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计划、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重难点、习题

合集下载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参考书目、复习指南、新闻编辑章节知识梳理、试题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参考书目、复习指南、新闻编辑章节知识梳理、试题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参考书目、复习指南、新闻编辑章节知识梳理、试题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第一家新闻教育机构。

是国内最早开展新闻学硕士和博士教育的两所院系之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所在单位,新闻学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传播学专业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新闻学院成为全国仅有的同时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一级重点学科的学院之一,也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设有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和资料室。

在海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学院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多所高校的相关院系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第七章版面设计与电子排版1、什么是报纸的版面?版面的功能是什么?2、什么是"版面语言"?请选择你所熟悉的一家报纸,分析其版面语言的特点。

3、版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第七章版面设计与电子排版第一节报纸版面的功能一、什么是版面版面是各类稿件在报纸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

是读者第一接触到的对象。

二、报纸版面的功能1、导读功能2、导向功能3、标志功能第二节报纸版面常识一、开张--报纸面积的大小。

二、版序--版面的先后次序。

三、版心--除去四周留的空白,一块版面上真正容纳文字与图片的区域。

四、报头--报纸第一版刊登报名与其他内容的区域。

五、报眼--又称报耳,指横排报纸报头旁边的版面。

六、报线--版心的边线。

七、报眉--指眉线上方所印的文字。

八、中缝--一张报纸相邻两块版之间的空隙。

九、头条--以横排报纸左上方、竖排报纸右上方的重要位置刊登的最重要的稿件。

十、通版--指打通报纸上同一面上相邻的两个版而形成的版。

参考书目:(1)中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方汉奇主编(2)外国新闻传播史人民大学出版社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概要)(3)传播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大众传播理论(4)新闻理论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杨保军(5)新闻写作精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高钢(6)新闻评论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涂光晋新闻学专业考研完备复习规划1、参考书目的阅读方法(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框架、考点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框架、考点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框架、考点分析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一)符号1.符号:[永井田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或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信号与象征符:1)信号(signal)的特点P44;2)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二)非语言符号【三类】P45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声调等)2.体态符号(手势等)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等)(三)符号的基本功能P46表述&理解、传达、思考(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2.符号意义的分类1)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明示性意义&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区别性意义2)语言符号的暧昧性:本身意义的模糊&多义性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五)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P51;2.象征行为的特点:智慧性,社会性,约定性,价值型,动机性,行为取向性;3.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P521)[米德]倡始人《精神、社会与自我》19342)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性行为不近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布鲁默]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4)三个前提:意义,社会互动,解释4.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5.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对符号演义的共同理解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6.米德: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1)主我:个人的主体意识2)客我: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3)“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4)“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5)体现人与社会互相制约的关系7.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六)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1.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P54-551)“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2)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2.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3.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一)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P57(二)过程1.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A.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P60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P60B.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a)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P62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P63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P633.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P64(三)系统结构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a)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P66b)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P67(四)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P69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精神交往,考察精神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辨证运动,精神生产联系精神交往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人内传播【内在传播】【内向传播】【自我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1.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2.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3.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外部环境,社会实践,积极能动,基础4.作为社会心理过程A.米德: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a)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是无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b)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c)主我客我的关系P79B.布鲁默的“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理论a)《象征性互动论》1969b)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c)“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C.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的观点P80-81(二)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有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笔记、考点梳理、经验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笔记、考点梳理、经验分享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一) 国际传播:鹤木真关于“国际传播”的定义 P237 (二) 全球传播:全球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弗里德利克)P239 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全球信息化传播系统形成对人类世界发生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 P240;全球性信息 传播系统对传统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形式: 国际广播转为跨国卫星广播电视; 内容:对外宣传转为全面的文化输出)P241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 “信息富有国” 与 “信息贫困国” 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二、 “新世界秩序”论争: 第一阶段: 《阿尔及尔宣言》 (1973) 第二阶段: 《大众传媒宣言》 (1978) 、 《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 (1980) 、 《塔瓦罗宣言》 (1981) 第三阶段: “信息主权” “文化冲突”等新问题 P247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 P248 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 “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 6 个结论 P249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 P251、发展中国家学者的主张 P252 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 P253、研究媒介帝国主义主义的两 个现实问题 P253-254
