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解读——居住与行旅篇资料
《中国居住民俗》课件

东北草房
总结词
东北草房是中国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特色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 文化气息。
详细描述
草房是一种以草为主要建材的建筑形式,通常建造在东北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地带 。草房的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草层,墙体则由草和泥土混合而成。东北草房的建筑 风格独特,反映了当地的多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
03
现代居住民俗的创新方向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现代居住民俗应注重功能性和舒适 性,同时融入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提升居住品质。
现代居住民俗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居住民俗的创 新与发展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各有优劣,将二者融合可以取长 补短,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 居住环境。
风水学说中有很多具体的操 作方法,如“寻龙点穴”、 “三元九运”等,这些方法 被广泛应用于民居、村落和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虽然风水学说带有一定的迷 信色彩,但在实际应用中, 它也包含了一些科学道理, 如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等, 因此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至 今。
装饰文化
装饰是中国居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居住环境 的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居住民俗的特点和现代设计的趋势,寻 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材料技术,实 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融合的实践案例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传统居住民俗与现 代设计的融合,创造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传承 和发展中国居住民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5
居住民俗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
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译成白话是,孔子说: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为什么明明是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
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
“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
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
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
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
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堂在最前面,“堂下”是庭(内庭),堂在高台上,堂前有阶梯,一般左右各一,称西阶、东阶。
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摘要:远古的先民经历了穴居之后逐渐走上了高土,建起了遮风避雨的房屋,过起了稳定的生活,从此“安土重迁”的观念深入到了历代中国人的心里。
随着居住地的变化,各种建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现存的古迹和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居住文化的兴盛和发达。
我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不仅可以在历史记载和现存古迹以及考古发现中得出,同时也可以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中得到丰富的信息。
通过这类似符号的汉字,我们窥测到远古先民的居住方式和建筑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从汉字中探秘远古先民的精神归宿这些深层次的信息。
关键字:建筑发展历程精神归宿建筑的“筑”的繁体字为“築”,由“竹”、“巩”、“木”三部分组成,“竹”为竹子;“木”为木头;“巩”的篆文像工人手执工具有所作为,后来表示使物坚固、牢固、结实。
《说文·竹部》:“築,捣也。
”築的本义为捣土使坚实。
捣土是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築”又引申为建造、修盖之意。
所以说建筑是在土地上建造房屋以居住,但是这种居住方式并不是先祖最早的居住方式,所以说建筑是经过历史发展随着居住方式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穴居是我们祖先最原始的居住方式,这种穴居的居住方式在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毛传》:“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壤而穴之。
”《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太平御览》中引用项峻的《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居,古之遗俗也。
”总结起来黄河流域的先民跨越了利用天然陵穴山洞,人工挖掘山洞和升到地面筑室居三个阶段。
这种居住形式的变迁过程在汉字的字形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如《说文》:“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象形。
”“厂”似人居住的岩穴。
《说文》:“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
”“仄”似人侧身居于岩洞之形。
后“广”《说文》:“因厂为尾,象对刺高尾之形”,段注“谓对面高尾森耸上刺也,首画象岩上有尾。
中国旅游民俗第六章 居住民俗

天井窑又称“地坑院”、“地阴坑”、“地 窖”,是在平坦的岗地上所凿的窑洞。
在庭院四周的人工崖面上开挖崖面窑洞,和 靠崖窑相似。
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 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是农民生 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 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 “活化石”。
北方民宅以大院为主,建筑气势威严,其高大华贵, 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 出四平八稳的姿态,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
其代表为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等。 在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四合院的庭院空间相
对扩大,以引纳阳光,演化为东北大院。
四合院是汉、满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北京、天津等 地,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靠崖窑是在垂直的崖面上开挖的土窑,可以 向纵深发展,也可以向两侧发展,形成并列 的窑洞。
靠崖窑还可以向上发展形成层叠的窑洞,在 上的窑洞称为“天窑”。层与层之间,由木 梯上下。
在靠崖窑前加地面建筑和围墙,形成庭院, 是最普遍的窑居形式。
拱式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房顶 为拱形的窑洞,其布局可以像其他房屋一样 展开,有一层的,有两层的,也可以构成四 合院。
求吉保平安的镇宅
厌胜
稳居
在我国居住民俗中,一般情况在屋后不能挨着再起 屋,民间谓之“停丧”,损人口。
如果人在此屋居住则不吉利。在人们的观念中,一 般前下后上,前卑后尊。如果屋后再起屋,则势必 打乱已有的尊卑关系,为礼教所禁。在此观念下, 同样认为在三合式、四合式庭院内,厢房不得高于 正房,前房不得高于后房,谓之“奴不欺主”。
(2)居室的辅助性建筑:
在我国调解室内寒暑、干湿、阴暗的部位, 因地方民族习惯不同而各有差异。窗户的形 式、采光的方法、炉灶的类型、火塘的部位 等多种多样。如东北地区卧室以火炕为标志, 火炕直通炉灶取暖。尤其是满族的“口袋 房”,最能代表当地冬季御寒的居住特点。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第一篇: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中国居住民俗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民居依形式分类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
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四合院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建筑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大门—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大门—门面的要素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
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
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
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
这种大门座落在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
墙垣式门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垂花门的要素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她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
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
七、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解读——居住与行旅篇讲述

