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环境微生物采样的方法及的注意事项共30页文档
环境卫生学监测采样方法

手术室
(5 个/(30min·90 皿) 1.5 个/(30min·90 皿) 5 1 000 级 10 000 级
手术室 (25 个/m)
(50 个/m)
III 一般洁净 2 个/(30min·90 皿) 4 个/(30min·90 皿)
5 10 000 级 100 000 级
43
五、紫外线灯照射强度监测
44
监测方法:
45
结果判断:
46
照射强度:
1、普通30 W直管型紫外线灯辐照强≥90μW/cm2 为合格;
2、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 μW/cm2为合格 3、30 W高强度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180 μW/cm2为合格。 4、频率:新灯管使用前监测;使用中灯管半年 监测一次。
四、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监测
40
采样方法:
用无菌吸管吸取使用中消毒液1ml,加入9ml 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
采样后1h内送检(4小时检测)。 使用中消毒剂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灭菌剂应每月 进行监测。
41
42
结果判断
灭菌用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为 0 cfu/ml 皮肤粘膜消毒液的菌落总数 ≤10 cfu/ml 消毒用消毒液的菌落总数 ≤100 cfu/ml
手术室
(75 个/m)
(150 个/m)
IV 准洁净
5 个/(30min·90 皿)(175 个/m)
5
300 000 级
手术室
注:1.浮游法的细菌最大平均浓度采用括号内数值。细菌浓度是直接所测的结果,不是沉降 法和浮游法互相换算的结果。
2.I 级眼科专用手术室周边区按 10 000 级要求。 3.表面最大染菌数(单位:个/㎡)推荐采用涂抹法,每次采样面积为 100 ㎡。 35
环境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环境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一、监测指征1.感染暴发或感染流行时,环境因素在感染传播中有流行病学意义。
2.监测潜在的危险环境状况,证明有危险的病原体存在或证明危险的病原体已被成功清除。
3.当某项感染控制措施改变时,评估其效果;或者根据规范要求,仪器设备或系统启用时监测。
4.目标性监测的需要。
5.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二、空气监测(沉降法)(一)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
(二)采样高度:距地面垂直高度80~150 cm。
(三)采样点设置1.非洁净房间:室内面积≤30 ㎡,在对角线上设里、中、外3点。
里、外两点位置各距墙1 m;室内面积>30 ㎡,设东、西、南、北、中5点。
其中东、西、南、北4点均距墙1 m。
9 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 min后送检培养。
2.洁净房间:清洁房间在空态或静态条件下,根据房间的不同清洁级别进行布点,操作按照GB 50333—2002。
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30 min后送检培养。
(四)采样注意事项1.采样人员做好手部卫生,佩戴口罩、帽子等个人防护装备。
进入清洁房间采样须穿洁服。
2.皿盖打开顺序应先内后外;手臂及头不可越过培养皿上方;行走及放置动作要轻,尽量减少对空气流动状态的影响;皿盖应扣放,以防污染。
3.采样结束后,由外向内合上皿盖。
4.采样完毕的培养皿应在6 h内培养。
(五)实验室检验1.培养皿在37℃培养48 h后,进行菌落计数和致病菌检验。
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制按照GB/T 4789.28—2003;菌落计数方法按照GB\T 7918.2—1987;致病菌检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按照GB/T 4789.11—2003,沙门菌检验按照CB\T 4789.4—2003,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按照GB/T7918.4—1987,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按照CB\T 7918.5—1987,,2.计算结果:非洁净房间以100 c㎡的平皿在空气中暴露5 min即相当于10 L 空气中的细菌数,计算公式为:细菌数(cfu/m3)=1 000÷(A/100×t×10/5)×N=50 000N/At式中:t——平皿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min);N—一培养后平皿上的菌落数(cfu/平皿);A——所用平皿的面积(c㎡)。
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注意事项正确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直接影响到微生物培养鉴定结果。
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为临床科学用药和成功的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是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监测医院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为此应正确采集各种细菌学标本。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1、采集方法(1)75%酒精清洁局部皮肤。
(2)待皮肤干后,再用2%—2.5%碘酒从穿刺点中心部位开始消毒,范围不应小于5cm(直径),且不能用手指触摸消毒后的皮肤。
(3)皮肤碘酒干后(约1min),穿刺采集血液,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1-5ml。
(4)采血后立即在床旁接种培养瓶,并迅速轻摇,充分混匀防止凝固,但又不可剧震以防溶血。
2、注意事项(1)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38.5℃)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也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
(2)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也应在下次用药前采血。
切忌不要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也不能从静脉导管及动脉插管中取血。
(3)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有人主张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培养基与采血量之比可为20:1或大于这个比例。
(4)近年研究表明,将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更换针头反而易导致污染。
(5)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1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菌与污染菌。
(6)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布鲁氏病的病人,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除在发热期采血外,并要多次采血(24h 3-4次)和增加采血量(可增加10ml)。
(7)采血后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可置室温,而不能放置冰箱。
(8)如临床表现很似败血症,而血培养多次阴性者,提示考虑厌氧菌和真菌感染的可能。
二、骨髓的采集1、采集方法在病灶部位或髂前(后)上脊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1ml,注入血培养瓶内。
2、注意事项(1)骨髓内含有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因而骨髓培养对伤寒病人的诊断较血培养优越。
《医院感染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取样指导》

