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

合集下载

国外成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实践指南解读

国外成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实践指南解读

肠内营养支持的概念和意义
肠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口服或鼻饲等方式,为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一种 治疗方法。肠内营养支持对于危重症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改善患者的免 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等。此外,肠内营养支持还可以降 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国外相关研究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 止出现感染。
3、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以 便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4、对于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鼻饲管或胃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支 持。
5、在静脉营养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血管,避免发生静脉炎。
6、保持适当的运动和活动,以增加患者的能量消耗,有助于康复。
在国外,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例如,一项纳入1000例危重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 的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另外,还有研究发现,针对不 同病情的危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支持的策略和配方也有所不同,如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 采用高蛋白、高脂肪的肠内营养支持等。
国外成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实践 指南解读
目录
01 引言
03 国外相关研究
02
肠内营养支持的概念 和意义
04 实践指南
05 经验分享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结论和展望
引言
危重症患者往往会出现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因此营养支持成为危重症治 疗的重要环节。肠内营养支持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 实践和研究。本次演示将重点解读国外成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实践指南, 以期为我国危重症营养支持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1. 背景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的指南专家共识。

该共识基于2021年的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简洁明了的策略,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 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危重症患者常伴有肠道功能障碍,导致肠道吸收受损。

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修复,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 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为了预防和治疗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并发症,我们提出以下简单的策略:- 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特殊需要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配方,包括高蛋白、高能量和适当的微量元素。

- 逐步推进营养支持:开始时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剂量和速度,以减少肠道不适和排异反应。

- 监测肠内营养的效果: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肠功能,并根据需要调整肠内营养支持方案。

- 预防感染: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患者隔离和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 管理并发症:对于常见的并发症,如腹胀、腹泻和呕吐,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

4. 共识的局限性和应用范围本专家共识是基于当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危重症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特定情况下的治疗策略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个体化。

此外,本共识适用于中国的危重症患者,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在应用时应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

5. 结论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提供了简洁明了的策略,旨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医务人员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时应遵循本共识的指导,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专家共识(2021版)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的专家共识。

以下是该共识的要点:
肠内营养扶持的重要性
- 危重病患者常伴有消化道功能障碍,肠内营养扶持可以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促进康复。

- 肠内营养扶持相比其他途径更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吸收效果。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 感染预防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保持肠内营养装置清洁。

-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需避免过度使用以防止耐药性。

- 定期监测炎症指标和感染迹象。

2. 肠梗阻预防
- 避免过度灌肠和高渗溶液使用。

- 定期检查肠内营养装置的通畅性。

- 监测患者的腹部症状和体征。

3. 营养不良预防
-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营养方案。

- 定期评估营养状况并进行调整。

4. 电解质紊乱处理
- 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及时纠正异常。

- 定期进行电解质检查。

5. 肠内营养装置相关并发症处理
- 及时处理装置相关的意外脱出、堵塞或漏出问题。

- 保持肠内营养装置的通畅性和功能性。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的专家共识。

这些共识将有助于提高危重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
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实践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操作和监测,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策略

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策略

肠内营养的管饲喂养途径选择 管饲喂养
预测时间>6周?


鼻胃(肠)管饲 高度肺吸入风险
胃肠造口
否 胃造口术
是 空肠造口术
管饲营养的投给方式
肠内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
• 延迟营养支持将导致重症患者迅速出现营养不良,并很难被后期的营养治疗所纠正。 • 营养摄入不足:蛋白质、能量负平衡与发生营养不良及血源性感染相关,直接影响患者
预后 •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充分考虑受损器官的耐受能力
严重肝功能障碍、肝脑、氮质血症、高血糖为控制,营养支持很 难有效实施。--预后极差
肠内营养最少给多少?
• 如果有20%经肠营养即可达到口服 饮食的左右效果。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作用: 药理作用>营养支持作用。 • 500ml就行。--维持接近正常肠粘膜 屏障完整
瑞高 烧伤及低蛋白血症营养配方500ml/瓶 1.5kcal/ml 蛋白质含量高达75g/1000ml,高能量密度
序贯肠内营养治疗(SENT)
根据胃肠功能,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 对于胃肠道功能不全的患者
首先提供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当肠内营养耐受困难时,可加上部分胃肠外营养) 逐步过渡到胃肠道功能完成后提供含多种膳食纤维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
胃肠道并发症处理
一旦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时,可暂停肠内营养液的滴注,待上述症状缓解后再重 新开始。 预防: • 稀释—在开始接受肠内营养时,应将营养液的浓度稀释1/4~1/2,在某些危重病人,可 从温开水或盐水开始,逐渐增加浓度。最高要素饮食浓度一般为25% • 滴速—开始阶段以缓慢滴速滴注,如25ml/h开始,如耐受良好,可适量增加,如 50ml/h→80ml/h→100ml/h,6~24小时后,根据病人对开始阶段或前一阶段肠内营养液输 注情况,逐渐增加输注的速度与浓度。