2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1 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1、 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及实质什么是全球传播,该如何 理解? 2、 谈谈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3、 什么是信息主权?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 4、 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信息富有国”与“信 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二、 “新世界秩序”论争: 第一阶段: 《阿尔及尔宣言》 (1973) 第二阶段: 《大众传媒宣言》 (1978) 、 《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 (1980) 、 《塔瓦罗宣 言》 (1981) 第三阶段: “信息主权” “文化冲突”等新问题 P247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 P248 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 “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 6 个结论 P249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 P251、发展中国家 学者的主张 P252 一、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 P253、研究媒介 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 P253-254 课后练习题: 1、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和主体 ①定义: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②主体:国家。另有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 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及理解 ①定义: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既包括传统国际传播的各个领 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②理解:a.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b.传播主体 多元化; c.大众传媒是传播主体,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d.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重视;e.政治性很强,文化接触、冲突及其世 界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3、全球性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政治全球化的加速;③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 冲突的全球化; ④传统的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改变;⑤文化输出和文化传 播的比重增大。 4、“新世界信息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论争 背景: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 在政、经、文等各领域对其的依附。 ①1973 年不结盟国家《阿尔及尔宣言》—1978 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 言》 《阿尔及尔宣言》是论争明朗化的开端;1976 年不结盟国家《关于信息非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笔记分享、考点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笔记分享、考点分析
3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 。 *主要观点:a.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定社会 关系、行使政治权力方面发挥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相对独立性;b.大众传 播可分为两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前者是 “符号化”“赋予意义” 的过程, 后者是符号解读的过程;c.讯息符号和一定的价值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 起。 大众媒介的符号化活动, 本质上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d.受众的符号解读不完全被动(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 读) 。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和受众调查。 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霸权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 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实现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 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意识形态) ,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 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社会合意)和从属意识。“虚假的合意”。 ④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 《公共性的结构转换》 《传播行为理论》 :主张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实现社会 变革。资本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工具合理性”(扩大对自然的支配和操作能力,强 化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支配关系,导致人的异化) ,提倡 “综合的合理性”(通过扩 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 ,建立基于 “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 系。此理论有普遍主义和伦理主义色彩。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课后练习题: 1、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①简单随机抽样: 使用乱数表或随机抽样表,能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 :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意选取第一个样本, 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抽出。 简单省力,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 是随机的; ③分层抽样(分类抽样) :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 若干类别,分别进行随机抽取。使大规模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 理,可提高推断的精确度,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④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 :一般分三级,大型调查中常用。 2、内容分析法的定义、特定及表示方法 ①定义: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②特点:a.客观性(必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 能得出相同结论) ; b.系统性 (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 防止分析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c.普遍性(应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受 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以便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纯粹的 “描述性”信息) 。 ③量化表示方法: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 的强度。 3、控制实验法 ①关注的条件:信源条件、信息内容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受传 者的社会条件、受传者的个性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重点章节、考点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重点章节、考点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重点章节、考点分析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第十二章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节四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

东西很多,不能像期末考试那样投机取巧了,说好听点全部得理解,说不好听点当然就是全背了。

也就是具体叙述11章的宏观效果论。

(200面的第二段)每个理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提出的书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罗。

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

(答大题首先要想的五个切入点)*213面的面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这句是个概述要记得。

*一个定义:214面倒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但是这段话当然都要了解,现在有一种题型叫辨析题,最爱把一个理论的实验及其提出的过程提供给你,问你是什么理论并且评价这个理论,倘若不知道这些背景,有可能就会做答错误。

*三个特点:书上说的很明确,要注意的是215面最后一段又和127面的拟态环境挂沟。

*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议题、媒体分析。

也很清晰。

*两个意义:我按书上叙述的分为两点:第一就是217面黑体字下第一段的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