南方 ( 长江流域以南 ) 先民经历了漫长的缘木巢居岁月 , 后 来渐渐形成干栏式结构的房屋 , 即用木桩支撑的悬空纯竹 木结构房屋。 河姆渡遗址
我国北方宅居经历了由穴居到半穴居再到地面建
筑的进化过程。由于穴居的通风采光条件差,先人 便发明了半穴居住宅 , 即向地下挖得较浅 , 仍有台 阶可供上下 , 地面上有较矮的墙壁和屋顶 , 门窗合 一。
在一般民居中 , 堂屋是家庭待客、议事、举行 红白喜事和寿诞仪式的地方
3、门、户、向
一扇曰户,两扇曰门。 又在于堂室东曰户, 在于宅区域曰门。— —《字书》
向,北出牖也。——《说文》 《诗·幽风·七月》:“塞向瑾户。”
4、邑、区
《説文解字》:邑,國也。从囗; 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
原始人类由构木为巢到依木为宅 ,最初就是依托旷
野中的大树作为中柱,进而选择在理想的处所立大 木为中柱建宅。居宅的形体概念,在史前时期有称 “个”者。
《吕氏春秋·孟春》:“天子居青阳左个。”高诱
注:“青阳,明堂也,中方外圆,通达四出,各有左右 旁,谓之个。”
2、宫、室、堂
在古代,妻子住的屋子叫“室”,妾住的屋子叫“房” 丈夫二十而室,妇女十五而嫁。——《韩非子》
七、汉字中寓含的传统文化解读 ——居住、行旅篇
一、居住篇
在《说文解字》中 , 巢部、穴部、门部、囱部、土部、木部、 片部等部首字群很多都与我国古代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建 筑材料等民俗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巢与穴
用树木枝叶架巢,郎古代所谓的“构木为巢”;或利用天然 岩洞、树洞做为掩蔽所 , 即古代所谓的“掘地为穴”。从 原始文化史资料看,大约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居住生 活的古俗就已形成了。《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 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榴巢。”
【2017年整理】中国古建筑与汉字和传统文化

中国古建筑与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一学期对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颇有收获。
下面,我们就与我们专业相关的且我们感兴趣的中国古建筑,简单谈谈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 从有关汉字看中国古建筑中国的汉字多为“象形”字,即模拟具体事物的形状,经过加工、省略等过程成为“字体”。
因为房屋是具体的物体,所以在创造文字时,人们很容易将建筑的情况(包括外形和内容)“记录”下来。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字本身就谱写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史。
从字形看建筑的形象、结构和布局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文字是刻在乌龟壳或兽骨上的,称之为“甲骨文”;后来青铜器出现后,将文字铸在铜器便成为了“金文”。
在这些原始字体上,有三个典型代表建筑物的字:“室、宅、宫”。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它们是一组房屋的平、立、剖面图。
“室”字,可以看作是台基之上的一座四坡顶房屋,这是一幅“立面图”。
“宅”字更把房屋构造情况表达出来了,有基座、屋身、屋顶,说它是一个“剖面图”也不为过。
“宫”字,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组建筑的平面图,在一个方形的院子里,四周布置了四座房屋。
这种构图虽然与现代建筑平面图的表示方法有所不同,但中国古代一直都是以此方法来表示的(即平面图与立面图的结合)。
这一组最古老的文字还传达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讯息。
首先,甲骨文的使用是在殷商时代,而台基和“四阿”的屋顶便已经出现;其二,从构图来看,当时的房屋可能是木架结构;第三,围绕一个空间布置建筑物已经是一种常用的方式。
总体看来,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制在当时已经初步完成,之后都是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在3500年至4000年前便已大体确立,它的发展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4000年来一气呵成”。
从字体看房屋的种类和用途除了“字形”表现出建筑物的具体形象外,字体的构成也常常表现出房屋的种类和用途,或者说明了建筑物的性质。
因为房屋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由自然山洞的“穴”到半地下的“穴”,于是一系列有关房屋用途的字就由“穴”作为部首而来。
七、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解读——居住与行旅篇