《医院感染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取样指导》根据《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现将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微生学监测的采样方法、结果判定、质控标准等规范如下:第一章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监测采样及检查原则。
采样应具有一定数量和代表性,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按要求指标进行检测,送检时间不得﹥6小时,若样品保存在冰箱内送检时间不得﹥24小时。
一、空气监测:1、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操作前2、采样方法:平板沉降法(1)布点方法。
室内面积≤30m²,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两端距墙1米;室内面积>30m²,设东、西、南、北4角及中央5点,其中东、西、南、北均距墙1米。
(2)采样方法。
将直径为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米,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分钟,盖好立即送检。
(3)计算公式: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³)=50000n/(a×t)式中a为平板面积(cm2);t为平板暴露时间(min);n为平均菌落数(cfu)。
(4)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10min进行采样。
(5)质控标准。
Ⅰ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m3(或0.2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Ⅱ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m3(或4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Ⅲ类区域。
细菌总数≤500cfu/m3(或10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1、采样时间。
在接触病人和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或消毒后立即采样。
2、采样面积及方法: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及送检

尿道和生殖道标本送检
室温下标本2小时内送至实验室 (夏季缩短) 淋病奈瑟菌培养避免冷藏或冷 冻 , 外界气温低时应注意保温 阴道内有大量正常菌群存在 , 采取宫颈标本应避免触及阴道 壁
第29页/共46页
呼吸道标本
采集与运送
第30页/共46页
上呼吸道感染送检指征
病毒性普通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 ,怀疑为 咽部链球菌感染 ,应做细菌培养 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明显咽痛 、咽部发红 、畏寒、发热 ,体温可达39度以上 喉咙痛 、咳嗽 、喉部有脓样分泌物等临床 症状 上呼吸道感染易并发鼻窦炎 、 中耳炎 、气 管-支气管炎 , 需送相应部位分泌物或痰液 进行细菌培养
第32页/共46页
上呼吸道标本的注意事项
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室温运送 时间<2小时 避免由干燥而使某些细菌死亡 标本采集前数小时不得用消毒 药物漱口或涂抹病灶局部 咽部是呼吸和食物的通路 ,应 以晨起后采集为宜
第33页/共46页
下呼吸道标本的送检指征
凡是发热、咳嗽 、和咳痰 ,痰呈脓性 、黏 稠或血性 ,并伴有胸痛 、气急 ,肺部闻及 湿罗音 外周血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 高 X线检查提示肺部有炎症性浸润或胸腔积液 , 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呼吸衰竭等患者 , 应采集痰液或下呼吸道标本
如何提高细菌阳性检出率?
标本采集时机 标本采集方法
标本的质与量 标本的运送与保存 镜检筛选合格标本(退检制度) 高质量、 多种分离培养基 培养环境
第4页/共46页
标本分类
1 。血液及骨髓标本 2 。呼吸道标本 3 。泌尿生殖道标本 4 。粪便标本 5 。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标本 6 。穿刺液标本 7 。真菌感染标本
脓液标本的采集
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标本采集方法