第二点就是第二段的“控制问题”,对控制问题的解释主要在218面第二段中所叙述的“在它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还有该段最后两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理论的意义。

*两个不足:218面最后一段:一个形成议题和反映议题的矛盾,一个效果不能绝对化。

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

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

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

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
人大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的参考书目可以根据不同的考试科目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参考书目建议:
1. 政治理论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类:
《新闻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

《媒介与社会》。

《新闻传播学导论》。

《新闻采访与写作》。

3. 新闻传播专业基础类:
《新闻写作与编辑》。

《新闻采访与报道》。

《媒介经济学》。

《传媒与社会》。

《媒介与社会变迁》。

4. 专业选修类:
《传媒与文化研究》。

《网络传播学》。

《媒介批评与分析》。

《广告学》。

《公共关系学》。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考研辅导书籍,如《考研政治学习指导与题库》、《考研英语真题精析》等,以帮助提高备考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一些建议的参考书目,具体的选择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考试要求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课件、学术期刊和相关的研究论文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以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习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习题

4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指南、复习计划、参 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习题
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解析中国传播学》 (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 考就看 15 和 14 的)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写作精要》高刚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广告学教程》倪宁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人类传播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 P58-59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 P59 (一) 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 -韦弗数学模 式 (二)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 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 P64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 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 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 P70-71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 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2、 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可以通过 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3、 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 息。 4、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 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 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 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 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1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 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 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 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过程中, 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 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 合。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 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通过 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 的发展和完善。 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式思考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有着密切联系。内省过程中,个人会 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 在与他人的联系上形成自己的态度轮廓。这个过 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 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个人把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 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 新的意义和行为。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 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动机: 1、 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 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 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 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 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 人传播的程度。 4、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1、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 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 反馈及时, 互动频率高。 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 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 上具有自发性、 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 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3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②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在把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 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此过程中,人能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 自己进行沟通和传播,并能对自己采取行动,即能自我互动。 ③这种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即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关系 在个人头脑中的反应。 人内传播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 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组 合。这样,他人期待和自我都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而是新的。该理论说明, 人不但与他人传播,也同自己传播。 ④自我传播也具有社会性, 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传播有助于个人在与社会的联系上认识和改造自己, 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 展,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 5、米德的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 ①定义:短期的、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内省的一 种。 ②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密切联系。在此过程中,人的 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分析和推测他人如何考虑、采取何种态度,只有在与 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形成决策。这是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 系的过程,因此是个社会过程。 ③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 创造的过程, 即个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调动起 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 状况相适应的新意义和行为。 ④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对既有的行为 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时,才会活跃起来。
——始于 新传考研复习计划、参考书目、 传播学教程知识点、重难点、习题
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解析中国传播学》 (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 考就看 15 和 14 的)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写作精要》高刚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广告学教程》倪宁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定义:P73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 P74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 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 P77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 念 P78,主我客我的关系 P79)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 动 P79, “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P79-80) ;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 的观点 P80-81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定义 P81 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 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P82-83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 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P84-85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 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P85-88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 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人内传播 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两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 ,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 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 待之代表的 “客我” , 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是在 “主我” 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 容。互动的介质时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2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 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社会化: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角度 说,指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 角度而言,指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 秩序维持、 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个人观念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 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是语言。声音语 言、书写语言。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 重要媒体。 姿态的传播功能: 1、 强调语言 2、 补充语言 3、 代替语言 4、 控制语言 5、 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不顾及他人和社 会价值与规范会招致误解和被社会孤立。 自我表达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 为规范相联系,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尺度。 课后练习题: 1、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 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 a.过程不孤立, 与外部环境 (自然的和社会的) 保持衔接关系; 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 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3、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 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 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 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 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 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 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 创造的主体, 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 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4、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self interaction) ①布鲁默: 象征互动理论集大成者, 《象征互动论》 , 人能与自身进行互动—— 自我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