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合集下载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译文及注释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译文及注释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译文及注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赏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饮欢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从何时起照耀人间我手举酒杯向苍天发问。

不知道天上的仙宫宝殿里,今年是那一年我真想驾长风,归月宫,又怕那儿的碧玉楼阁,孤高而严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月光转过装饰华丽的楼阁,又低低地透过门窗,照着窗内的不眠人。

明月不应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人们别离时才圆人生一世,有相逢之乐,就有离别之悲;月出一轮,有圆满晴朗,就有残缺阴霾。

这种事自古就难两全。

但愿远方的人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我们也能共同沐浴明月的光辉。

◇赏◇析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熙宁九年,那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不禁对月思人。

他便乘着酒兴,尽抒情怀,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的上阕写作者对月遐思,以问句开头,而问的又是明月,苍天,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引到了浩渺的仙境,如梦如幻,意境深远。

“不知天上宫阙”几句跌宕起伏,妙笔生花,表现了作者内心之中的波澜起伏。

当时的苏轼正徘徊与“出世”与“入世”之间,不知所从。

“何似在人间”是作者给出的最后的答案——还是人间的美好更值得去珍惜,去留念。

词的下阕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

“转朱阁”三句,写月下之人,徘徊不定,心事重重。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上接“照无眠”,运笔流畅,表面写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其实蕴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句,是作者自己的解答,是他经历风雨人生之后的领悟——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注释及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注释及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注释及翻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注释及翻译引导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注释及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句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店二中(学校)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使用人:杜玉梅使用时间:2017.4.6
课题
水调歌头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集体备课及个人复备修改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小序上阙(上片)下阕(下片)
生:读出小序部分并分析其作用:交代词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生:展示苏轼的文学常识
其他同学作补充并查漏补缺作标记
生:齐读朗读要求:
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
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3、要有感情。
生分工朗读
其他同学作评价
生:想象画面和苏轼酒后的醉态进行再次朗读
生:分工齐读
生:疏通文意并小组展示
生讨论并展示:与月共饮月下起舞
望月思亲失眠作词
生:思亲,思念弟弟子由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赏析并作标记
生:齐读并了解写作背景
生展示
生:月亮
生:赏析并小组内交流展示
生:结合具体词句大胆抒发自己对苏东坡的认识
生:朋友知己亲人思念信使倾诉的对象等
生齐读并创作
小组内交流展示——推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曹乾坤老师:适时的讨论交流后,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点拨
庄绪利老师:主题选取,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课堂的教师作用
对老师们的意见融合起来:导语简洁,更重视朗读的多维方式,重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们自由展示的机会
学习目标
同1、3、4
重难点
同3、4
突破措施
朗读、讨论、点拨
主备人课堂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发现与解决
导入
检查预习
指导朗读
整体感知文意
小组互助质疑释疑
主题学习
当堂小练
课堂总结
课前播放王菲的歌曲
师:在古代文学浩瀚的星空里,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这片星空下熠熠生辉。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婉转悠扬的歌曲正是由苏轼所作的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水调歌头》
师:板书
师: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词的小序、上阙、下阕。
师:在两首词中,苏轼都都用到了哪种意象?
师:两首词共同分析并出示问题:
1、我认为____里的月光(哪句词)寄寓了东坡________的情感。
2、通过_____(哪首词的哪句话)我认识了一个______的苏东坡。
师:适时点拨苏东坡的多面性
师:出示开放性话题:月亮在苏轼的生活里扮演了什么角色?
师总结:我们爱苏轼,也爱苏轼的月亮,就让我们把今天收获的月亮送给苏轼吧:愿他生命中有一轮圆月,以解他的相思之苦。愿他生活中的缺月,终有一天月圆天边。让他不再孤单,不再飘零。
师:检查作者的预习情况
师:讲解词人的相关背景
师:词之所以被后人谱曲传唱成动人的曲子,是因为词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师:朗读这首词(并出示朗读要求)
师:挑选不同小组的三个代表朗读并分好朗读内容
师:播放名家朗读,提高学生朗读基调
师:播放完毕并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并提出改进意见
师:再次检验学生的朗读情况
师:出示当堂小练并出示目标:
1、可直接赞美明月
2、也可借月抒发某种情感
3、试写一首小诗
师课堂小结:愿同学如苍穹之上的圆月,一生幸福圆满;如刚刚升起的新月,有新的开始,有美好的未来;如月亮的皎洁明亮,一生光明磊落,一生坦坦荡荡。
学生聆听、跟唱
生:翻看课本,随时做好上课准备
生积累:水调歌头词牌名
明月几时有题目
师:带着你对苏轼的理解与情感,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师:在那晚的月光下,苏轼都做了些什么?
师提示:无论词人做什么,他做这些事情的情感因素是什么?
师:从词中找出苏轼怀念子由,渴望与他相见的句子。
师引导学生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小组内交流赏析
师联系主题学习出示另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师出示问题: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勾勒出了什么心境?
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吕庆涛老师:听完歌曲后的导入语可以更加简洁凝练一些
曹乾坤老师:在讲解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了解学生学情及学习习惯
庄绪利老师:学生朗读环节,可采用小组多角度多层次自由展示的方式
吕庆涛老师:学生在疏通完文意后,可让学生小组共同展示,查验范围也可更大更多
学生灵活的导入方式非常感兴趣
部分同学能够预习到词的相关常识,但更多的是一无所知
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水平,但是还无法深入作者的情感进行朗读,缺乏豪迈,缺乏醉态
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的朗读水平渐入佳境。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学生大多能赏析出其中蕴含的一两中情感内涵,但仍旧无法做到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进行赏析
主题性引导,立足点准而稳,学生的思考方向和学习方向明确
课堂小练,使得感情更加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词牌名
明月几时有题目
小序
上阙(上片)下阕(下片)
教学后记
本课旨在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使诗词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