矿 ;29. 钼矿 ;30. 含 铜磁 铁矿 ;31. 磁铁矿 ;32. 黄铁矿 ;33. 金矿 ;34. 铜矿 ;35. 镜铁矿 ;36. 多金属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5月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M ay 2012
第10期总第260期
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 &Economy N o .10T o tal N o .260
涞源木吉村矿区赋矿岩体——闪长玢岩岩相学研究
彭玉旋1
,徐 国3
,夏 冬2
,谢 燕
3
(1.新疆矿产实验研究所;2.新疆地质调查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3.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摘 要:斑岩铜矿是最重要的铜矿来源,文章通过对木吉村斑岩型铜钼矿区地质进行详细野外观察,采用岩石学与岩相学方法,开展了木吉村斑岩铜钼矿的赋矿斑岩体-闪长玢岩的岩相学特征研究。
关键词:闪长玢岩岩相学涞源木吉村
中图分类号:P 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10—0051—02 华北克拉通自中生代以来进入强烈的构造活跃阶段,表现为大规模岩浆活动和伸展盆地形成(路凤香,2000;Fan et al.,2000;吴福元等,2008;郑永飞等,2009),并伴随着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爆发(毛景文等,2005)。
近年的地质勘查探明木吉村矿床是一个具有大型规模的隐伏斑岩铜(钼)矿床(马国玺等,2010),显示了太行山北段斑岩型多金属矿的成矿潜力。
因此,对木吉村成矿岩石的岩石学特征探讨,对查明华北克拉通太行山北段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太行山北段分布大规模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岗岩类侵入体,NNE 向乌龙沟和紫荆关深大断带是北太行山岩浆岩带的重要控岩构造。
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浆岩带是华北克拉通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区内大型木吉村斑岩型铜钼矿床赋存于乌龙沟深大断裂控制的髫髻山火山机构中。
1 地质背景
太行山北段中生代侵入杂岩出露规模巨大,王安镇侵入杂岩体和大河南岩体构成了该带的主
体[1],小五台岩体、
台峪岩体、赤瓦屋岩体及麻鹏岩体等小岩体分布其周边见(见图1),零星孤立的火山岩露头明显反映了受大规模花岗岩浆侵入的肢解,岩浆岩类型复杂,
以中酸性岩侵入岩为主。
图1 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浆岩分布
王安镇侵入杂岩体构造发育[2],军都山岩浆岩带、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和紫荆关—灵山深断裂由此通过,在深断裂两侧发育有N E 向、NEE 向、NW 向次级断裂(见图2)。
此外该杂岩体和中太古代阜平片麻岩套、坊里片麻岩和大石峪片麻岩是构成阜平变质核杂岩的主要部分,为变质岩核单元,其上
的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中新生界组成盖层单元,拆离构造带发育于变质杂岩与盖层之间,主剥离面与高于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相协调,与其上下构造
单元的脆韧性变形构造一起构成拆离构造带。
图2 王安镇中生代侵入杂岩体
木吉村矿区是河北省最重要的铜矿集中区[3],西距涞源县城16km ,位于太行山北段乌龙沟—上黄旗深断裂带中,山西断隆与燕山台褶带过渡地带,属新华夏系与祁吕系交接部。
区内地层主要有太古界阜平群片麻岩,中上元古界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中生界火山岩,受断裂切割和岩浆岩侵蚀多呈断块状分布。
基底与盖层以剥离断层为界,属构造不整合,下古生界及中元古界碳酸盐岩是主要赋矿围岩。
矿区位于火山断陷盆地边缘,主体构造为断裂构造及古火山机构构造。
发育NE 、NW 、NNE 向等多组构造形迹,后者是乌龙沟~上黄旗深断裂带的一部分;断裂按展布方向不同,主要有NNE,近SN 、NE 近EW 、NW 向等五组,以NNE,NE 向乌龙沟断裂系为主,大多具多期性,主要控矿(岩)断裂为F 4,位于小立沟~磨石沟一带,长5~6km ,断距超过2km ,走向N 5°~15°E ,倾向南东,倾角50°~70°向深部变缓。
岩浆岩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在NNE 向深断裂控制下,形成构造火山岩带,继而发展为构造岩浆岩
・
51・
收稿日期:2012-03-25
总第260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带,形成完整岩浆旋迥,侵入大致由司格庄、王安镇南北两个中心同时发生中心间歇性侵位,形成哑铃状花岗杂岩体;区内岩浆岩是涞源杂岩体的一部分,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母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粗粒斑状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及细粒花岗岩、二长斑岩、闪长玢岩、后期脉岩。