2022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2022年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的制定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急诊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医护知、信、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调查结果表明,急诊医护人员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首选肠内营养治疗方面认识一致、接受度高,但在知识储备、行为实践方面仍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多位专家共同努力,制定了《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质量。

XXX组织急诊等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真实世界结果,制定了这份专家共识。

共识采用Delphi调查法,经所有参加共识制定的成员对每项参与表决而成,并对有争议的问题公开讨论改进,通过逐一地调整和反馈直到达成共识。

对于急诊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共识提出了两项推荐意见。

对于在急诊停留超过48小时的患者,建议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进行评估。

当NRS-2002评分≥3分时,提示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建议进行营养治疗。

对于入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急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风险(NUTRIC)评分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当NUTRIC评分≥6分或改良版NUTRIC评分≥5分时,提示存在高营养风险,建议进行营养治疗。

急危重症患者的病程分为急性早期、急性晚期和急性后期。

急性早期阶段为第1~2天,表现为分解代谢突出。

急性晚期阶段为第3~7天,分解代谢伴明显的肌肉萎缩,代谢紊乱趋于缓解。

急性早、晚期均主要表现为高分解状态,氨基酸被动员消耗;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失调和菌群失衡均会加重炎症反应。

急性后期可以表现为恢复稳态或者持续性炎症-分解代谢综合征。

因此,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应尽早判断营养状态并确定营养风险,以制定营养支持计划。

常用的营养评估工具包括NRS-2002和改良版NUTRIC评分。

NRS-2002量表包括三部分,即营养状态受损评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和年龄评分。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专家共识(2021版)该专家共识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和护士一份关于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的指南。

以下是该共识的要点:背景危重病患者常常需要通过肠内营养扶持来维持营养平衡。

然而,肠内营养扶持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为了提高危重病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我们需要在肠内营养扶持过程中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

预防与处理1. 肠内营养扶持前的评估:在给予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营养状况、消化功能、肠道通透性等方面的评估。

2. 营养支持配方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配方,例如高蛋白配方、高能量配方等。

3. 营养支持的监测与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体重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4. 肠内营养管道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管道,例如胃管、空肠管等。

5. 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明确肠内营养扶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6. 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腹泻、肠梗阻、肠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7. 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危重病患者的肠内营养扶持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师等。

结论该专家共识提供了关于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的指南,帮助临床医生和护士提高危重病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在实施肠内营养扶持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并进行定期监测和调整。

(注:本文档内容仅为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临床情况和医疗团队的判断进行。

)。

ICU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技巧

ICU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技巧

ICU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技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肠内外营养支持在重症监护室(ICU)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ICU患者,合理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减少感染风险,以及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ICU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技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肠内营养支持技巧1. 早期初始肠内营养支持对于ICU患者,早期初始肠内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初始肠内营养可以在ICU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未受到明显影响时开始进行。

首选的肠内营养方式是通过鼻饲或口服的方式提供营养支持。

2. 渐进性增加肠内营养摄入量ICU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可能受到损伤或病理改变,因此,在肠内营养支持中需要进行渐进性增加营养摄入量的策略。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胃肠功能,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摄入量。

3. 选择适宜的肠内营养配方在肠内营养支持中,选择适宜的肠内营养配方非常重要。

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选择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肠内营养配方。

