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昼偶作(柳宗元)阅读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12)古代诗歌鉴赏3: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本

(12)古代诗歌鉴赏3: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本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野望陈玉树①余霞红映暮云边,村北村南少夕烟。
远树捧高沧海月,乱鸦点碎夕阳天。
野人乞食扃蓬户,渔父施罛②入稻田。
满地哀鸿听不得,江淮③何处是丰年?【注】①陈玉树,字惕庵,后更名玉澍,江苏建湖人,晚清爱国诗人,以优贡生中光绪戊子科举人,拣选知县。
②罛(gū):一种大鱼网,③江淮:长江和淮河流域,古时多水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主要写秋野望中所见:着意渲染的是江淮水患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寄托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周褙。
B.首联由近及远,上句写余霞,暮云红映,色彩绚丽,下句写村舍,炊烟寥落,一片旷野荒村,两句反差强烈。
C.颈联正面写灾情:有人讨饭,但蓬门紧闭,茅屋空无一人;水田里不见割稻的农人,却只见渔夫在张网捕鱼。
D.最后一句反问,激越悲怆,从眼前到江淮,由点到面,表现灾区地域之广,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2.本诗和李商隐的《锦瑟》都写到了“沧海月”,试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四块玉·闲适①(二首)关汉卿其一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
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其三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②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注】①《四块玉·闲适》是一组小令,共四首。
以上选的是第一首和第三首。
②槐阴午梦:指“南柯梦”。
据唐人传奇《南柯太守传》载,书生淳于梦醉卧于槐荫下,梦见自己成为大槐安国的驸马,任南柯郡太守,享受荣华富贵,显赫一时;醒来后才发现大槐安国就是槐树上的大蚂蚁洞,南柯郡就是槐树最南枝上的小蚂蚁洞。
3.下列对两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元曲的诗眼均为“闲快活”,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远离红尘的闲适愉悦。
B.第一首开头六句整散结合,采用比兴手法描写作者六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泰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
“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
《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
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
《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
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惠州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解析版)语文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十余年来,人文地理学者对于“意象”问题颇为关注。
地理学者考虑“意象”没有文学史家那么麻烦,只是将它理解为客观事物在人类主观世界中的反映。
既如此,地理学者不再刻意强调“意象”是否经过某种“加工”,因为环境感知必然受到文化价值取向、知识背景的制约。
就是说,凡进入观念世界的客观物象其实都已经过了主观选择。
意象的表达自来以文学语域为其胜场。
因而人文地理学者在研究地理意象时,少不得须取材于文学作品。
从地理本位看,比较重要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利用历史地理的知识背景对古典文学中的类型化意象进行探讨。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意象,类型化的趋势非常突出。
例如,中古乐府中的“巫山高”“陇头水”,唐人吟咏中经常出现的“淮南落木”,以及唐宋词牌中的“望江南”“八声甘州”等等,各自包含了独特的意蕴。
毫无疑问这种探讨属于文学地理的题中应有之义,甚至不妨说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文学地理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在文学史界,出现了若干种专著。
但那些研究一般都是对作家和作品进行一些统计分析,因而其中所谓“地理”往往只表现为平面的分布态势,或者是作为背景的人文社会环境。
事实上,地理因素完全可以参与文学创作过程。
它可以点燃诗人的激情,成为作家发挥想象力的凭据,从而形成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语料,寄托某些特定的思想情感。
也有人从文学角度对一些地理意象进行过探讨。
江西省吉安一中下学期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吉安一中下学期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开篇指出弟侄虽然生活贫穷,但意志并未消沉,依然执着于学业。
B.诗人赞美自己的弟侄处于世道纷乱之时,却不受外界的影响,勤奋修业。
C.虽处“干戈地”,却修“礼乐风”,颔联凸显了诗人弟侄卓然高洁的品格。
D.诗人勉励弟侄不要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年少时付出的辛苦于终身有益。
2.诗歌的颈联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诗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世界,各国利益日益交融、命运更加__是大势所趋,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
世界很大,问题不少。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全球化。
闭门筑墙、诿过他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__的结果,不会以哪些人、哪些国家的意志为转移,其潮流不可逆转。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这些都赋予经济全球化新的__,孕育新的发展动能。
正是因为对世界经济的长远趋势有着__把握,中国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这一主动拥抱未来的开阔视野,被视为“握住了通向明天的钥匙”。
在各国观察人士眼中,举办进博会,正是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有力一项举措。
2024届湖南省高三下学期考前保温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高三保温卷(二)选做阅读题(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从以圈地、祭祀为起源,到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基于对自然的获得和再现,人们赋予园林实用且宏伟的意义。
而后,它又成为文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
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
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
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
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
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
南宋中晚期,新儒学的发展开始影响艺术领域,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器”,在思维上注重综合观照和往复推衍。
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
园居生活在此时成为文人格物致知、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则“相所居前后左右山,天所予形,峥嵘耶,崔嵬耶,陂陀耶,壇曼耶,百尔屈奇,与二者仿佛”,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
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
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与自然关系的暧昧不清,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
《夏昼偶作》阅读附答案

《夏昼偶作》阅读附答案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
日午③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
【注】①南州:指永州。
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
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
②隐几:凭倚着几案。
北牖(yǒu):北窗。
③日午:中午。
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
1.这首诗中体现睡得很深的一个字是;以有声衬无声的一个字是。
(2分)
2.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怎么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1.熟敲(2分)
2.透露出诗人悠闲(闲适、舒适、惬意、慵懒)的心境。
(2分。
如果答到“孤傲、孤单、无聊”之意也给分)。
吉安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1)

吉安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 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 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 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
②使用叠词。
“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
“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④视听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⑤远近高低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分析】(1)D项,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
故选D。
(2)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
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意象)“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优美。
“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高处景低处景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