2 岩石学特征
涞源岩体是中生代岩浆岩带太行山北段最大的复式岩基,主要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伴有同期少量基性侵入体和侏罗纪火山岩。
地质资料[4]显示在木吉村地区为一断裂发育的塌陷火山盆地,以髫髻山组火山岩和东岭台组火山岩构成了胡绵坨火山机构。
闪长玢岩是绵胡坨火山机构的组成部分,分布于矿区中部木吉村一带,北始铁岭南至磨石沟,西自F 4东到顾家沟,地表出露面积约1.5km 2。
闪长玢岩呈岩株和岩枝产出,位于中侏罗统绵胡坨古火山机构外缘,是区内髫髻山火山作用的次火山岩相[5]。
木吉村闪长玢岩岩体总体呈“蘑菇状”,顶盖展布受NNE 向断裂(F 4)及层间裂隙破碎带控制,呈岩枝、岩床状迭层产出,一般厚度150m ~200m ,主体“岩颈”长轴近南北向,东西两壁陡立,长大于600m (南北两界未控制),宽约400m,呈扁桶状隐伏于木吉村古河床之下(见图3)。
图3 木吉村斑岩铜矿剖面
3 岩相学特征
木吉村闪长玢岩为“蘑菇”状岩体的主体相,与角砾状闪长玢岩,安山玢岩呈渐变过渡关系,而与髫髻山组火山角砾岩和熔岩呈侵入接触。
闪长玢岩显示明显的蚀变特征,包括绿化、钾化和硅化。
闪长玢岩岩体中心部位,局部发育“空洞”,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自1cm ~5cm 不等,空洞内常充填有石英晶簇、呈五角十二面体的黄铁矿及长石等,有时“空洞”内无充填物,“空洞“边缘可见辉钼矿晶片及金红石环绕。
3.1 手标本特征
闪长玢岩手标本呈灰绿色,块状构造,似斑状结构,基质为细—微粒结构。
岩石断口不平整,标本较为新鲜。
标本中可以很清楚见到灰白色板状斜长石及少量黑绿色长柱状角闪石,这两种矿物都成斑晶,颗粒大小不等,一般为1.0mm ×2.5mm ,约占整个岩石的30%。
基质为微细粒的角闪石、斜长石、片状黑云母等组成。
3.2 镜下特征
镜下岩石呈全晶质似斑状结构,基质为细—微粒结构。
主要矿物有斜长石和角闪石(见图4b ),次要矿物有黑云母、石英、钾长石,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榍石、磁铁矿等。
斑晶约占30%~40%。
斜长石多自形、半自形,以半自形为主,颗粒大小不等,大者构成斑晶(占90%),大小在1m m ~2.5mm 之间,多1.2mm 左右,细小的微晶则组成基质。
斑晶斜长石受到一定的次生变化,部分以发生绢云
母化、绿泥石化以及碳酸盐化,斑晶斜长石用垂直[010]晶带法测得成分为An 36号中长石。
基质中的斜长石微晶虽然也有轻度的次生变化,较新鲜。
这些微晶多不规律分布,和角闪石、黑云母等一起构成基质,成细—微粒结构。
角闪石呈黄绿色,自形、半自形晶,颗粒大小不等,部分形成斑晶,颗粒外缘有暗化边,部分被黑云母(见图4a 、c)、白云母所交代,有的颗粒受熔蚀而成圆形。
在干涉色最高的切面上测得角闪石的消光角c ∧Ng ′=11°~15°。
多色性强,Ng ′为绿褐色,Np ′为浅黄色。
二轴晶负光性,(-)2V =80°±。
此种角闪石为高温棕色普通角闪石。
石英为它形粒状,颗粒大小不等,有少量成斑晶出现,有不同程度被熔蚀,呈港湾状,浑圆状的外形,有时可见淬火边,其中也可见石英捕掳晶(见图4d )。
磁铁矿呈细粒状,被包于暗色矿物或夹于暗色矿物颗粒空隙中(见图4c )。
磷灰石成细小的长柱状颗粒,不均匀分布暗色矿物周围。
此外,尚可见聚合斑晶及各种晶屑,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等、正长石、榍石、磁铁矿等,不均匀分布在斜长石、暗色矿物颗粒间,在高倍显微镜下斜长石和正长石呈球粒状集合体。
斜长石自形程度较好,角闪石、石英自形程度略低,其晶出时间可能为同时,但斜长石略早,而其他暗色矿物它形,
其结晶最晚。
图4 木吉村闪长玢岩显微特征
a -角闪石蚀变黑云母,呈角闪石假象;
b -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和角闪石;
c -角闪石斑晶的蚀变为磁铁矿、黑云母、绿泥石及碳酸盐矿物;d-石英捕虏晶的熔蚀
[参考文献]
[1] Sillito e R H.Characteristics and cont rols of
t he larg est por phyry copper -gol d and epit herm al g old depoosits in t he circum -Pacific reg io n [M ].Aust ralian J Eart h Sci ,1997,(44):373~388.
[2] 蔡剑辉,阎国翰,常兆山,等.王安镇岩体岩石
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岩石学报,2003,19(1):81~92.
[3] 马国玺,陈志宽,陈立景,等.铜(钼)矿床地质
特征[J].矿床地质,2010,29(6):1043~1054.
[4] 常兆山.太行山中生代侵入岩的岩浆晚期现象
和岩浆期后现象[D].北京:北京大学,1997.[5] 高永丰,魏瑞华,侯曾谦等.木吉村斑岩铜矿成
矿作用: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响应[J].矿床地质,2011,30(5):890~902.
・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