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第一章★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
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点背诵(word文档物超所值)

(二)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是指制度性组织以外的 1 信息传播渠道。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如:组 织成员工作之余的交谈;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各种在的兴趣小组等。 非正式传播的特点有: 1:交流信息的广泛性(其内容不仅涉及工作任务本身,而且包含个人私事,兴趣等广泛的话题) 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上司和部下都作为普通成员参加,没有地位高低,交流 大都以面对面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有机会阐释观点) 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成分多(非正式渠道传播具有自由和平等性。人们倾向于说真话;同时非正式渠道 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内容,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
人际传播:
定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 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信息渠道多,方法灵活。(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还可以运用表情、眼神、 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同样受传者也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接收信息)
2:人际传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 特殊的传播情境,这种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
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
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
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 点?
(完整word版)传播学教程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一章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章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息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是依次叠加)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第四章传播过程构成要素(完整):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5W模式(英国麦奎尔作图)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这个模式没有解释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传播的直线模式有两种: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传播过程有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发生、分析、意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分析:①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②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③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播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媒介2.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的三种分类: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①物理信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②生物信息:扬花授粉、鸡叫蛙鸣③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①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②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节化语言)2.人类传播的进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口语传播: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程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1 传播: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2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传播指的是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的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新成果。
3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4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具有物质属性。
社会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5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一定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
6 传播学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见的信息传递)便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许多个体系统活动,这些个体系统有机结合还产生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
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组织传播: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特点)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对象时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有反馈机制。
大众传播史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7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传播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重点: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传播学,研究“传播”的学问。
特性: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相同:两者均含“传达”、“传染”之义相异:后者含“运输”及“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
传播学最基本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
三、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信息:什么都是信息。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信息(本质):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A.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B.“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种广义的“传播”,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人类传播”。
D.“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传授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授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2节传播的类型(重点:每类传播的特点)一、两种分类方法①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②.二、自我传播三、人际传播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六、各类传播的特点各类“社会传播”的特点之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机械化、电子化媒介手段(媒介)媒介介少数人特定、较多数人规模不特定、多数人大中小空间规则周期较规则不规则固定(网络正在引起变角色有所限定随时交替化)十分困难(网络正在引反馈灵活有点困难起变化)规范信息(表达)较规范不规范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重点:施拉姆)一、传播研究的起源二、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美国的媒介背景和学科背景三、传播学的形成1.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的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1.H·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政治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A欧洲源流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B美国源流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