同时,根据患者的肠道健康情况,选择适合的肠内营养配方。

4. 肠内营养支持的监测与调整在ICU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胃肠道功能。

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营养摄入量、排便次数等指标,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案。

二、肠外营养支持技巧除了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也是ICU患者的重要营养补充方式。

以下是一些肠外营养支持技巧。

1. 选择适宜的肠外营养方式肠外营养支持可以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途径进行。

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决策。

2. 营养成分的合理配比在肠外营养支持中,合理配比营养成分非常重要。

通常肠外营养液配方应包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成分,以满足ICU患者的全面营养需求。

3. 肠外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对于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ICU患者,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

及时调整肠外营养支持的速度和配方,以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和安全性。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满足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以防止或减轻病情恶化,并促进康复。

危重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手术治疗或医疗操作等因素,常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代谢速度加快,容易导致营养不足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剧,从而影响恢复和康复。

因此,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 早期开始营养支持危重症患者应尽早开始营养支持,以促进早期康复。

一般情况下,应在72小时内开始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变化,调整营养支持方式和营养成分比例。

2. 营养成分的选择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应选择高能量、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低盐等营养成分,以满足患者高能量消耗和营养需要。

3. 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能够耐受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是优先的选择。

肠内营养包括胃肠道的吸收和利用营养成分。

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和感染,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4. 肠外营养支持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需要使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可以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注,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5. 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危重症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