三、医院各重点部门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 细菌数标准。
环境类别
范围
标准
空气
物体表面 医务人员手
(cfu/ m3) (cfu/ cm2) (cfu/ cm2)
I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
病房
≤10
≤5
≤5
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
(母婴同室病房)、早产儿室、
II类
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 ≤200
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标本采集方法
阳性对照 黄 黄
效果判定
阴性对照 紫 紫
试验管 紫 黄
结果 灭菌认可 灭菌失败
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标本采集方法
7、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采样时间:消毒、灭菌后,使用前。
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 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 • 口注入,用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
• 计算公式:
• 菌落数/ C㎡= •
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 采样面积×0.2
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标本采集方法
4、透析液微生物监测
•检测方法:用无菌吸管吸取透析液进出水各2~3ml,放入 无菌试管,检测时可视透析液污染程度分别取原液或10倍稀 释液0.5ml放入2个灭菌平皿内,45 ℃ ~48 ℃的营养琼脂 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将平板置37 ℃培 养24小时,观察结果。
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如从患者血液中检出细菌,一般 应视为病原菌(排除采集标本或其他操作过程污染),提 示有菌血症或败血症。
1、采血时间及次数 一般应在抗生素治疗前,发热初期 或高峰时抽血。伤寒患者应在发热一星期内抽血。化脓性 脑膜炎应在发热1~2天内抽血,亚急性心内膜炎的患者除 在发热期采血外,要多次抽血(24小时内3~4次)和增 加抽血量(可增至10毫升)。
医院环境微生物采样方法

人在时的空气消毒方法,可选用循环风消毒机或静电等空气消毒器进行连续动态消毒处理。使用这种空气消毒方法时,应结合室内表面的卫生清洁处理或先用消毒剂对污染表面进行消毒,以保证空气消毒效果。
2
空气消毒方法的选择
2
1
对物品的腐蚀,过氧乙酸、臭氧等消毒剂对物品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使用时浓度不宜过高、喷量不宜过大,必要时,消毒后应及时用清水擦洗。
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手消毒效果监测
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医疗器械灭菌质量监测
灭菌质量监测
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和微生物采样器法。
非洁净区域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布点方法:
平板暴露法(我院采用的方法)
1、布点方法: (1)室内面积≤30 m2,设置内、中、外对角线3 个点,内、外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紫外线照射时,不能直接照射暴露皮肤,眼睛不能直视紫外线灯。以免对皮肤、眼睛造成伤害。
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时需关闭门窗,人员应离开消毒场所,消毒完成后应先打开门窗通风,待消毒剂驱除后方可进入。
3
空气消毒注意事项
谢谢大家!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01
02
我院使用的
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流程
正视结果,不要盲目 的重复采样
细菌学数据超标
回忆采样过程 是否存在污染
到一线去查看设施和 每个操作环节,询问 相关人员的日常操作 方法,检查操作记录
判断是否存在问题
重复采样
否
采取措施改进操作流程
是
否
是
医院环境微生物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概要

医院环境微生物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概要一、采样方法:1.选择采样位置:根据医院的不同区域,选择采样位置。
通常包括手术室、病房、走廊、洗手间等。
2.准备采样工具:准备好采样所需的工具,如支持培养基、无菌刷子、无菌容器等。
3.采样方式:根据采样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采样方式。
(1)空气采样:通常使用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
将空气采样器放置在所需采样的位置,进行一定时间的采样,然后将采样器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2)表面采样:借助无菌刷子或无菌棉签,在需要采样的表面轻轻擦拭,将采样物放入无菌容器中。
(3)液体采样:如水样、洗手液等,将液体放入无菌容器中。
4.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二、注意事项: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采样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样品。
2.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采样工具要选择合适,能够有效采集到微生物。
每次采样时要更换新的刷子或棉签。
3.采样时间和距离:采样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通常为15-30分钟。
空气采样器与采样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宜过远或过近,一般为1-2米。
4.避免交叉污染:采样时应注意避免与周围环境接触,避免交叉污染。
5.采样点位选择:采样点位的选择要代表该区域的整体情况。
通常选择在易污染、难清洁的区域进行采样。
6.标注样品信息:每个样品都应有详细的标注,包括采样位置、时间、采样者等信息,方便后续分析和比对。
7.采样频率:根据需要确定采样频率。
不同区域的采样频率可以有所不同,一般为每1-3个月进行一次。
总之,医院环境微生物采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为医院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策略。
采样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和采样方法,并注意采样时间、距离、点位选择等因素。
采样后要及时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并进行详细的标注信息,确保采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