5、出、各(略)
二、行旅篇
1 道路
(1)陆路 行、路、道、街、術、衢、巷
(2)水路 河、海、江、川、津、港
2、交通方式 (1)徒步 步、走、奔、涉
(2)车马
(3)舟船
自行般运出卖以办岁计。——《资治通鉴》
七、汉字中寓含的传统文化解读 ——居住、行旅篇
一、居住篇
在《说文解字》中,巢部、穴部、门部、囱部、土部、木部、 片部等部首字群很多都与我国古代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建 筑材料等民俗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巢与穴
用树木枝叶架巢,郎古代所谓的“构木为巢”;或利用天然 岩洞、树洞做为掩蔽所,即古代所谓的“掘地为穴”。从 原始文化史资料看,大约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生 活的古俗就已形成了。《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 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榴巢。”
在一般民居中,堂屋是家庭待客、议事、举行 红白喜事和寿诞仪式的地方
3、门、户、向
一扇曰户,两扇曰门。 又在于堂室东曰户, 在于宅区域曰门。— —《字书》
向,北出牖也。——《说文》 《诗·幽风·七月》:“塞向瑾户。”
4、邑、区
《説文解字》:邑,國也。从囗; 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
《説文解字》:區,踦區,藏匿也。
Hale Waihona Puke 原始人类由构木为巢到依木为宅,最初就是依托旷 野中的大树作为中柱,进而选择在理想的处所立大 木为中柱建宅。居宅的形体概念,在史前时期有称 “个”者。
《吕氏春秋·孟春》:“天子居青阳左个。”高诱 注:“青阳,明堂也,中方外圆,通达四出,各有左右 旁,谓之个。”
2、宫、室、堂
在古代,妻子住的屋子叫“室”,妾住的屋子叫“房” 丈夫二十而室,妇女十五而嫁。——《韩非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居住篇
在《说文解字》中,巢部、穴部、门部、囱部、土部、木部、 片部等部首字群很多都与我国古代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建 筑材料等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巢与穴
用树木枝叶架巢,郎古代所谓的“构木为巢”;或利用天然 岩洞、树洞做为掩蔽所,即古代所谓的“掘地为穴”。从 原始文化史资料看,大约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生 活的古俗就已形成了。《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 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榴巢。”
在一般民居中,堂屋是家庭待客、议事、举行 红白喜事和寿诞仪式的地方
3、门、户、向
一扇曰户,两扇曰门。 又在于堂室东曰户, 在于宅区域曰门。— —《字书》
向,北出牖也。——《说文》 《诗·幽风·七月》:“塞向瑾户。”
4、邑、区
《説文解字》:邑,國也。从囗; 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
《説文解字》:區,踦區,藏匿也。
5、出、各(略)
二、行旅篇
1 道路
(1)陆路 行、路、道、街、術、衢、巷
(2)水路 河、海、江、川、津、港
2、交通方式 (1)徒步 步、走、奔、涉
(2)车马
(3)舟船
自行般运出卖以办岁计。——《资治通鉴》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南方(长江流域以南)先民经历了漫长的缘木巢居岁月,后 来渐渐形成干栏式结构的房屋,即用木桩支撑的悬空纯竹 木结构房屋。
河姆渡遗址
我国北方宅居经历了由穴居到半穴居再到地面建 筑的进化过程。由于穴居的通风采光条件差,先人 便发明了半穴居住宅,即向地下挖得较浅,仍有台 阶可供上下,地面上有较矮的墙壁和屋顶,门窗合 一。
原始人类由构木为巢到依木为宅,最初就是依托旷 野中的大树作为中柱,进而选择在理想的处所立大 木为中柱建宅。居宅的形体概念,在史前时期有称 “个”者。
《吕氏春秋·孟春》:“天子居青阳左个。”高诱 注:“青阳,明堂也,中方外圆,通达四出,各有左右 旁,谓之个。”
2、宫、室、堂
在古代,妻子住的屋子叫“室”,妾住的屋子叫“房” 丈夫二十而室,妇女十五而嫁。——《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