监测包括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支持效果。

综上所述,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主要包括早期开始营养支持、营养成分的选择、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满足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恢复和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内营养给予途径的选择
肠内营养
成分型
非成分型
氨基酸型
短肽型
整蛋白型
平衡型
疾病适用型
平衡型
疾病适用型
平衡型
疾病适用型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
爱伦多 以氨基酸为氮源,可以直接吸收。通常可用于手术前 后病人的营养支援,用于消化道功能不全以及短肠病人, 肠道炎性病人,也可用于烧伤患者。 要素膳 要素膳含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电解质、维生 素、微量元素和少量脂肪等,在肠内占很小容积,通过肠 道直接吸收。可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不 能摄取足量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患者如代谢性 胃肠道功能障碍、危重疾病、营养不良患者的术前营养支 持及内科疾病的营养缺乏症患者。 应用时先配成25%浓度,再稀释1 应用时先配成25%浓度,再稀释1~2倍至接近等渗时 应用。成人每日输入约12.56kj热量。幼儿或儿童应用浓度 应用。成人每日输入约12.56kj热量。幼儿或儿童应用浓度 小于12.5%。 小于12.5%。
呼吸道并发症
误吸与肺部感染,多发生于昏迷、导管位置及胃排空 不良时,尤其是接受了食管、胃手术使解剖结构发生改变。
胃肠道并发症
处理
如恶心、呕吐、腹胀、肠痉挛、肠蠕动过强、腹泻、 胃潴留等,可能与不适当的营养制品配方选择,或不适当 的输注浓度与速度有关。 处理
代谢性并发症
包括葡萄糖不耐受,电解质失衡及某些营养素缺乏或过剩。 处理
瑞素 500ml/瓶 1kcal/ml 以本品为唯一 500ml/瓶 营养来源患者30ml/kg,补充能量来源患者 营养来源患者30ml/kg,补充能量来源患者 500-1000ml/日 500-1000ml/日 瑞能 200ml/瓶 1.3kcal/ml 以本品为唯一 200ml/瓶 营养来源患者6 营养来源患者6-8瓶/日,补充能量来源患者 2-6瓶/日 瑞代 500ml/瓶 0.9kcal/ml 以本品为唯一 500ml/瓶 营养来源患者2000ml/日,补充能量来源患 营养来源患者2000ml/日,补充能量来源患 者500ml/日 500ml/日 瑞高 500ml/瓶 1.5kcal/ml 以本品为唯一 500ml/瓶 营养来源患者20-30ml/kg,补充能量来源 营养来源患者20-30ml/kg,补充能量来源 患者500ml/日 患者500ml/日
脏器功能支持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营养底物的提供来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 能,通过对代谢的调理,以降低分解代谢,促进 合成代谢,提高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效果,促进 疾病的早日康复。
选择原则
只要胃肠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不 能经口正常摄食的重症病人,应及早给予 肠内营养,只有当肠内营养尝试失败或不 充分时,再考虑肠外营养补充。
如何判断肠内营养是否能开展?
第一天:4 第一天:4-6小时监测胃潴留,胃潴留液 <200ml,只要无明显腹胀,无肠内营养禁 <200ml,只要无明显腹胀,无肠内营养禁 忌症,可给予肠内营养。
肠鸣音:危重病人听不到肠鸣音很常见,并不意 味小肠没有吸收功能。不要因为没有肠鸣音,而 停止EN或降低速度。 停止EN或降低速度。
代谢改变
以分解代谢占优势的高代谢状态 脂肪储备动员,氧化增加成为供能的主要物 质,蛋白质分解加速,且合成受到抑制
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的意义
合理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蛋白分解——继发肌肉组织严重消耗、器官功能降低 蛋白分解——继发肌肉组织严重消耗、器官功能降低 过度脂解和再酯化——组织被脂肪浸润 过度脂解和再酯化——组织被脂肪浸润 ——康复延迟、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抑制,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康复延迟、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抑制,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的发生。
Joum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Vol.33.No.3,May/June 2009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 养学分册对于EN给予时机的推荐 对于EN给予时机的推荐
对外科患者 -正常饮食不能满足能量需要时,应鼓励患者术前接受口服营养支持,住院前 就可以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没有特殊吸食及胃瘫风险的手术患者,建议仅需 麻醉前2小时禁水,6小时禁食。(A 麻醉前2小时禁水,6小时禁食。(A) -手术后应尽早开始正常进食或肠内营养。大部分接受结肠切除术的患者,可 以在术后数小时内开始经口摄入清水或清淡流质。(A 以在术后数小时内开始经口摄入清水或清淡流质。(A) -以下患者应尽早并可能通过肠内营养途径开始营养支持:虽然没有营养低下, 预计围手术期禁食时间超过7天;预计经口摄入量无法达到推荐摄入量的60% 预计围手术期禁食时间超过7天;预计经口摄入量无法达到推荐摄入量的60% 以上。(D 以上。(D) -轻中度胰腺炎患者在起病初2-5d应禁食,并给予糖电解质输液以维持水电解 轻中度胰腺炎患者在起病初2 5d应禁食,并给予糖电解质输液以维持水电解 质平衡,第5 7d起尝试给予含糖类不含脂肪的饮食,并给予一定量蛋白质。 质平衡,第5-7d起尝试给予含糖类不含脂肪的饮食,并给予一定量蛋白质。 (C) 对ICU患者 ICU患者 -只要胃肠结构与功能允许,应首选EN。(A) 只要胃肠结构与功能允许,应首选EN。(A 对糖尿病患者 -经口摄食不足或不能经口摄食但胃肠有功能的糖尿病患者,首选肠内营养。 (A) 对脑卒中患者 -脑卒中急性期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推荐7d内开始肠内营养。(A) 脑卒中急性期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推荐7d内开始肠内营养。(A