《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2)英国文化研究派(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
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2.决定样本或普查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柠播起什么作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传播一词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并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 有传播。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耍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因为信息的传播必须经过符号化,就有编码和解码这两个符号化的过程。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模式:(1)单向传播模式:主要有拉斯韦尔的“五W 模式”: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
WHO-SAY WIIAT -> IN WHICH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 0对单向传播模式的简评:抓住了传播的主要方面,缺点是:使复杂的人类传播简单化,不适用于人际传播, 忽略了受众的反馈活动,过分强调信息的劝服性。
(2)双向传播模式主要包括维纳的“信息控制模式”,奥斯古徳的“双行为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徳弗勒的“环形 模式”(明确提出反馈的要素、坏节和渠道)。
简评:这类模式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和复杂性,但仍有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 人类的全部传播现彖。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三功能说”:3、监测环境;b 、社会协调;c 、传承遗产。
传播学者查尔斯•赖特“四功能说”:纸监测环境;b 、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作用;c 、大众传 播的社会化功能;d^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施拉姆:传播的经济功能4. 建构类别5. 制作编码表监视(收隼情植} 内容分方⑶能通(4)非/胡调「解释情报匚制定、 内容分启传播和执行政策) ⑴对内 (2)对暗社会遗产、粽律和习俗师 传播:JI 传递 的运行。
传播的员 是希望Z传播的茱经济功隔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 会前信息 解秤这种信息,制定经济 政策;活跌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冇为 一股社会功能 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倍息;接受或拒键它们 协调公众的了燃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 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 范和作用的规定统 娱乐〔消逍活动.機脫工作 的和现实冋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拉扎斯费尔德和R •默顿:传播的负功能:麻醉精神一一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却还沾沾自喜地误以为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②新闻传播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念、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新闻敏感③专门从事新闻工作并以此谋生;④从事新闻工作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和新闻组织,拥有同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同等的社会地位。
职业传播者的权利和责任:一般权利:指的是普通公民都享有的传播权利,如言论自由权、出版权、著作权、通信自由权等。
专业权利:指釆访权、报道权、批评权、专业保密权、安全保护权责任:契约性责任、社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国际性责任“守门人”理论(“把关人”):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美国学者怀特将之整理成理论并将其纳入新闻媒介生产信息的内部控制制度之中。
四种传播制度理论:极权主义理论:即权威主义,关键词为“服从” “检查”“法律制裁”“对当权者负责” 自由主义理论:“观点的自由市场”,关键词为“出版自由”“批评”“观点与谬课同样得到传播” 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的一种修正,强调“责任和义务” 民主参与理论:受众参与理论。
“为民众开放”“任何人”“合乎社会理想”世界上没有不受控制和约束的新闻自由,媒介最终只是某种权势的代言人而已。
媒介的新闻自由受到各种关系形式的制约,如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形式、非正式形式等。
大众传播是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大众传达一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
具有大众传媒提供的产品具有商品和文化的双重属性。
的特点。
电视、原子能与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德国社会学家W. 林格斯语)电视带来了宏大的社会景观。
印刷媒介的特征:第一,携带方便,可以反复阅读。
第二,适合传播信息容量较大的内容。
第三,获取成本相对低廉,尤以报纸为最。
第四,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
电子媒介的特征:第一,传播速度比较快、时效性比较强。
第二,生动形象,能营造出真实感与现场感。
第三,受众的参与度。
第四,信息往往稍纵即逝、不易保存。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不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这种加工具有隐蔽性.麦氏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观点,并非微观考察的结果,而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之后的概括。
(2)“媒介即人的延伸”,指的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
(3)“冷媒介”与“热媒介”:“冷媒介”传递的信息通常不明确、需要受众付出较多的想象努力,受众的参与程度比较高。
相对于“冷媒介”,“热媒介”则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受众无须过多的参与即可获得。
麦克卢汉把照片、书籍、报纸、无声电影、广播等媒介归入“热媒介”,而将电视、漫画与有声电影等归入“冷媒介”。
简评:优点:前瞻性、技术决定论、地球村预言缺点:忽视传播活动的社会性,著述缺乏规范性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1)新闻信息的客观屈性:真实性、及时性以及新意;(2 )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屮的市场标准制约,如新闻价值符号学的两位著名人物:皮尔斯模式:符号二物理形式+精神上的概念索绪尔模式: < 普通氓•言学教程 > 符号=符号具+符号义或符号+能指+所指两种模式辨析:1 •异:索绪尔关注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系谱轴与毗邻轴);皮尔斯更关心的是符号与指涉物之间的关系.2.同:都关心并重视从符号、人和物体的三角关系里发现“意义”.1.现场符码与再现符码2.精致符码与通俗符码3.广播符码与窄播符码“符号”含有两个层次的意义:(1 )明示义:一般常识,符号明显的意义,是第一层次意义;(2 )隐含义:第二层次,是符号意义产制的主要方式之一.神话:是一种文化思考事物的方式,一种概念化事物、理解事物的方式,是一连串相关概念.理解意识形态:(1)马克思:意识形态是一种假意识.(2)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与马克思一脉相承,在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更加完善)(3)安东尼奥•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受众: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对读者、听众与观众三者的统称。
其特点:广泛性、流动性、集被动性与能动性于一身。
受众理论研究:(1)过程学派的受众理论以霍夫兰、德福勒的个人差异论、赖利的社会分类论以及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社会关系论为代表。
(2)使用与满足理论它的核心前提是:当受众阅读、收看或收听大众传播的内容时,他们Z前已先有使用媒介的需求;具体阅读报刊或收看电视,都只不过是满足先前的需求而已。
积极主动的受众观:以领导文化批判理论运动著称的斯图亚特•霍尔与研究健将约翰・费斯克、大卫•莫利等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将受众置于传播活动中的主动地位。
文化研究学派强调受众解读文本的主动性以及文本意义的多重性,以受众参与意义制造来强调受众对抗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性,因而具有一种乐观主义倾向。
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消极悲观.受众分层的问题:1•作为公众的受众无论是公共广播还是商业广播都必须建立在一种”公共信托”的模式下被委以重任:维系积极的公共领域的社会责任.2.作为市场的受众把实际的和潜在的消费者受众看作一个市场.最大的受众阶层:过量供应;小众的受众阶层:供应不足3.作为商品的受众将受众视为供一个市场销售而创造出来的产品.如:电视产品的报价通常以每千人成本计算;4.作为受害者的受众媒介批评家指控媒介工业给个人和社会带來的总体上是伤害,尤其是儿童.反馈:反映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告诉传播者关于其信息是怎样被接收了。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