经胃空肠置管喂养
优点:反流与误吸的发生率低。 注意:营养液的渗透压不宜过高,滴注速 度较均匀,且不宜过快,尤其在喂养的开 始阶段。
经胃/ 经胃/空肠造口喂养
置管方式
-手术置管:多在行原发病手术时同时置管。 -经内窥镜造口置管:对病人打击小,尤其适用于需要给予肠内营养的 经内窥镜造口置管:对病人打击小,尤其适用于需要给予肠内营养的 危重病人。
优点:
-导管可长时间放置 -去除鼻管,减少了鼻咽与上呼吸道的感染性并发症,行动 方便。 -降低反流与误吸的发生率。 -在喂养的同时可行胃肠减压,尤其适合于危重病人及某些 特殊需要的病人,如食管瘘、十二指肠瘘、胰腺炎等。 -病人可同时经口进食。
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机械性并发症
包括因导管过粗,材料较硬等造成的咽部刺激和粘膜 损伤,营养管堵塞以及导管异位。 处理
经鼻胃管途径
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以及经短时间管饲 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以及经短时间管饲 即可过渡到口服饮食的病人。——存在气管内插 即可过渡到口服饮食的病人。——存在气管内插 管接受人工通气治疗,颌面(口腔)、鼻咽部大 手术或创伤、烧伤后影响经口进食的病人。 优点:简单、易行,对营养液渗透压不敏感,应 优点:简单、易行,对营养液渗透压不敏感,应 用的营养液范围较宽,感染并发率低。 不适于:接受长时间EN支持的病人及昏迷病人, 不适于:接受长时间EN支持的病人及昏迷病人, 特别是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时应避免使用。 长时间留置鼻管可增加鼻窦、口咽部与上呼吸道 感染的发生率。
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 支持
2010年 2010年7月
内容出处
全国循证临床营养学术研讨会 王小文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 陈鄢津 肠内营养的路径建立及应用管理 刘大为主编 《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 朱明炜 肠内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的意义
创伤应激感染后神经内分泌与代谢改变
神经内分泌:
分解激素——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高 分解激素——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高 糖素、甲状腺素等分泌增多。
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的意义
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意义
经消化道供给营养是维持肠粘膜结构与功能的基 础 刺激某些消化性激素、酶,促进胃肠蠕动与胆囊 收缩,增进门静脉系统血流。 维护肠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降低术后感染 相关并发症。
——对危重病人的营养状况维持,炎症反 ——对危重病人的营养状况维持,炎症反 应状态以及疾病的发展与预后产生重要的 影响。
胃肠道并发症处理
一旦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时,可暂停 肠内营养液的滴注,待上述症状缓解后再重新 开始。 预防:
1.
2.
稀释— 稀释—在开始接受肠内营养时,应将营养液的浓度稀释 1/4~1/2,在某些危重病人,可从温开水或盐水开始, 1/4~1/2,在某些危重病人,可从温开水或盐水开始, 逐渐增加浓度。最高要素饮食浓度一般为25% 逐渐增加浓度。最高要素饮食浓度一般为25% 滴速—开始阶段以缓慢滴速滴注,如25ml/h开始,如耐 滴速—开始阶段以缓慢滴速滴注,如25ml/h开始,如耐 受良好,可适量增加,如50ml/h→80ml/h→100ml/h, 受良好,可适量增加,如50ml/h→80ml/h→100ml/h, 6~24小时后,根据病人对开始阶段或前一阶段肠内营养 6~24小时后,根据病人对开始阶段或前一阶段肠内营养 液输注情况,逐渐增加输注的速度与浓度。
机械性并发症处理
材料选择——管径不易太粗 材料选择——管径不易太粗 药物——片剂药物应尽量研碎,并充分溶 药物——片剂药物应尽量研碎,并充分溶 解后投入,注入后用水冲洗导管以确保无 堵塞。溶解后成糊状或胶冻样的药品避免 使用。 导管放置位置要到正确部位
呼吸道并发症处理
主要是预防反流与误吸
体位——进行肠内营养时,床头抬高30度以上。 体位——进行肠内营养时,床头抬高30度以上。 胃运动不良者应用胃动力药物。 行气管插管给予人工通气治疗的病人,合并一些 胃肠功能障碍,胃液潴留、腹胀等,使反流、误 吸的发生率增高,所以在EN支持时,最好采取空 吸的发生率增高,所以在EN支持时,最好采取空 肠置管。并避免采用分次注射或滴注的方式。
代谢性并发症的处理
糖代谢紊乱
-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重症胰腺炎,感染、创伤等应激后 患者可出现血糖升高。初期阶段注意血、尿糖的检测,由 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必要时补充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物, 此类病人往往需要降低葡萄糖的供给量。 -EN支持停止的过程应是逐步的,因为肠道对较高浓度的糖 EN支持停止的过程应是逐步的,因为肠道对较高浓度的糖 已适应,突然停止,易发生低血糖反化吸收不良的肠内营养 支持,主要适应证是代谢性肠道功能紊乱、 危重疾病、营养不良患者的手术前喂养、 净化胃肠道等,可用于糖尿病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